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shou4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摆脱单纯物质性资助模式,要以经济扶助为基本,以意志磨砺为支撑,以能力增强为核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立体式”育人资助模式。通过对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爱心超市”资助模式的工作特点、取得成效及其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积极意义进行剖析,提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必须有助于提高高校“资助育人”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学生隐私的保护,必须寻求社会力量,开辟多元的学生资助渠道。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大学生“爱心超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87-02
  自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以来,我国高校已经建立起包括绿色通道在内的“奖、助、贷、减、勤、补” 的多元化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实现了“确保没有一名考入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目标。然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终极使命并不是简单地解决受助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而是应该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本、精神资本和社会资本匮乏等综合性贫困问题。所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摆脱单纯物质性资助模式,要以经济扶助为基本,以意志磨砺为支撑,以能力增强为核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立体式”育人资助模式[1]。这样的资助工作模式,对增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共赢、提高质量”的国家教育工作方针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现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在制度规范、经费投入等方面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特困补助等方式从经济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的高校也试图通过校企合作、社会资助等资助模式拓宽资助渠道,但归根结底都是将资助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解决受助学生的经济困难上。这种以经济解困为主要目的的资助工作模式虽然能够取得明显的资助效果,但也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当诸如国家助学金、特困补助、学费减免这样的“无偿”资助形式出现时,获得资助的学生极容易产生“免费午餐,不吃白不吃”的依赖思想,心安理得地享受国家给予的关怀和帮助,把获得资助当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丝毫没有感恩之心。而且因钱来得太容易,在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驱使下,容易肆意挥霍,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无偿资助让不想通过劳动就获得利益的学生更理直气壮,让想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的学生感到心虚和自卑,不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
   第二,容易因分配不公而引发师生矛盾。由于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还不够科学、严谨,因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上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正,导致在实施资助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容易引起分配不公的现象,极易造成政策实施者——老师和政策受益者——学生之间的矛盾。
   第三,容易诱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有着极度自卑又过度自尊的矛盾心理,经济资助开展的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得到资助而心生怨气的学生,如果这类学生的心理没有得到很好地疏导,就会引发他们更大的不满情绪,进而做出一些不利于团结、有违道德的行为;另一种是得到助学金但自尊心又极强的学生,这类学生不愿意白白接受无偿资助,甚至认为这是种“施舍”,过度的敏感和极强的防范意识,让他们越发感觉在同学中抬不起头。
   第四,对辅导员老师的工作能力和师德情操提出了极大考验。现行资助工作模式主要是依靠一线辅导员老师负责运行,每个工作环节都在考验着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如果辅导员老师没有树立“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的行为准则,不仅会主观臆断还易出现偏颇,更有甚者会经不起某些学生的诱惑,私欲膨胀,收取贿赂,极大地败坏了师德,滋长了腐败。
   二、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实例(以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爱心超市”为例)
   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爱心超市” 是学校为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本着全员参与,共同关注,营造友爱、和谐的校园氛围而设立的。通过广泛募集全校师生员工及社会各界的资助款物,无偿地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以解决贫困生的燃眉之急,为他们减轻经济负担,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与生活。作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资助模式,逐渐显露出其直接、有效、受益面广的优势,“扶贫助学,传递爱心,构建和谐” 成为开办“大学生爱心超市”的宗旨。
   (一)“大学生爱心超市”资助工作模式的特点
   1.管理人性化
   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爱心超市”隶属于学生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大学生爱心超市”完全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学校专门购置了货架、衣挂等用来摆放捐贈物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偿发放的捐赠物品包括衣物、鞋帽、文具、生活用品、书籍等。“大学生爱心超市”由学生自主管理,每天由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值班,负责接收、整理和发放捐赠物品。对于前来领取物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要凭学生证就可以随时到“大学生爱心超市”按照自己的需要挑选,挑选到合适的物品后,只需在值班学生那做登记即可,领取物品的过程方便、快捷,极富人性化。
   2.能“物质”和“精神”双解困
   “大学生爱心超市”成立以来,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金资助已超过八万元,得到各种物品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有上万人次。虽然现金资助的额度有限,物品也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洗漱用品,但每一位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里都会感觉到非常温暖,因为他们知道这种最直接、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与此同时,学生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每月定期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想、感悟人生的平台。学校学生处的老师也会利用座谈会的机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3.适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在“自尊心”与“自卑感”并存的矛盾心理。“大学生爱心超市”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管理,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前来领取物品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只要有了困难就能主动走进“大学生爱心超市”领取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二)“大学生爱心超市”资助工作模式取得的成效
   第一,通过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大学生爱心超市”已经从单纯的物质资助站升级为精神加油站。它不仅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而且已经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阵地,是最好的思想教育课堂,是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的精神家园,对高校学生工作向管理人性化、服务规范化、关怀实效化的教育目标迈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大学生爱心超市”是“建设和谐校园,营造温馨之家”的最好体现。“大学生爱心超市”中的大部分物品都是由在校学生和老师捐赠的,这既能让广大师生树立勤俭节约、与人分享的良好品质,又能让捐赠人在关注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献出爱心和真情的快乐,让互帮互助、和谐友爱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第三,“大学生爱心超市”营造了培养大学生感恩情怀的良好氛围。“大学生爱心超市”资助的学生大多是在其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了“爱心超市”的资助,这种雪中送炭的温暖会让受助学生饮水思源,心怀感恩,在得到他人帮助的同时也能从内心深处自发自觉地愿意去帮助他人,实现不忘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感升华,这种“爱心”的传递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
   三、“大学生爱心超市”资助工作模式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从“大学生爱心超市”资助工作模式取得的工作成效来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推广扶困与育人相结合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要把育人这条主旨贯穿始终,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过程,要让受助学生学会饮水思源,学会坚强自立,学会助人奉献。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借助像“大学生爱心超市”这样的具体操作才能彰显其教育实效性,从而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流于形式,不坐而论道。
   (二)注重学生隐私的保护
   到“大学生爱心超市”的学生都是根据个人所需领取物品,随领随走,只与管理“爱心超市”的学生接触,是“一对一”的资助,受助过程比较私密。而现有国家资助模式由于政策的原因,难免会将学生个人或家庭隐私暴露,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因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要尽可能保护学生隐私,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三)寻求社会力量,开辟多元的学生资助渠道
   “大学生爱心超市”的大部分物品都是来自全校师生及校外爱心人士的捐助,是全社会的爱心捐赠让“爱心超市”实至名归。所以,“众人拾柴火焰高”,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要仅看作是高校自己的事,更应该发动全社会支持。高校应该主动联系社会力量(如企业、团体和个人),开辟多元的学生资助渠道,不仅要争取社会力量经济上的资助,还应该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为目标,让企业提供见习、实习岗位等,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大学生活更有目标和价值[2]。
   四、结语
   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爱心超市”是高校因地制宜创新资助工作模式的典型,丰富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形式和内涵,充分体现高校育人与助人相结合的实效性,对高校开辟新的资助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史凌芳.“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29-31.
  [2]陈平,杨燕.校企合作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创新研究——以苏州大學·隆力奇圆梦助学计划为例[J].教育观察 (上半月),2015(12):52-54.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当生态环境普遍成为问题的时候,基本生态服务是公民的权利,是政府的责任。构建基本生态服务体系符合公平正义的发展理念,也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符合当前德州发展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不在于财力或技术,而在于制度体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基本生态服务体系,是推进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  关键词:生态环境
期刊
摘 要:政治生态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命题,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净化政治生态已然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提出“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防治腐败,制度建设是根本。借鉴新加坡制度反腐的成功经验,探讨中国制度反腐的完善途径,提出建立以完善法律体系为基石、健全监督体系为保障、完善公务员制度为前提、营造廉政环境为根本的制度反腐机制,力求通过完善
期刊
摘 要:分析湖北监利县政府对于“东方之星”客轮沉没事故的处置,研究基层政府公共关系能力的建设情况,同时提出了关于基层政府公共关系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内部公共关系策略、外部公共关系策略、媒体公共关系策略和危机公共关系策略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基层政府;公共关系;“东方之星”客轮沉没事故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056-02  现代社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关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贯穿于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中。“人民”被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
期刊
摘 要:我国高校近年来党员数量逐步增长,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但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党建进公寓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开辟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增强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和凝聚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党建现状;党建进公寓;高校党员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32-0
期刊
摘 要:“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也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探索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思路。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  关键词:长征;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探索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38-02  红军之所以被迫长征及长征初期在军事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要想融入城市,与城镇职工比较而言面临着就业上缺乏平等机会的困境,政府要突破户籍制度改革的“瓶颈”,在立法上要逐步完善就业权保障、平等就业、就业中介和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身份、享受平等就业机会与待遇,最终实现向新市民的身份转变。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为响应中央及地方号召,爱国捐献运动在山西各界广泛开展起来。随着战争走向持久化,爱国捐献运动也逐步向适应长期性战争需要的方向转变。在向长期化、经常化转变的过程中,爱国捐献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过渡演变是新中国政权基于当时国情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国与民之间的互动关系逐步深化的结果。《山西日报》作为山西省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一时期,其关于爱国捐献运动的相关宣传报道是引领这场运动走向
期刊
摘 要:回顾贯穿于从古希腊至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中的理性精神,以及近代以来对于理性精神反思的展开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述费耶阿本德对于理性的反思与批判,阐述其对具体科学理论原则的批驳,进一步整合概述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内涵及其所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综合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理论,评估这种理论对于传统科学发展的解构与建构意义。  关键词:理性;科学技术;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反对方法  中
期刊
摘 要: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发展应当以专业教育为基石,专业教育的发展也应当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协同融合、课程体系嵌入、专业特色凸显、师资队伍培育和管理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