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雾细雨,坡陡路滑,记者在重庆
市北部新区鸳鸯镇党委书记宋亚雄的带领下,同镇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一起,泥脚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察看即将绿化的几座小山头。
站在高处远眺,一处处已开垦待平整的土堆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倾刻间被填成了平地。一栋栋修葺一新的厂房和形如飞蝶般的立交桥,在逐渐消逝的薄雾中清晰起来,呈现在我们面前。伴着气吁和雨水,就身处北部新区腹地的鸳鸯镇的发展、大批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安置等问题,宋书记与我们聊了起来,宋书记告诉我们:
北部新区总体规划的7大园区,鸳鸯辖区内就有4个,建设用地面积达3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6.1%,截止2003年6月10日,已征1000个合作社的23800亩土地,农转非人员在14000人左右。
随着鸳鸯镇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农业人口将转变为非农业人口,成为新的城市居民,他们将面临创业和重新就业的艰难抉择。而鸳鸯作为未来北部新区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将承担600亿工业产值的目标任务。我们不难想象,这将带来多少个就业岗位。因此,转非人员的充分就业或创业,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径,又是加快北部新区经开园开发建设和鸳鸯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重庆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设立北部新区,并提出了到2010年北部新区“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宏伟目标。这千年难逢的机遇,赋予了鸳鸯镇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广阔空间。“再造一个重庆工业”也必将推动城市化进程,带动三产的飞速发展,商贸、流通、旅游、服务等行业会应运而生,为告别世代以耕作为生的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或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两年多来,鸳鸯镇已使1120名农转非人员实现就业。
作为基层一级党委,为开发建设服好务,把基层建设做好,使开发建设有一个比较好的软环境,这是我们的职责。一方面是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在大的就业空间里有所作为。
首先,针对农转非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就业观念落后等因素,我们广泛深入地宣传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培训和就业形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引导农转非人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的竞争性、流动性和市场导向性。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转非人员培训就业问题,开展向农转非人员“送观念、送技能、送服务、送岗位”为主的各种扶助活动。
其次,通过对区情、镇情的广泛宣传,让他们看到开发建设带来的就业前景,增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引导农转非人员把握就业机遇,到市场中寻求就业门路,鼓励他们勇于走出家门,敢于到镇外、区外去谋求致富道路。
再次,建立必要的培训就业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根据用工单位的要求编制教材,因材施教,把培训内容和就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其有效性;对入驻企业和在建企业作好调查摸底,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建立准确的用工信息网络;利用低保等调控手段,在坚持“应保尽保”的总原则下,对那些具备就业基本条件,又有就业机会,但自己不参加培训,不积极争取就业的农转非人员,不能任其享受低保政策,以免其滋生懒惰思想。
通过对农转非人员的走访,细化思想工作,鸳鸯镇党委和政府上为国分忧,下为民解难,把群众冷暖放在心里。总之,没有转非人员的小康,就没有鸳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转非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使其重新走上谋生致富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加快鸳鸯的城市化建设,才能早日实现北部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是的,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转变为城市居民。这些人在告别了世代以土地为生的日子后,往后的生活出路就落在了这些为任一方的基层父母官身上。为他们排忧解难,创造新的就业环境,减轻上级政府的压力,就成为这些基层领导的一种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在北部新区日益“上档提速”,大规模开发建设突飞猛进的过程中,这种事业心和使命感更促进了这些基层领导不分昼夜地工作在第一线,以“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为己任,以“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为目标,风里一身土,雨里一身泥,不图其他,图的就是国有新貌,民乐安居。
这不,当空中的霏霏细雨淋湿头发,路边蒿草上积蓄的雨珠打湿裤腿时,这些基层领导还是情绪高昂地商谈着眼前这片山头的绿化之事。诚如宋书记所说:“几年后你们再来,这里已是林荫满目,曲径通幽,花果飘香,林中亭、廊、楼、阁点缀,集度假、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山林公园了。”
这不是梦,这天离今天已不远。
市北部新区鸳鸯镇党委书记宋亚雄的带领下,同镇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一起,泥脚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察看即将绿化的几座小山头。
站在高处远眺,一处处已开垦待平整的土堆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倾刻间被填成了平地。一栋栋修葺一新的厂房和形如飞蝶般的立交桥,在逐渐消逝的薄雾中清晰起来,呈现在我们面前。伴着气吁和雨水,就身处北部新区腹地的鸳鸯镇的发展、大批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安置等问题,宋书记与我们聊了起来,宋书记告诉我们:
北部新区总体规划的7大园区,鸳鸯辖区内就有4个,建设用地面积达3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6.1%,截止2003年6月10日,已征1000个合作社的23800亩土地,农转非人员在14000人左右。
随着鸳鸯镇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农业人口将转变为非农业人口,成为新的城市居民,他们将面临创业和重新就业的艰难抉择。而鸳鸯作为未来北部新区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将承担600亿工业产值的目标任务。我们不难想象,这将带来多少个就业岗位。因此,转非人员的充分就业或创业,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径,又是加快北部新区经开园开发建设和鸳鸯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重庆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设立北部新区,并提出了到2010年北部新区“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宏伟目标。这千年难逢的机遇,赋予了鸳鸯镇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广阔空间。“再造一个重庆工业”也必将推动城市化进程,带动三产的飞速发展,商贸、流通、旅游、服务等行业会应运而生,为告别世代以耕作为生的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或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两年多来,鸳鸯镇已使1120名农转非人员实现就业。
作为基层一级党委,为开发建设服好务,把基层建设做好,使开发建设有一个比较好的软环境,这是我们的职责。一方面是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在大的就业空间里有所作为。
首先,针对农转非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就业观念落后等因素,我们广泛深入地宣传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培训和就业形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引导农转非人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的竞争性、流动性和市场导向性。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转非人员培训就业问题,开展向农转非人员“送观念、送技能、送服务、送岗位”为主的各种扶助活动。
其次,通过对区情、镇情的广泛宣传,让他们看到开发建设带来的就业前景,增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引导农转非人员把握就业机遇,到市场中寻求就业门路,鼓励他们勇于走出家门,敢于到镇外、区外去谋求致富道路。
再次,建立必要的培训就业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根据用工单位的要求编制教材,因材施教,把培训内容和就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其有效性;对入驻企业和在建企业作好调查摸底,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建立准确的用工信息网络;利用低保等调控手段,在坚持“应保尽保”的总原则下,对那些具备就业基本条件,又有就业机会,但自己不参加培训,不积极争取就业的农转非人员,不能任其享受低保政策,以免其滋生懒惰思想。
通过对农转非人员的走访,细化思想工作,鸳鸯镇党委和政府上为国分忧,下为民解难,把群众冷暖放在心里。总之,没有转非人员的小康,就没有鸳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转非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使其重新走上谋生致富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加快鸳鸯的城市化建设,才能早日实现北部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是的,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转变为城市居民。这些人在告别了世代以土地为生的日子后,往后的生活出路就落在了这些为任一方的基层父母官身上。为他们排忧解难,创造新的就业环境,减轻上级政府的压力,就成为这些基层领导的一种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在北部新区日益“上档提速”,大规模开发建设突飞猛进的过程中,这种事业心和使命感更促进了这些基层领导不分昼夜地工作在第一线,以“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为己任,以“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为目标,风里一身土,雨里一身泥,不图其他,图的就是国有新貌,民乐安居。
这不,当空中的霏霏细雨淋湿头发,路边蒿草上积蓄的雨珠打湿裤腿时,这些基层领导还是情绪高昂地商谈着眼前这片山头的绿化之事。诚如宋书记所说:“几年后你们再来,这里已是林荫满目,曲径通幽,花果飘香,林中亭、廊、楼、阁点缀,集度假、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山林公园了。”
这不是梦,这天离今天已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