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域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意蕴探究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ng1987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遗产既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与民族精神的独特标识,也是特定共同体身份认同的物质和精神见证。以共同体为切入点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地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由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保护强国转变,提高国际话语权,也有助于夯实共同体建设的人文基础,落实先进理念。
  关键词:共同体;文化遗产;价值意蕴
  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还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维护文明多样性、促进文化包容性方面,三者是交融共通、一脉相承的。他们既是特定族群、特定群体的共同体,也是精神、文化的共同体,通过不同层面来展现。从这种多维度出发看待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更深层次理解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一、全球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
  文化外交名片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全球疫情防控更加凸显单边主义“抬头”之势,虽整体态势向好向上,但面对的形势却依旧错综复杂,风险挑战处处蛰伏。为此,习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倡导国际社会通过多方努力,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交流互鉴,促进和而不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从“亚洲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如今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些年来,中国一直为此而努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折射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现实,也让我们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公布病毒信息、分享抗疫经验”到“提供物资援助、派遣专家队伍”再到“开展疫苗研发、实施公平分配”,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和合作,更需要采取协调、有力的行动。这些思想,对于深挖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文内涵,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再上新台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会为落实、落细、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写入联合国决议的理念,发挥切实而具体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西方某些政客始终抱持陈腐的冷战思维,用零和博弈的逻辑来解读中国援助国际社会抗疫,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俄结盟”。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悖。尤其在后疫情时代,更要注意规避由于疫情损失而催化某些国家及民众“报复性、暴力型求偿冲动”的潜在风险,避免正常争论被附以对抗性、偏激型色彩,从而撕裂国家社會追求和平与繁荣的认知基础。因此,仅凭利益合作无法取得全球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各国亟待以价值认同为前提,在相互交流中坚持求同存异,进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巩固与发展。而文化遗产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与纽带,对其保护、研究与弘扬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念、政策、标准都有助于形成共同体意识。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展开的跨境、跨域、跨国的保护就是最好的例证。作为我国最具人文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存丰富,它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将沿线国家与地区紧密连接,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移动轨迹。这种文化轨迹既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又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在展现地域文化差异的同时,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文明传奇。可以说“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向世界递交的一张外交名片。这一“通关文牒”彰显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抒发中国情怀。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反对单边主义、治理全球问题提供了国际合作平台,夯实了人文基础,营造了合作氛围。
  二、国家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编织的
  民族情感纽带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蕴含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以来,对西部地区的深入开发让这些历史遗存再一次浮现在我们面前: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多谱系的文化形态,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古丝绸之路,再到革命时期的遵义会议旧址、延安枣园、重庆红岩村等众多革命遗址,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工业遗产,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期诞生的青藏铁路及周边景区。这些伟大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必须警惕的是,周边一些热点地区局势充满变数,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新疆“三股势力”、香港“分裂势力”等内忧外患给我国周边安全和边境地区的稳定带来严重影响。他们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蓄意歪曲历史、混淆是非,妄想破坏祖国统一,企图把新疆、西藏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割裂开来。因此,亟待树立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向“三股势力”“两面人”宣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表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交流、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增强各族人民中华文化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日益完善的法治及制度保障下,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成果受到中外瞩目。边疆考古亮点尤多,如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入选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为打击“三股势力”、体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精神和文化标识以及“一带一路”共识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三、社会层面: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
  全员参与的动能
  文化遗产是灿烂文化的重要体现,始终与整个国家、社会的大背景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因此,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需要以社会参与为基础,吸纳各方力量实现整体性保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概念,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需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通过把更多的资源下沉到基层,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立法意愿和需求,真正推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落实、落细、落地。尤其在倡导文旅融合战略的今天,人人都是旅游者,人人都是创造者,人人都是参与者。旅游为社会群众与文化遗产的直接接触及互动提供了方式,成为传播文化遗产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还能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使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2条、第11条、第15条明确指出:各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保证创造、保护、维持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利益相关人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观察并吸收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英国、意大利等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诸如税收补贴和优惠,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利益共同体保护、开发与管理机制。我国同样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都强调提高社会参与的力度,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明确要求,文化遗产也成为连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当前正值“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开启之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为公民、专家等社会群体建言献策提供了平台,也加强了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院2021年度专项课题资助成果。
其他文献
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常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死率高,胃镜下行曲张静脉组织黏合剂治疗可大大降低再出血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Glubran胶的化学组成是在常用的组织黏合剂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2-甲基苯乙烯,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从今年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进行研究,分析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提高农民文化认同、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稳定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小肠胶囊内镜的出现使得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比如,胶囊内镜的记录时间大多约为8h,20%~30%的受检者无法完成全小肠观察,有可能遗漏病变。既往可通过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改变患者体位等手段来缩短胶囊内镜在胃和食管内的停留时间,以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近期研究显示,内镜下胶囊放置能够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继而提高诊断阳性率,但未提及是否会对小肠黏膜的图像质量产生不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上发表的有关早期食管癌ESD和EMR治疗比较研究的所有中英文论文,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的效应指标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
目的评估单气囊小肠镜辅助下ERCP诊治胃肠改道术后并发胆道梗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7例胃肠改道术后并发胆道梗阻行单气囊小肠镜辅助下ERC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治疗完成情况、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例内镜成功到达十二指肠乳头或胆肠吻合口并行ERCP相关治疗,手术成功率达85.7%(6/7),手术时间28~72min,平均42min;另外1例未能成功确认输入袢并找到十二指肠乳
患者女,63岁,因呕吐症状进行性加重,以“胃淋巴瘤可能,Menetrier病待排”收住入院。患者4个月前于外院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活动性出血,胃窦溃疡(A1期),胃黏膜粗大水肿性质待查,幽门螺杆菌(Hp)阳性;活检提示:胃黏膜呈炎症改变,伴有腺体萎缩,间质内有中等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表层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按消化性溃疡治疗及三联抗却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渐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
肝移植术后肝脓肿属于少见并发症,由于病因复杂,治疗较困难,预后也较差。目前临床上以静脉应用抗生素或联合穿刺或经皮引流作为首选治疗措施。应用胆道镜治疗肝脓肿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就3例经抗生素或联合穿刺引流无效应用胆道镜成功治愈的肝移植术后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合文献报道,探讨胆道镜在肝脓肿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
结肠镜是目前在全球广泛使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以检测结肠及末端回肠的病变。肠道黏膜的清洁程度直接影响到检查的效果,这依靠事前充分的肠道准备工作。不充分的肠道准备可能会遗漏黏膜的损伤、延长检查的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以及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经脐超细胃镜下胸交感神经毁损术治疗女性手汗症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女性手汗症患者行经脐超细胃镜下胸交感神经毁损术治疗,记录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时间58~113min,平均64min。无膈疝、脐疝发生,无霍纳氏综合征和血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仅3例术后并发少量气胸。出院后1周所有患者恢复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DBE)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盛京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接受DBE检查的O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检查时机的不同分为急诊DBE组和非急诊DBE组,整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DBE检查结果、检查时间和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结果78例OGIB患者接受DBE检查,发现病变48例,病变总检出率为61.54%。急诊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