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细嚼得真味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fei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而不是简单灌输呢?笔者尝试了几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觉得颇为有效,下面就以九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句末语气见高邈
  直接讲授语言的妙处,学生只有概念化的印象,难以真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适当变换语词形式与原句做比较来展现语言特点,更直观有趣,也便于学生掌握。
  比如,《醉翁亭记》中一处: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段可参考孙绍振先生的方法,更改句式,让学生比较: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
  醉翁亭,其亭翼然而临泉上。
  学生把课文与改文句式比较,容易发现:
  (1)用了“……者,……也”的句式,使行文节奏舒缓,不疾不徐,与作者平和愉悦的心境自然合拍,语气一贯到底,并且句式中每个“也”字语气也各不相同。
  (2)句式长短不一,统一中有变化,句子骈散结合,张弛有度,这一点在“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句中也有体现。
  (3)仔细比较改文与原文句式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原文是先有所感,后有所解,答案在结尾出现,更有设置悬念揭开谜底的惊喜。由远及近,由外部到中心的镜头推进,情思在深化,视角在变化,所以每一句的先后顺序也有讲究,是不可更改的。
  二、句式顿挫见韵味
  句式的疏密排列,能体现文句的结构美;句式的停连、抑扬、平仄、用韵,能体现文句的韵律美。
  句子的结构美可以用一些形式间隔排开,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再进行分析。例如《醉翁亭记》第三段: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
  从结构上看,上述句子错杂排开,四字、五字句间杂,三短三长,错落有致,形成富有参差感的建筑美。从停顿上看,短句二二停顿,长句二一二停顿,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加上“也”字结尾,读起来有和谐的韵律美。三个短句可看出宴席的食材是就地取材的。以上说明了社会安定,太守与百姓同乐,百姓生活富足无忧,精神上也是愉悦自由的。
  文中第3段的几幅画面都可以照此研读。
  但诗文的停顿也不能只考虑长短句的简单划分了事,比如有些句子虽然连读,但也有停顿,如《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读时,有浑然一体、苍茫阔大的气象。但句子中在“与”字之前也需要稍有停顿帮助“换气”,陈少松教授在说到古诗文吟诵时提道:“句中每两个节奏单位之间的停顿处都可换气,尤其要把换气的气口安排在拖得较长的节奏点(平声字)后面。”[1]
  整段文字从朗读的抑扬处理看,起读要平,声调要轻。语调由低升高,再由高向低的方向曲折行进。前半部分节奏加快,字音变高,语调上扬,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慢慢达到一个小高潮,暗含作者雪夜看景的惊喜激动之情,之后节奏又变得舒缓,字音降低,语调复趋于平和,语调慢慢放轻,到“而已”声音渐微,语意与语调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使人深感个人的渺小在天地间带来的孤独感。许多学生会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他们认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要重读,但只要反复诵读几遍,就会感觉不对劲了。古诗文韵律、节奏本就遵循“无一定之律”(陈少松语),停顿和抑扬的处理上,总是遵循句式和内容的完美融合——景越来越小,这几个数量词也应该越读越短,到“而已”就慢慢没有了。这个写景句最终的朗读应该是由抑到扬,再由扬到抑的过程。
  从用韵角度看,以《岳阳楼记》第4段为例,采用的是部分押韵:“明”和“惊”,“顷”和“青”,“壁”和“极”押韵。“明”和“惊”都是平声字,富含音乐美,体现了登楼者平和喜悦、坦荡的心态,读起来使人觉得自己和作者一起身处江边,同看阳光照耀在平静的水面。“惊”音调较高,拖音较长,有种阳光明媚、天气清朗之感。“惊”是一声,发音同水面平静无波的情境有相似之处,听觉自然沟通视觉,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到“也”处,有一个长长的曲折的拖腔,层次脉络清晰分明,能及时调整读者欣赏的注意力,行文曲折婉转,余音袅袅,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韵味。
  三、句中加詞见想象
  诗文的言辞优美还在于丰富的想象,所以适当地给学生一些词句,让学生添加在诗文留白的地方,有助于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诗文描绘的画面勾勒出来。
  如《岳阳楼记》,如果给第3、4段分别加上“唉”“啊”两个不同的叹词,应该加在什么地方?这两个词的添加有助于学生对第3、4段感情的理解。第3段应该在“登斯楼也”前面加上“唉”,表达苦闷、彷徨、悲伤之情;第4段应该在“登斯楼也”前面加上“啊”,表达欣喜、愉悦、舒畅之情。从而点出两种人面对不同景色产生的不同情感——“以物喜,以己悲”。
  再比如《醉翁亭记》中第3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我让学生在前四句中每一句后面加上一句话,使之符合前一句的情境。有学生说,至于负者歌于途——“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行者休于树——“哎哟,累死我了,歇一歇”,前者呼“走快点”,后者应“哎,马上就来”,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还有很多学生也自行添补,语言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了。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7:322.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温州中考语文卷(以下简称“温州卷”)以其先进的理念、厚重的内涵、科学的体系、鲜明的特点广受好评。出于新旧教材过渡的考虑,2019年温州卷并未刻意在形式上做突破和创新,全卷看似平实,但紧扣统编教材,同时吸收内化了先进的测评理念,研析这套试卷对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聚焦统编时代的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相较以往,统编教材的
期刊
在整个五言诗发展史中,《古诗十九首》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素有“五言之冠冕”之称。  本文援引陈几叟的“月落万川,处处皆圆”为题,意在说明《古诗十九首》对于后代五言诗发展的文学意义、历史意义与思想意义,正犹如一轮明月,横亘古今,尤见未来。  一、乾坤一螺寄  1.见微知著  《古诗十九首》中少有奇异物象抑或是罕见之景,然而细腻的描写与抒怀中自有丰富的意涵与情感,正如张叔夏在《清平乐
期刊
叙事作品,尤其是叙事散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的重点。将指向明确的叙事学知识植入实际的读写教学中,无疑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一、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图谱  敘事作品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每个事件都具有自身的叙事功能,功能与功能之间有着逻辑关联。为更好地探索叙事作品的深层结构,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提出了“叙事序列”的概念,并将“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两种。布雷蒙提出的“复
期刊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强调了标题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一个好的题目不仅能令文章纲举目张,而且能更准确和生动地表情达意。标题一方面凝结着作者的独特用心,另一方面又联系着读者,成为他们感受、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有必要重视标题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利用标题做点文章。  標题是一篇文章的精要所在,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形象性,因此,合理地发掘课文标题中隐含的语义,梳理作者在课文标
期刊
园林之美,妙不可言。然而,学生在写作中通常对园林之美存在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难点,笔者组织学生总结并运用《苏州园林》中的园林鉴赏方法,自主游览鉴赏南京以及周边城市的园林,开展审美性的园林鉴赏活动,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并做出具体的写作指导,以突破学生在描绘园林的过程中辞不尽意的表达困境。  一、欣赏园林艺术,学习鉴赏方法和观察角度  1.体察园林艺术构思的精妙  在叶圣陶的《苏州
期刊
《台阶》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教材加入了10条批注。一条条批注可以说是教材编者给我们学习课文设置的一个个抓手,笔者在参加某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执教这篇小说时,巧妙运用教材批注,引领学生在文本深处畅游,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运用教材批注,彰显自主阅读特色  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后,笔者这样小结:  刚才大家在概括内容时有一句话十分重要,它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原因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而中学生在60分钟时间里写出一篇出彩的作文实属不易。如果说审题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构思就是要解决“如何写”的问题。在动笔之前,对作文的整体设计和构想,必须有一个清晰的预想思路。“角度”是撇不开的话题,它是写人叙事、描景状物、表情说理的“出发点”。角度
期刊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昨天我们预习了《卖油翁》,今天一起来学习这个小故事。  1.全班自由朗读课文。  2.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正音。  3.再自由朗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落实生字词读音,帮助学生熟悉课文。)  二、读通文意  1.重点字词释义。  投影呈现课文,学生依次解释加点字词,老师纠正、强调。  2.复述课文。  投影呈现要求:
期刊
非连续性文本(Non-continuous text)是由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于 2000 年提出的一种文本形式[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引起国内教学与评价研究领域的持续关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也将非
期刊
宗璞写于1982年的《紫藤萝瀑布》,曾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最近,统编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又把这篇散文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编排在一个单元,还特意强调了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写法上的相同性。相关的《教师教学用书》则从描摹艺术、作者的思路变化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等角度分析了这篇文章。结论虽有一定道理,但感觉总体还是流于泛泛,所以这里特转换一下思路,从写作的系统性角度加以进一步分析。  一、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