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惠民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边彝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在文化惠民中还存在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惠民活动质量不高、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文化队伍有待提升的问题。为此,应完善体系,补足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繁荣文艺,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盘活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塑造精神,增强群众感恩自强决心;人才兴文,保障惠民扶贫有效开展;抓好示范,引领精准扶贫工作进程;舆论引导,提升马边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惠民;脱贫攻坚;对策;马边彝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6.05.16
文章编号:1009-6922(2016)05-61-03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要求,进一步了解掌握贫困地区文化发展需求,扎实有效推进文化惠民扶贫工作,乐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调研小组于3月22日至23日到马边彝族自治县,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马边文体活动中心选址点,走访县图书馆、县文化馆、马边民族文化陈列室、溪谷彝寨、省级贫困村劳动乡先锋村和建设乡高石头村等方式,对该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惠民活动、文化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马边彝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州结合部,幅员面积238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16个行政村、7个社区,总人口21万。其中,省定贫困村95个、贫困人口29218人。近年来,在国家加大文化投入和中纪委、省纪委等各级各部门大力帮扶及马边彝族自治县自身不断努力下,马边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一)基础设施改善明显
县文化馆于2015年达到三级馆标准;县图书馆已争取到省上资金326万元,今年启动新建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广播室、农家书屋已建成,占地4.5万平方米,配有22万余册图书和其他相应设施设备。全县建有文化广场30余个。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1.1万套,有线电视到达50个村,无线发射站建成1个、无线数字电视发射机站今年建设6个点,建设乡镇室内公益电影放映厅2个、室外固定放映点13个、临时放映点105个,基本实现电视、电影全覆盖。
(二)惠民活动较有特色
该县举办了“姆河达斯”文化旅游节、“五一”节和端午节烟峰“美丽马边行、马边欢迎你”乡村旅游民俗文体展演活动、彝族花山节、马边广场舞大赛、“欢乐边城大家唱”等群众广泛参与、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依托“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开展了三下乡、迎新春、文学创作征文赛、欢乐进乡村等活动。县文化馆开展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培养了一批彝族文化传承人。大多数村广场舞活动蓬勃开展,劳动乡先锋村还自办了“春晚”,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县文化馆、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公益电影放映队等,均按规定标准实施了文化惠民举措。2000户贫困户享受到广电户户通免费安装服务。
(三)产业资源留存丰富
马边自然风光美丽,有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万亩珙桐、十万亩杜娟。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民族民间文化有8大类40余种,主要有以山歌、民谣、边河号子为特色的汉族文化,以木叶、芦笙吹奏和芦笙舞蹈为表现的苗族文化,特别是有纷繁厚重的彝族毕摩文化和平民文化,有以明王寺、东皇殿为主的228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彝、苗文化为主的省、市、县非遗24项。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县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每年400万元,有文化经营企业33家,文化产业年总收入1600万元。
(四)文明建设初见成效
制定《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实施意见》,修订完善了118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下发《关于印发<马边彝族自治县规范少数民族公职人员行为习惯暂行规定>的通知》(马委办〔2014〕20号),强化公职人员的的示范作用,基本刹住了少数民族在婚丧嫁娶期间的铺张浪费行为。开展了多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2万份、维权服务卡1800张;利用各类平台,宣传法律援助知识,开展“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活动,免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7件254人次,为受援人挽回损失218万元。中央、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20所,培训辅导员42人次,辅导员开展辅导活动200人次。建成3个“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示范村,引导了农村文明创建活动。
(五)队伍建设持续发展
编委核定了20个乡镇专兼职文化员、宣传广播员各1名共40名编制,核定了县文体广新局、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执法大队6个单位共42名编制,搭建了队伍体系。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举办了乡镇(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会,培育组建业余文艺团体4个,恢复3个文艺团体活动,免费举办文学、舞蹈、书法、毕摩、德古文化、彝族乐器培训10期,组织文学爱好者进行创作采风,出版《大风顶》文学季刊15期,培养了一批文化艺术人才。本土人才创作、编排、表演的音乐、舞蹈、歌曲等节目获省、市多个奖项,特别是彝族音乐《乡绊》获省农民艺术节一等奖、省少数民族艺术节表演金奖。
(六)新闻宣传凝心聚力
川报、农村日报、乐山日报、三江都市报报道马边精准扶贫成就和特色亮点稿件32篇;马边新闻网开设“聚力攻坚、共富明天”专栏,《今日马边》微信公众号开设“马边要闻”、“攻坚之路”,刊发稿件50余篇;扶贫宣传信息刊发基层信息动态115篇;组织记者践行“走转改”,开展“新春走基层”等活动;《今日马边》策划“新春送祝福”、“扫码送春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由于运输、土地、原材料等成本高,建设投入不足,县图书馆基本面积不达标,县文化馆活动面积较小,还没有博物馆、游泳馆等文体设施,全县只有不到1/3的村(社区)有文体活动广场,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马边广播电视台设备设施严重老化和奇缺、业务用房不足,乡镇广播站无单位场地,影响广电宣传工作正常开展。因项目投资大,地面数字电视二期工程及后续用户发展困难,离实现本地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二)惠民活动质量不高
县图书馆年借阅2万人次、荣丁镇文化站年图书借阅量不足200人次、先锋村和高石头村农家书屋年借阅量均不足70人次,且主要是学生借、乡村干部借,图书利用率很低。从调研组参加马边县“三下乡”到荣丁镇的现场来看,主要受众是该镇中学学生,参与群众仅100余人,送的挂历、卫生、科技、种养殖技术不太受群众欢迎,精心编排的歌舞演出在调动观众情绪上显得不足,群众认为应该有更多不同风格的节目、节目应该用群众语言来表现。惠民电影放映上,条件较好的先锋村持可有可无态度、条件较差的高石头村非常喜欢,在需求上形成较大反差。以上可以看出,文化扶贫工作发展还不平衡,文化惠民活动还没有从灌输式服务向菜单式服务转变、从教育式服务向供给侧服务转变。
(三)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文化扶贫工作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如乡村少年宫建起后,计划每周一至周四下午放学后开展1小时活动,但缺乏对兼职辅导员的激励机制,普遍积极性不高,活动开展不理想;一些农家书屋无人管理,图书成了摆设;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电脑、电影无人使用和观看,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
(四)产业发展较为滞后
由于受交通瓶颈制约,马边县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产业资源,没有一家大型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仅为0.55%。文旅融合、“文化+”、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还处在起步阶段。
(五)文化队伍有待提升
县文化系统缺编7人,县广播电视台只有1个主播。乡镇40个专兼职文化员、宣传广播员编制中,缺编22个。对村(社区)广场舞骨干培训还不到位,贫困村还没有明确干部骨干负责宣传工作,文化艺术人才流失严重,本土人才培养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体系,补足公共文化服务短板
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尽快筹集资金1000万元,分阶段启动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游泳馆等为一体的马边县文体活动中心建设;争取省、县资金400余万元加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王寺维修工作;按省市统一安排,推动贫困村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平台、贫困村文化室和阅报栏、文化广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补足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
(二)繁荣文艺,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
加大地方文化名人的宣传力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培养本土文艺创作人才。深入挖掘马边汉、彝、苗文化资源,积极扶持民间文艺协会、民营文艺团体,开展“姆河拉打”、“阿依美格”“彝族年节”“花山节”等乡村民俗展示、展演活动,打响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关注,让老百姓从文化的看客向文化的演员转变。建立文艺创作奖励机制,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接地气、多形式、易接受的文艺作品,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发布文化服务、文艺服务目录,广泛征求群众文化需求,让文化服务从“我要送”到“要我送”的菜单式服务转变。继续做好《大风顶》文学期刊的编发,为丰富马边文学创作提供平台。
(三)盘活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将马边美丽的自然资源与丰富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相结合,抓住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战略和乐西高速、马沐仁高速即将启动的机遇,做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包装、宣传、立项等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引进大企业,大规划、大手笔做好文旅产业开发。做好非遗的挖掘、整理、再现工作,在保留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按照现代表现手法和受众的接受方式,打造一台文化演艺精品、建设一个民俗博物馆,搭建起彝族“卓卓文化”、“毕摩文化”和汉族特色文化、苗族文化的展示、展演平台,打造马边特有的文化品牌,吸引八方来客,撬动文旅经济,做大文旅市场。
(四)塑造精神,增强群众感恩自强决心
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树骨。要将文化扶贫与文化扶志相结合,突出民族特色,以彝族精神文明诗歌为主,编印《彝族新编玛牧》,以新的彝族“教育经”,引导彝区群众移风易俗和树立“团结奋进、感恩自强”的精神,将彝区群众的斗志凝聚到扶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战中。继续做好法律援助、法律顾问进村活动,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完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便民举措,为更多困难群体做好援助工作。建立激励机制,盘活中央、省对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运行经费,保障活动常态化开展。建立“学雷锋爱心联盟”,整合各类爱心扶助和志愿服务力量,有针对性地做好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活动。持续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示范点和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引领社会风尚。
(五)人才兴文,保障惠民扶贫有效开展
加强县级文化单位干部选配,乡镇专兼职宣传委员、文化干事落实及村(社区)文化工作人员配备,配齐“县—乡—村”一体化队伍网络,建立健全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抓的机制。用活用好“三区”人才志愿者计划,引导省、市艺术家到马边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文化队伍、文艺人才培训力度,让文化输血变为文化造血、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培养起一批带不走的本土文化管理、文艺创作人才队伍,保障文化惠民扶贫持续深入开展。
(六)抓好示范,引领精准扶贫工作进程
选取有代表性的2—3个贫困村,集中资金,按照“7+3”的模式,即1个广场(2000平方米)、1个舞台(12米×8米)、1套音响、1个书屋(藏书在3000册以上)、1个广播、1条健身路径、1个阅报栏和1套制度(建立村干部负责文化扶贫工作制度、文化院坝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制度、广播管理制度等)、1个活动安排(每月文化活动安排)、1支文艺人才队伍(通过结对帮扶、种文化等方式,由市、县派员做好培育工作),打造文化院坝,以点带面,推动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开展。
(七)舆论引导,提升马边文化影响力
建立宣传激励机制,整合全县宣传力量,通过电视、纸媒、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微信等平台和“快闪”等易传播、易轰动的方法,全方位立体化加大对马边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增强马边人民的文化自信,让更多人走近马边、了解马边。加强对中央、省、市媒体的协调、投稿力度,在主流媒体反映更多马边精准扶贫的做法成效和特色亮点,集中展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
责任编辑:康 璇
关键词:文化惠民;脱贫攻坚;对策;马边彝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6.05.16
文章编号:1009-6922(2016)05-61-03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要求,进一步了解掌握贫困地区文化发展需求,扎实有效推进文化惠民扶贫工作,乐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调研小组于3月22日至23日到马边彝族自治县,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马边文体活动中心选址点,走访县图书馆、县文化馆、马边民族文化陈列室、溪谷彝寨、省级贫困村劳动乡先锋村和建设乡高石头村等方式,对该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惠民活动、文化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马边彝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州结合部,幅员面积238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16个行政村、7个社区,总人口21万。其中,省定贫困村95个、贫困人口29218人。近年来,在国家加大文化投入和中纪委、省纪委等各级各部门大力帮扶及马边彝族自治县自身不断努力下,马边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一)基础设施改善明显
县文化馆于2015年达到三级馆标准;县图书馆已争取到省上资金326万元,今年启动新建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广播室、农家书屋已建成,占地4.5万平方米,配有22万余册图书和其他相应设施设备。全县建有文化广场30余个。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1.1万套,有线电视到达50个村,无线发射站建成1个、无线数字电视发射机站今年建设6个点,建设乡镇室内公益电影放映厅2个、室外固定放映点13个、临时放映点105个,基本实现电视、电影全覆盖。
(二)惠民活动较有特色
该县举办了“姆河达斯”文化旅游节、“五一”节和端午节烟峰“美丽马边行、马边欢迎你”乡村旅游民俗文体展演活动、彝族花山节、马边广场舞大赛、“欢乐边城大家唱”等群众广泛参与、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依托“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开展了三下乡、迎新春、文学创作征文赛、欢乐进乡村等活动。县文化馆开展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培养了一批彝族文化传承人。大多数村广场舞活动蓬勃开展,劳动乡先锋村还自办了“春晚”,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县文化馆、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公益电影放映队等,均按规定标准实施了文化惠民举措。2000户贫困户享受到广电户户通免费安装服务。
(三)产业资源留存丰富
马边自然风光美丽,有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万亩珙桐、十万亩杜娟。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民族民间文化有8大类40余种,主要有以山歌、民谣、边河号子为特色的汉族文化,以木叶、芦笙吹奏和芦笙舞蹈为表现的苗族文化,特别是有纷繁厚重的彝族毕摩文化和平民文化,有以明王寺、东皇殿为主的228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彝、苗文化为主的省、市、县非遗24项。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县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每年400万元,有文化经营企业33家,文化产业年总收入1600万元。
(四)文明建设初见成效
制定《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实施意见》,修订完善了118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下发《关于印发<马边彝族自治县规范少数民族公职人员行为习惯暂行规定>的通知》(马委办〔2014〕20号),强化公职人员的的示范作用,基本刹住了少数民族在婚丧嫁娶期间的铺张浪费行为。开展了多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2万份、维权服务卡1800张;利用各类平台,宣传法律援助知识,开展“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活动,免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7件254人次,为受援人挽回损失218万元。中央、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20所,培训辅导员42人次,辅导员开展辅导活动200人次。建成3个“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示范村,引导了农村文明创建活动。
(五)队伍建设持续发展
编委核定了20个乡镇专兼职文化员、宣传广播员各1名共40名编制,核定了县文体广新局、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执法大队6个单位共42名编制,搭建了队伍体系。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举办了乡镇(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会,培育组建业余文艺团体4个,恢复3个文艺团体活动,免费举办文学、舞蹈、书法、毕摩、德古文化、彝族乐器培训10期,组织文学爱好者进行创作采风,出版《大风顶》文学季刊15期,培养了一批文化艺术人才。本土人才创作、编排、表演的音乐、舞蹈、歌曲等节目获省、市多个奖项,特别是彝族音乐《乡绊》获省农民艺术节一等奖、省少数民族艺术节表演金奖。
(六)新闻宣传凝心聚力
川报、农村日报、乐山日报、三江都市报报道马边精准扶贫成就和特色亮点稿件32篇;马边新闻网开设“聚力攻坚、共富明天”专栏,《今日马边》微信公众号开设“马边要闻”、“攻坚之路”,刊发稿件50余篇;扶贫宣传信息刊发基层信息动态115篇;组织记者践行“走转改”,开展“新春走基层”等活动;《今日马边》策划“新春送祝福”、“扫码送春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由于运输、土地、原材料等成本高,建设投入不足,县图书馆基本面积不达标,县文化馆活动面积较小,还没有博物馆、游泳馆等文体设施,全县只有不到1/3的村(社区)有文体活动广场,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马边广播电视台设备设施严重老化和奇缺、业务用房不足,乡镇广播站无单位场地,影响广电宣传工作正常开展。因项目投资大,地面数字电视二期工程及后续用户发展困难,离实现本地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二)惠民活动质量不高
县图书馆年借阅2万人次、荣丁镇文化站年图书借阅量不足200人次、先锋村和高石头村农家书屋年借阅量均不足70人次,且主要是学生借、乡村干部借,图书利用率很低。从调研组参加马边县“三下乡”到荣丁镇的现场来看,主要受众是该镇中学学生,参与群众仅100余人,送的挂历、卫生、科技、种养殖技术不太受群众欢迎,精心编排的歌舞演出在调动观众情绪上显得不足,群众认为应该有更多不同风格的节目、节目应该用群众语言来表现。惠民电影放映上,条件较好的先锋村持可有可无态度、条件较差的高石头村非常喜欢,在需求上形成较大反差。以上可以看出,文化扶贫工作发展还不平衡,文化惠民活动还没有从灌输式服务向菜单式服务转变、从教育式服务向供给侧服务转变。
(三)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文化扶贫工作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如乡村少年宫建起后,计划每周一至周四下午放学后开展1小时活动,但缺乏对兼职辅导员的激励机制,普遍积极性不高,活动开展不理想;一些农家书屋无人管理,图书成了摆设;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电脑、电影无人使用和观看,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
(四)产业发展较为滞后
由于受交通瓶颈制约,马边县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产业资源,没有一家大型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仅为0.55%。文旅融合、“文化+”、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还处在起步阶段。
(五)文化队伍有待提升
县文化系统缺编7人,县广播电视台只有1个主播。乡镇40个专兼职文化员、宣传广播员编制中,缺编22个。对村(社区)广场舞骨干培训还不到位,贫困村还没有明确干部骨干负责宣传工作,文化艺术人才流失严重,本土人才培养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体系,补足公共文化服务短板
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尽快筹集资金1000万元,分阶段启动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游泳馆等为一体的马边县文体活动中心建设;争取省、县资金400余万元加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王寺维修工作;按省市统一安排,推动贫困村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平台、贫困村文化室和阅报栏、文化广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补足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
(二)繁荣文艺,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
加大地方文化名人的宣传力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培养本土文艺创作人才。深入挖掘马边汉、彝、苗文化资源,积极扶持民间文艺协会、民营文艺团体,开展“姆河拉打”、“阿依美格”“彝族年节”“花山节”等乡村民俗展示、展演活动,打响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关注,让老百姓从文化的看客向文化的演员转变。建立文艺创作奖励机制,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接地气、多形式、易接受的文艺作品,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发布文化服务、文艺服务目录,广泛征求群众文化需求,让文化服务从“我要送”到“要我送”的菜单式服务转变。继续做好《大风顶》文学期刊的编发,为丰富马边文学创作提供平台。
(三)盘活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将马边美丽的自然资源与丰富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相结合,抓住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战略和乐西高速、马沐仁高速即将启动的机遇,做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包装、宣传、立项等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引进大企业,大规划、大手笔做好文旅产业开发。做好非遗的挖掘、整理、再现工作,在保留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按照现代表现手法和受众的接受方式,打造一台文化演艺精品、建设一个民俗博物馆,搭建起彝族“卓卓文化”、“毕摩文化”和汉族特色文化、苗族文化的展示、展演平台,打造马边特有的文化品牌,吸引八方来客,撬动文旅经济,做大文旅市场。
(四)塑造精神,增强群众感恩自强决心
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树骨。要将文化扶贫与文化扶志相结合,突出民族特色,以彝族精神文明诗歌为主,编印《彝族新编玛牧》,以新的彝族“教育经”,引导彝区群众移风易俗和树立“团结奋进、感恩自强”的精神,将彝区群众的斗志凝聚到扶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战中。继续做好法律援助、法律顾问进村活动,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完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便民举措,为更多困难群体做好援助工作。建立激励机制,盘活中央、省对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运行经费,保障活动常态化开展。建立“学雷锋爱心联盟”,整合各类爱心扶助和志愿服务力量,有针对性地做好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活动。持续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示范点和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引领社会风尚。
(五)人才兴文,保障惠民扶贫有效开展
加强县级文化单位干部选配,乡镇专兼职宣传委员、文化干事落实及村(社区)文化工作人员配备,配齐“县—乡—村”一体化队伍网络,建立健全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抓的机制。用活用好“三区”人才志愿者计划,引导省、市艺术家到马边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文化队伍、文艺人才培训力度,让文化输血变为文化造血、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培养起一批带不走的本土文化管理、文艺创作人才队伍,保障文化惠民扶贫持续深入开展。
(六)抓好示范,引领精准扶贫工作进程
选取有代表性的2—3个贫困村,集中资金,按照“7+3”的模式,即1个广场(2000平方米)、1个舞台(12米×8米)、1套音响、1个书屋(藏书在3000册以上)、1个广播、1条健身路径、1个阅报栏和1套制度(建立村干部负责文化扶贫工作制度、文化院坝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制度、广播管理制度等)、1个活动安排(每月文化活动安排)、1支文艺人才队伍(通过结对帮扶、种文化等方式,由市、县派员做好培育工作),打造文化院坝,以点带面,推动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开展。
(七)舆论引导,提升马边文化影响力
建立宣传激励机制,整合全县宣传力量,通过电视、纸媒、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微信等平台和“快闪”等易传播、易轰动的方法,全方位立体化加大对马边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增强马边人民的文化自信,让更多人走近马边、了解马边。加强对中央、省、市媒体的协调、投稿力度,在主流媒体反映更多马边精准扶贫的做法成效和特色亮点,集中展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
责任编辑:康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