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正确判断、推理出准确结论,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消除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教研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如何提高差生学习成绩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谈几点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改进新课引入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差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以及受来自家长、老师等方面的压力,自卑感日趋严重,把学习数学这门功课视为苦差事,因此培养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重要。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引入”就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生生发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什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怎样引入,总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上作文章,以能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境”中去为准则。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二、深入了解差生,正确地对待他们
许多差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也差,不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就是课后贪玩,再不就是好抄袭别人的作业。老师对这些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而这些学生也很敏感,老师稍有这种情绪,他们很快就会有所察觉,以致学习态度更不好,学习成绩更下降。
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到这些学生中,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差生都有他们各自解决不了的难题,有的是因病造成知识有缺漏;有的是课没有听懂也不敢问;有的是一时对某件事物有兴趣而放松了一段学习;也有的是家庭条件差,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是学习方法太死,智力水平低。因此,教师对待差生,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们。
三、培养差生的成功感
差生在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信心不足,不爱学习。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老是不及格,看不到“出路”,就逐渐缺少学好的信心。差生常常感到“差等生的椅子坐上了,再用功也是白费”,以致情绪越来越低,甚至“破罐破摔”,越学越不爱学。
怎样才能使差生树立信心、使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呢?心理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发起追求更多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差生总会有他们一时的成功,教师只要注意抓住他们学习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及时表扬鼓励,信心是可以一步步培养出来的。其实,差生获得成功的同时,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启发是有重要作用的,哪怕是极小的成功,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激烈震动,获得长期不曾得到的体验。只要老师善于抓住这有利的时机,进行表扬和激励,就会使差生的认识和情感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化开他们心中“多年的冰冻”,成为他们进取的第一步,最终树立起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心。
四、优化比较,教给正确的思维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在教学中,倘若能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似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晰有序。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会了辩证思维的方法——比较法。
五、给学生创设机会,提高思维的能力
根据“创设情景引疑、积极感知尝试、诱导形成认识”的原则,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思维度,让学生积极思索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六、对学生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不仅应使學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丰富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在学生一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0.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要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会思考方法,培养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打下基础。要帮助他们研究学习上不来的原因,建立起融洽互爱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只有和受教育者心灵相互沟通,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一、改进新课引入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差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以及受来自家长、老师等方面的压力,自卑感日趋严重,把学习数学这门功课视为苦差事,因此培养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重要。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引入”就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生生发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什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怎样引入,总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上作文章,以能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境”中去为准则。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二、深入了解差生,正确地对待他们
许多差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也差,不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就是课后贪玩,再不就是好抄袭别人的作业。老师对这些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而这些学生也很敏感,老师稍有这种情绪,他们很快就会有所察觉,以致学习态度更不好,学习成绩更下降。
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到这些学生中,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差生都有他们各自解决不了的难题,有的是因病造成知识有缺漏;有的是课没有听懂也不敢问;有的是一时对某件事物有兴趣而放松了一段学习;也有的是家庭条件差,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是学习方法太死,智力水平低。因此,教师对待差生,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们。
三、培养差生的成功感
差生在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信心不足,不爱学习。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老是不及格,看不到“出路”,就逐渐缺少学好的信心。差生常常感到“差等生的椅子坐上了,再用功也是白费”,以致情绪越来越低,甚至“破罐破摔”,越学越不爱学。
怎样才能使差生树立信心、使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呢?心理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发起追求更多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差生总会有他们一时的成功,教师只要注意抓住他们学习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及时表扬鼓励,信心是可以一步步培养出来的。其实,差生获得成功的同时,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启发是有重要作用的,哪怕是极小的成功,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激烈震动,获得长期不曾得到的体验。只要老师善于抓住这有利的时机,进行表扬和激励,就会使差生的认识和情感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化开他们心中“多年的冰冻”,成为他们进取的第一步,最终树立起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心。
四、优化比较,教给正确的思维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在教学中,倘若能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似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晰有序。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会了辩证思维的方法——比较法。
五、给学生创设机会,提高思维的能力
根据“创设情景引疑、积极感知尝试、诱导形成认识”的原则,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思维度,让学生积极思索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六、对学生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不仅应使學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丰富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在学生一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0.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要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会思考方法,培养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打下基础。要帮助他们研究学习上不来的原因,建立起融洽互爱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只有和受教育者心灵相互沟通,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