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试图通过电影《白日梦想家》探寻电影构建白日梦的方式。影片利用双层构建,先从人物心理上讲述白日梦产生的内在缘由,再通过影像语言给予视听的包装,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最后呈现白日梦困境的消解方式,由内到外的向观众讲述了白日梦的产生到消除的过程。
关键词:白日梦;电影;建构
《白日梦想家》是由好莱坞著名喜剧演员本·斯蒂勒自导自演的一部奇幻剧情片,他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位“白日梦”患者华特。在面临各种现实困境时,他总会幻想多种场景来使得自身得到短暂的慰藉。影片通过三个部分来展现了个体从白日梦的产生到消解的过程。从现实困境出发,映射出儿时内心造成的压抑,再通过现实难题的解决以及主人公自我精神的找回以此消解白日梦。文章从心理以及影像两个方面来阐述影片是如何建构白日梦的。
一、心理建构——现实困境凸显精神压抑本质
首先,主人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成为他压力的来源,压力积蓄之下,便成为白日梦的孵化室。主人公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来自于家庭。这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可体现:是华特一边吃着简餐一边面露愁容地计算着生活账目,透露出这是一个担负着养家重任的单身中年男人。第二方面的压力则来自于工作:华特所在的杂志社被收购,新来的过渡期经理粗暴裁员。内向的华特在公司多年来也受到不少欺负。他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底片室,从不被人关注,同时此次裁员他必定会是其中一员,失业的威胁又将加重经济上的压力。第三方面的压力是来自于情感,多年来华特几乎把身心都投入了维护家庭的生活当中,可以想象到他的生活就是家庭与公司两点一线,情感生活一片空白。自然在面对心动的女同事时难以开口,只能采取暗恋的方式,这就表现他在感情方面的不自信。
以上三个现实困境实质凸显的是他内心对自我的压抑,而压抑的本源则是父亲的过世。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到:梦的愿望大部分来自受到压抑的童年生活和童年创伤。父亲过世导致华特必须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以往的他是热爱滑板,剪着朋克头的热血青年,面对家庭的变故,他收起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定,转身投入枯燥乏味的工作。而这种对自我的压抑便成为白日梦产生的内在机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人们有所希望,又不能在现实中实现,故而寄托于梦境。而白日梦与夜梦具有同样的方式和动机。在《诗人与白日梦》一文中,他论及白日梦是人们的幻想,它源于儿童的游戏,通过游戏儿童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同时获得快乐。当成年的人不再做游戏时,就创造出一种虚幻的世界来代替原来的游戏,他所创造的就是我们称之为“白日梦”的东西。[1]因此,白日梦产生于未满足的愿望。这就像华特摒弃了儿时喜爱的滑板以及冒险精神,只能通过白日梦这种虚拟的东西来代替愿望的满足。
白日梦往往利用眼前发生的事件,为自己构想未来,以实现未能满足的欲望白日梦者的想象源于现实中不能获得满足的诉求。华特的白日梦也是如此,华特的白日梦总的来说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有关爱情实现的白日梦,其二是反抗上司压迫的白日梦,二者都是借助现实画面,转而幻化成自己内心的真实愿望,从而暂时缓解现实压力以及释放精神压抑。[2]
二、影像构建——虚实结合营造梦境
在白日梦的心理构建条件成熟后,就需要通过画面来呈现“白日梦”。影片中每个白日梦的出现都毫无预兆,没有类似眼部特写的预示镜头,而是采用无缝剪辑的技巧,将现实与梦境缝合,当观众意识到此处画面不真实时,梦境即将结束。其实这也正是白日梦的特点,人们在幻想时,精神处于游离状态,就像影片中所体现的,需要旁观者的一根别针来打破梦境。
同时影片还使用了镜面反射的效果来呈现梦境的发生。镜子是对现实物像的模仿而非忠实的反映,它展现的是真实世界之外的虚幻世界。镜子又是通向虚构的非现实世界的大门,使人们可以进入虚构的视幻世界之中。电影中第二个白日梦发生时,华特幻想自己是一个户外旅行家,他从险境中走来,用拉丁语向暗恋者说了一句情话。此时镜头透过真实场景中的一面玻璃镜面进行拍摄,华特本人恰好倒影在镜面当中,处在白日梦场景中的自己和女同事之间。透过镜面展现了个人的内心世界。
电影也通过构图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同时营造白日梦氛围。在华特还没有迈出寻找摄影师之前的构图都相当压抑,人物多处在构图中处于被压迫的一个位置。摩天大楼与建筑物都是在画面中占据较大的空间,人物被压缩到一个很小的角落,这预示着华特正在被残酷的现实所压迫。当华特开始出行以后,画面也逐渐由城市转移到了户外风光,通过主人公视野呈现出沿途的风景,观众在看到这些镜头时也可以体验到华特心境的变化。
三、现实困境的突围与白日梦的消解
在华特踏上寻找底片之路时,也踏上了白日梦的消解之路。最后一个白日梦是出自格陵兰。当他知道摄影师肖恩有可能在一艘船上并且唯一前往的方法就是乘坐直升飞机时,面对即将来到的暴风雨和喝醉酒的驾驶员,他内心在作斗争,被压抑的冒险精神在蠢蠢欲动。在飞机即将要起飞的那一刻,华特幻想自己的暗恋对象拿着吉他唱着歌,引导着他走向飞机,当他跨上飞机的那一刻,就是解除内心压抑、消除白日梦的开始。此后途中所遇,无论是在海中与鲨鱼搏斗,在在火山爆发的滚滚浓烟中疾驰,亦或是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中独自前进,都是一种梦境向现实的转变。在寻找底片的过程中,华特获得了敢于直面上司的勇气,敢于追求心中所爱,最重要的是突破了自己内心的困境,白日梦的病症也不治而愈。最后找到底片,印刷出来之后发现照片上竟然是自己,这也使得华特看清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寻到了生命的真谛。
四、结语
影片《白日梦想家》利用了人物的心理——即内在来建构了白日梦产生的精神缘由,同时通过影像将之用画面呈现出来,带给观众以视觉上的美感。再以寻找“生命的真谛”为线索,在一路的风光旅途中消解了白日梦的困境,也让观众明白了导演所要传递的核心即是“开拓视野,冲破艰险;看见世界,身临其境;贴近彼此,感受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永霞.梦与白日梦——弗洛伊德的文艺理论解析[J].海外英语,2012(02):196-197。
[2]闫珊珊.自我的实现与困境的消解——《白日梦想家》中的虚实手法探析[J].电影评介,2016(16):71-73。
(作者单位:成都大學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关键词:白日梦;电影;建构
《白日梦想家》是由好莱坞著名喜剧演员本·斯蒂勒自导自演的一部奇幻剧情片,他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位“白日梦”患者华特。在面临各种现实困境时,他总会幻想多种场景来使得自身得到短暂的慰藉。影片通过三个部分来展现了个体从白日梦的产生到消解的过程。从现实困境出发,映射出儿时内心造成的压抑,再通过现实难题的解决以及主人公自我精神的找回以此消解白日梦。文章从心理以及影像两个方面来阐述影片是如何建构白日梦的。
一、心理建构——现实困境凸显精神压抑本质
首先,主人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成为他压力的来源,压力积蓄之下,便成为白日梦的孵化室。主人公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来自于家庭。这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可体现:是华特一边吃着简餐一边面露愁容地计算着生活账目,透露出这是一个担负着养家重任的单身中年男人。第二方面的压力则来自于工作:华特所在的杂志社被收购,新来的过渡期经理粗暴裁员。内向的华特在公司多年来也受到不少欺负。他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底片室,从不被人关注,同时此次裁员他必定会是其中一员,失业的威胁又将加重经济上的压力。第三方面的压力是来自于情感,多年来华特几乎把身心都投入了维护家庭的生活当中,可以想象到他的生活就是家庭与公司两点一线,情感生活一片空白。自然在面对心动的女同事时难以开口,只能采取暗恋的方式,这就表现他在感情方面的不自信。
以上三个现实困境实质凸显的是他内心对自我的压抑,而压抑的本源则是父亲的过世。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到:梦的愿望大部分来自受到压抑的童年生活和童年创伤。父亲过世导致华特必须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以往的他是热爱滑板,剪着朋克头的热血青年,面对家庭的变故,他收起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定,转身投入枯燥乏味的工作。而这种对自我的压抑便成为白日梦产生的内在机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人们有所希望,又不能在现实中实现,故而寄托于梦境。而白日梦与夜梦具有同样的方式和动机。在《诗人与白日梦》一文中,他论及白日梦是人们的幻想,它源于儿童的游戏,通过游戏儿童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同时获得快乐。当成年的人不再做游戏时,就创造出一种虚幻的世界来代替原来的游戏,他所创造的就是我们称之为“白日梦”的东西。[1]因此,白日梦产生于未满足的愿望。这就像华特摒弃了儿时喜爱的滑板以及冒险精神,只能通过白日梦这种虚拟的东西来代替愿望的满足。
白日梦往往利用眼前发生的事件,为自己构想未来,以实现未能满足的欲望白日梦者的想象源于现实中不能获得满足的诉求。华特的白日梦也是如此,华特的白日梦总的来说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有关爱情实现的白日梦,其二是反抗上司压迫的白日梦,二者都是借助现实画面,转而幻化成自己内心的真实愿望,从而暂时缓解现实压力以及释放精神压抑。[2]
二、影像构建——虚实结合营造梦境
在白日梦的心理构建条件成熟后,就需要通过画面来呈现“白日梦”。影片中每个白日梦的出现都毫无预兆,没有类似眼部特写的预示镜头,而是采用无缝剪辑的技巧,将现实与梦境缝合,当观众意识到此处画面不真实时,梦境即将结束。其实这也正是白日梦的特点,人们在幻想时,精神处于游离状态,就像影片中所体现的,需要旁观者的一根别针来打破梦境。
同时影片还使用了镜面反射的效果来呈现梦境的发生。镜子是对现实物像的模仿而非忠实的反映,它展现的是真实世界之外的虚幻世界。镜子又是通向虚构的非现实世界的大门,使人们可以进入虚构的视幻世界之中。电影中第二个白日梦发生时,华特幻想自己是一个户外旅行家,他从险境中走来,用拉丁语向暗恋者说了一句情话。此时镜头透过真实场景中的一面玻璃镜面进行拍摄,华特本人恰好倒影在镜面当中,处在白日梦场景中的自己和女同事之间。透过镜面展现了个人的内心世界。
电影也通过构图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同时营造白日梦氛围。在华特还没有迈出寻找摄影师之前的构图都相当压抑,人物多处在构图中处于被压迫的一个位置。摩天大楼与建筑物都是在画面中占据较大的空间,人物被压缩到一个很小的角落,这预示着华特正在被残酷的现实所压迫。当华特开始出行以后,画面也逐渐由城市转移到了户外风光,通过主人公视野呈现出沿途的风景,观众在看到这些镜头时也可以体验到华特心境的变化。
三、现实困境的突围与白日梦的消解
在华特踏上寻找底片之路时,也踏上了白日梦的消解之路。最后一个白日梦是出自格陵兰。当他知道摄影师肖恩有可能在一艘船上并且唯一前往的方法就是乘坐直升飞机时,面对即将来到的暴风雨和喝醉酒的驾驶员,他内心在作斗争,被压抑的冒险精神在蠢蠢欲动。在飞机即将要起飞的那一刻,华特幻想自己的暗恋对象拿着吉他唱着歌,引导着他走向飞机,当他跨上飞机的那一刻,就是解除内心压抑、消除白日梦的开始。此后途中所遇,无论是在海中与鲨鱼搏斗,在在火山爆发的滚滚浓烟中疾驰,亦或是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中独自前进,都是一种梦境向现实的转变。在寻找底片的过程中,华特获得了敢于直面上司的勇气,敢于追求心中所爱,最重要的是突破了自己内心的困境,白日梦的病症也不治而愈。最后找到底片,印刷出来之后发现照片上竟然是自己,这也使得华特看清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寻到了生命的真谛。
四、结语
影片《白日梦想家》利用了人物的心理——即内在来建构了白日梦产生的精神缘由,同时通过影像将之用画面呈现出来,带给观众以视觉上的美感。再以寻找“生命的真谛”为线索,在一路的风光旅途中消解了白日梦的困境,也让观众明白了导演所要传递的核心即是“开拓视野,冲破艰险;看见世界,身临其境;贴近彼此,感受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永霞.梦与白日梦——弗洛伊德的文艺理论解析[J].海外英语,2012(02):196-197。
[2]闫珊珊.自我的实现与困境的消解——《白日梦想家》中的虚实手法探析[J].电影评介,2016(16):71-73。
(作者单位:成都大學中国-东盟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