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首先想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实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反思及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出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学的时间,另一个是教学的收获。早在上个世纪,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虽然看法比较偏激,但引起全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格外关注。经过新一轮的课改,语文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
为此,2015年全国第六届和2017年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就专门研讨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这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有何良药可医?下面我就谈些个人的观点。
一、阅读教学缺乏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具有科学性,因此,它必须有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语文知识体系”。目前语文教学出现摇摆,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还没有建立稳定的学科课程教育体系。语文教学的改革,包括阅读教学的改革,迷信权威,缺乏辨证思维,矫枉过正。
比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以前很多专家都说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段意,但课改后,由于课标没有提这项要求,课堂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这样全盘否定科学合理吗?
再比如说,课改前,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学得被动;课改后,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天使,教师被学生牵着走,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学习对立起来,我们的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由于不同专家之间的观点不同,同一个专家不同时期的观点也自相矛盾,所以很多一线教师感慨,现在越教越不会教语文了。因此,怎样使语文课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我以为必须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建立起更为科学的现代语文学科理论体系,用以深化语文教学实践。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阅读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具有随意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帅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则是“嘴上重视、心里忽视”,“写在前头、置于脑后”,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现象比较严重,设计的目标缺失教师对文本独特的审视与解读,缺少课时教学目标与课文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的有机渗透与衔接,缺乏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制定的目标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或者只体现对文本的人文感悟,只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目标不全面,不准确。
如何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困惑是什么,哪些是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其次,要考虑本组课文导读的要求,把握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第三,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并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制定教学目标。
三、语言训练不落实,偏离了语文本色
崔峦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指出: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等方面来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语言训练中的“训”是教导,“训”是教师的事,“练”是习练,是学生的事。语文教学中的“訓练”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技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以“练”为主,以“训”为辅,二者不可缺一。那么,一节课如何来落实语言训练呢?
一是要加强字词教学。做到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音、析形、解义,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二是要重视关键句、段的教学。不仅重视理解其意思,而且重视体会其情感,领悟其表达的特点或作用等。三是要落实说写训练。四是要体现以读为本。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要加强读的指导。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书要有目的,有层次;要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见解、读出方法。
四、阅读教学教师讲问太多,教学缺乏自主性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教师忽视了学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该怎样做,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是激趣引导,精讲善问,注重学法指导和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的氛围。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或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运用直观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精讲善问,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重要问题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引导、点拔、归纳、总结,作画龙点晴的讲解。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读议、练习,使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对学生的自学,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设计好自学提纲;组织学生独立自觉地学习,并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同时,要加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能够让学生去做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多给学生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时间。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让学生贴近生活,扩大阅读,增加积累,这都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学的时间,另一个是教学的收获。早在上个世纪,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虽然看法比较偏激,但引起全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格外关注。经过新一轮的课改,语文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
为此,2015年全国第六届和2017年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就专门研讨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这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有何良药可医?下面我就谈些个人的观点。
一、阅读教学缺乏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具有科学性,因此,它必须有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语文知识体系”。目前语文教学出现摇摆,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还没有建立稳定的学科课程教育体系。语文教学的改革,包括阅读教学的改革,迷信权威,缺乏辨证思维,矫枉过正。
比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以前很多专家都说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段意,但课改后,由于课标没有提这项要求,课堂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这样全盘否定科学合理吗?
再比如说,课改前,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学得被动;课改后,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天使,教师被学生牵着走,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学习对立起来,我们的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由于不同专家之间的观点不同,同一个专家不同时期的观点也自相矛盾,所以很多一线教师感慨,现在越教越不会教语文了。因此,怎样使语文课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我以为必须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建立起更为科学的现代语文学科理论体系,用以深化语文教学实践。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阅读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具有随意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帅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则是“嘴上重视、心里忽视”,“写在前头、置于脑后”,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现象比较严重,设计的目标缺失教师对文本独特的审视与解读,缺少课时教学目标与课文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的有机渗透与衔接,缺乏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制定的目标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或者只体现对文本的人文感悟,只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目标不全面,不准确。
如何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困惑是什么,哪些是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其次,要考虑本组课文导读的要求,把握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第三,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并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制定教学目标。
三、语言训练不落实,偏离了语文本色
崔峦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指出: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等方面来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语言训练中的“训”是教导,“训”是教师的事,“练”是习练,是学生的事。语文教学中的“訓练”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技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以“练”为主,以“训”为辅,二者不可缺一。那么,一节课如何来落实语言训练呢?
一是要加强字词教学。做到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音、析形、解义,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二是要重视关键句、段的教学。不仅重视理解其意思,而且重视体会其情感,领悟其表达的特点或作用等。三是要落实说写训练。四是要体现以读为本。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要加强读的指导。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书要有目的,有层次;要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见解、读出方法。
四、阅读教学教师讲问太多,教学缺乏自主性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教师忽视了学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该怎样做,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是激趣引导,精讲善问,注重学法指导和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的氛围。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或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运用直观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精讲善问,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重要问题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引导、点拔、归纳、总结,作画龙点晴的讲解。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读议、练习,使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对学生的自学,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设计好自学提纲;组织学生独立自觉地学习,并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同时,要加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能够让学生去做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多给学生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时间。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让学生贴近生活,扩大阅读,增加积累,这都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