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和美国,存在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所谓“零和博弈”,即属非合作博弈,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因而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
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曾这样评价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尽管经济周期中出现的大萧条使人痛苦,但它自有益处。有一条即是那些等不及看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欧洲人开始惊慌地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国证券。在1873年至1879年的经济大萧条中,欧洲人掌控的美国证券资产总值下降达6亿美元,仅铁路证券一项即减少2.51亿美元。这虽然使美国华尔街证券市场价格加速下跌,但还有一个事实是,美国人的财富增加了。欧洲人出钱去修建美国铁路,并持有大量的铁路证券,他们本来可获得由购买所带来的红利。但在美元利息及收益尚未兑现之前,美国人以比较原先低得多的价格又将这些证券买了回来,以此类推,美国人既修了铁路,又有了证券。当美国的经济重新开始运转的时候,欧洲投资者又返回来重新购买美国证券。”由此,通过一波又一波的经济危机,美国人先高价卖出资产,之后又以极低的价格买回,然后又高价卖出。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曾在《战争经济学》一书中,以战时经济为中心,研究战前、战时和战后的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庇古认为,促成战争爆发的情形甚多,但战争“真正的基本原因,却是火药背后的那些因素,最终不外乎是统治欲和求利欲二者”。在引起战争的各种原因中,经济原因占有重要的地位。
1929年的历史上最著名的经济大崩溃即是最先从美国开始,最后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战争,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欧洲各国损失惨重,失去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享受到的战争红利及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而美国却大发横财,成为全球头号强国至今。
“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这是外交史学家塞缪尔·弗拉格·比米斯在《平尼克条约——对欧洲灾难和美国机会的研究》一书中的主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欧洲地缘政治内部的破碎是美国取代欧洲成为霸权的重要原因。
农业经济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是耕地,而当工业化之后,土地开始贬值,工业品开始升值,国与国之间对土地的争夺转变为对经济的争夺,于是战争的主题基本上围绕着经济。两次世界大战都与经济相关联,当世界大战结束时,各强权利益分配规则也就确定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提出“14点计划”及“美国外交4项基本原则,一时间被美国人视为自由与理想的代名词。威尔逊在对德国宣战的信件中提到:“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我们不想征服,也不想要领地……我们只不过是人类正义事业的斗士之一。”对此,英国著名学者克罗卡特指出:“事件的表面现象通常具有欺骗性。美国参战的条件事实上是精心策划的……这一行动事实上是有利于发展美国未来在全世界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算是彻底明白了“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而制造欧洲灾难的关键是利用欧洲国家的地缘政治的破碎状态。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美国能够在“二战”以后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霸主的主要原因,是在亚洲尚未崛起之际,美国罗斯福与斯大林联手,有意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压缩了欧洲的地缘政治版图。在当时,对美国而言,只有让苏联去控制东欧,欧洲才能是处于弱势的“西欧”;只有欧洲变为小“西欧”时,它才能服从美国。反之,东欧一旦与西欧结合,一个庞大的欧洲就会出现,欧洲的势力就会强大起来,就会反美国。
1935年,当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下令入侵埃塞俄比亚时,美国宣布对意大利军火禁运,但美国同时却让美国企业大量向意大利销售石油,为意大利所进行的入侵战争提供了基本能源的保证。事实上,在所谓禁运期间,美国向意大利出口的战略物资反而大幅增加,主要为石油、铜、铁、钢,以及卡车、拖拉机等物资,在美国“石油7巨头”中最大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带领下,美国的石油商私下对墨索里尼保证,墨索里尼可以依靠他们。
1930年代,对付苏联一直被认为是美国的最高利益,之后,当日本和德国崛起为强权时,又开始实行亲苏政策。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损失了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主力,美国被动参战。而在十10年之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漫长的抗战。据日本学者入谷秋良的描述,1928年,美国驻华领事曾表示支持日军的对华入侵。只是当日本试图占领整个中国从而威胁到了美国的潜在市场,尤其是当它进一步控制东南亚的锡、橡胶和石油时,美国才有所警觉,并采取了诸如1941年夏天对废旧钢铁和石油实行全面禁运等等措施,正是这些措施导致了日本对美国的进攻。
早在1939年1月3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会议上,面对即将爆发的欧洲各国大战,罗斯福说,“在慕尼黑会议后,9月28日那天,英国人受了惊吓,惊惶失措,派人来这里定购了飞机。我不知道他们在这里购买了多少飞机,我想可能是300至400架。法国人的政治制度是每天早饭前更换内阁。法国人开始盘算,只有上帝才知道他们将要购买多少飞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我们说:‘越多越好!快来!使我们的工厂能进行大批量生产,好!’因此,他们在第三或第四次继续从国库里拨出500万美元购买我们的飞机时,他们的态度已经足够好了。我们说:‘好极了!’叫好有两个非常简单的理由。第一,目前美国的工厂还在闲着。如果现在来定货,这些货物会在明年春天美国自己的订单开始到来之前大体完成。这是一个理由,是国内的原因。第二,现在我们不告诉法国人,但是我们很了解这一点:我们希望法国继续作为独立的国家存在。我们不希望法国不得不向这个、那个或其他事物屈服,因为如果法国屈服,英国屈服,欧洲或其他任何地方将不会有什么独立的国家。因此,坦率地说,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完全作为一件和平的事情,世界和平的事情——去帮助法国和英国维护其独立,这是我们的利益关键所在……”罗斯福的这篇讲话引起在座美国政要的支持与鼓掌。他们明白了罗斯福将带领他们不只要取代欧洲的世界地位,还要利用欧洲的灾难获利。一个德国历史学家曾经这样总结:“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以这样小的代价获得世界霸权。”罗斯福和二战时期的美国做到了。除美国外,所有的主要参战国都在“二战”中大伤元气。
而在欧洲各国深陷战争泥潭中时,美国的企业到达那些原来英国人所控制的地区,迅速将英国推到一边取而代之。沙特阿拉伯是中东最大的油库。随着美国态度的转变,沙特在脱离英国控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英国对此非常恼火。1943年10月,英国外交部致函美国国务院:由于英美两国在沙特阿拉伯出现矛盾,希望能够协调两国的中东政策,以便加强合作。1944年2月,英国大使哈利法克斯与美国副国务卿韦尔斯协商而毫无结果。随后,罗斯福在深夜会见英国大使哈利法克斯,为安抚英国,罗斯福展示了一张中东草图,对哈利法克斯说:波斯湾的石油是你们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由我们分享,至于沙特的石油则属于我们。两天后,英国首相丘吉尔给罗斯福发来电报,说他“怀着日益增长的焦虑”关注石油问题,“就这里的一些消息来源看,美国正企图夺取我们在中东的石油资产……”1945年,在美国的一艘巡洋舰上,沙特阿拉伯伊本·沙特国王成了美国总统的座上客。这两个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有着根本不同的国家已保持了60多年的“亲密关系”。
“二战”前的地缘政治特点是欧洲一直打压美国,而在“二战”之后美国翻了身,根本原因是美国对欧洲的心脏地带即东欧做了“动作”,即在“二战”中将东欧给了苏联并以此压缩欧洲的地缘政治空间。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事实上是美国与苏联一起拉起的,其目的是为了挤压欧洲。而当时的丘吉尔还想象着在地中海方向开辟第二战线,试图阻挡苏联红军进入东欧。正是由于罗斯福的有意识安排,美国与苏联分享战后红利近半个世纪。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不要相信美国》 作者:贺濒)
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曾这样评价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尽管经济周期中出现的大萧条使人痛苦,但它自有益处。有一条即是那些等不及看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欧洲人开始惊慌地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国证券。在1873年至1879年的经济大萧条中,欧洲人掌控的美国证券资产总值下降达6亿美元,仅铁路证券一项即减少2.51亿美元。这虽然使美国华尔街证券市场价格加速下跌,但还有一个事实是,美国人的财富增加了。欧洲人出钱去修建美国铁路,并持有大量的铁路证券,他们本来可获得由购买所带来的红利。但在美元利息及收益尚未兑现之前,美国人以比较原先低得多的价格又将这些证券买了回来,以此类推,美国人既修了铁路,又有了证券。当美国的经济重新开始运转的时候,欧洲投资者又返回来重新购买美国证券。”由此,通过一波又一波的经济危机,美国人先高价卖出资产,之后又以极低的价格买回,然后又高价卖出。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曾在《战争经济学》一书中,以战时经济为中心,研究战前、战时和战后的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庇古认为,促成战争爆发的情形甚多,但战争“真正的基本原因,却是火药背后的那些因素,最终不外乎是统治欲和求利欲二者”。在引起战争的各种原因中,经济原因占有重要的地位。
1929年的历史上最著名的经济大崩溃即是最先从美国开始,最后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战争,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欧洲各国损失惨重,失去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享受到的战争红利及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而美国却大发横财,成为全球头号强国至今。
“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这是外交史学家塞缪尔·弗拉格·比米斯在《平尼克条约——对欧洲灾难和美国机会的研究》一书中的主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欧洲地缘政治内部的破碎是美国取代欧洲成为霸权的重要原因。
农业经济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是耕地,而当工业化之后,土地开始贬值,工业品开始升值,国与国之间对土地的争夺转变为对经济的争夺,于是战争的主题基本上围绕着经济。两次世界大战都与经济相关联,当世界大战结束时,各强权利益分配规则也就确定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提出“14点计划”及“美国外交4项基本原则,一时间被美国人视为自由与理想的代名词。威尔逊在对德国宣战的信件中提到:“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我们不想征服,也不想要领地……我们只不过是人类正义事业的斗士之一。”对此,英国著名学者克罗卡特指出:“事件的表面现象通常具有欺骗性。美国参战的条件事实上是精心策划的……这一行动事实上是有利于发展美国未来在全世界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算是彻底明白了“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而制造欧洲灾难的关键是利用欧洲国家的地缘政治的破碎状态。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美国能够在“二战”以后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霸主的主要原因,是在亚洲尚未崛起之际,美国罗斯福与斯大林联手,有意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压缩了欧洲的地缘政治版图。在当时,对美国而言,只有让苏联去控制东欧,欧洲才能是处于弱势的“西欧”;只有欧洲变为小“西欧”时,它才能服从美国。反之,东欧一旦与西欧结合,一个庞大的欧洲就会出现,欧洲的势力就会强大起来,就会反美国。
1935年,当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下令入侵埃塞俄比亚时,美国宣布对意大利军火禁运,但美国同时却让美国企业大量向意大利销售石油,为意大利所进行的入侵战争提供了基本能源的保证。事实上,在所谓禁运期间,美国向意大利出口的战略物资反而大幅增加,主要为石油、铜、铁、钢,以及卡车、拖拉机等物资,在美国“石油7巨头”中最大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带领下,美国的石油商私下对墨索里尼保证,墨索里尼可以依靠他们。
1930年代,对付苏联一直被认为是美国的最高利益,之后,当日本和德国崛起为强权时,又开始实行亲苏政策。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损失了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主力,美国被动参战。而在十10年之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漫长的抗战。据日本学者入谷秋良的描述,1928年,美国驻华领事曾表示支持日军的对华入侵。只是当日本试图占领整个中国从而威胁到了美国的潜在市场,尤其是当它进一步控制东南亚的锡、橡胶和石油时,美国才有所警觉,并采取了诸如1941年夏天对废旧钢铁和石油实行全面禁运等等措施,正是这些措施导致了日本对美国的进攻。
早在1939年1月3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会议上,面对即将爆发的欧洲各国大战,罗斯福说,“在慕尼黑会议后,9月28日那天,英国人受了惊吓,惊惶失措,派人来这里定购了飞机。我不知道他们在这里购买了多少飞机,我想可能是300至400架。法国人的政治制度是每天早饭前更换内阁。法国人开始盘算,只有上帝才知道他们将要购买多少飞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我们说:‘越多越好!快来!使我们的工厂能进行大批量生产,好!’因此,他们在第三或第四次继续从国库里拨出500万美元购买我们的飞机时,他们的态度已经足够好了。我们说:‘好极了!’叫好有两个非常简单的理由。第一,目前美国的工厂还在闲着。如果现在来定货,这些货物会在明年春天美国自己的订单开始到来之前大体完成。这是一个理由,是国内的原因。第二,现在我们不告诉法国人,但是我们很了解这一点:我们希望法国继续作为独立的国家存在。我们不希望法国不得不向这个、那个或其他事物屈服,因为如果法国屈服,英国屈服,欧洲或其他任何地方将不会有什么独立的国家。因此,坦率地说,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完全作为一件和平的事情,世界和平的事情——去帮助法国和英国维护其独立,这是我们的利益关键所在……”罗斯福的这篇讲话引起在座美国政要的支持与鼓掌。他们明白了罗斯福将带领他们不只要取代欧洲的世界地位,还要利用欧洲的灾难获利。一个德国历史学家曾经这样总结:“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以这样小的代价获得世界霸权。”罗斯福和二战时期的美国做到了。除美国外,所有的主要参战国都在“二战”中大伤元气。
而在欧洲各国深陷战争泥潭中时,美国的企业到达那些原来英国人所控制的地区,迅速将英国推到一边取而代之。沙特阿拉伯是中东最大的油库。随着美国态度的转变,沙特在脱离英国控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英国对此非常恼火。1943年10月,英国外交部致函美国国务院:由于英美两国在沙特阿拉伯出现矛盾,希望能够协调两国的中东政策,以便加强合作。1944年2月,英国大使哈利法克斯与美国副国务卿韦尔斯协商而毫无结果。随后,罗斯福在深夜会见英国大使哈利法克斯,为安抚英国,罗斯福展示了一张中东草图,对哈利法克斯说:波斯湾的石油是你们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由我们分享,至于沙特的石油则属于我们。两天后,英国首相丘吉尔给罗斯福发来电报,说他“怀着日益增长的焦虑”关注石油问题,“就这里的一些消息来源看,美国正企图夺取我们在中东的石油资产……”1945年,在美国的一艘巡洋舰上,沙特阿拉伯伊本·沙特国王成了美国总统的座上客。这两个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有着根本不同的国家已保持了60多年的“亲密关系”。
“二战”前的地缘政治特点是欧洲一直打压美国,而在“二战”之后美国翻了身,根本原因是美国对欧洲的心脏地带即东欧做了“动作”,即在“二战”中将东欧给了苏联并以此压缩欧洲的地缘政治空间。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事实上是美国与苏联一起拉起的,其目的是为了挤压欧洲。而当时的丘吉尔还想象着在地中海方向开辟第二战线,试图阻挡苏联红军进入东欧。正是由于罗斯福的有意识安排,美国与苏联分享战后红利近半个世纪。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不要相信美国》 作者:贺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