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下的六七月份,正是收割小麦的黄金季节。
每每看到现在城乡麦收季节那种现代化收割的情景,就会想起当年在乡下生产队手工割麦子的艰辛。说实话,乡下割麦子绝对是一年中最最繁重的农活儿。
那时候,我们那儿的乡下农田虽没有像现在平原上的那么平整和宽阔,但山前山后、河套内外的麦田还是比较大的。金黄黄的麦穗在烈日的炙烤下,夹着饱满的颗粒在阳光下迎风招展,麦浪如波涛一般在地面上荡来荡去,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收割的季节到了,乡村里充满了忙碌的身影。从看不清人的早晨,一直到架起汽灯在场院上忙活到深夜,人们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虽然累得要命,但收获的喜悦时时洋溢在人们的脸庞,朗朗的笑声随处可闻。
新购置的镰刀在磨刀石上磨得锋利无比,小推车收拾得焕然一新,大场院平整得光洁如镜,就连家庭妇女们也把平日家里舍不得吃的最好食物拿出来,以备男人们有足够的精力去干那份最重的体力活儿。
浩荡的收割队伍下田了。生产队长把男子汉们带到麦田地头,按照每人四行的标准,把人一字排开,一声令下:开割!只见人们立刻弯下腰来,挥舞开镰刀,左手往麦秆上一挥,立刻一大把麦子就被扒拉到刀下,右手伸出镰刀从麦秆底部往后一拉,一把麦子就割了下来。割下的麦子往腿部与肚子的弯处一放,再继续往前割。割到够一捆的时候,自己就会从中抽出一小撮,分成两小把,把麦穗头部一连,形成一条小带子,再用这条小带子把腿上的麦子捆成一捆,放在身后,继续往前割去。就这样,一边割,一边捆,直到地头才能歇一会儿。
那时候年轻,不甘人下,也不惜力气。开始几天,握镰刀的右手掌里很快就会磨出一片片血泡,用一块布条包一下继续割。腰部也很快受不了了,酸疼得如同骨头脱了筋,站立时都直不起来。再加上天气炎热,干燥的麦田尘土飞扬,嗓子眼里如同塞进了棉花,干咳起来像冒了烟似的。一人四行麦子割到地头后,再继续从那一头的边上往回割,又是一个四行,还是一个人边割边捆。一天下来,如此往返,不知道割了多少来回,也不知道捆了多少麦子,如同机器一般机械地重复着。有时候,割到地头了,人就会往地头边上的沟里一躺,昏睡过去。也不管是不是干净,也不管是干地或湿地,就那么一躺,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割麦子的镰刀是自己用自己磨。如果镰刀钝了,割麦子的速度是会大打折扣的。因此,一般每个人会提前备一块小磨刀石在身上,随时刀钝随时磨镰,为的是不落人之后,能赶上大伙儿的进度。
要说割麦子累的程度,有一个故事至今难忘。那时候,乡下大部分都吃粗粮,即使有点细粮平时也舍不得吃,都会留到割麦子时吃。有一个邻居大哥,正是三十多岁力气大的时候,因为割麦子活太重,一天下来,肚子里饿得嗷嗷叫。在农村割麦子时一般是不回家吃饭的,尤其是在离家较远的地方,家里人会将做好的饭菜直接送到地里。这个邻居大哥,在一顿午饭里,一口气吃了十六个大馒头。有细心的人用馒头一个个在扁担上摆,整整摆了一扁担。当然,这也许与那时肚里缺少油水和长年吃不到细粮有关系。同时,也许是人们口传演绎虚加了不少水分。不管怎么说,那种劳累程度真是一般人顶不下来的。
俗话说:“蚕老一食,麦熟一晌。”麦收时节,天气不等人,麦子一旦成熟,就得“白加黑”连轴转地抢收。因为麦收时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开始时天还烈日炎炎,转眼间就会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遇到这样的天气,倘若马上晴了天,还不算坏事,而若是遇到连雨天,地里的麦子就会发霉生芽,那么,一年的收成就会付诸东流。因为变霉的麦子是有毒的,不能吃,即使晒干了出售作为牲畜饲料,也是不值钱的。这对农家人来说,是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眼看到手的粮食,谁也不想因天气原因毁了。因此,趁着天气好,赶快将麦子收割完毕拉回家中的场院晾晒,成了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
你看吧,大路小道上,无不是人推车、毛驴车和马车的队伍,有的干脆用扁担自个往家里挑。场院里,堆满了小山般的麦垛。人们连夜在场院里用铡刀把麦穗铡下来,摊开在场院的平地上。一般晒上二三天,就可以用牲口拉着碌碡进行脱粒。
这种碌碡是用大青石刻出来的。二尺多长,圆圆的,两头中间有一个眼,用铁棍弯过来放在上面,前面用绳子拴在牲口拖着的架子上,牲口在前面蒙着眼睛走,碌碡在后面压着麦穗转,一遍遍地转着圈,碌碡底下的麦穗就会脱壳而出,变成了一粒粒金黄黄的麦子。
刚用碌碡脱壳的麦子,是与麦糠混合在一起的,还需要借着风力人工把麦粒与麦糠分离开。用家乡的话说,这叫“扬场”。一般要先试试风向,然后在场院里选一个干净的地方,用木锨把混在麦糠里的麦子铲起来,顺着风向往空中一扬,风就会把麦糠吹向远一些的地方,麦粒就会在近一些的地方落下来。这样,干净的麦粒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粮食。
扬场后的麦粒,要经过一番真正的晾晒,才能入仓储存。一般农家里都会买一些能盛三四百斤的大缸,这种大缸是专门在当地窑洞里烧制的,是一件乡下人家里的真正家当。用这种大缸储存麦子,不生虫、不变质,在口上用木板做一个盖,放在家里稳稳当当的。那时候,乡下人找媳妇,女方的人上门认亲时总要先看看家里有几个大缸,如果缸多就说明这家人日子厚实,孩子日后上門遭不了罪,肯定会有好日子过。
现如今,过去那种靠人手收割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乡村里的年轻人驾驶着现代农业机械,轻轻松松地就会把每年的麦子收割完毕,再也不会遭受过去那份繁重的劳累了。富裕了的乡亲们,细粮已经全部代替了过去的粗粮,生活过得富裕而殷实。有时候,细粮吃够了,还会将过去的粗粮拿出来专门调剂一下日常生活。
割麦子的故事,如今在老家已经不再是头疼的事儿了。
每每看到现在城乡麦收季节那种现代化收割的情景,就会想起当年在乡下生产队手工割麦子的艰辛。说实话,乡下割麦子绝对是一年中最最繁重的农活儿。
那时候,我们那儿的乡下农田虽没有像现在平原上的那么平整和宽阔,但山前山后、河套内外的麦田还是比较大的。金黄黄的麦穗在烈日的炙烤下,夹着饱满的颗粒在阳光下迎风招展,麦浪如波涛一般在地面上荡来荡去,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收割的季节到了,乡村里充满了忙碌的身影。从看不清人的早晨,一直到架起汽灯在场院上忙活到深夜,人们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虽然累得要命,但收获的喜悦时时洋溢在人们的脸庞,朗朗的笑声随处可闻。
新购置的镰刀在磨刀石上磨得锋利无比,小推车收拾得焕然一新,大场院平整得光洁如镜,就连家庭妇女们也把平日家里舍不得吃的最好食物拿出来,以备男人们有足够的精力去干那份最重的体力活儿。
浩荡的收割队伍下田了。生产队长把男子汉们带到麦田地头,按照每人四行的标准,把人一字排开,一声令下:开割!只见人们立刻弯下腰来,挥舞开镰刀,左手往麦秆上一挥,立刻一大把麦子就被扒拉到刀下,右手伸出镰刀从麦秆底部往后一拉,一把麦子就割了下来。割下的麦子往腿部与肚子的弯处一放,再继续往前割。割到够一捆的时候,自己就会从中抽出一小撮,分成两小把,把麦穗头部一连,形成一条小带子,再用这条小带子把腿上的麦子捆成一捆,放在身后,继续往前割去。就这样,一边割,一边捆,直到地头才能歇一会儿。
那时候年轻,不甘人下,也不惜力气。开始几天,握镰刀的右手掌里很快就会磨出一片片血泡,用一块布条包一下继续割。腰部也很快受不了了,酸疼得如同骨头脱了筋,站立时都直不起来。再加上天气炎热,干燥的麦田尘土飞扬,嗓子眼里如同塞进了棉花,干咳起来像冒了烟似的。一人四行麦子割到地头后,再继续从那一头的边上往回割,又是一个四行,还是一个人边割边捆。一天下来,如此往返,不知道割了多少来回,也不知道捆了多少麦子,如同机器一般机械地重复着。有时候,割到地头了,人就会往地头边上的沟里一躺,昏睡过去。也不管是不是干净,也不管是干地或湿地,就那么一躺,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割麦子的镰刀是自己用自己磨。如果镰刀钝了,割麦子的速度是会大打折扣的。因此,一般每个人会提前备一块小磨刀石在身上,随时刀钝随时磨镰,为的是不落人之后,能赶上大伙儿的进度。
要说割麦子累的程度,有一个故事至今难忘。那时候,乡下大部分都吃粗粮,即使有点细粮平时也舍不得吃,都会留到割麦子时吃。有一个邻居大哥,正是三十多岁力气大的时候,因为割麦子活太重,一天下来,肚子里饿得嗷嗷叫。在农村割麦子时一般是不回家吃饭的,尤其是在离家较远的地方,家里人会将做好的饭菜直接送到地里。这个邻居大哥,在一顿午饭里,一口气吃了十六个大馒头。有细心的人用馒头一个个在扁担上摆,整整摆了一扁担。当然,这也许与那时肚里缺少油水和长年吃不到细粮有关系。同时,也许是人们口传演绎虚加了不少水分。不管怎么说,那种劳累程度真是一般人顶不下来的。
俗话说:“蚕老一食,麦熟一晌。”麦收时节,天气不等人,麦子一旦成熟,就得“白加黑”连轴转地抢收。因为麦收时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开始时天还烈日炎炎,转眼间就会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遇到这样的天气,倘若马上晴了天,还不算坏事,而若是遇到连雨天,地里的麦子就会发霉生芽,那么,一年的收成就会付诸东流。因为变霉的麦子是有毒的,不能吃,即使晒干了出售作为牲畜饲料,也是不值钱的。这对农家人来说,是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眼看到手的粮食,谁也不想因天气原因毁了。因此,趁着天气好,赶快将麦子收割完毕拉回家中的场院晾晒,成了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
你看吧,大路小道上,无不是人推车、毛驴车和马车的队伍,有的干脆用扁担自个往家里挑。场院里,堆满了小山般的麦垛。人们连夜在场院里用铡刀把麦穗铡下来,摊开在场院的平地上。一般晒上二三天,就可以用牲口拉着碌碡进行脱粒。
这种碌碡是用大青石刻出来的。二尺多长,圆圆的,两头中间有一个眼,用铁棍弯过来放在上面,前面用绳子拴在牲口拖着的架子上,牲口在前面蒙着眼睛走,碌碡在后面压着麦穗转,一遍遍地转着圈,碌碡底下的麦穗就会脱壳而出,变成了一粒粒金黄黄的麦子。
刚用碌碡脱壳的麦子,是与麦糠混合在一起的,还需要借着风力人工把麦粒与麦糠分离开。用家乡的话说,这叫“扬场”。一般要先试试风向,然后在场院里选一个干净的地方,用木锨把混在麦糠里的麦子铲起来,顺着风向往空中一扬,风就会把麦糠吹向远一些的地方,麦粒就会在近一些的地方落下来。这样,干净的麦粒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粮食。
扬场后的麦粒,要经过一番真正的晾晒,才能入仓储存。一般农家里都会买一些能盛三四百斤的大缸,这种大缸是专门在当地窑洞里烧制的,是一件乡下人家里的真正家当。用这种大缸储存麦子,不生虫、不变质,在口上用木板做一个盖,放在家里稳稳当当的。那时候,乡下人找媳妇,女方的人上门认亲时总要先看看家里有几个大缸,如果缸多就说明这家人日子厚实,孩子日后上門遭不了罪,肯定会有好日子过。
现如今,过去那种靠人手收割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乡村里的年轻人驾驶着现代农业机械,轻轻松松地就会把每年的麦子收割完毕,再也不会遭受过去那份繁重的劳累了。富裕了的乡亲们,细粮已经全部代替了过去的粗粮,生活过得富裕而殷实。有时候,细粮吃够了,还会将过去的粗粮拿出来专门调剂一下日常生活。
割麦子的故事,如今在老家已经不再是头疼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