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表面上看,人身险公司不论是从原保费收入,还是总规模保费都出现了下滑,但是由于保费结构优化,即使在资本市场低迷的上半年,净利润仍然能实现大幅增长,可见人身险市场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上半年,险企监管高压态势不减、总保费收入一改迅猛前进之势呈现负增长、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种种迹象似乎预示着,历经一年多价值转型之后,保险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
然而在转型艰难之中,行业也不乏发展结构优化、利润增长等亮点。原保费收入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险企大大压缩了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保费,这使得原保费收入占保费收入的比例上涨,由去年同期的50%的比例上涨至今年5月末的77%,保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而保费结构的改变也拉动了净利润的上涨。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68家人身险净利润总额高达11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9.5亿元相比,增长了11倍之多。
从利润状况来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最坏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在当前金融环境下,股市萎靡不振、债市回暖有限、再加上P2P爆雷事件频出,资管新规配套细则正式落地后,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届时,保险产品或将因其特有的保障型、保值性、具备一定的固收性(年金险、分红险)等优势,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进入2018年,保险保费收入一举结束此前的高增长态势,进入负增长阶段。据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数据,今年1~5月份,85家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达1.84万亿元,同比下降4.37%,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更是同比下降12%,达1.41万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原保费收入的下降不仅是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更創下监管机构1999年发布相关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
从单个公司来看,1-5月份共有32家险企出现了原保险保费收入下滑的情况,而和谐健康、华汇人寿、安邦人寿、幸福人寿等10家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降幅均在50%以上。
综合多方观点认为,原因之一,“134号文”出台,限制了万能险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等理财险产品的销售,以至快速返还型理财保险产品的消失,影响了保险公司的销售,而代理人销售新产品,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同时,资管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收益率及流动性略高于保险的理财产品也分流了一部分保险客户。
其二,原保费收入、总规模保费收入双降,实际上也是险企进行业务结构转型付出的代价。自2016年年末,监管层呼吁“保险姓保”以来,不少保险公司纷纷主动压缩短期理财产品,发展保障型产品。
幸福人寿相关负责人就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随着价值转型战略的推进,公司2018年进一步加大了业务结构调整和价值转型的力度,在年度预算中,主动下调了保费规模,确定100亿元的年度规模保费目标,比2017年减少80%,对产品结构也进行了优化。
“公司有针对性地降低内涵价值较低的产品销量及占比,自去年年初至今,通过减售及停售的方式降规模型产品销量,加大对高价值型产品如长期寿险、长期年金、长期重疾险等产品研发和投放。”上述幸福人寿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解释称。今年1到5月份,该公司规模保费收入及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分别下降了63%、64%。
珠江人寿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也下降了55%,公司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保险业务收入相较上年同期下降的原因,一是公司响应监管要求进行业务结构调整,新产品需要客户逐步接受;二是公司进行正常的销售节奏调整,“根据公司既定的发展战略,将大力推动业务结构转型,提高传统产品的占比。”
记者注意到,经营稳健或者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险企,已经尝到了甜头,这些险企的期交保费收入稳定提升,推动了原保费收入的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共有47家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有所增长,除了和泰人寿、横琴人寿、华贵人寿、复星联合健康等去年才开业,保费收入基数较低导致增速较高外,中华人寿、昆仑健康、光大永明老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均超过1倍。
另外,在原保险保费收入超百亿规模的险企中,还有建信人寿、前海人寿、百年人寿、平安养老及华夏人寿等5家险企今年1-5月份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超过20%,分别达66%、43%、34%、27%及26%。
上市险企上半年的原保险保费收入表现也不错,数据显示,中国平安原保费收入总计4080亿元,同比增长19.6%;中国太保1911亿元,同比增长17.2%;新华保险679亿元,同比增10.8%;中国人寿3602亿元,同比增长4%。
一位业务熟悉的业内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加强渠道与产品布局是推动原保费的增长的关键。在产品上,根据监管要求,保险产品要回归保障,但由于保险产品市场竞争已十分激烈,因此,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必须要在产品研发端上发力,开发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保障型产品。
记者注意到,从上述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较高险企来看,有不少公司采取了推高性价比产品的策略来吸引消费者,例如百年人寿的康惠保重大疾病保险、华夏保险的常青树重大疾病保险等,这些产品均比未上市前市场上同类重疾险要便宜约10%。这些产品上市之后,市场曝光度较高,也为公司带来不少客户。
除产品端发力之外,保险公司自身销售队伍的人力发展也十分重要,保障型产品由于条款设计复杂,更多需要通过代理人渠道销售,因此,人力的增加也是驱动保费收入增长的手段。光大永明人寿对记者表示,2018年上半年,公司代理人数量同比大增50%。华夏保险提供的数据也显示,上半年公司人员队伍超30万,同比增长46%。“下半年依然会推动组织发展方案,年底人力的目标为达到35万人。”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此外,从上市险企披露的数据来看,个险渠道也成为推动业务增长的主要渠道,数据显示,平安人寿个人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实现2780.95亿元原保费收入,占比达到96.2%。太保寿险个人业务原保费收入为1251.03亿元,占比达到96.2%。
一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发展个险渠道的中小型保险公司,目前亦在银保渠道、经代渠道及互联网渠道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中融人寿,上半年与京东金融达成合作,并于该平台推出了“中融京融一号”终身年金保险。以缴费期灵活、费率较投保年龄覆盖高等条件吸引消费者。
君康人寿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是銀行保险渠道、中介渠道并行发展.
得益于保险公司转型,目前整个人身险行业的保费收入结构均较上年度有所调整。虽然1-5月份原保费收入下降,但由于公司大大压缩了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的保费,这使得原保费收入占保费收入的比例日趋上涨,由去年同期50%的比例上涨至今年5月末的77%,保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保费结构的改变也拉动了行业净利润的上涨。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68家险企中,依然有33家险企亏损,但净利润总额却高达11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9.5亿元相比,增长了11倍之多。主要原因是其中有32家险企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或者是相较去年有所减亏,有10家险企更是扭亏为盈,这些险企的利润增长拉动了行业利润增速。
扭亏为盈的险企包括君康人寿、信泰人寿、中荷人寿、中银三星人寿、中融人寿等,其中,君康人寿去年同期亏损17.4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则高达3.02亿元,公司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投资收益改善、产品结构优化以及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优化。
此外,中融人寿今年上半年也在连续亏损两年后一举扭亏为盈,实现盈利 0.34亿元。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净利润增长得益于公司的经营战略、产品运行策略及渠道布局的发力,此外,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表现不错,累计实现财务投资收益8.02亿元。同时,还有农银人寿、华夏人寿等10家险企,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倍。
事实上,受累于权益市场,今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明显下滑。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保险资金年化投资收益率仅在4.76%左右,而去年全年这一数据为5.77%。
在投资收益下行之中,险企的净利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可见保费结构优化初见成效。
然而,转型过程并不顺畅,依然还有不少险企由于处于转型初期,资金成本投入较大,业务结构仍在改善之中,因此出现亏损或者净利润下降的情况。
数据显示,幸福人寿、昆仑健康、长城人寿等共12家险企上半年亏损额均超过12亿元。幸福人寿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由于价值型业务首年费用投入较高(这部分投入会在未来年度依靠续期保费予以摊薄),保费对应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管理费等费用支出同比下降幅度低于保费下降幅度,上半年单位保费投入费用高于去年同期,因此公司上半年内净利润出现亏损。
长城人寿方面也表示,2018年以来,在行业整体转型背景下,公司继续推动业务转型,推进价值类业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加大费用投入。同时,公司转型速度快,且成效显著,实现同比大幅减亏。“未来,随着转型工作的逐步推进和投资收益的稳步提升,公司将逐步进入盈利周期。”
综上来看,险企转型虽然仍处阵痛期,但最坏的日子或许已经过去。而将保险置于当前金融环境中,特别是资管新规配套细则实施之后,保险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申万宏源研报观点认为,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消费者,具备一定理财属性、预定收益率的年金险保险产品与存款及类存款产品如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与货币基金等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而类存款产品收益率与规模在资管新规下预期进入下行通道,对应竞争的年金险产品受益。
同时,保险年金险收益率稳定且竞争力凸显,可作为投保人抵御通货膨胀、实现合理避税和资产传承的重要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年金险产品销售改善将很大程度确保代理人稳定的收入水平,单单依靠保障型产品销售对于代理人团队仍是不够的;在稳定收入条件下进而稳定代理人团队,为保障型产品销售奠定队伍基础,险企形成代理人与保险销售的良性循环。”申万宏源研报观点显示。
招商证券研报观点也认为,资管新规力图打破刚兑,而保险产品属于表内负债,并不在资管新规监管范畴。因此年金、分红等刚兑型产品的竞争对象仅剩存款一类,而保险产品预定收益率将碾压存款利率,将极大受益资金挤出效应,有望推动2019年负债端高速增长。此外,税延养老平台正式运行,中期有望增加行业规模保费5个百分点,新单保费10个百分点。
上半年,险企监管高压态势不减、总保费收入一改迅猛前进之势呈现负增长、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种种迹象似乎预示着,历经一年多价值转型之后,保险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
然而在转型艰难之中,行业也不乏发展结构优化、利润增长等亮点。原保费收入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险企大大压缩了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保费,这使得原保费收入占保费收入的比例上涨,由去年同期的50%的比例上涨至今年5月末的77%,保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而保费结构的改变也拉动了净利润的上涨。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68家人身险净利润总额高达11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9.5亿元相比,增长了11倍之多。
从利润状况来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最坏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在当前金融环境下,股市萎靡不振、债市回暖有限、再加上P2P爆雷事件频出,资管新规配套细则正式落地后,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届时,保险产品或将因其特有的保障型、保值性、具备一定的固收性(年金险、分红险)等优势,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总规模保费、原保费收入双降
进入2018年,保险保费收入一举结束此前的高增长态势,进入负增长阶段。据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数据,今年1~5月份,85家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达1.84万亿元,同比下降4.37%,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更是同比下降12%,达1.41万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原保费收入的下降不仅是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更創下监管机构1999年发布相关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
从单个公司来看,1-5月份共有32家险企出现了原保险保费收入下滑的情况,而和谐健康、华汇人寿、安邦人寿、幸福人寿等10家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降幅均在50%以上。
综合多方观点认为,原因之一,“134号文”出台,限制了万能险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等理财险产品的销售,以至快速返还型理财保险产品的消失,影响了保险公司的销售,而代理人销售新产品,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同时,资管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收益率及流动性略高于保险的理财产品也分流了一部分保险客户。
其二,原保费收入、总规模保费收入双降,实际上也是险企进行业务结构转型付出的代价。自2016年年末,监管层呼吁“保险姓保”以来,不少保险公司纷纷主动压缩短期理财产品,发展保障型产品。
幸福人寿相关负责人就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随着价值转型战略的推进,公司2018年进一步加大了业务结构调整和价值转型的力度,在年度预算中,主动下调了保费规模,确定100亿元的年度规模保费目标,比2017年减少80%,对产品结构也进行了优化。
“公司有针对性地降低内涵价值较低的产品销量及占比,自去年年初至今,通过减售及停售的方式降规模型产品销量,加大对高价值型产品如长期寿险、长期年金、长期重疾险等产品研发和投放。”上述幸福人寿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解释称。今年1到5月份,该公司规模保费收入及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分别下降了63%、64%。
珠江人寿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也下降了55%,公司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保险业务收入相较上年同期下降的原因,一是公司响应监管要求进行业务结构调整,新产品需要客户逐步接受;二是公司进行正常的销售节奏调整,“根据公司既定的发展战略,将大力推动业务结构转型,提高传统产品的占比。”
保费结构优化初见成效
记者注意到,经营稳健或者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险企,已经尝到了甜头,这些险企的期交保费收入稳定提升,推动了原保费收入的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共有47家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有所增长,除了和泰人寿、横琴人寿、华贵人寿、复星联合健康等去年才开业,保费收入基数较低导致增速较高外,中华人寿、昆仑健康、光大永明老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均超过1倍。
另外,在原保险保费收入超百亿规模的险企中,还有建信人寿、前海人寿、百年人寿、平安养老及华夏人寿等5家险企今年1-5月份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超过20%,分别达66%、43%、34%、27%及26%。
上市险企上半年的原保险保费收入表现也不错,数据显示,中国平安原保费收入总计4080亿元,同比增长19.6%;中国太保1911亿元,同比增长17.2%;新华保险679亿元,同比增10.8%;中国人寿3602亿元,同比增长4%。
一位业务熟悉的业内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加强渠道与产品布局是推动原保费的增长的关键。在产品上,根据监管要求,保险产品要回归保障,但由于保险产品市场竞争已十分激烈,因此,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必须要在产品研发端上发力,开发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保障型产品。
记者注意到,从上述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较高险企来看,有不少公司采取了推高性价比产品的策略来吸引消费者,例如百年人寿的康惠保重大疾病保险、华夏保险的常青树重大疾病保险等,这些产品均比未上市前市场上同类重疾险要便宜约10%。这些产品上市之后,市场曝光度较高,也为公司带来不少客户。
除产品端发力之外,保险公司自身销售队伍的人力发展也十分重要,保障型产品由于条款设计复杂,更多需要通过代理人渠道销售,因此,人力的增加也是驱动保费收入增长的手段。光大永明人寿对记者表示,2018年上半年,公司代理人数量同比大增50%。华夏保险提供的数据也显示,上半年公司人员队伍超30万,同比增长46%。“下半年依然会推动组织发展方案,年底人力的目标为达到35万人。”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此外,从上市险企披露的数据来看,个险渠道也成为推动业务增长的主要渠道,数据显示,平安人寿个人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实现2780.95亿元原保费收入,占比达到96.2%。太保寿险个人业务原保费收入为1251.03亿元,占比达到96.2%。
一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发展个险渠道的中小型保险公司,目前亦在银保渠道、经代渠道及互联网渠道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中融人寿,上半年与京东金融达成合作,并于该平台推出了“中融京融一号”终身年金保险。以缴费期灵活、费率较投保年龄覆盖高等条件吸引消费者。
君康人寿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是銀行保险渠道、中介渠道并行发展.
得益于保险公司转型,目前整个人身险行业的保费收入结构均较上年度有所调整。虽然1-5月份原保费收入下降,但由于公司大大压缩了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的保费,这使得原保费收入占保费收入的比例日趋上涨,由去年同期50%的比例上涨至今年5月末的77%,保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行业净利润增长超6倍
保费结构的改变也拉动了行业净利润的上涨。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68家险企中,依然有33家险企亏损,但净利润总额却高达11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9.5亿元相比,增长了11倍之多。主要原因是其中有32家险企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或者是相较去年有所减亏,有10家险企更是扭亏为盈,这些险企的利润增长拉动了行业利润增速。
扭亏为盈的险企包括君康人寿、信泰人寿、中荷人寿、中银三星人寿、中融人寿等,其中,君康人寿去年同期亏损17.4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则高达3.02亿元,公司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投资收益改善、产品结构优化以及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优化。
此外,中融人寿今年上半年也在连续亏损两年后一举扭亏为盈,实现盈利 0.34亿元。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净利润增长得益于公司的经营战略、产品运行策略及渠道布局的发力,此外,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表现不错,累计实现财务投资收益8.02亿元。同时,还有农银人寿、华夏人寿等10家险企,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倍。
事实上,受累于权益市场,今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明显下滑。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保险资金年化投资收益率仅在4.76%左右,而去年全年这一数据为5.77%。
在投资收益下行之中,险企的净利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可见保费结构优化初见成效。
12家险企仍亏损1亿元
然而,转型过程并不顺畅,依然还有不少险企由于处于转型初期,资金成本投入较大,业务结构仍在改善之中,因此出现亏损或者净利润下降的情况。
数据显示,幸福人寿、昆仑健康、长城人寿等共12家险企上半年亏损额均超过12亿元。幸福人寿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由于价值型业务首年费用投入较高(这部分投入会在未来年度依靠续期保费予以摊薄),保费对应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管理费等费用支出同比下降幅度低于保费下降幅度,上半年单位保费投入费用高于去年同期,因此公司上半年内净利润出现亏损。
长城人寿方面也表示,2018年以来,在行业整体转型背景下,公司继续推动业务转型,推进价值类业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加大费用投入。同时,公司转型速度快,且成效显著,实现同比大幅减亏。“未来,随着转型工作的逐步推进和投资收益的稳步提升,公司将逐步进入盈利周期。”
资管新规落地后保险将迎发展机会
综上来看,险企转型虽然仍处阵痛期,但最坏的日子或许已经过去。而将保险置于当前金融环境中,特别是资管新规配套细则实施之后,保险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申万宏源研报观点认为,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消费者,具备一定理财属性、预定收益率的年金险保险产品与存款及类存款产品如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与货币基金等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而类存款产品收益率与规模在资管新规下预期进入下行通道,对应竞争的年金险产品受益。
同时,保险年金险收益率稳定且竞争力凸显,可作为投保人抵御通货膨胀、实现合理避税和资产传承的重要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年金险产品销售改善将很大程度确保代理人稳定的收入水平,单单依靠保障型产品销售对于代理人团队仍是不够的;在稳定收入条件下进而稳定代理人团队,为保障型产品销售奠定队伍基础,险企形成代理人与保险销售的良性循环。”申万宏源研报观点显示。
招商证券研报观点也认为,资管新规力图打破刚兑,而保险产品属于表内负债,并不在资管新规监管范畴。因此年金、分红等刚兑型产品的竞争对象仅剩存款一类,而保险产品预定收益率将碾压存款利率,将极大受益资金挤出效应,有望推动2019年负债端高速增长。此外,税延养老平台正式运行,中期有望增加行业规模保费5个百分点,新单保费1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