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人文精神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5518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始终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出点和归宿,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当今人文精神的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重建人文精神迫在眉睫。要重建,根底在教育,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好也有坏,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则是最突出的问题。许多人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他们除了金钱、权利与中饱私囊,就什么都漠不关心。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德、智、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健康的人文教育,对他们不断渗透人文精神的陶冶。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人格教育等方面,所以人文精神是现当代人成才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
  中学语文教育除了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之外,更肩负着重大的育人使命。每一篇课文的崇高精神文化、健康情感都可以感染、熏陶学生的良知、人格,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该如何把文学艺术的真谛传达给学生呢?语文教育中又该如何渗透体现人文精神呢?
  
  一、用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带领学生读出文字所承载的感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要和作者形成一个心灵上的情感共鸣、思想沟通,首先就是要在朗读训练中形成。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文章的情感基调而面带不同的表情,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以及合适的肢体语言,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或分角色朗读学习的过程中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让学生走进作品意境、靠近作者灵魂,与其产生情感共鸣。譬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以用豪迈的、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进行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才叫雄鹰搏击长空,什么才是真正的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通过哀婉低沉的配乐朗读就可以让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爱恨情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不是生硬的浇灌就能达到的,而是一种内在的主动接近,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再用已经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即只知道就书读书、单一传授知识而忽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当然,也不能进行“保姆式”的教学,教师应该给学生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不断的朗读、学习中培养其智慧、发扬其人性,提升其精神。
  
  二、尊重学生,披情入文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叛逆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他们既获得了知识,也得到了思想感情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知识、真理都“奉送”给学生,而要让学生披情入文、开动脑筋,从而达到因文悟道、因文生情的目的。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的一个很好佐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父亲”的一切语言动作,深刻体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人间至情……不断对他们进行有意识却又是自然而然的人文教育,即让他们明白一个人必须孝敬父母、心怀感恩,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最佳境界——润物无声。
  
  三、唤醒为人处世的良知,体现人文魅力
  
  我们的学生现在就像是一块沃土,在他的上面播什么种就会收获什么,因此我们要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心灵提供一粒粒纯真、善良、友爱的种子。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真假美丑,从而使学生的心灵拥有一块洁净的土地。
  如:《泪珠与珍珠》一文就可以结合现实中各种现象对学生进行有力的教育,让他们明白有时人生路上的挫折是一个伟人的起跑线,每一次人生经历和每一滴眼泪都是人生一笔宝贵的收获。所以,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呼唤学生内心的良知,懂得个人的“小爱”必须升华为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博爱,从而奠定他们做人的根基。《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就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即“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价值”。
  由此可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发展的现代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即把他们培养成“四会”学生——学会共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所以,语文教学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其他文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
期刊
一、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可根据学生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从而在喜闻乐见方面入手,以情动其心,以理导其学,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中进入课堂。第一,议。结合本课内容搜集当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让学生谈看法、说感想,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和创造性。第二,看。看幻灯片,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去思,获得感性认识。第三,唱。如:教学《翻天覆地的巨变》一课时,让同学们唱《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在美的
期刊
“在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对201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勾勒的基调。去年岁末,教育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均衡“路线图”和“时间表”,释放出教育改革的强烈信号。此次会议上,围绕四个关键词提出的改革措施,预示着教育事业发展值得期待的一年。    公平:“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袁贵仁指出,中央在解决好农民工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结合当前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历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历史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反映出来,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但是,历史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
期刊
[摘要]任何学科都蕴藏着德育因素,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地理这门学科与经济、政治、文化密不可分,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地理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按照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方面作了探索: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德育因素。  [关键词]新教材 德育教育 渗透 地理教学    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有意识地感染学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枋心任务,要转变目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现在,我县正热火朝天地进行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之一。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就学习方
期刊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熏陶,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坚强意志、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写字和识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常言道,字如其人,字是人的第二面貌。的确,一个人的字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文化、气质、修养和审美情趣等精神面貌。写好字能帮
期刊
在教育线上奋斗了二十多个春秋,一直干着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情况可谓太熟悉了:初一学生比较听话;初二学生就不一样了:家长、老师们都反映:初二学生不好教,孩子上了初二不好管,动不动就与父母吵嘴。其实,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孩子到了十三、四岁这个年龄阶段,一些家长和孩子发现孩子不能完全按照大人的意志办事了,有的孩子甚至敢和大人顶撞了。于是,大人们就认为孩子叛逆了,甚至于有些心理学家也就把这个年龄段称为孩
期刊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要达到自主学习的既定目标,就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提供有弹性的自学提示    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由扶到放的过程。帮助学生设立自学提示,是教师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学提示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  提供的自学提示要有弹性,设置
期刊
新邵县酿溪镇中学是省级示范初级中学的一个窗口,湘中教育的一颗明珠,共有教职员工120人,在校学生2508人,她以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扎实有效的素质教育、丰硕厚重的教学成果,享誉市县,闻名遐迩。  春光明媚东风劲,借得好风扬征帆。从2006年5月开始,酿溪中学抓住市、县纪委、监察局、教育局将该校定位“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学校的契机,结合本校的实际,以建设和谐校园为目标,以校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