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专业结构调整;问题;应用型高校;陕西
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核心工作,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任务[1]。陕西省是高等教育大省,陕西应用型高校较多,在新环境下,陕西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调整与更新速度加快,增强应用型高校专业与陕西地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满足陕西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疫情爆发后,陕西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陕西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需要顺势进行调整,建立与陕西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
一、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早。比如,埃茨·科威兹(HenryErzkowit) 等认为大学、政府、产业之间存在螺旋上升发展的关系,注重教育与产业、课程体系与行业产业的衔接。从国外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来看,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应用型大学专业结构设置上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并且专业调整也有广泛的社会参与。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在学科建设方面,吴文清、高策和王莉等提出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变化相关性的研究,明确凸显出高校在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流砥柱[2]。王成端、王石薇以四川高等教育为例,提出应在政府统筹规划下加强高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建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机制[3]。
在专业结构优化方面,胡平提出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设置应该立足优化、发展、长远和创新,采用发展特色专业方向,整合和改造传统专业,加强新兴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等方面来应对挑战[4]。
从学科专业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发展的视角,潘懋元提出,应用型高校是依据市场变化,将应用性融入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
现有应用型高校存在学科基础薄弱、学科专业数量和学科专业门类较多等问题,因此,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完善内涵式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疫情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面临较大冲击,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应用型高校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针对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等及时做出动态调整。
二、陕西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 疫情下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面临明显的冲击和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的总体方针是连续、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突然爆发的疫情对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和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严峻挑战,而应对挑战的策略中的关键环节就是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则应紧密联系当前实际,调整专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输入紧缺性人才。
(二) 西部大开发的需求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陕西作为重中之重,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优化升级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将直接影响陕西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尤其对陕西应用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 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证则是大力发展产业体系[5]。而产业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提出了大批量的需求,尽管这些年高等技术人才大幅度增加,但与社会需求仍有很大差距。随着疫情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而陕西应用型高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并及时做出动态调整,为陕西区域经济发展输送迫切需求的人才。
三、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结构调整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布局不合理
受新冠疫情影响,陕西全省工业、服务业、投资和消费等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复工复产的措施,2020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 181.68亿元,持续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稳步恢复。应用型高校应立足社会需求,依据疫情下人们生活方式、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然而,一些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专业布局不合理。例如,一些二级学科之间是相互割裂开的,而一些学科间的交叉只限于形式,没有形成有效的渗透交叉,不能有力支撑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
(二) 专业设置与优化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基于高校自身资源的配置和发展[6]。但目前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完全脱节。另外,专业设置盲目追求过大,都希望专业尽量全。然而,各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自身的办学资源、条件为基础设立、调整专业,优化产业结构所需的专业,培养国家和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目前,陕西全省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全省第三產业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2 551.74亿元,增长2.8%,分别高于第一、二产业,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见表1)。陕西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优化应该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保持一致,加大对第三产业各类型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三) 专业设置缺乏市场特色,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陕西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完全依托市场,无法满足当今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7]。近些年来,陕西部分高校从不同层面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调整学科专业适应产业结构,大部分仅限于表面,更谈不上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则出现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同时并存的矛盾。例如,一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少,导致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急需的高新技术类人才和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存量偏少,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专业人才培养趋于饱和,毕业生持续攀升,就业问题突出。但是,这些专业招生计划并未缩减,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 专业就业面窄,毕业生环境适应能力弱
一些高校专业由于其固有的特征,导致其就业面窄,无法形成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另外,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人才犹如温室里的花朵,虽然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是环境适应性较弱,很难快速地融入社会当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严重下降。
四、陕西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对策
(一) 学科专业设置要及时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一致
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依据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只顾眼前,因为某些临时紧缺现象而去设立专业,或者又因为经济变化造成短期人才的就业困难及饱和而停止该专业招生。应用型高校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动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增加服务型人才培养的比例,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中第三产业大幅需求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进而实现社会经济和高校协同发展的双赢局面[8]。
(二) 学科专业设置要及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
陕西应用型高校应该以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供应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 学科专业设置保证在专业上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陕西应用型高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中,应突出优势,凸显理念,因地制宜,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打造特色专业,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育特色人才[9]。同时,应用型高校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教师和企业人员要真正融入到对方的工作环境当中,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协同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核心工作,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任务[1]。陕西省是高等教育大省,陕西应用型高校较多,在新环境下,陕西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调整与更新速度加快,增强应用型高校专业与陕西地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满足陕西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疫情爆发后,陕西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陕西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需要顺势进行调整,建立与陕西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
一、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早。比如,埃茨·科威兹(HenryErzkowit) 等认为大学、政府、产业之间存在螺旋上升发展的关系,注重教育与产业、课程体系与行业产业的衔接。从国外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来看,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应用型大学专业结构设置上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并且专业调整也有广泛的社会参与。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在学科建设方面,吴文清、高策和王莉等提出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变化相关性的研究,明确凸显出高校在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流砥柱[2]。王成端、王石薇以四川高等教育为例,提出应在政府统筹规划下加强高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建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机制[3]。
在专业结构优化方面,胡平提出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设置应该立足优化、发展、长远和创新,采用发展特色专业方向,整合和改造传统专业,加强新兴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等方面来应对挑战[4]。
从学科专业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发展的视角,潘懋元提出,应用型高校是依据市场变化,将应用性融入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
现有应用型高校存在学科基础薄弱、学科专业数量和学科专业门类较多等问题,因此,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完善内涵式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疫情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面临较大冲击,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应用型高校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针对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等及时做出动态调整。
二、陕西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 疫情下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面临明显的冲击和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的总体方针是连续、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突然爆发的疫情对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和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严峻挑战,而应对挑战的策略中的关键环节就是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则应紧密联系当前实际,调整专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输入紧缺性人才。
(二) 西部大开发的需求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陕西作为重中之重,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优化升级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将直接影响陕西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尤其对陕西应用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 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证则是大力发展产业体系[5]。而产业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提出了大批量的需求,尽管这些年高等技术人才大幅度增加,但与社会需求仍有很大差距。随着疫情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而陕西应用型高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并及时做出动态调整,为陕西区域经济发展输送迫切需求的人才。
三、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结构调整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布局不合理
受新冠疫情影响,陕西全省工业、服务业、投资和消费等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复工复产的措施,2020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 181.68亿元,持续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稳步恢复。应用型高校应立足社会需求,依据疫情下人们生活方式、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然而,一些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专业布局不合理。例如,一些二级学科之间是相互割裂开的,而一些学科间的交叉只限于形式,没有形成有效的渗透交叉,不能有力支撑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
(二) 专业设置与优化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基于高校自身资源的配置和发展[6]。但目前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完全脱节。另外,专业设置盲目追求过大,都希望专业尽量全。然而,各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自身的办学资源、条件为基础设立、调整专业,优化产业结构所需的专业,培养国家和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目前,陕西全省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全省第三產业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2 551.74亿元,增长2.8%,分别高于第一、二产业,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见表1)。陕西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优化应该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保持一致,加大对第三产业各类型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三) 专业设置缺乏市场特色,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陕西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完全依托市场,无法满足当今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7]。近些年来,陕西部分高校从不同层面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调整学科专业适应产业结构,大部分仅限于表面,更谈不上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则出现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同时并存的矛盾。例如,一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少,导致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急需的高新技术类人才和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存量偏少,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专业人才培养趋于饱和,毕业生持续攀升,就业问题突出。但是,这些专业招生计划并未缩减,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 专业就业面窄,毕业生环境适应能力弱
一些高校专业由于其固有的特征,导致其就业面窄,无法形成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另外,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人才犹如温室里的花朵,虽然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是环境适应性较弱,很难快速地融入社会当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严重下降。
四、陕西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对策
(一) 学科专业设置要及时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一致
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依据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只顾眼前,因为某些临时紧缺现象而去设立专业,或者又因为经济变化造成短期人才的就业困难及饱和而停止该专业招生。应用型高校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动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增加服务型人才培养的比例,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中第三产业大幅需求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进而实现社会经济和高校协同发展的双赢局面[8]。
(二) 学科专业设置要及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
陕西应用型高校应该以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供应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 学科专业设置保证在专业上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陕西应用型高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中,应突出优势,凸显理念,因地制宜,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打造特色专业,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育特色人才[9]。同时,应用型高校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教师和企业人员要真正融入到对方的工作环境当中,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协同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