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2-000-01
摘 要 当前大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帮助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体育的终极目标之一。高校开设体适能课,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探讨了体适能课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适能 教学改革
体育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够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水平,增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普修课程存在设置缺乏灵活性、开设频率和时间有限、课程设置与专业脱节、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科学指导等弊端,因此探讨健康体适能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体现和运用,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前言
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体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韧性等素质。运动体适能,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主要是衡量竞技运动选手的。对于学校体育而言,主要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目前,高职院校的体适能课程还没有教材和课程标准,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因而很难真正达到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体适能课程构建
(一)体适能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
1.体适能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
体适能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了健身解剖学、身体活动的生物力学、健身生理学、体适能与运动风险评估、健身营养学等。理论层面多、内容丰富,如果面面俱到,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充分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选择健身教练工作中实用的知识作为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要做到精简但充分。具体内容如:健身解剖中的骨骼肌、生物力学中的原动肌分析、生理学中的运动能源供应与能量消耗以及健身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风险评估中的体测方法、健身营养学中的各营养素的作用与摄取等。
2.体适能课程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抗阻力训练方法和健身训练计划的制订。身体中的肌肉有600多块,而健身运动中常锻炼的也非常多,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在教学中重点讲授15种肌肉的锻炼方法,具体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胸大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通过对学生进行回访发现,精讲多练要比面面俱到能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掌握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在以后的实习及工作中,应用课堂所学的能力也更突出。
(二)体适能课程教学模式
体适能课程和传统的体育课应当有较大的区别。内容上,强调与健康体适能有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强调体育锻炼的个体性,强调快乐地学习。因此,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更加多样化,同时要更注重启发性。譬如采取小群体式、情景式、独立练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等方式,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现有教学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可开发和整合一些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的新项目。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理论课教学模式可采用:1.新授与复习并重;2.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3.分组学习,一对一互助等。
在体适能实践教学中可采用:1.一对一模拟指导,实现角色转换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初步了解—背诵记忆—理解运用。在上课的过程中组织学习小组,两人一组,根据知识点设计健身场景,以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场景的设计由小组自行讨论,角色可以是主管和教练、教练与教练、教练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会籍与教练、会籍与会员等等。有了角色的设计,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问问题、解决问题,明显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2.进步鼓励,提高后进学生学习兴趣。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体育专业学生也不是个个都有二级运动员水平;3.边讲边做,培养学生指导能力。从体适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动作技术操作非常标准,但却不会对他人讲解,只会让他人照着自己的动作操作,不能将动作细节、注意要点等说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授课中帮助学生先将动作要点落到纸上,然后指引他们把纸上的内容和具体动作相结合,最后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讲解。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在指导能力上有了明显的进步;4.俱乐部实践,寻找差距课堂中的任何接近实践的场景都是模拟训练,没有真正的健身环境来的真实。学生掌握了理论和技能之后,分班、分批带领学生到健身俱乐部去实践。
(三)效果评价
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能充分反映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个体在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实现自我的目标情况。不以统一标准做横向比较,这样才能客观反映课程对个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建立起适合该课程特点、要求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体适能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贾洪洲,刘爱英.体适能解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3.
[2] 姜六平,赵振雷,文立.美国版《体适能纲目》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体适能培养的启[J].体育师友.2010.
[2] 黄迎春.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教育模式的建构[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7-89.
摘 要 当前大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帮助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体育的终极目标之一。高校开设体适能课,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探讨了体适能课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适能 教学改革
体育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够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水平,增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普修课程存在设置缺乏灵活性、开设频率和时间有限、课程设置与专业脱节、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科学指导等弊端,因此探讨健康体适能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体现和运用,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前言
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体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韧性等素质。运动体适能,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主要是衡量竞技运动选手的。对于学校体育而言,主要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目前,高职院校的体适能课程还没有教材和课程标准,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因而很难真正达到发展学生健康体适能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体适能课程构建
(一)体适能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
1.体适能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
体适能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了健身解剖学、身体活动的生物力学、健身生理学、体适能与运动风险评估、健身营养学等。理论层面多、内容丰富,如果面面俱到,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充分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选择健身教练工作中实用的知识作为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要做到精简但充分。具体内容如:健身解剖中的骨骼肌、生物力学中的原动肌分析、生理学中的运动能源供应与能量消耗以及健身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风险评估中的体测方法、健身营养学中的各营养素的作用与摄取等。
2.体适能课程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抗阻力训练方法和健身训练计划的制订。身体中的肌肉有600多块,而健身运动中常锻炼的也非常多,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在教学中重点讲授15种肌肉的锻炼方法,具体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胸大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通过对学生进行回访发现,精讲多练要比面面俱到能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掌握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在以后的实习及工作中,应用课堂所学的能力也更突出。
(二)体适能课程教学模式
体适能课程和传统的体育课应当有较大的区别。内容上,强调与健康体适能有关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强调体育锻炼的个体性,强调快乐地学习。因此,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更加多样化,同时要更注重启发性。譬如采取小群体式、情景式、独立练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等方式,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现有教学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可开发和整合一些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的新项目。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理论课教学模式可采用:1.新授与复习并重;2.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3.分组学习,一对一互助等。
在体适能实践教学中可采用:1.一对一模拟指导,实现角色转换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初步了解—背诵记忆—理解运用。在上课的过程中组织学习小组,两人一组,根据知识点设计健身场景,以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场景的设计由小组自行讨论,角色可以是主管和教练、教练与教练、教练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会籍与教练、会籍与会员等等。有了角色的设计,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问问题、解决问题,明显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2.进步鼓励,提高后进学生学习兴趣。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体育专业学生也不是个个都有二级运动员水平;3.边讲边做,培养学生指导能力。从体适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动作技术操作非常标准,但却不会对他人讲解,只会让他人照着自己的动作操作,不能将动作细节、注意要点等说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授课中帮助学生先将动作要点落到纸上,然后指引他们把纸上的内容和具体动作相结合,最后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讲解。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在指导能力上有了明显的进步;4.俱乐部实践,寻找差距课堂中的任何接近实践的场景都是模拟训练,没有真正的健身环境来的真实。学生掌握了理论和技能之后,分班、分批带领学生到健身俱乐部去实践。
(三)效果评价
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能充分反映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个体在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实现自我的目标情况。不以统一标准做横向比较,这样才能客观反映课程对个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建立起适合该课程特点、要求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体适能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贾洪洲,刘爱英.体适能解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3.
[2] 姜六平,赵振雷,文立.美国版《体适能纲目》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体适能培养的启[J].体育师友.2010.
[2] 黄迎春.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教育模式的建构[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