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时被派编教材,请学生帮忙搜找文章,收上来的材料五花八门,挑来拣去,不胜其烦。有篇讲稿虽不宜做英语精读材料,却吸引眼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也是剑桥、哈佛等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在新德里一民主大会上做主题发言。意思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转折莫过民主的兴起,世界各地虽尝试过不同形式的民主,但大浪淘沙,希腊式民主硕果仅存,升华为人类治理的普遍模式。十九世纪还可以质疑民主是否适合某国,到二十世纪如此提问就错了。不是民主适应国家,而应改造国家去适应民主;世上几十亿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状况虽千差万别,民主早晚必惠及所有人;如同计算机的默认程序,二十世纪已设定民主为默认的普世价值。哇,民主也很独断哟。他举印度为例证明民主的优越:独立前,英国人担心印度人管不好自己的事,独立后印政府以宪政解决政治分歧,以选举弥合民族矛盾,仅半个世纪便取得骄人成绩,让亚洲邻国倾慕不已,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他有多种著述,“民主”都是芝麻开门的咒语,无往不利。但两年前的一次印度之行,我颇感疑惑,印度民主是什么?它与触目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关系?虽说逗留短暂,浮光掠影,却未曾领略“希腊的民主”。如今,民主人神共佑,人人口必称之,但心中所想恐怕南辕北辙,名、实未必一致。
一
从北京经香港十几小时才飞到孟买,已是凌晨两点。孟买时区也很另类,比北京晚二点五小时。这个钟点本该冷冷清清,机场却人潮涌动,肩趾相接,似大巴扎的腾腾沸沸。印度人深更半夜到机场派对?机场路上车水马龙,似尖峰时刻。“车水马龙”是个比喻,在这里却很写实:奔驰轿车与牛、马车并驾齐驱,自行车在拖拉机、摩托车之间往来穿梭。
第二天一早看街景,两边横倒竖卧着不少人,毒日头下,一老者就着污水沟洗个铁餐盘,动作迟缓。鹅黄色的宽衣大袖肮脏敝旧,头上的包布看不出本色,身后蹦跳着个孩子,一位年轻妇女半卧人行道上,一家人刚吃过早餐。街上到处是下水沟边做饭、洗盘的人,蝇蚊嗡嗡飞转。沿着破败的街道前行,满目邋遢污秽,城市像个难民营。招待方说,我们住的地段是滨海区,很不错,市里还有贫民窟,但不肯让我们去看。原以为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外景是搭出来的,或电脑制作,现在知道是实景。拍摄地点在孟买的达拉维(Dharavi)贫民窟,那里人口过百万,还有四个比它规模更大的贫民窟,据说城市人口的55% 住在“垃圾堆”上。该片一上映,贫民窟便成孟买一景,每年游客以30%的速度增长。印度人很讨厌“猎奇”(voyeuristic)心理,不许游客照相。但心理阴暗的游人仍顽强地在一堆堆垃圾、一摊摊污水、烂铁丝与破钢管之间闪转腾挪。烂木板、旧木箱搭起的简易房的间隙,有寻宝般的游客,兴趣盎然地穿来绕去,不期然,眼光与屋内半裸高卧的本地人相遇,对视的一刹那间,自己先尴尬地手足无措。
海边有不少人玩水嬉戏,海水呈暗黑色,礁石也黑黑的,人在骄阳下黝黑乌亮。阿拉伯海海面一片虚空,日光下也似一派黑氛,仿佛毒日头刺眼的白光也有自己的影子,这不是典型的海滨丽景。回国后从旅行箱拿衣服,见下摆领口渍上一圈黑边,原来印度的朗天白日下,空气弥漫着焦炭粉尘。入夜,天空没有星,也没有月亮。街道水泥地上散乱地睡着人,双手枕头的,也有一家人蜷缩一起的,孟买的黑夜弥漫着死寂。马克·吐温游历孟买时,看到的景象与眼前并无二致:“我们似乎在一座死城里穿行,空寂的街道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乌鸦也静默着。数百印度人四脚八叉睡在地上,姿态像是装死。”
二
但孟买的形象不是单一的,它多重面向并置、多种空间叠加,只排列的方式匪夷所思:印度教庙宇与天主教堂比邻,摩天大楼下有穷街陋巷,奢华的洋房别墅外是污秽的贫民窟。同一空间内,叠加着不同的阶层、文化、种姓、观念、利益、宗教和身份,它们平行共栖,但别以为蜷栖在奢华脚下的赤贫会安贫乐道,彼此相安。相反,这里是全球资本、世俗势力、狂热信仰、地方民族主义、等级制与阶级对抗的角斗场。独立伊始,各种势力即相互挤压、冲撞,有过无数次暴乱、屠戮、仇杀。印度流亡作家拉什迪在纪念印度独立五十周年的文章里概括:一九四七年八月,独立作为印度历史的新起点,曾承诺自由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半个世纪过去了,一九九七年八月的印度弥漫着末世感,幻灭给独立的新时代画上句号。他回应的是尼赫鲁独立之夜的全国讲话:“在这午夜钟声敲响之际,世界仍在沉睡,印度却将迎来生命与自由的觉醒!”五十年前承诺的新时代,将带给所有人,包括工人、农民、贱民一个繁荣、民主和进步的国家,无论什么信仰、种姓或阶级,一律共享平等权利。
五十年过去,殖民遗产未及清算,英国人惯用的分而治之之策却被继承下来。独立的印度无力解决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也不能缓和高种姓、低种姓、无种姓,以及语种、方言之间的敌意,分裂在所难免。独立的曙光乍现,印度教与穆斯林已各不相让,印度一分为二,巴基斯坦独立的过程苦不堪言,五十多万人被屠戮,一千二百万人流离失所。印度教徒还埋怨圣雄甘地纵容穆斯林,射杀了他,印巴冲突从此不断。一九七一年,印度支持东巴的孟加拉族闹独立,巴基斯坦重蹈印度覆辙,又分裂出孟加拉国。印度内部再因语言引起多次暴乱,死伤无数。总理英迪拉·甘地在七十年代实施全国紧急状态,一九八四年被锡克族刺杀。其子拉吉夫刚继任总理,又被泰米尔猛虎组织枪杀。
拉什迪的长篇小说《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 1981年),以魔幻的笔触,虚构一群独立日午夜出生的孩子。电台播放尼赫鲁动人的演讲,新生儿被抛入嚣杂迷惘的世界,他们感知、涉世与成长的故事,构成印度建国的寓言。这里没有二元的善恶黑白,也非线性情节的递进,不是耳熟能详的时代史诗,却感受魔幻、神秘的历史氛围。意识流的缠绵浸溢中,时时陷入历史巨流的裹挟,到处弥漫着无助与幻灭。纷乱多元、一盘散沙般的印度社会,你无从指认谁是强权,压迫、暴力却无处不在,社会关系涣散松懈,等级却依然苛严。随你称之为专制或民主,结果一样言不及义。
一
从北京经香港十几小时才飞到孟买,已是凌晨两点。孟买时区也很另类,比北京晚二点五小时。这个钟点本该冷冷清清,机场却人潮涌动,肩趾相接,似大巴扎的腾腾沸沸。印度人深更半夜到机场派对?机场路上车水马龙,似尖峰时刻。“车水马龙”是个比喻,在这里却很写实:奔驰轿车与牛、马车并驾齐驱,自行车在拖拉机、摩托车之间往来穿梭。
第二天一早看街景,两边横倒竖卧着不少人,毒日头下,一老者就着污水沟洗个铁餐盘,动作迟缓。鹅黄色的宽衣大袖肮脏敝旧,头上的包布看不出本色,身后蹦跳着个孩子,一位年轻妇女半卧人行道上,一家人刚吃过早餐。街上到处是下水沟边做饭、洗盘的人,蝇蚊嗡嗡飞转。沿着破败的街道前行,满目邋遢污秽,城市像个难民营。招待方说,我们住的地段是滨海区,很不错,市里还有贫民窟,但不肯让我们去看。原以为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外景是搭出来的,或电脑制作,现在知道是实景。拍摄地点在孟买的达拉维(Dharavi)贫民窟,那里人口过百万,还有四个比它规模更大的贫民窟,据说城市人口的55% 住在“垃圾堆”上。该片一上映,贫民窟便成孟买一景,每年游客以30%的速度增长。印度人很讨厌“猎奇”(voyeuristic)心理,不许游客照相。但心理阴暗的游人仍顽强地在一堆堆垃圾、一摊摊污水、烂铁丝与破钢管之间闪转腾挪。烂木板、旧木箱搭起的简易房的间隙,有寻宝般的游客,兴趣盎然地穿来绕去,不期然,眼光与屋内半裸高卧的本地人相遇,对视的一刹那间,自己先尴尬地手足无措。
海边有不少人玩水嬉戏,海水呈暗黑色,礁石也黑黑的,人在骄阳下黝黑乌亮。阿拉伯海海面一片虚空,日光下也似一派黑氛,仿佛毒日头刺眼的白光也有自己的影子,这不是典型的海滨丽景。回国后从旅行箱拿衣服,见下摆领口渍上一圈黑边,原来印度的朗天白日下,空气弥漫着焦炭粉尘。入夜,天空没有星,也没有月亮。街道水泥地上散乱地睡着人,双手枕头的,也有一家人蜷缩一起的,孟买的黑夜弥漫着死寂。马克·吐温游历孟买时,看到的景象与眼前并无二致:“我们似乎在一座死城里穿行,空寂的街道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乌鸦也静默着。数百印度人四脚八叉睡在地上,姿态像是装死。”
二
但孟买的形象不是单一的,它多重面向并置、多种空间叠加,只排列的方式匪夷所思:印度教庙宇与天主教堂比邻,摩天大楼下有穷街陋巷,奢华的洋房别墅外是污秽的贫民窟。同一空间内,叠加着不同的阶层、文化、种姓、观念、利益、宗教和身份,它们平行共栖,但别以为蜷栖在奢华脚下的赤贫会安贫乐道,彼此相安。相反,这里是全球资本、世俗势力、狂热信仰、地方民族主义、等级制与阶级对抗的角斗场。独立伊始,各种势力即相互挤压、冲撞,有过无数次暴乱、屠戮、仇杀。印度流亡作家拉什迪在纪念印度独立五十周年的文章里概括:一九四七年八月,独立作为印度历史的新起点,曾承诺自由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半个世纪过去了,一九九七年八月的印度弥漫着末世感,幻灭给独立的新时代画上句号。他回应的是尼赫鲁独立之夜的全国讲话:“在这午夜钟声敲响之际,世界仍在沉睡,印度却将迎来生命与自由的觉醒!”五十年前承诺的新时代,将带给所有人,包括工人、农民、贱民一个繁荣、民主和进步的国家,无论什么信仰、种姓或阶级,一律共享平等权利。
五十年过去,殖民遗产未及清算,英国人惯用的分而治之之策却被继承下来。独立的印度无力解决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也不能缓和高种姓、低种姓、无种姓,以及语种、方言之间的敌意,分裂在所难免。独立的曙光乍现,印度教与穆斯林已各不相让,印度一分为二,巴基斯坦独立的过程苦不堪言,五十多万人被屠戮,一千二百万人流离失所。印度教徒还埋怨圣雄甘地纵容穆斯林,射杀了他,印巴冲突从此不断。一九七一年,印度支持东巴的孟加拉族闹独立,巴基斯坦重蹈印度覆辙,又分裂出孟加拉国。印度内部再因语言引起多次暴乱,死伤无数。总理英迪拉·甘地在七十年代实施全国紧急状态,一九八四年被锡克族刺杀。其子拉吉夫刚继任总理,又被泰米尔猛虎组织枪杀。
拉什迪的长篇小说《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 1981年),以魔幻的笔触,虚构一群独立日午夜出生的孩子。电台播放尼赫鲁动人的演讲,新生儿被抛入嚣杂迷惘的世界,他们感知、涉世与成长的故事,构成印度建国的寓言。这里没有二元的善恶黑白,也非线性情节的递进,不是耳熟能详的时代史诗,却感受魔幻、神秘的历史氛围。意识流的缠绵浸溢中,时时陷入历史巨流的裹挟,到处弥漫着无助与幻灭。纷乱多元、一盘散沙般的印度社会,你无从指认谁是强权,压迫、暴力却无处不在,社会关系涣散松懈,等级却依然苛严。随你称之为专制或民主,结果一样言不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