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从事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经历和亲身体会,分析了在大土木宽口径背景下本科生的学习状态,总结了本科生就业后面临的不同处境;结合本科生毕业后的相关调查统计,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水平与再教育方法,分别站在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思路和对策,希望能给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知识结构;培养方案;创新人才;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1014704
1998年10月教育部将原土建类的8个专业,即建筑工程专业、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城镇建设专业(部分)、矿山建设专业、工业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涉外建筑工程专业、饭店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此次教育改革是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为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下的专业调整。为了适应这一重大调整,保证宽口径下土木人才培养效果达到预期,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意见,即:高等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既要有统一的专业要求,又要能体现各校的特色[1]。统一的专业要求是指统一的培养要求、统一的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平台,以及“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基本原则。该改革实施至今已有十五年,不同口径有不同结论。
针对当前用人单位对即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相应调整了本科生培养计划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以解决“宽口径、大土木”导致学生专业面广而专业深度不够的现象。受目前用人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用人单位通常需要毕业生就业后立即发挥专长作用,这必然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不足与就业单位间急着用人的矛盾[2]。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特点,试图分析当前供需矛盾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解决问题或相应调整的办法,供学生学习和已就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用人单位对人员再培训的参考,为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提供建议。
一、土木工程培养目标的发展与问题
所谓的土木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现在一般的土木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过去将一切非军事用途的民用工程项目归入本类。随着工程科学日益广阔,原来不少属于土木工程范围的内容都已经独立成科。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系统或专业学科方面,土木工程专业范围也在不断发生调整。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可看出,社会需求直接影响到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当然这也离不开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然而,由于各高校专业优势的不同,其制定的相应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具有差异性,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即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3]。
以同济大学的培养目标为例:土木工程专业需培养新世纪的工程专门人才,其应具备更深厚的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具有从事土木工程各个领域(如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铁路与城市铁道工程、道路工程等)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到与土木工程有关的设计院、研究所、高等院校、施工企业、房产企业、投资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等从事设计、研究、施工、管理、教学、开发等工作[4]。
即使是同一个学校,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社会背景的培养目的也会不同。仍以同济大学为例,其最新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各类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此处强调的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标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当然,也应承认不能仅从字面理解其真正的目标。
通过基础知识教学,实现宽口径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将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强的适应能力。但让学生在短短四年学习期间全面掌握如此广的知识面十分困难,需要通过划分学科方向和专业课程来保证。而“宽口径”导致单个专业学时的减少必然带来矛盾,学生实际上只有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学习专业基础与专业课。为避免人才流失,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许多高校近期开始提出本、硕、博一体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减少了学生基础能力培养所需的学時或课程。然而,减少培养时间导致了与培养高素质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也导致近年来许多教师和用人单位感叹学生能力下降。上述现状一方面与国家教育改革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与目前的培养计划也有密不可必分的关系。可看出,目前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状态与实际效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针对目前学生专业的调整,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现状大致可分以下4类:
1.学生差异化性明显,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学生的状况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及格万岁的思想,这一类思想出现的原因与中国目前学生的家庭出身有关。部分学生在经过高考拼搏后出现明显的放松,加上其家庭背景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原来学习的进取状态。以作者的授课感受为例:上述现象在学生大学二年级时还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真正出现问题是在专业方向确定后的三年级,而这一时期正是专业改革的重点,若不进行相应的处理或引导,必然降低改革成效。
2.学生知识面杂,掌握程度浅
在实现“宽口径、大土木”的改革中,本希望让学生扩大知识面,而实际上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或内容的减少,导致学生知识面杂,课程的掌握深度降低,为今后专业基础的建立留下隐患。基础知识的欠缺,会在学生今后的深造和发展中带来不利影响。
3.专业知识不扎实,不利于业务课程的开展
在强调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如何保证原有教学效果不降低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认为多选一两门相关课程就对学生将来工作有利的想法,与片面追求就业率有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是相融互通的,如果能通过一两门课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将来需要时可利用专业相关性自学解决,前提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结构基本原理和力学基础是学习的重中之重,结合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来因需而进。
关键词:土木工程;知识结构;培养方案;创新人才;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1014704
1998年10月教育部将原土建类的8个专业,即建筑工程专业、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城镇建设专业(部分)、矿山建设专业、工业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涉外建筑工程专业、饭店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此次教育改革是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为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下的专业调整。为了适应这一重大调整,保证宽口径下土木人才培养效果达到预期,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意见,即:高等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既要有统一的专业要求,又要能体现各校的特色[1]。统一的专业要求是指统一的培养要求、统一的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平台,以及“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基本原则。该改革实施至今已有十五年,不同口径有不同结论。
针对当前用人单位对即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相应调整了本科生培养计划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以解决“宽口径、大土木”导致学生专业面广而专业深度不够的现象。受目前用人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用人单位通常需要毕业生就业后立即发挥专长作用,这必然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不足与就业单位间急着用人的矛盾[2]。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特点,试图分析当前供需矛盾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解决问题或相应调整的办法,供学生学习和已就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用人单位对人员再培训的参考,为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提供建议。
一、土木工程培养目标的发展与问题
所谓的土木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现在一般的土木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过去将一切非军事用途的民用工程项目归入本类。随着工程科学日益广阔,原来不少属于土木工程范围的内容都已经独立成科。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系统或专业学科方面,土木工程专业范围也在不断发生调整。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可看出,社会需求直接影响到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当然这也离不开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然而,由于各高校专业优势的不同,其制定的相应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具有差异性,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即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3]。
以同济大学的培养目标为例:土木工程专业需培养新世纪的工程专门人才,其应具备更深厚的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具有从事土木工程各个领域(如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铁路与城市铁道工程、道路工程等)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到与土木工程有关的设计院、研究所、高等院校、施工企业、房产企业、投资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等从事设计、研究、施工、管理、教学、开发等工作[4]。
即使是同一个学校,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社会背景的培养目的也会不同。仍以同济大学为例,其最新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各类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此处强调的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标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当然,也应承认不能仅从字面理解其真正的目标。
通过基础知识教学,实现宽口径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将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强的适应能力。但让学生在短短四年学习期间全面掌握如此广的知识面十分困难,需要通过划分学科方向和专业课程来保证。而“宽口径”导致单个专业学时的减少必然带来矛盾,学生实际上只有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学习专业基础与专业课。为避免人才流失,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许多高校近期开始提出本、硕、博一体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减少了学生基础能力培养所需的学時或课程。然而,减少培养时间导致了与培养高素质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也导致近年来许多教师和用人单位感叹学生能力下降。上述现状一方面与国家教育改革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与目前的培养计划也有密不可必分的关系。可看出,目前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状态与实际效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针对目前学生专业的调整,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现状大致可分以下4类:
1.学生差异化性明显,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学生的状况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及格万岁的思想,这一类思想出现的原因与中国目前学生的家庭出身有关。部分学生在经过高考拼搏后出现明显的放松,加上其家庭背景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原来学习的进取状态。以作者的授课感受为例:上述现象在学生大学二年级时还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真正出现问题是在专业方向确定后的三年级,而这一时期正是专业改革的重点,若不进行相应的处理或引导,必然降低改革成效。
2.学生知识面杂,掌握程度浅
在实现“宽口径、大土木”的改革中,本希望让学生扩大知识面,而实际上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或内容的减少,导致学生知识面杂,课程的掌握深度降低,为今后专业基础的建立留下隐患。基础知识的欠缺,会在学生今后的深造和发展中带来不利影响。
3.专业知识不扎实,不利于业务课程的开展
在强调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如何保证原有教学效果不降低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认为多选一两门相关课程就对学生将来工作有利的想法,与片面追求就业率有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是相融互通的,如果能通过一两门课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将来需要时可利用专业相关性自学解决,前提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结构基本原理和力学基础是学习的重中之重,结合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来因需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