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做好临工群体新闻报道的意义与思考

来源 :记者观察·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bankc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临工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城市的生产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参与到城市化的进程中来,但同时又是城市里边缘化的存在,缺乏社会关注。本文以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的“临工”群体为例,浅谈阅读部分新闻媒体报道及本人采访报道此类群体时,产生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零工;农民工;新闻报道;采访;媒体
  (一)本文中所探讨的“临工”,即临时工、零工,具体是指合肥市凌大塘地区被城市边缘化的灵活就业群体,临工是当地人对这一群体约定俗成的叫法。他们中有的是城市“候鸟”,游走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有的是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由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群体,还有的是受经济形势或其他因素影响而下岗的工人,也有一些是城市里想要短暂做些零活的无固定职业者。他们大多从事于建筑业、保洁等就业门槛较低的工作,他们中有搬运工、钢筋工、瓦匠、架子工、搬运工等,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是一群隐形的推动者,赋予了一座城市最朴素的生长力量。
  (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民工潮,合肥也不例外,在包河区凌大塘地区附近逐渐成了民工聚集地,高峰时每天有五六千名农民工前来求职。后来这里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家临时工集散中心——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鉴于以上种种原因,这里成为多家媒体的关注焦点,许多对这里的各类采访报道,都引发过强烈的社会反响。
  (一)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克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二)时间退回到2015年3月,当时新华网、人民网、中安在线、合肥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了安徽省第一家临时工集散中心——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成立的消息。《“马路游击队”有了温馨就业港湾》《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开放 零工有了就业港湾》《包河打造合肥市首家公益性临工集散中心》等。临工集散中心的成立,有效解决了“站马路找工作”的问题,也让求职、找工作步入正规化,随后的时间里,临工集散中心为临工群体提供的各类服务和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临工服务日”“临工文化节”“临工技能大赛”“包车送临工返乡”等,得到了多家媒体的跟踪报道。
  (三)也有部分媒体发掘了这些热点背后的思索,如《工人日报》就以一篇深度报道,探讨了让这些临工群体“从马路进入室内到底难在哪里”的问题,在《告别马路  临工站上技能大赛舞台》一文中,我本人作为《安徽工人日报》记者,以临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深入采访了临工群体和临工集散中心相关负责人,听他们讲述临工从“站马路”到走上“竞技场”的角色身份转变。还有网络媒体采用图片报道的形式,拍摄了一组题为《临近春节依然有人在等工》,记录下凌晨4点的合肥凌大塘临工等活的场景。
  (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工这一群体的就业现状如何?他们的生活是否有保障等问题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安徽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报道,《“一天不开工,家里一天就没有收入”,城市街头有群临工在盼日出》《“马路临工”的自救与突围》等文章再度引发了大众对这个群体的同情和关注。
  “议程设置”功能考察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就这些新闻产生的社会效果而言,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功能上较强,网路媒体则相对较弱。媒体在对临工这一群体进行报道时,在新闻议题的选择上较为丰富,正面议题和负面议题相对平衡,热点报道和焦点关注相结合,全面、立体地向受众展现出了他们的社会形象。
  在大众眼里,临工这类群体的社会形象往往与综合素质差、文化水平低、贫穷、边缘化等词汇分不开。但任何一个边缘化群体都向往着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与接纳。有临工曾明确告诉过笔者,如果常年以一些负面、消极形象见诸报端,他们会难免失落。所以在对这类群体的采访报道中,媒体是如何发掘这一群体的另一面,影响甚至改变社会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提高他们的社会荣誉感的呢?我们可以借助框架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一)在对框架理论的定义方面,框架理论的起源可溯自社会学家对真实的解释以及认知心理学家有关“基模”的理论。恩特曼认为,框架在本质上涉及选择和凸显,即选择可感知的现实的某一方面并使其在文本中更加凸出,以此来反映相关事件的问题界定、因果解释、道德判断与对策建议。盖姆森认为,所谓的“文本框架”或“新闻框架”,就是在新闻文本中,通过特定符号来表达文本的“中心思想”。可以说,在新闻媒介建构社会事件的过程中,新闻报道是“框限”部分事实、“选择”部分事实以及主观地“重组”这些社会事实的过程。台湾学者臧国仁提出框架高、中、低“三层次结构理论”,框架的高层结构指传播内容的核心要义与性质,包括媒体通过标题、导语等表达的态度倾向;中层结构指文本的叙事结构,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归因等;低层次的媒介框架是文本中的字、词、句及修辞等。
  综合上述理论,我们从报道主题选择、报道切入点选择、报道人称变化等方面来看看媒介传播对这一群体社会形象带来哪些影响。
  (二)主题倾向于正面或中立:如果将媒体的态度倾向分为正面、中立及负面议题的话,在这些报道中,正面议题与中立议题占多数,正面议题主要包括临工依靠劳动自力更生,从无序地“站马路”到“退路进室”,接受组织化、规范化管理;技能竞赛,临工群体首次摆脱技能素质低的形象,蜕变成为一个有技术、有工作能力、积极进取的工匠形象;在疫情影响下,他们积极自救突围,展示出了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旺盛的生命力。中立议题包括他们求职过程的不易,临工集散中心开展的种种服务活动。   (三)报道切入点的选择日益多元:在各类新闻媒体、自媒体越来越多的今天,同题竞技已经是每个新闻工作者不可避免的挑战,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找准切入点,用创意和诚意在浪潮中立足。纵观这些新闻报道,有以临工的生活日常细节为切入,如从他们凌晨4点在路边揽活开始;有以社会环境背景为切入,如疫情暴发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有利用“比较法”切入,通过今昔对比产生反差进行报道。
  (四)报道人称的变化:对新闻当事人指称代词的使用即是一种修辞,可分为两种情况:自我叙述框架和他者陈述框架。在2014年前,很少有对这类群体个体经历和生活的报道,他们通常以群体形象、脸谱化等方式出场,維权、讨薪等事件进行呈现。2014年后,报道中开始出现以第一人称视角去描述新闻事件,通过第一人称口述的形式来表现临工群体生活的变化等,使其媒介形象更加生动。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社会大众对临工群体的刻板印象虽然与媒体报道存在密切关系,但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日常接触、受众自身和临工群体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不仅媒体应该对自身报道的内容和产生的社会影响担负起责任,受众也应当提升自己的素养,理性辨识、处理和传播信息;临工群体也要自我反思,用行动去打破偏见,积极保障和实现自我权利,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记者于2018年采写了报道《告别马路  临工站上技能竞赛大舞台》,报道了首届临工技能大赛及服务临工就业的网站——临工益站上线的情况;2020年4月,记者采写了报道《疫情之下  凌大塘正在复苏》。两篇报道刊登在《安徽工人日报》上后,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安徽工人日报》受众群体多为职工群体,他们对工人群体生活有着强烈共鸣。在报道过程中,记者从自身经验出发谈几点感悟:
  (一)与被访者深度交流是做好报道的关键。好的报道离不开对采访群体的采访了解,在没有长时间的相处条件下,要想快速取得对方信任,记者与被访对象可通过两种模式建立连接:1.通过相关工作人员引荐,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迅速达成采访目的,但缺点是可能难以深入,临工在接受采访时会有所保留,表达过于冠冕堂皇,难以深度采访。2.另一种方式是“打入内部”。记者要进入采访的环境,让被采访人积极主动配合采访。记者在采访中曾多次来到临工中间,与他们一起蹲在路边等待揽工,抱着对外来者的好奇,临工群体甚至会主动上前攀谈,记者表明身份后更容易打开局面,保障采访的顺利进行,但缺点是耗时相对较长。
  (二)报道社会边缘化群体,要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民化视角深入,运用的语言通俗易懂,让文章易读、易懂,从平实中体现震撼力和影响力。
  临工这类群体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产物,也是当下处在城市边缘务工人群的一个缩影,如何在他们的采访报道中“做好文章”,是值得媒体从业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人手一部手机,这让新闻传播更趋于小屏化、碎片化。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积极转型以适应融合媒体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在硬件设备上,技术的提升给新闻制作提供了利器,但另一方面,作为制作人的新闻记者,更需要从观念上来一次彻底变革:不但守好“真实”底线,更需要创新,寻找每个作品中吸引受众的特质。本文就是以日常新闻制作中寻找网络爆点为立足点,结合具体案例,浅析传统媒体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的关键
期刊
摘要: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单位,所以在医院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爱岗敬业的良好思想品质,且要有崇高的精神觉悟,帮助医院的病患能够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样可以将医务人员的综合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地体现出来。由此可见,要想医务人员思想水平与服务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将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不断的提高。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前提条件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实十分的重要。  关键词:新媒
期刊
摘要:广播新闻报道中的音响报道分为录音报道和现场报道。根据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音响可以分为主体音响、环境音响。环境音响有效的运用能增强录音报道的效果。  关键词:广播;新闻报道;环境音响  环境音响是指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所在的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音响,常用以表现时间、地点、条件和气氛。在报道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又称为辅助音响。  环境音响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场本身就有的音响,如大自
期刊
摘要:由于广播自身的特点,它通过声音传递内容,将有声语言和音响直接传达给听众。因此,广播评论中如何将“音响”运用好,直接关系到评论稿件的成败。  关键词:音响;广播;评价  新闻评论离不开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那么,在音响评论中,如何使用“音响”来为评论“三要素”服务呢?  广播评论要想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先声夺人”十分重要。以真实、生动的音响作为由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听众,引起他们的收
期刊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如今也越来越受观众的喜爱,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短视频更符合人们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在新闻传播中短视频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媒体的发展。本文主要以抖音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短视频有效地进行新闻传播。  关键词:抖音;短视频;新闻传播  “短”是短视频最显著的特点,为此,在利用短视频进行新闻传播时就需要对新闻内容 进行有效地删减,只留下新闻事件中最核心、最
期刊
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时期,传统媒体要想长远地发展和突破,必须利用和提取新媒体的优势特征进行融合,尽可能最大地去满足广大受众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进一步稳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拔得头筹。本文主要就传统媒体编辑工作者在全媒体环境下该如何创新展开讨论,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传统媒体;全媒体;编辑  传
期刊
摘要:《流浪地球》与《上海堡垒》两部科幻电影采取了不同的营销策略,加之电影本身的质量,最终促成了截然不同的票房成果与受众口碑。口碑营销在如今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IP电影营销方式。  关键词:口碑营销;IP电影;粉丝经济  《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作为大IP改编的科幻电影,无论是从营销还是从电影本身质量来看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一) IP自身影响力及粉丝基础  IP影响力带来的粉丝基础会汇聚相同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视节目画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电视节目拍摄与录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作便是摄影。它不仅关系到画质问题,同时还会影响到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关键词:摄影;电视节目;技术;构思  摄影是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它对电视节目主题的解说、内容的呈现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且相对来说,电视节目的内容主要都是通过影像来传播给受众的,影像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以及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这让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不得不朝着崭新的方向发展:除了自身专业领域上播音技能过硬、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伶俐外,还要求电台播音主持人要有独特的主持风格,缓解广播播音统一化给听众带来的审美疲劳,激发广播听众的收听兴趣,提高广播电台的收听率。本文针对县、市级广播电台播音主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个性化主持风格创新的建议,希望对相
期刊
摘要: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常驻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道的媒体,近年来,《大河报》积极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保持密切联系,在融媒转型时期,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都市报特色,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道过程中积极探索区域媒体如何做好国计民生大文章。  关键词:融媒转型;国计民生;区域媒体  《大河报》创办于1995年8月1日,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份省级都市报。通过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已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