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高校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教育作用,对做好新时期高校工作大有裨益。本文提炼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教育价值并结合高校具体工作提出实践意见。
【关键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育价值;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06-02
新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福祉,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促进各族人民的爱国意识,以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新疆非物质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在新疆各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中,成为新疆各民族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新疆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加强高校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挖掘可利用的“非遗”资源可为高校教育增添新内容、开创新途径。
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的文化事项,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以及传统医药等。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绿洲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交融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独特。被誉为是新疆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表现有诸多方面。
1.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体现。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在其不断发展、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特色是新疆各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道德观念的集中反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自己的位置,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增强民族自信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疆地处祖国的边境,是沟通中亚、南亚和西亚的咽喉,周边环境复杂多变,近年来,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渗透学校教育,妄图占领高校阵地,对于新疆文化安全提出严峻挑战,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民族印记,承载着民族劳动和创造的历史,有利于高校学生对生命之根、民族之源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
3.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确立在国内掀起一股“新疆游”热潮,人们不仅是对大美新疆自然风光的向往,更是对新疆独特文化的神往。运用新疆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其经济价值,将对新疆特色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助推作用。
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教育价值与作用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道德价值,其积极的富有时代活力的部分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新疆非物质文化与高校教育有效结合,对高校全面成长,加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中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碰撞,一些年轻人盲目跟风、崇洋媚外,民族情怀丧失、理想信念模糊、应有的爱国情怀失落,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匮乏。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鲜明的民族精神。比如,锡伯族的西迁节就体现出锡伯族人民的爱国情怀,1764年的农历四月十八,锡伯族官兵及家属从盛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克服种种困难至察布查尔县屯垦戍边。如今的西迁节祭拜卡伦,缅怀先烈,就是为了不忘历史,让锡伯族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为维護祖国的统一做贡献。维吾尔木卡姆凝结维吾尔先民的才华和智慧,其中由《卡尔德字典》中《沸腾的血》一诗谱成木卡姆曲子,体现唐代维吾尔人民反抗侵略新疆并强迫传教的阿拉伯武装入侵者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情感。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体现团结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进行不懈的斗争。歌颂古代柯尔克孜族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精神,斗争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维吾尔“达斯坦”中也描述了历史人物的英雄作为,为争取人民利益不惜献身的精神。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发挥着巨大的凝聚作用。
2.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价值。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递,师傅在传递手艺的同时体现出耐心、专注、坚持的匠人精神,和现在的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相比,工匠们一生的作品可能是一条生产线一年的产量,若是匠人们没有充容的气度、耐心、坚持的精神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如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传承主要依靠维吾尔族的民间工匠。维吾尔族的乐器制作技艺融合了雕刻、镶嵌、彩绘等多种技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历史悠久,建设毡房所用的原材料全都是匠人们手工加工而成。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制作过程中要求取皮鞣熟、制作工艺十分严格。这些技艺的传承都需要匠人们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而这些恰是高校学生们缺乏并需要学习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对于高校学生培育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审美意识的教育价值。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艺术形式,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新疆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塔吉克族人崇拜鹰,喜欢用鹰舞来表达对鹰的崇拜。塔吉克族鹰舞将新疆人民富于想象的美学思维展现的淋漓尽致。锡伯族刺绣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致,展现锡伯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民间音乐、舞蹈、工艺都充分体现出新疆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富于想象的美学思维,饱含审美教育价值。对陶冶高校学生的情操、开启心智、培养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如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体现塔吉克族人民对待人与自然、社会关系时对生态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奴鲁孜节是柯尔克孜、哈萨克、维吾尔、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共同节日,有“迎春”“去旧迎新”的含义,体现这些民族热爱自然、崇拜自然的伦理思想,引导人们在从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的同时和自然和谐共生共发展的理念。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翠绿的树枝间,百鸟报春竞歌喉”同样体现在对自然的浓情,这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高校学生培养热爱自然的深厚情感有强大的渲染力和引导作用。新疆的生态本身就很脆弱,这种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并付诸行动的信念就显得尤为可贵。
5.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升意志品质的教育价值。折射出拼搏进取、坚强不屈的竞技精神,对于激励高校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自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维吾尔族达瓦孜是一种杂技与体育兼具的民间竞技艺术,是维吾尔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新疆且力西(摔跤)历史悠久,是维吾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新疆各族人们都喜欢的一项运动,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锻炼人们的身心意志品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民间竞技、体育体现出不畏艰险,奋发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一种鼓舞人的精神力量,是培养高校学生自信心和勇气的催化剂,使更多高校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尊重客观规律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6.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教育价值。新疆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诸多的民俗活动蕴含着本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对凝聚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有着重要作用。以回族花儿为代表的回族民俗文化,以“阿肯弹唱”、“姑娘追”、赛马为代表的哈萨克族游牧文化,以“新疆曲子”“汉族社火”为代表的汉族文化,“维吾尔族刀郎麦西来甫”“塔塔尔族撒班节”“塔吉克族婚俗”“蒙古族那达慕”等。让不同民族的高校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欣赏,感受各民族文化向善求美的崇高情怀,新疆多元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饱含着新疆人民共同恪守精神家园、共求美好未来的寄托,更让高校学生们明确新疆各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热爱本民族文化,更要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大家庭。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出的教育价值,对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升高校学生爱国情怀、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实践
探索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教育工作相结合的途径需要通过教学主渠道,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高校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新疆高校各民族学生众多,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专业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宣传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组建一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教学团队。聘请全国、全区非物质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以及自治区、市研究工作者等担任客座教师,并为他们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平台,定期聘请来校进行教学。校内主讲教师通过定期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调研,把民间文学、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以及传统医药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教案课件之中。根据要求精选素材,用新疆非物质遗产素材佐证教材内容,编写一批通俗化的新疆非物质遗产教育读本,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实现对新疆非物质遗产体现的教育价值的认同与认知。
2.建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邀请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相关的专家、学者创建数据库,数据库按照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再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艺、民俗等进行分类,每种非遗都有详细的介绍,并有相关的视频记录非遗项目整个过程;搭建新疆非遗尔雅平台,让高校学生随时能获取数据资源,学生线上学习结合老师线下面授。在校师生在数据库实现非遗资料查询和学习,校外获得授权的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进入数据库,使数据库实现最大化共享,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光添彩。拍摄一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视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丰富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道德价值,以及其积极的富有时代活力的部分为主题,拍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新疆非物质遗产的继承与发展”系列微视频,一方面为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平台提供资源,便于学生在课外学习,另一方面用于在课堂上播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网络新媒体微信、微博平台在各种民俗节日期间介绍相关的信息,将新疆非物质文化的资源植入到互联网上去,让学生便捷、快速地受到非物质文化的滋润和教育。
3.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民间艺术团体的建立,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长效机制。举办高校文化艺术节,把新疆本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纳入其中,如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哈萨克族铁尔麦、塔吉克族鹰舞等,学生们通过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声表达民族团结的心声。推动“我爱新疆”的非物质遗产宣传活动,通过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及实物展示加深同学之间的情谊,领略不同文化的风采。举行以传承新疆非物质遗产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手工艺制作比赛、体育竞技比赛。让校园处处充满欢歌笑语,营造各民族学生互相理解,尊重包容的多元校园文化环境。
4.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实践相融合。高校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单位合作,选择部分高校作为试点单位,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研,使学生体味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独特魅力,并将调研成果集册出版。结合高校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非遗项目调查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一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基地。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与新疆各地博物馆、文化馆等挂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访问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学校创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教師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进行教学。做到学生在校在家都能感受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熏陶,做到润物细无声。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形式的存在和延续。高校教育的重要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新疆高校学生的教育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借鉴吸收优秀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精神内涵,构筑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形成教育工作的新机制。通过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让高校学生深刻认识新疆非物质文化的精髓,感受新疆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发挥新疆非物质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0.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关键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育价值;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06-02
新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福祉,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促进各族人民的爱国意识,以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新疆非物质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在新疆各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中,成为新疆各民族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新疆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加强高校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挖掘可利用的“非遗”资源可为高校教育增添新内容、开创新途径。
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的文化事项,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以及传统医药等。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绿洲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交融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独特。被誉为是新疆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表现有诸多方面。
1.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体现。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累,在其不断发展、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特色是新疆各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道德观念的集中反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自己的位置,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增强民族自信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疆地处祖国的边境,是沟通中亚、南亚和西亚的咽喉,周边环境复杂多变,近年来,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渗透学校教育,妄图占领高校阵地,对于新疆文化安全提出严峻挑战,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民族印记,承载着民族劳动和创造的历史,有利于高校学生对生命之根、民族之源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
3.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确立在国内掀起一股“新疆游”热潮,人们不仅是对大美新疆自然风光的向往,更是对新疆独特文化的神往。运用新疆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其经济价值,将对新疆特色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助推作用。
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教育价值与作用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道德价值,其积极的富有时代活力的部分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新疆非物质文化与高校教育有效结合,对高校全面成长,加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中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碰撞,一些年轻人盲目跟风、崇洋媚外,民族情怀丧失、理想信念模糊、应有的爱国情怀失落,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匮乏。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鲜明的民族精神。比如,锡伯族的西迁节就体现出锡伯族人民的爱国情怀,1764年的农历四月十八,锡伯族官兵及家属从盛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克服种种困难至察布查尔县屯垦戍边。如今的西迁节祭拜卡伦,缅怀先烈,就是为了不忘历史,让锡伯族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为维護祖国的统一做贡献。维吾尔木卡姆凝结维吾尔先民的才华和智慧,其中由《卡尔德字典》中《沸腾的血》一诗谱成木卡姆曲子,体现唐代维吾尔人民反抗侵略新疆并强迫传教的阿拉伯武装入侵者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情感。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体现团结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进行不懈的斗争。歌颂古代柯尔克孜族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精神,斗争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维吾尔“达斯坦”中也描述了历史人物的英雄作为,为争取人民利益不惜献身的精神。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发挥着巨大的凝聚作用。
2.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价值。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递,师傅在传递手艺的同时体现出耐心、专注、坚持的匠人精神,和现在的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相比,工匠们一生的作品可能是一条生产线一年的产量,若是匠人们没有充容的气度、耐心、坚持的精神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如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传承主要依靠维吾尔族的民间工匠。维吾尔族的乐器制作技艺融合了雕刻、镶嵌、彩绘等多种技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历史悠久,建设毡房所用的原材料全都是匠人们手工加工而成。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制作过程中要求取皮鞣熟、制作工艺十分严格。这些技艺的传承都需要匠人们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而这些恰是高校学生们缺乏并需要学习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对于高校学生培育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审美意识的教育价值。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艺术形式,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新疆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塔吉克族人崇拜鹰,喜欢用鹰舞来表达对鹰的崇拜。塔吉克族鹰舞将新疆人民富于想象的美学思维展现的淋漓尽致。锡伯族刺绣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致,展现锡伯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民间音乐、舞蹈、工艺都充分体现出新疆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富于想象的美学思维,饱含审美教育价值。对陶冶高校学生的情操、开启心智、培养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如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体现塔吉克族人民对待人与自然、社会关系时对生态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奴鲁孜节是柯尔克孜、哈萨克、维吾尔、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共同节日,有“迎春”“去旧迎新”的含义,体现这些民族热爱自然、崇拜自然的伦理思想,引导人们在从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的同时和自然和谐共生共发展的理念。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翠绿的树枝间,百鸟报春竞歌喉”同样体现在对自然的浓情,这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高校学生培养热爱自然的深厚情感有强大的渲染力和引导作用。新疆的生态本身就很脆弱,这种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并付诸行动的信念就显得尤为可贵。
5.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升意志品质的教育价值。折射出拼搏进取、坚强不屈的竞技精神,对于激励高校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自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维吾尔族达瓦孜是一种杂技与体育兼具的民间竞技艺术,是维吾尔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新疆且力西(摔跤)历史悠久,是维吾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新疆各族人们都喜欢的一项运动,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锻炼人们的身心意志品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民间竞技、体育体现出不畏艰险,奋发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一种鼓舞人的精神力量,是培养高校学生自信心和勇气的催化剂,使更多高校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尊重客观规律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6.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教育价值。新疆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诸多的民俗活动蕴含着本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对凝聚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有着重要作用。以回族花儿为代表的回族民俗文化,以“阿肯弹唱”、“姑娘追”、赛马为代表的哈萨克族游牧文化,以“新疆曲子”“汉族社火”为代表的汉族文化,“维吾尔族刀郎麦西来甫”“塔塔尔族撒班节”“塔吉克族婚俗”“蒙古族那达慕”等。让不同民族的高校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欣赏,感受各民族文化向善求美的崇高情怀,新疆多元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饱含着新疆人民共同恪守精神家园、共求美好未来的寄托,更让高校学生们明确新疆各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热爱本民族文化,更要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大家庭。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出的教育价值,对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升高校学生爱国情怀、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实践
探索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教育工作相结合的途径需要通过教学主渠道,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高校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新疆高校各民族学生众多,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专业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宣传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组建一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教学团队。聘请全国、全区非物质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以及自治区、市研究工作者等担任客座教师,并为他们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平台,定期聘请来校进行教学。校内主讲教师通过定期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调研,把民间文学、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以及传统医药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教案课件之中。根据要求精选素材,用新疆非物质遗产素材佐证教材内容,编写一批通俗化的新疆非物质遗产教育读本,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实现对新疆非物质遗产体现的教育价值的认同与认知。
2.建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邀请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相关的专家、学者创建数据库,数据库按照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再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艺、民俗等进行分类,每种非遗都有详细的介绍,并有相关的视频记录非遗项目整个过程;搭建新疆非遗尔雅平台,让高校学生随时能获取数据资源,学生线上学习结合老师线下面授。在校师生在数据库实现非遗资料查询和学习,校外获得授权的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进入数据库,使数据库实现最大化共享,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光添彩。拍摄一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视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丰富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道德价值,以及其积极的富有时代活力的部分为主题,拍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新疆非物质遗产的继承与发展”系列微视频,一方面为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平台提供资源,便于学生在课外学习,另一方面用于在课堂上播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网络新媒体微信、微博平台在各种民俗节日期间介绍相关的信息,将新疆非物质文化的资源植入到互联网上去,让学生便捷、快速地受到非物质文化的滋润和教育。
3.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民间艺术团体的建立,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长效机制。举办高校文化艺术节,把新疆本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纳入其中,如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哈萨克族铁尔麦、塔吉克族鹰舞等,学生们通过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声表达民族团结的心声。推动“我爱新疆”的非物质遗产宣传活动,通过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及实物展示加深同学之间的情谊,领略不同文化的风采。举行以传承新疆非物质遗产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手工艺制作比赛、体育竞技比赛。让校园处处充满欢歌笑语,营造各民族学生互相理解,尊重包容的多元校园文化环境。
4.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实践相融合。高校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单位合作,选择部分高校作为试点单位,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研,使学生体味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独特魅力,并将调研成果集册出版。结合高校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非遗项目调查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一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基地。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与新疆各地博物馆、文化馆等挂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访问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学校创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教師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进行教学。做到学生在校在家都能感受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熏陶,做到润物细无声。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形式的存在和延续。高校教育的重要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新疆高校学生的教育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借鉴吸收优秀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精神内涵,构筑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形成教育工作的新机制。通过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让高校学生深刻认识新疆非物质文化的精髓,感受新疆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发挥新疆非物质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0.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