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独具我国特色的中医学科领域,如果中医领域在中医诊断学获取一定的突破,就能更进一步的更新我国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测试,也能够不断融入创新型的理念,促进中医临床各学科诊疗评价体系的建立。此外,在中医领域诊断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深入的挖掘以及整理与诊断学有关的古典材料,是如今现代中医学不断的发展进步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提高我国中医诊断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理念,则必须深入的研发临床实践治疗综合采集分析系统。此外,在该系统的研制过程中,需要将具备有现代功能化检测仪器以及中医传统的四诊方法相结合,综合提高中医诊断研究水平。而深入的诠释如今生物学科学内涵以及有关症候的规范性,则是我国中医学科研究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作为中医诊断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面对以上多种问题不断研究并取得突破,能够进一步的指引我国中医诊断学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发展;问题;展望
本文从我国中医诊断学发展状况出发,建设性的提出了在中医诊断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主要在于诊断流程以及病理辨证的规范化以及客观化等问题。但是关于强调诊断过程中的规范或者没有与中医所遵从的所有模式相符合。而随着各个学科与中医学诊断技术相联系,同时各项科学技术设备应用于诊断过程中作为辅助,此时,则必须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沟通以及合作,从而能够在中医诊断学发展及创新过程中,不仅仅只应用传统中医思维模式,同时又具备现代化思想理念。
一、四诊研究
在我国古代,由于从事于中医药的人员思想观念以及传统封建文化的限制,中医在应用四诊对患者进行诊断过程中,只遵从患者自身的主观性,这必然导致结果有一定的随意性。比如说在进行脉诊以及舌诊的过程中,医生只以目之所及、手之所感以及自身诊治经验进行诊断,并没有在舌像以及脉象的判断过程中,遵从一定的诊断标准,因此其随意性对于诊断的科学性及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限制。
进一步的规范四诊采集流程尤为重要。在如今四诊采集过程中,对于其正确性有着很大影响的一个因素在于其医疗资料来源不具备较高可靠性。比如说在如今许多临床中医忽略了闻诊这一步骤,同时在望诊过程中只一味的观看患者的舌部,而没有注重到患者神态以及其余各个部位的望诊,同时在问诊过程中虽然说使用到的为四诊采集方法,但是也只是采集患者的临床症状,而没有重视到周围环境对于患者身体因素的影响。而对以上问题进行解决,则必须进一步的规范四诊采集流程。比如说在对于疾病信息进行采集过程中,应用到的中医四诊手法即望、闻、问、切等多种采集方式具备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中医诊断过程中,更注重将这4种诊断方式相结合,而根据望闻问切这4种诊断方式所获取而来的患者疾病信息资料进行症状诊断,这也是对于患者病症进行辨证的一个依据。如果医生没有采集有关临床资料,那么就无法准确的保证辨证结果的正确性,此时,对于中医病证进行研究就失去了其现实意义。而在谈及四诊有关资料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查询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以及体征表现等多种信息之外,还必须包括患者患病过程中天时、地理、季节、气候以及生活环境等多种资料。
要规范四诊采集流程,还必须规范诊治进行过程中的症状术语,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以及影响的条件之下,相对于如今所适应到的现代医学术语而言,中医术语因为其具备了较高的不准确性、多表达性以及多义性,也因此无法准确的规范其医学用语,我国医学术语的标准化发展程度仍然较为落后,而规范症状术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统一症状,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则必须直接的将临床调研结果以及理论文献研究方式相结合,不断规范私人信息采集流程以及量化规范,同时对于复合症状进行拆分,从而对其进行规范性研究,使得每一个症状术语名称同内涵相似,以便于之后将该规范之后的症状术语广泛应用于临床电子病例当中。
二、证的研究
作为一个中医学本身特色的理念,证的主要表达形式,即为通过研究病症结合从而进行中医证的研究。根据之前的某一个特定证的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得出有关结果发现这些并不多元化的指标不能够直接的将具备有中医学特色证的特异性表现出来。
在对于病症结合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牵扯到中医医药名,而根据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医命名并不含有特定的逻辑性以及规律性,其中有一些中医病名以症状命名,而另一些以病的机理命名。也因此,中医病名并不能适用于中医学期刊发表过程中,同时在中医学的论文著作科研科技以及临床诊断等多个方面,使用到的大多都为现代的医学病名,间接直接的摒弃了中医病名的存在。因此,想要实现病症结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必须进一步的确定命名以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同时建立起较为规范的诊断标准以及证候分类。
而针对上面所述说的内容,在临床著作过程中,必须统一的使用具备有现代化的医学命名,同时还需要结合国内外中西医专项技术标准,在进行中医著作临床诊断以及撰写科研课题的过程中,结合西医精华,使用现代医学病名。而在对病症机理进行研究过程中,所建立的疗效评价体系必须直接的针对于某一个疾病,同时能够以极具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方法及指标为标准,在之后诊断过程中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做好主观疗效相结合,并实现证候疗程评价。
三、结束语
根据上文可看,在深入研究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主要需要规范诊断流程及辨证流程,确保诊断及辨证的客观化。但是由于在实际规范诊断及判断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中医独特思维模式的存在。而随着如今科技的发展以及各个学科之间逐渐呈交叉融合趋势,此时可以通过与其他专业进行沟通和合作,从而能够在促使中医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保留中医独特思想。
参考文献
[1]陈家旭.中医诊断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詹松华,趙喜.现代诊断技术促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J].新疆中医药,2011,29(4):78-81.
[3]于晓飞,董正平,王科军.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浮沉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发展演变[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2487.
[4]王佳佳,刘文兰,杨铮,et al.探索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4(11):75-77.
作者简介:
苏倩(1987-),单位: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针灸学.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发展;问题;展望
本文从我国中医诊断学发展状况出发,建设性的提出了在中医诊断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主要在于诊断流程以及病理辨证的规范化以及客观化等问题。但是关于强调诊断过程中的规范或者没有与中医所遵从的所有模式相符合。而随着各个学科与中医学诊断技术相联系,同时各项科学技术设备应用于诊断过程中作为辅助,此时,则必须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沟通以及合作,从而能够在中医诊断学发展及创新过程中,不仅仅只应用传统中医思维模式,同时又具备现代化思想理念。
一、四诊研究
在我国古代,由于从事于中医药的人员思想观念以及传统封建文化的限制,中医在应用四诊对患者进行诊断过程中,只遵从患者自身的主观性,这必然导致结果有一定的随意性。比如说在进行脉诊以及舌诊的过程中,医生只以目之所及、手之所感以及自身诊治经验进行诊断,并没有在舌像以及脉象的判断过程中,遵从一定的诊断标准,因此其随意性对于诊断的科学性及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限制。
进一步的规范四诊采集流程尤为重要。在如今四诊采集过程中,对于其正确性有着很大影响的一个因素在于其医疗资料来源不具备较高可靠性。比如说在如今许多临床中医忽略了闻诊这一步骤,同时在望诊过程中只一味的观看患者的舌部,而没有注重到患者神态以及其余各个部位的望诊,同时在问诊过程中虽然说使用到的为四诊采集方法,但是也只是采集患者的临床症状,而没有重视到周围环境对于患者身体因素的影响。而对以上问题进行解决,则必须进一步的规范四诊采集流程。比如说在对于疾病信息进行采集过程中,应用到的中医四诊手法即望、闻、问、切等多种采集方式具备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中医诊断过程中,更注重将这4种诊断方式相结合,而根据望闻问切这4种诊断方式所获取而来的患者疾病信息资料进行症状诊断,这也是对于患者病症进行辨证的一个依据。如果医生没有采集有关临床资料,那么就无法准确的保证辨证结果的正确性,此时,对于中医病证进行研究就失去了其现实意义。而在谈及四诊有关资料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查询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以及体征表现等多种信息之外,还必须包括患者患病过程中天时、地理、季节、气候以及生活环境等多种资料。
要规范四诊采集流程,还必须规范诊治进行过程中的症状术语,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以及影响的条件之下,相对于如今所适应到的现代医学术语而言,中医术语因为其具备了较高的不准确性、多表达性以及多义性,也因此无法准确的规范其医学用语,我国医学术语的标准化发展程度仍然较为落后,而规范症状术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统一症状,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则必须直接的将临床调研结果以及理论文献研究方式相结合,不断规范私人信息采集流程以及量化规范,同时对于复合症状进行拆分,从而对其进行规范性研究,使得每一个症状术语名称同内涵相似,以便于之后将该规范之后的症状术语广泛应用于临床电子病例当中。
二、证的研究
作为一个中医学本身特色的理念,证的主要表达形式,即为通过研究病症结合从而进行中医证的研究。根据之前的某一个特定证的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得出有关结果发现这些并不多元化的指标不能够直接的将具备有中医学特色证的特异性表现出来。
在对于病症结合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牵扯到中医医药名,而根据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医命名并不含有特定的逻辑性以及规律性,其中有一些中医病名以症状命名,而另一些以病的机理命名。也因此,中医病名并不能适用于中医学期刊发表过程中,同时在中医学的论文著作科研科技以及临床诊断等多个方面,使用到的大多都为现代的医学病名,间接直接的摒弃了中医病名的存在。因此,想要实现病症结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必须进一步的确定命名以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同时建立起较为规范的诊断标准以及证候分类。
而针对上面所述说的内容,在临床著作过程中,必须统一的使用具备有现代化的医学命名,同时还需要结合国内外中西医专项技术标准,在进行中医著作临床诊断以及撰写科研课题的过程中,结合西医精华,使用现代医学病名。而在对病症机理进行研究过程中,所建立的疗效评价体系必须直接的针对于某一个疾病,同时能够以极具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方法及指标为标准,在之后诊断过程中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做好主观疗效相结合,并实现证候疗程评价。
三、结束语
根据上文可看,在深入研究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主要需要规范诊断流程及辨证流程,确保诊断及辨证的客观化。但是由于在实际规范诊断及判断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中医独特思维模式的存在。而随着如今科技的发展以及各个学科之间逐渐呈交叉融合趋势,此时可以通过与其他专业进行沟通和合作,从而能够在促使中医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保留中医独特思想。
参考文献
[1]陈家旭.中医诊断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詹松华,趙喜.现代诊断技术促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J].新疆中医药,2011,29(4):78-81.
[3]于晓飞,董正平,王科军.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浮沉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发展演变[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2487.
[4]王佳佳,刘文兰,杨铮,et al.探索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4(11):75-77.
作者简介:
苏倩(1987-),单位: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