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邵飘萍是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人,新闻教育家。邵飘萍的报刊活动与贡献对我国的新闻理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他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邵飘萍也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推手。1918年10月,他辞去《申报》工作,自己创办了一份纯民间报纸——《京报》。邵飘萍创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会于1918年10月14日成立,为期两年,由此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他还为中国新闻学留下了两本开山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邵飘萍被后人誉为“一代报人”“新闻全才”“铁肩辣手”“乱世飘萍”。
【关键词】邵飘萍 《京报》 新闻学研究会
1919年5月3日晚,北大学生与北京各高校的代表集中在北京大学法科大礼堂,主席台上一位架着圆形眼镜、一身斯文的年青人正在演讲,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他向同学们揭露了巴黎和会的黑幕,痛斥西方列强的霸道,怒批北洋政府的软弱和卖国。为挽救危局,他鼓动同学们:应当挺身而出,要把各校同學发动起来救亡图存,要奋起抗争!学子们群情激愤,有人拔出短刀声称不形成决议就当场自决;有人撕下衬衣,咬破中指,用鲜血写下“还我青岛”……学生们当即决定:赶快行动起来制止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第二天要在北京市举行大游行。改写中华民族史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主席台上的这位演讲者、“五·四”运动的燃火者便是著名报人——邵飘萍。
一、生平
邵飘萍,汉族,生于1886年卒于1926年,年仅40岁。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中共秘密党员、民国著名报人,创办《京报》,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一代报人”“新闻全才”“铁肩辣手,快笔如刀”“乱世飘萍”等,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邵飘萍从小天资聪颖,13岁就考中秀才,受戊戌变法影响,16岁时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现浙江大学前身),接受西式教育完成了思想启蒙。晚清社会激荡,邵飘萍热衷时事,在校园中广泛阅读了《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众多报刊,受梁启超文章影响,他开始尝试为上海《申报》投写地方通讯。
邵飘萍曾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受到章太炎、蔡元培、徐锡麟等人影响,和秋瑾曾有书信往来。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之道,有“科学救国”的、有“实业救国”的,还有“教育救国”的,林林总总。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邵飘萍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他想用报纸舆论干预政局、教化民众,进而改变国家命运。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客观上确立了以言论自由为原则的新闻法律制度,由此邵飘萍抱定了“新闻救国”的人生信念。
1912年,邵飘萍在杭州与当时著名报人杭辛斋共同创办了《汉民日报》,因在报上直斥袁世凯,报纸遭查封,被迫逃亡日本。1915年初,当邵飘萍在日本得知袁世凯要与日本政府签订“二十一条”,他立即电报国内组织声讨,因此他成为了“讨袁第一人”。袁世凯去世后,他回到北京,于1916年7月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创办《京报》并亲任社长,从此开始了他8年的独立办报生涯。《京报》创刊后邵飘萍与蔡元培一起举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组织新闻学讲习。五四运动前后,邵飘萍利用《京报》作为武器,在舆论上组织、引导了运动的蓬勃发展。1920年后他开始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同时热情地宣传、赞颂十月革命,积极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还亲自撰写了《新俄国之研究》和《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两篇文章宣传革命。
1925年由李大钊、罗章龙介绍,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为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宣传报道。1926年北京爆发“三·一八”惨案,邵飘萍第一时间在《京报》上发起声讨,事件稍有平息,4月26日他即被张作霖抓捕杀害。
邵飘萍疾恶如仇,他的整个新闻生涯一直在与黑暗统治进行着殊死搏斗,为悼念这位杰出的新闻战士,1928年北京新闻界为邵飘萍补开了追悼会。1949年4月毛主席亲自批准: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1986年邵飘萍诞辰100周年,殉难60周年后,他的铜像在金华婺州公园落成。
二、创办《京报》
经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有了相当的发展。在袁世凯死后,军阀各派势力相互角斗,为了操作舆论各路军阀、政客纷纷创办报纸,一时间竟造成报业的畸形繁荣。当时北京的各主要报纸无一例外都是党派报纸,收受党派津贴,如《北京时报》为段祺瑞代言,《黄报》充当张宗昌喉舌,《顺天时报》实为日本人操纵,《晨报》受研究系控制。当时北京报界缺少一份独立、先进,“对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具有真正意义的现代报纸。
1916年至1918年,邵飘萍作为上海《申报》长驻北京记者,先后撰写了250余篇“北京特别通讯”,强烈抨击了北京军政府,借此他跻身于民国初年著名记者行列。基于主、客观因素1918年10月,他辞去《申报》工作,自己创办了一份纯民间报纸——《京报》。邵飘萍亲自撰写的《京报》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明确提出了该报的办刊宗旨:“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京报》创刊时只有邵飘萍和潘公弼两人,两人无党无派,不以任何权力集团为后台。他们主张:言论自由,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决心排除任何干扰将《京报》办成“为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体。邵飘萍的《京报》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将“铁肩辣手”悬于报社墙上,与同人共勉。他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报社要成为“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报纸的使命在于:监督政府、教育民众、唤醒民众。《京报》及附刊的栏目众多,但主报以新闻为主,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凡事必力求真相。《京报》真正办成了大众自己的媒体,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声望倾动一时。《京报》的最高日发行量达到6000份之多,成为当时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报纸创刊一年后中国北方各省皆设报纸代派处;两年后,在北京宣武门外魏染胡同30号建起两层馆宿,京报馆是当时北京唯一一座自建馆社,它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邵飘萍被奉系军阀杀害后,其夫人汤修慧继承了邵飘萍衣钵,克服重重困难于1928年恢复了《京报》出版。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的铁蹄踏入了北平,7月28日随着最后一期《京报》的出版,19年“铁肩辣手”的旅程最终画上了句号。
三、创办新闻学研究会
蔡元培出任北京校长期间积极支持校内的新文化运动,1918年邵飘萍向蔡元培提出了创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建议,并将学会的宗旨确定为“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于1918年10月14日成立,为期两年,由此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
两年间,邵飘萍每星期日到北大讲授两小时采访课,他的讲课教材通过在《北京大学日刊》连载。邵飘萍还为中国新闻学留下了两本开山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主要整理了他新聞学教学讲义,该书立足于实际应用,手把手地教授记者应如何进行采访。《新闻学总论》讲述了报业的性质、任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新闻法制观点等内容,同时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对于新闻工作者这两部书至今仍具指导意义。新闻学研究会为了给会员提供实习机会,还发行了《新闻周刊》,该刊“不仅为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识之报,且为中国首先采用横行式之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又一创举。
截止到1919年10月,参加新闻学研究会学习得到一年结业证书的有23人,得到半年证书的有32人。学员中各类名人辈出,其中毛泽东、邓中夏、高君宇、罗章龙、杨晦、谭植棠,也有区声白、谭平山、陈公博等。在参加学习的55人中,有些人选择了新闻事业,最终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中坚。
1919年2月毛泽东以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的身份,在北大文科第32班参加了“新闻学研究会”学习,不久获得了“听讲半年”的证明书。1936年夏天,在陕北保安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讲到了这段经历: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例如陈公博,他现南京做大官;谭平山,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以后又变成所谓“第三党”的一员;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结束新闻学研究会学习半年后,毛泽东离开北京回到湖南,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湘江评论》周刊、主编《新湖南》月刊,还兼任当时湖南《大公报》《通俗报》的馆外撰述员,撰写了大量极富战斗精神的新闻和评论。此间邵飘萍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在邵飘萍四十年短暂人生中,闪光处极多,但以创办《京报》和“新闻学研究会”的成就最大。
四、陨落
1925年底邵飘萍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奉,郭松龄遭日、奉联手围功兵败被杀,邵飘萍将郭松龄事件真相公诸于众,引发了北方各省民众的反日、反张运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飘萍利用报纸积极宣传、鼓动反帝、反军阀斗争,他的系列活动惹怒了众多军阀。张作霖对其恨之入骨,定要枪毙而后快。
1926年4月张作霖悬赏、捕杀邵飘萍,吴佩孚也密令到京缉捕邵飘萍。邵飘萍旧交、《大陆报》社长张翰举,被军阀以造币厂厂长职务和两万块大洋的诱饵所收买,将邵飘萍从使馆骗出后予以逮捕。《北京晚报》随即发表《京报馆被封》的消息,北京新闻界即刻发动各界人士积极组织营救。少帅张学良出面接见了13名营救代表,与众人直言:“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的字)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
4月26日凌晨1时,邵飘萍被警察厅“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对邵飘萍的判决如下:“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以照炯戒,此令。”4时30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临刑前邵飘萍向监刑官拱手道:“诸位免送!”然后大笑而去。一代报人,乱世中的一“叶”飘萍潇洒而去,年40岁。
2003年11月11日,《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一份新报纸,名曰《新京报》。在它的发刊词中这样写道:“历史上的京报如此,新京报也理应如此。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权力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对丑恶的鞭挞——这是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也是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所倡导的价值,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18年10月31日《新京报》APP正式上线,《新京报》、千龙网、《北京晨报》三家媒体进行了深度整合,纸媒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变的是形式、手段,不变的是“铁肩辣手”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郭汾阳.铁肩辣手:邵飘萍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邵飘萍传略》出版[J].北京党史,1990(06).
[3]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4]邵飘萍.邵飘萍新闻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洪越,内蒙古日报社《新闻论坛》编辑部主任编辑;张彬,北方新报融媒体编辑
编辑:王洪越
【关键词】邵飘萍 《京报》 新闻学研究会
1919年5月3日晚,北大学生与北京各高校的代表集中在北京大学法科大礼堂,主席台上一位架着圆形眼镜、一身斯文的年青人正在演讲,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他向同学们揭露了巴黎和会的黑幕,痛斥西方列强的霸道,怒批北洋政府的软弱和卖国。为挽救危局,他鼓动同学们:应当挺身而出,要把各校同學发动起来救亡图存,要奋起抗争!学子们群情激愤,有人拔出短刀声称不形成决议就当场自决;有人撕下衬衣,咬破中指,用鲜血写下“还我青岛”……学生们当即决定:赶快行动起来制止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第二天要在北京市举行大游行。改写中华民族史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主席台上的这位演讲者、“五·四”运动的燃火者便是著名报人——邵飘萍。
一、生平
邵飘萍,汉族,生于1886年卒于1926年,年仅40岁。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中共秘密党员、民国著名报人,创办《京报》,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一代报人”“新闻全才”“铁肩辣手,快笔如刀”“乱世飘萍”等,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邵飘萍从小天资聪颖,13岁就考中秀才,受戊戌变法影响,16岁时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现浙江大学前身),接受西式教育完成了思想启蒙。晚清社会激荡,邵飘萍热衷时事,在校园中广泛阅读了《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众多报刊,受梁启超文章影响,他开始尝试为上海《申报》投写地方通讯。
邵飘萍曾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受到章太炎、蔡元培、徐锡麟等人影响,和秋瑾曾有书信往来。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之道,有“科学救国”的、有“实业救国”的,还有“教育救国”的,林林总总。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邵飘萍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他想用报纸舆论干预政局、教化民众,进而改变国家命运。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客观上确立了以言论自由为原则的新闻法律制度,由此邵飘萍抱定了“新闻救国”的人生信念。
1912年,邵飘萍在杭州与当时著名报人杭辛斋共同创办了《汉民日报》,因在报上直斥袁世凯,报纸遭查封,被迫逃亡日本。1915年初,当邵飘萍在日本得知袁世凯要与日本政府签订“二十一条”,他立即电报国内组织声讨,因此他成为了“讨袁第一人”。袁世凯去世后,他回到北京,于1916年7月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创办《京报》并亲任社长,从此开始了他8年的独立办报生涯。《京报》创刊后邵飘萍与蔡元培一起举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组织新闻学讲习。五四运动前后,邵飘萍利用《京报》作为武器,在舆论上组织、引导了运动的蓬勃发展。1920年后他开始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同时热情地宣传、赞颂十月革命,积极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还亲自撰写了《新俄国之研究》和《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两篇文章宣传革命。
1925年由李大钊、罗章龙介绍,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为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宣传报道。1926年北京爆发“三·一八”惨案,邵飘萍第一时间在《京报》上发起声讨,事件稍有平息,4月26日他即被张作霖抓捕杀害。
邵飘萍疾恶如仇,他的整个新闻生涯一直在与黑暗统治进行着殊死搏斗,为悼念这位杰出的新闻战士,1928年北京新闻界为邵飘萍补开了追悼会。1949年4月毛主席亲自批准: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1986年邵飘萍诞辰100周年,殉难60周年后,他的铜像在金华婺州公园落成。
二、创办《京报》
经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有了相当的发展。在袁世凯死后,军阀各派势力相互角斗,为了操作舆论各路军阀、政客纷纷创办报纸,一时间竟造成报业的畸形繁荣。当时北京的各主要报纸无一例外都是党派报纸,收受党派津贴,如《北京时报》为段祺瑞代言,《黄报》充当张宗昌喉舌,《顺天时报》实为日本人操纵,《晨报》受研究系控制。当时北京报界缺少一份独立、先进,“对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具有真正意义的现代报纸。
1916年至1918年,邵飘萍作为上海《申报》长驻北京记者,先后撰写了250余篇“北京特别通讯”,强烈抨击了北京军政府,借此他跻身于民国初年著名记者行列。基于主、客观因素1918年10月,他辞去《申报》工作,自己创办了一份纯民间报纸——《京报》。邵飘萍亲自撰写的《京报》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明确提出了该报的办刊宗旨:“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京报》创刊时只有邵飘萍和潘公弼两人,两人无党无派,不以任何权力集团为后台。他们主张:言论自由,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决心排除任何干扰将《京报》办成“为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体。邵飘萍的《京报》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将“铁肩辣手”悬于报社墙上,与同人共勉。他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报社要成为“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报纸的使命在于:监督政府、教育民众、唤醒民众。《京报》及附刊的栏目众多,但主报以新闻为主,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凡事必力求真相。《京报》真正办成了大众自己的媒体,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声望倾动一时。《京报》的最高日发行量达到6000份之多,成为当时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报纸创刊一年后中国北方各省皆设报纸代派处;两年后,在北京宣武门外魏染胡同30号建起两层馆宿,京报馆是当时北京唯一一座自建馆社,它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邵飘萍被奉系军阀杀害后,其夫人汤修慧继承了邵飘萍衣钵,克服重重困难于1928年恢复了《京报》出版。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的铁蹄踏入了北平,7月28日随着最后一期《京报》的出版,19年“铁肩辣手”的旅程最终画上了句号。
三、创办新闻学研究会
蔡元培出任北京校长期间积极支持校内的新文化运动,1918年邵飘萍向蔡元培提出了创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建议,并将学会的宗旨确定为“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于1918年10月14日成立,为期两年,由此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
两年间,邵飘萍每星期日到北大讲授两小时采访课,他的讲课教材通过在《北京大学日刊》连载。邵飘萍还为中国新闻学留下了两本开山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主要整理了他新聞学教学讲义,该书立足于实际应用,手把手地教授记者应如何进行采访。《新闻学总论》讲述了报业的性质、任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新闻法制观点等内容,同时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对于新闻工作者这两部书至今仍具指导意义。新闻学研究会为了给会员提供实习机会,还发行了《新闻周刊》,该刊“不仅为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识之报,且为中国首先采用横行式之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又一创举。
截止到1919年10月,参加新闻学研究会学习得到一年结业证书的有23人,得到半年证书的有32人。学员中各类名人辈出,其中毛泽东、邓中夏、高君宇、罗章龙、杨晦、谭植棠,也有区声白、谭平山、陈公博等。在参加学习的55人中,有些人选择了新闻事业,最终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中坚。
1919年2月毛泽东以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的身份,在北大文科第32班参加了“新闻学研究会”学习,不久获得了“听讲半年”的证明书。1936年夏天,在陕北保安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讲到了这段经历: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例如陈公博,他现南京做大官;谭平山,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以后又变成所谓“第三党”的一员;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结束新闻学研究会学习半年后,毛泽东离开北京回到湖南,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湘江评论》周刊、主编《新湖南》月刊,还兼任当时湖南《大公报》《通俗报》的馆外撰述员,撰写了大量极富战斗精神的新闻和评论。此间邵飘萍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在邵飘萍四十年短暂人生中,闪光处极多,但以创办《京报》和“新闻学研究会”的成就最大。
四、陨落
1925年底邵飘萍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奉,郭松龄遭日、奉联手围功兵败被杀,邵飘萍将郭松龄事件真相公诸于众,引发了北方各省民众的反日、反张运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飘萍利用报纸积极宣传、鼓动反帝、反军阀斗争,他的系列活动惹怒了众多军阀。张作霖对其恨之入骨,定要枪毙而后快。
1926年4月张作霖悬赏、捕杀邵飘萍,吴佩孚也密令到京缉捕邵飘萍。邵飘萍旧交、《大陆报》社长张翰举,被军阀以造币厂厂长职务和两万块大洋的诱饵所收买,将邵飘萍从使馆骗出后予以逮捕。《北京晚报》随即发表《京报馆被封》的消息,北京新闻界即刻发动各界人士积极组织营救。少帅张学良出面接见了13名营救代表,与众人直言:“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的字)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
4月26日凌晨1时,邵飘萍被警察厅“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对邵飘萍的判决如下:“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以照炯戒,此令。”4时30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临刑前邵飘萍向监刑官拱手道:“诸位免送!”然后大笑而去。一代报人,乱世中的一“叶”飘萍潇洒而去,年40岁。
2003年11月11日,《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一份新报纸,名曰《新京报》。在它的发刊词中这样写道:“历史上的京报如此,新京报也理应如此。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权力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对丑恶的鞭挞——这是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也是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所倡导的价值,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18年10月31日《新京报》APP正式上线,《新京报》、千龙网、《北京晨报》三家媒体进行了深度整合,纸媒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变的是形式、手段,不变的是“铁肩辣手”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郭汾阳.铁肩辣手:邵飘萍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邵飘萍传略》出版[J].北京党史,1990(06).
[3]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4]邵飘萍.邵飘萍新闻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洪越,内蒙古日报社《新闻论坛》编辑部主任编辑;张彬,北方新报融媒体编辑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