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好的教学是一门艺术
几个高中同学难得聚在一起,闲聊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忆起了语文老师和她上过的一堂课:
上课铃响过,我们百无聊赖地拿出语文课本,机械地做着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这时,语文老师优美的声音从教室外飘然而至:“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走进教室,老师将手中的教材往讲桌上一放,继续陶醉在自己的背诵之中。背诵完毕,她全然不按正常的教学模式给我们上课,而是与我们聊起了她的人生经历。在回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谓的成功后,她感叹道:“真想像文中所描绘的那样,建造一个我自己的空中楼阁!”
实事求是地说,无论以哪种评课标准来评价这节课,它都可能算不上一堂优质课。然而,这在当时却的确是感动了我们的一节课,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对这节课记忆犹新。
好的教学具有与一般艺术创作类似的价值功能。从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世界来说,教学具有艺术的展示功能;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教学具有艺术的审美功能;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教学体现了艺术的教育功能。
好的教学体现了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它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想,这正是我们为什么对这节课记忆犹新的原因吧!
二、情感缺失导致教学非艺术化
近年来,对教学艺术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然而,走进中小学课堂,我们感受最深的恰恰是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缺乏艺术性,他们的教学往往目标明确、设计合理,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是运用恰当,只是整节课像“白开水”,无法激起学生的激情。
笔者近日听一位重点小学的骨干教师讲授《狼牙山五壮士》。尽管课标多处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可是由于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距离,学生们朗读几次都没有表达出应有的感情。教师问学生:“五壮士为了部队和群众的安全引开敌人,选择走上绝路时是什么心情?”一学生竟然回答:“喜悦。”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的态度是置之不理,然后将另一些学生回答的“对敌人的仇恨”、“对人民的热爱”、“坚定”等作为正确答案加以肯定。课后,教师坦言觉得学生回答“喜悦”不妥。笔者问教师:“为什么你当时不直接指出这种错误,或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五壮士中的一个呢?”教师回答:“尽管对生的渴望是人之常情,但这样的话是不敢在课堂上讲出来的,因为害怕与课文中‘勇于献身’的正确价值取向不符而犯错误。如果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五壮士中的一个,每个学生的感受很可能都不一样,那样就更容易出错了,如果出了错,这节课就全毁了。”从这位教师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分析出他的想法,即传授知识比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重要。
笔者在与一些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时发现,许多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但很难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不屑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想法,有的教师则主要是担心出错。问题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投入感情,即便他们的教学具备了教学艺术化的其他特征——形象性和创造性,也难免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教学“在面前某个地方漂浮着,就像动画片中的气球在讲话”。因为情感的缺失,教师在教学中与他们所教的内容是分离的,所以很难使学生产生兴趣、受到影响。
三、真情:教学艺术化的关键
近年来,作为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个性化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这与教师对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投入的感情息息相关。对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投入感情不是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的,而是以实际行动为衡量标准的。教师对所教内容的专注和对学生的感情付出是互相促进的。一方面,教师越喜爱自己所教的内容,越花费精力进行钻研,就越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掌握自己所教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越喜欢自己的学生,就越希望自己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名教师热爱生活,了解自己的个性并能够依据自己的个性正确选择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么,他就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贯穿于所教内容之中,努力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相反,他就会使整个教学没有一点艺术性。
教师的真情实感源自其自身的生活经历,教学作为教师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师体验生活的重要因素,又是其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善于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所教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本身就是教学的艺术。教师的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因此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对生活的感受有赖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品质,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能使教学具有独特性。
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表现为教学风格。这就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中外教育家虽然生活经历、教育主张不相同,却都有一套成功的教学经验,因为在取得丰硕的教育理论成果之前,他们首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教育艺术家。
【王彦力,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春娥
几个高中同学难得聚在一起,闲聊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忆起了语文老师和她上过的一堂课:
上课铃响过,我们百无聊赖地拿出语文课本,机械地做着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这时,语文老师优美的声音从教室外飘然而至:“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走进教室,老师将手中的教材往讲桌上一放,继续陶醉在自己的背诵之中。背诵完毕,她全然不按正常的教学模式给我们上课,而是与我们聊起了她的人生经历。在回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谓的成功后,她感叹道:“真想像文中所描绘的那样,建造一个我自己的空中楼阁!”
实事求是地说,无论以哪种评课标准来评价这节课,它都可能算不上一堂优质课。然而,这在当时却的确是感动了我们的一节课,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对这节课记忆犹新。
好的教学具有与一般艺术创作类似的价值功能。从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世界来说,教学具有艺术的展示功能;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教学具有艺术的审美功能;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教学体现了艺术的教育功能。
好的教学体现了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它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想,这正是我们为什么对这节课记忆犹新的原因吧!
二、情感缺失导致教学非艺术化
近年来,对教学艺术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然而,走进中小学课堂,我们感受最深的恰恰是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缺乏艺术性,他们的教学往往目标明确、设计合理,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是运用恰当,只是整节课像“白开水”,无法激起学生的激情。
笔者近日听一位重点小学的骨干教师讲授《狼牙山五壮士》。尽管课标多处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可是由于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距离,学生们朗读几次都没有表达出应有的感情。教师问学生:“五壮士为了部队和群众的安全引开敌人,选择走上绝路时是什么心情?”一学生竟然回答:“喜悦。”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的态度是置之不理,然后将另一些学生回答的“对敌人的仇恨”、“对人民的热爱”、“坚定”等作为正确答案加以肯定。课后,教师坦言觉得学生回答“喜悦”不妥。笔者问教师:“为什么你当时不直接指出这种错误,或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五壮士中的一个呢?”教师回答:“尽管对生的渴望是人之常情,但这样的话是不敢在课堂上讲出来的,因为害怕与课文中‘勇于献身’的正确价值取向不符而犯错误。如果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五壮士中的一个,每个学生的感受很可能都不一样,那样就更容易出错了,如果出了错,这节课就全毁了。”从这位教师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分析出他的想法,即传授知识比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重要。
笔者在与一些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时发现,许多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但很难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不屑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想法,有的教师则主要是担心出错。问题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投入感情,即便他们的教学具备了教学艺术化的其他特征——形象性和创造性,也难免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教学“在面前某个地方漂浮着,就像动画片中的气球在讲话”。因为情感的缺失,教师在教学中与他们所教的内容是分离的,所以很难使学生产生兴趣、受到影响。
三、真情:教学艺术化的关键
近年来,作为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个性化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这与教师对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投入的感情息息相关。对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投入感情不是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的,而是以实际行动为衡量标准的。教师对所教内容的专注和对学生的感情付出是互相促进的。一方面,教师越喜爱自己所教的内容,越花费精力进行钻研,就越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掌握自己所教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越喜欢自己的学生,就越希望自己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名教师热爱生活,了解自己的个性并能够依据自己的个性正确选择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么,他就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贯穿于所教内容之中,努力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相反,他就会使整个教学没有一点艺术性。
教师的真情实感源自其自身的生活经历,教学作为教师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师体验生活的重要因素,又是其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善于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所教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本身就是教学的艺术。教师的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因此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对生活的感受有赖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品质,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能使教学具有独特性。
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表现为教学风格。这就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中外教育家虽然生活经历、教育主张不相同,却都有一套成功的教学经验,因为在取得丰硕的教育理论成果之前,他们首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教育艺术家。
【王彦力,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