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四诗品》不仅描绘了二十四种诗歌意境,而且每一品中都有关于创作技巧的谈论。此前著作多从内容上去研究其文艺美学意义,隐藏在其中的创作论却少有论述。从创作主体的修养、意境的创作、创作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论述创作主体的修养问题中“道”、“气”理论、创作意境的入思路径、重点的主体的自我修养。
【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创作论
《二十四诗品》是“以诗论诗”的佳作,每品皆由十二句的四言诗所组成。由于“以诗论诗”的特征,诗歌的跳跃性与押韵的特征保留了下来,并与理论超强的叙述性特征结合在一起。或为诗句的押韵,或为叙述与议论的间隔性,或为增强诗歌的艺术性,时常将讲述同一类事的诗句的顺序打乱。为了理论解读的完整性,笔者在此文中尝试性的按照郁沅先生的《二十四诗品导读》中对诗句的解读将诗句的顺序作一定的变换,方便进行理论分析。
一、创作主体修养
“雄浑”品中“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1](p1)这几句讲的都是诗人的内在气质的修养问题即创作主体的修养。从气的角度来看:先是返虚入浑,然后是真体内充。也就是诗人怎样才能养出“雄浑”之气,需要的是“虚空”,用“虚静”的心态使自己的精神与自然之道相符合,养成浑厚之气。“真体”指道家的气,作者的体内充满了真气,“道之为物,惟恍惟忽......窈兮冥兮,其中有精.......”[2](p27)按照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精就是气,也就是“道”产生了混沌的气, 气分阴阳,万物也从阴阳中来,所以气为万物之本。真气,就是产生万物之本的气。从力的角度来说:积健为雄是内在的力,而大用外腓是外在的力。这四句连起来是说:创作主体要创作出“雄浑”的意境,首先学会从自身内部养气,用“虚静”的心态使自己的精神与自然之道相结合养成浑厚之气,使自己的体内充满这样浑厚之气,内在有了强健的力量的积累,才可能使外物产生宏大的变化。“劲健”品中“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1](p42)要求创作主体能够吞吐自然之气,使自然中强健的力量蕴藏在内心之中,并能守住自己的心神以达到虚静的状态。作者必须将“外在”强健之力的表现收入心中,也要将内在的“静”态的本体之物收入心中。“劲健”的气势能够通过作者主体积蓄一种阳刚之气而得到表现。“豪放”品中的“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真力弥满,万象在旁。”[1](p63)意味着诗人要有能够自由自在的观察万事万物变化的能力,将自己的心胸扩大到能够容乃一切的物体。所谓“乐极生悲”乐与悲是相依而生的,豪放也是由“静”而来的,在“虚静”的态度中有一种气势的集聚,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将这种内心狂放的力量释放出来。当内心充满了这种狂放的力量,在写诗时就能将世间的万种物象都运用自如的。无论是“雄浑”还是“豪放”,在司空图看来都是由“静或者虚”而产生的这种力量实现了这种意境,也印证了道家的“无中生有”的生成论。
“冲淡”品中“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1](p7)要求作者要以“冲和之气”即“合和”于心中,用“淡素”的态度处世,闲云野鹤般的心态,在心中达到与鹤齐飞的自由的心境,这样才能窥探“冲淡”之意境。“高古”品中“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1](p26)要求作者以“虚静”的态度来修养自己的内心,使内心聚集纯净素朴的精神,让自身从精神上摆脱人世间种种俗事的束缚,如果诗人的精神能够向远古羲皇上人寄托,内心与玄妙的道家理想相合,那么就能写出“高古”境界。“典雅”品中“落花无言,人淡如菊。”[1](p33)要想创作出“典雅”,创作主体应该有一种虚静无言、超然的态度,像落花一样无言是其有言的最好表达,创作主体就应该超然恬淡,与世无争的精神。“洗炼”品中“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气,载歌幽人。”[1](p37)洗炼品中融入了环境对修养的影响,要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去体悟自然的本体,使自己领会到得道之人的精神,将这个以“虚静”的态度使素、朴质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的本质印刻在自己的本体中,才能够在心中储存下一种纯洁的胸怀。也就是虚空自己的精神使自己有一个虚静纯洁的状态,回望“幽人”是要模仿“幽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澄净的精神。
“绮丽”品中“神存富贵,始轻黄金。取之自足,良殚美襟。”[1](p47)本品认为是创作者高贵美丽的精神气质影响了文章意境的创造。如果作者能够有美好的品质,有内在的胸襟气度,那么辞藻的华丽与否都不会影响到“绮丽”的表达。“自然”品中的“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薄言情悟,悠悠天钧。”[1](p52)要求作者的内心能够达到遵循“道”——自然规律而行,与自然规律同构。只要作者能够明白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且是循环往复的,如同一年四季的变化一样,创作时只要顺从自然规律,就能一落笔便写出自然清新的文章。并且能够丝毫不费力气,自然的像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一样。“疏野”品中“唯性所宅,真取弗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1](p77)要求作者可以掌握丰富的事物,但是作诗时选取的材料,要不受任何拘束的选取自己性情中最真实的情感,要绝对的真实,不要矫揉造作。“清奇”品中“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1](p80)创作“清奇”品的诗人的神色、气度要比今天的常人要高最好是接近古人,并且要加强淡泊的性情,要像月色一样高洁淡泊、清澈如溪流。“形容”品中“絕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1](p97)诗人将自己的内心的精神无限量的聚集起来,集中注意力,专心的描写。虽然事物本质的神采气韵不好把握,但是只要能够细致的观察,定能把握住事物内在的那种纯洁的神采气韵。“超诣”品中“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少有道气,终与俗违。”[1](p102)要求作者一出生便有一种道家的超逸之气,与世俗是相违背的,是超凡绝俗的。只有天性中带有道家的思想修养与精神气质,才能够营造出不落俗气的意境。“旷达”品中“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孰不有古,南山峨峨。”[1](p110)人生无论长短,苦痛与忧愁永远比快乐多,无论是长寿还是早夭都是走向死亡的,所以诗人的内在精神对人生的认识决定了“旷达”的境界。 从上面的分析看到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对诗人的主观修养的要求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一、以道家“虚”为主。无论是以“雄浑”为代表的阳刚派,还是以“冲淡”为代表的阴柔派都是以“虚”为主,一切都是在虚空之上,来生发出力或者是以虚静为主。二、除了“虚静”的态度以外,关于作者的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强调。要求作者的内心要集聚力量、要修养自己的内心、平静内心、内心要有美好的品质、要遵循自然规律。三、不仅要注意内心的修养,也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见事物的本质,对于本质或者的本体也有深入的分析。虽然《二十四诗品》是论诗之作,但是其中也叙说了作者写作时首先是在提高人的精神内在上需要“道”的养气,要有好的人生观、有好的胸襟,其次再是对外在的物有所积累,无论是情感还是事物都要有一个积累。只有先做到这些下笔时才如有神助,接着便是要集中精力,专心体悟,仔细描摹。
二、意境的创作
关于创作主体修养的讨论是创作开始前的准备阶段,而准备阶段不仅是对精神气质的培养也要求对艺术形象的积累。“典雅”品中的“书之岁华,其曰可读。”[1](p33)讲述了创作典雅意境的两个条件:一是创作主体应该有一种虚静无言、超然的道家胸襟和处世的态度,二是置身在山林自然草木中间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将主体的超然精神与自然景色相融合才是一种典雅。
开始创作首先要有灵感:“沉着”品中“如有佳语,大河前横。”[1](p21)对创作灵感中进行了论述了创作的灵感像河流一样不可阻挡,奔流不息,奋勇向前。沉着所描绘的语言境界也应该流利通畅、畅通无阻的。并且在写作时要一种积极的、昂扬向上的、乐观的思想精神和情感的表现都要贯穿全诗,如“劲健”中的“行神如空,行气如红。期之以实,御之以终。”[1](p42)内心的这种精神要很充实,而气的贯穿要运行全文的。
开始写文章就要注意选词、炼句、谋篇布局:“洗炼”品中“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流水今日,明月前身。”[1](p37)要所謂“洗炼”就是要精心的挑选,在洗炼的过程中将要去除一些杂质,抛弃一些不好的东西,即诗歌的遣词造句上要有选材、炼字、炼句、炼意等等的步骤,除去一些不好的,反复的筛选。如何创造艺术形象?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需要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炼”即是挑选之意,也就是要分清主题,依照诗歌的主题来选择自己的意象,而不是一味的临摹生活现象,堆砌形象。神似就是要抓住主要的形象。“缜密”中的“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1](p71)核心讨论了“意象”的创作,意境的创作是以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的事实为依据的,但是意象是高于一般物的,是在真实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造的。意象与物象也正好揭示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是高于生活的。如何创造意境?最后就在于创造一种像清洁的春水一样清澈明净的境界。“纤秾”中的“乘之愈往,识之愈真。”[1](p14)要求凭借着生活中的婉约秀丽、芬芳多彩的景象,越深入前往,进行观察,对生活景象的认识就越真实。意境的创造要以生活为基础,务必深入的认真的真实的观察生活。“雄浑”品中关于创作的描写“超以象外,得其环中。”[1](p1)如何创作“雄浑”的意境,应当在描绘的文字之外去寻找这种意蕴,要求在创造这种意境时就要留有空白之处,供读者在虚空之处去补充和想象。 在创作的态度上,提倡的是一种不加雕饰的“即是即目”[3](p310),自然的状态。“冲淡”中“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1](p7)是有了淡素静默的态度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结果,不需要艰深的去寻求。在创作手法上,不可以追求表面的形似,而是要神似。离开形式上的相似,要的就是一种“神态”上的相似。(常例子)“形容”品中“离形得似,庶几斯人。”[1](p97)也是讲求“神似” ,只要神似便可以不限制于形象之中。“绮丽”中“浓尽必枯,淡者屡深。”[1](p47)谈创作绮丽的方式主要是喜欢“淡”而排斥“浓”。人工的雕饰过多,一定会使文章枯槁;淡有一层朦胧之感,用自然朴素、轻描淡写的手法描写清扬悠远的意境。“含蓄”品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浅深聚散,万取一收。”[1](p56)不正面的使用一个字就能把风韵神态描写出来,含蓄的创作也是重神似的,含蓄品所要表达的情意,可以不用文辞直白的写出而是与真正的主旨一块儿,时隐时现,有一种朦胧的感觉。“精神”品中“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1](p67)精神的创作要求迸发出生命力与活力,要的也是神似,抓住精神的内在本质,这样诗歌自然就不会没有生气了。只有创作的形象能够传播天地万物“活”的精神,那么这就是“精神”。
对于写作的语言的要求是:“实境”中的“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1](p88)写作实景要求语言要直白,构思要简洁,所见即所写,直抒胸臆、浅显直白。在表达一些虚空的抽象难解的道理时,可以用一些实际的生活画面来表现。既然有真实的生活景色,也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自然”一品似乎是司空图创作精神的总体概括,“自然”中“俯拾即是,不取诸邻。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1](p52)自然品追求的是自然,也就是选词、造句都是要顺其自然、信手拈来的,都是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发自内心的东西是不容易变化的,而生搬硬造的东西反而是不自然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自然品是不需要费力的,创作出来的自然的艺术境界也是清新、自然的。
最后就是创作的目的,写诗是要做什么?“疏野”品中“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1](p77)讲述了自由自在的做自己的事情,不一定要有它的目的,诗人写诗为的是自由的表达他的天性。充分的表达了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自我。
《二十四诗品》中的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当然是创作灵感是自然流泻而来的,是主体精神与景色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其次,写诗讲求“造句炼字”;再就是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即意象要求是“神似”的而不是“形似”,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然后,便是创造意境时要留有空白,供读者想象的。对于创作的态度是自然而然的,创作的手法主要是讲究“神似”,美好的诗歌的标准当然是“自然脱俗”以及“淡雅”。对于语言的要求是直白的。最后,写诗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诗人自我的。
三、主体与创作
司空图还浅论了主体修养与创作的关系,他认为:“雄浑”品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1](p1)作者有着自身内在浑厚的积累,在创作时就是自然而然的,思如泉涌的的开始创作。“精神”品中“欲返不尽,相期与来。”[1](p67)要求作者回归到对于精神没有止境的积累中去,这样一来,相应的意象也会一同前来。要想有生气和活力的境界,就必须有灵活,自身要有生气与活力的内在的积累。“飘逸”中“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惠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1](p106)有了飘逸的气质,才能够创造飘逸的诗境,志向高洁,清风拂面,才能突出有一种飘逸超凡的气质,像是与鹤齐飞与漂浮的云中山一样。只要内心具有高洁的品质和柔和的内心脸上也同样会漏出这样的美好和谐的光彩的。飘逸的意境就是和顺的精神创作的。主体的修养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是爆发出创作的冲动。司空图很强调对创作主体特别是在内质方面的修养与提升,这就是他与之前的文论创作家强调文章本身的提升上的不同与创新。
四、结语
无论是从主体的修养还是从创作的手法来说,司空图都强调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信手拈来、厚积薄发的随意性,看似随意其实已是集聚深厚的力,“自然”一品是他对于诗歌创作最高境界的表示。无论是主体的修养,到灵感再到具体创作中的炼字、炼句,以及意象、意境的创作,创作的态度、创作的手法、语言甚至是创作的目的,司空图都在《二十四诗品》中有完整论述。而且司空图对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方面的强调已经超越了他之前的任何文论家,这也表明中国文论家慢慢转向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探索上了。司空图的创新在于他将诗歌“虚”“实”结合的手法详细的描述了出来,不仅描绘了二十四种诗歌境界,还从创作主体与诗歌的创作方法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参考文献:
[1]郁沅著,《二十四诗品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叶郎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3]郭绍虞,王文生著,《历代文论选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创作论
《二十四诗品》是“以诗论诗”的佳作,每品皆由十二句的四言诗所组成。由于“以诗论诗”的特征,诗歌的跳跃性与押韵的特征保留了下来,并与理论超强的叙述性特征结合在一起。或为诗句的押韵,或为叙述与议论的间隔性,或为增强诗歌的艺术性,时常将讲述同一类事的诗句的顺序打乱。为了理论解读的完整性,笔者在此文中尝试性的按照郁沅先生的《二十四诗品导读》中对诗句的解读将诗句的顺序作一定的变换,方便进行理论分析。
一、创作主体修养
“雄浑”品中“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1](p1)这几句讲的都是诗人的内在气质的修养问题即创作主体的修养。从气的角度来看:先是返虚入浑,然后是真体内充。也就是诗人怎样才能养出“雄浑”之气,需要的是“虚空”,用“虚静”的心态使自己的精神与自然之道相符合,养成浑厚之气。“真体”指道家的气,作者的体内充满了真气,“道之为物,惟恍惟忽......窈兮冥兮,其中有精.......”[2](p27)按照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精就是气,也就是“道”产生了混沌的气, 气分阴阳,万物也从阴阳中来,所以气为万物之本。真气,就是产生万物之本的气。从力的角度来说:积健为雄是内在的力,而大用外腓是外在的力。这四句连起来是说:创作主体要创作出“雄浑”的意境,首先学会从自身内部养气,用“虚静”的心态使自己的精神与自然之道相结合养成浑厚之气,使自己的体内充满这样浑厚之气,内在有了强健的力量的积累,才可能使外物产生宏大的变化。“劲健”品中“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1](p42)要求创作主体能够吞吐自然之气,使自然中强健的力量蕴藏在内心之中,并能守住自己的心神以达到虚静的状态。作者必须将“外在”强健之力的表现收入心中,也要将内在的“静”态的本体之物收入心中。“劲健”的气势能够通过作者主体积蓄一种阳刚之气而得到表现。“豪放”品中的“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真力弥满,万象在旁。”[1](p63)意味着诗人要有能够自由自在的观察万事万物变化的能力,将自己的心胸扩大到能够容乃一切的物体。所谓“乐极生悲”乐与悲是相依而生的,豪放也是由“静”而来的,在“虚静”的态度中有一种气势的集聚,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将这种内心狂放的力量释放出来。当内心充满了这种狂放的力量,在写诗时就能将世间的万种物象都运用自如的。无论是“雄浑”还是“豪放”,在司空图看来都是由“静或者虚”而产生的这种力量实现了这种意境,也印证了道家的“无中生有”的生成论。
“冲淡”品中“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1](p7)要求作者要以“冲和之气”即“合和”于心中,用“淡素”的态度处世,闲云野鹤般的心态,在心中达到与鹤齐飞的自由的心境,这样才能窥探“冲淡”之意境。“高古”品中“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1](p26)要求作者以“虚静”的态度来修养自己的内心,使内心聚集纯净素朴的精神,让自身从精神上摆脱人世间种种俗事的束缚,如果诗人的精神能够向远古羲皇上人寄托,内心与玄妙的道家理想相合,那么就能写出“高古”境界。“典雅”品中“落花无言,人淡如菊。”[1](p33)要想创作出“典雅”,创作主体应该有一种虚静无言、超然的态度,像落花一样无言是其有言的最好表达,创作主体就应该超然恬淡,与世无争的精神。“洗炼”品中“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气,载歌幽人。”[1](p37)洗炼品中融入了环境对修养的影响,要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去体悟自然的本体,使自己领会到得道之人的精神,将这个以“虚静”的态度使素、朴质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的本质印刻在自己的本体中,才能够在心中储存下一种纯洁的胸怀。也就是虚空自己的精神使自己有一个虚静纯洁的状态,回望“幽人”是要模仿“幽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澄净的精神。
“绮丽”品中“神存富贵,始轻黄金。取之自足,良殚美襟。”[1](p47)本品认为是创作者高贵美丽的精神气质影响了文章意境的创造。如果作者能够有美好的品质,有内在的胸襟气度,那么辞藻的华丽与否都不会影响到“绮丽”的表达。“自然”品中的“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薄言情悟,悠悠天钧。”[1](p52)要求作者的内心能够达到遵循“道”——自然规律而行,与自然规律同构。只要作者能够明白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且是循环往复的,如同一年四季的变化一样,创作时只要顺从自然规律,就能一落笔便写出自然清新的文章。并且能够丝毫不费力气,自然的像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一样。“疏野”品中“唯性所宅,真取弗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1](p77)要求作者可以掌握丰富的事物,但是作诗时选取的材料,要不受任何拘束的选取自己性情中最真实的情感,要绝对的真实,不要矫揉造作。“清奇”品中“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1](p80)创作“清奇”品的诗人的神色、气度要比今天的常人要高最好是接近古人,并且要加强淡泊的性情,要像月色一样高洁淡泊、清澈如溪流。“形容”品中“絕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1](p97)诗人将自己的内心的精神无限量的聚集起来,集中注意力,专心的描写。虽然事物本质的神采气韵不好把握,但是只要能够细致的观察,定能把握住事物内在的那种纯洁的神采气韵。“超诣”品中“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少有道气,终与俗违。”[1](p102)要求作者一出生便有一种道家的超逸之气,与世俗是相违背的,是超凡绝俗的。只有天性中带有道家的思想修养与精神气质,才能够营造出不落俗气的意境。“旷达”品中“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孰不有古,南山峨峨。”[1](p110)人生无论长短,苦痛与忧愁永远比快乐多,无论是长寿还是早夭都是走向死亡的,所以诗人的内在精神对人生的认识决定了“旷达”的境界。 从上面的分析看到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对诗人的主观修养的要求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一、以道家“虚”为主。无论是以“雄浑”为代表的阳刚派,还是以“冲淡”为代表的阴柔派都是以“虚”为主,一切都是在虚空之上,来生发出力或者是以虚静为主。二、除了“虚静”的态度以外,关于作者的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强调。要求作者的内心要集聚力量、要修养自己的内心、平静内心、内心要有美好的品质、要遵循自然规律。三、不仅要注意内心的修养,也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见事物的本质,对于本质或者的本体也有深入的分析。虽然《二十四诗品》是论诗之作,但是其中也叙说了作者写作时首先是在提高人的精神内在上需要“道”的养气,要有好的人生观、有好的胸襟,其次再是对外在的物有所积累,无论是情感还是事物都要有一个积累。只有先做到这些下笔时才如有神助,接着便是要集中精力,专心体悟,仔细描摹。
二、意境的创作
关于创作主体修养的讨论是创作开始前的准备阶段,而准备阶段不仅是对精神气质的培养也要求对艺术形象的积累。“典雅”品中的“书之岁华,其曰可读。”[1](p33)讲述了创作典雅意境的两个条件:一是创作主体应该有一种虚静无言、超然的道家胸襟和处世的态度,二是置身在山林自然草木中间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将主体的超然精神与自然景色相融合才是一种典雅。
开始创作首先要有灵感:“沉着”品中“如有佳语,大河前横。”[1](p21)对创作灵感中进行了论述了创作的灵感像河流一样不可阻挡,奔流不息,奋勇向前。沉着所描绘的语言境界也应该流利通畅、畅通无阻的。并且在写作时要一种积极的、昂扬向上的、乐观的思想精神和情感的表现都要贯穿全诗,如“劲健”中的“行神如空,行气如红。期之以实,御之以终。”[1](p42)内心的这种精神要很充实,而气的贯穿要运行全文的。
开始写文章就要注意选词、炼句、谋篇布局:“洗炼”品中“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流水今日,明月前身。”[1](p37)要所謂“洗炼”就是要精心的挑选,在洗炼的过程中将要去除一些杂质,抛弃一些不好的东西,即诗歌的遣词造句上要有选材、炼字、炼句、炼意等等的步骤,除去一些不好的,反复的筛选。如何创造艺术形象?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需要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炼”即是挑选之意,也就是要分清主题,依照诗歌的主题来选择自己的意象,而不是一味的临摹生活现象,堆砌形象。神似就是要抓住主要的形象。“缜密”中的“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1](p71)核心讨论了“意象”的创作,意境的创作是以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的事实为依据的,但是意象是高于一般物的,是在真实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造的。意象与物象也正好揭示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是高于生活的。如何创造意境?最后就在于创造一种像清洁的春水一样清澈明净的境界。“纤秾”中的“乘之愈往,识之愈真。”[1](p14)要求凭借着生活中的婉约秀丽、芬芳多彩的景象,越深入前往,进行观察,对生活景象的认识就越真实。意境的创造要以生活为基础,务必深入的认真的真实的观察生活。“雄浑”品中关于创作的描写“超以象外,得其环中。”[1](p1)如何创作“雄浑”的意境,应当在描绘的文字之外去寻找这种意蕴,要求在创造这种意境时就要留有空白之处,供读者在虚空之处去补充和想象。 在创作的态度上,提倡的是一种不加雕饰的“即是即目”[3](p310),自然的状态。“冲淡”中“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1](p7)是有了淡素静默的态度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结果,不需要艰深的去寻求。在创作手法上,不可以追求表面的形似,而是要神似。离开形式上的相似,要的就是一种“神态”上的相似。(常例子)“形容”品中“离形得似,庶几斯人。”[1](p97)也是讲求“神似” ,只要神似便可以不限制于形象之中。“绮丽”中“浓尽必枯,淡者屡深。”[1](p47)谈创作绮丽的方式主要是喜欢“淡”而排斥“浓”。人工的雕饰过多,一定会使文章枯槁;淡有一层朦胧之感,用自然朴素、轻描淡写的手法描写清扬悠远的意境。“含蓄”品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浅深聚散,万取一收。”[1](p56)不正面的使用一个字就能把风韵神态描写出来,含蓄的创作也是重神似的,含蓄品所要表达的情意,可以不用文辞直白的写出而是与真正的主旨一块儿,时隐时现,有一种朦胧的感觉。“精神”品中“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1](p67)精神的创作要求迸发出生命力与活力,要的也是神似,抓住精神的内在本质,这样诗歌自然就不会没有生气了。只有创作的形象能够传播天地万物“活”的精神,那么这就是“精神”。
对于写作的语言的要求是:“实境”中的“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1](p88)写作实景要求语言要直白,构思要简洁,所见即所写,直抒胸臆、浅显直白。在表达一些虚空的抽象难解的道理时,可以用一些实际的生活画面来表现。既然有真实的生活景色,也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自然”一品似乎是司空图创作精神的总体概括,“自然”中“俯拾即是,不取诸邻。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1](p52)自然品追求的是自然,也就是选词、造句都是要顺其自然、信手拈来的,都是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发自内心的东西是不容易变化的,而生搬硬造的东西反而是不自然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自然品是不需要费力的,创作出来的自然的艺术境界也是清新、自然的。
最后就是创作的目的,写诗是要做什么?“疏野”品中“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1](p77)讲述了自由自在的做自己的事情,不一定要有它的目的,诗人写诗为的是自由的表达他的天性。充分的表达了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自我。
《二十四诗品》中的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当然是创作灵感是自然流泻而来的,是主体精神与景色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其次,写诗讲求“造句炼字”;再就是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即意象要求是“神似”的而不是“形似”,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然后,便是创造意境时要留有空白,供读者想象的。对于创作的态度是自然而然的,创作的手法主要是讲究“神似”,美好的诗歌的标准当然是“自然脱俗”以及“淡雅”。对于语言的要求是直白的。最后,写诗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诗人自我的。
三、主体与创作
司空图还浅论了主体修养与创作的关系,他认为:“雄浑”品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1](p1)作者有着自身内在浑厚的积累,在创作时就是自然而然的,思如泉涌的的开始创作。“精神”品中“欲返不尽,相期与来。”[1](p67)要求作者回归到对于精神没有止境的积累中去,这样一来,相应的意象也会一同前来。要想有生气和活力的境界,就必须有灵活,自身要有生气与活力的内在的积累。“飘逸”中“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惠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1](p106)有了飘逸的气质,才能够创造飘逸的诗境,志向高洁,清风拂面,才能突出有一种飘逸超凡的气质,像是与鹤齐飞与漂浮的云中山一样。只要内心具有高洁的品质和柔和的内心脸上也同样会漏出这样的美好和谐的光彩的。飘逸的意境就是和顺的精神创作的。主体的修养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是爆发出创作的冲动。司空图很强调对创作主体特别是在内质方面的修养与提升,这就是他与之前的文论创作家强调文章本身的提升上的不同与创新。
四、结语
无论是从主体的修养还是从创作的手法来说,司空图都强调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信手拈来、厚积薄发的随意性,看似随意其实已是集聚深厚的力,“自然”一品是他对于诗歌创作最高境界的表示。无论是主体的修养,到灵感再到具体创作中的炼字、炼句,以及意象、意境的创作,创作的态度、创作的手法、语言甚至是创作的目的,司空图都在《二十四诗品》中有完整论述。而且司空图对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方面的强调已经超越了他之前的任何文论家,这也表明中国文论家慢慢转向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探索上了。司空图的创新在于他将诗歌“虚”“实”结合的手法详细的描述了出来,不仅描绘了二十四种诗歌境界,还从创作主体与诗歌的创作方法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参考文献:
[1]郁沅著,《二十四诗品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叶郎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3]郭绍虞,王文生著,《历代文论选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