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大城市读名校,留下来找个体面的工作,这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与努力。就像电视剧《蜗居》里面的海萍,再苦再难也要在大城市扎根下来。但是,这两年却渐渐出现回流的迹象,一些在大城市里打拼多年的青年人,由于各种原因,决定撤离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开始将目光转向故乡小城或者二三线城市。
从北上广回归小城市,到底是无奈的逃离,还是理性的回归?
金钱是无法言说的痛
“从大学毕业进入外企,奋斗到年薪30万,我却觉得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没有指望了。”35岁的王雨一直没有在上海买房子,每次想要买的时候,算下来都要花光手头的积蓄并背负沉重的还贷压力,这让她很没有安全感。同时她又不希望因为买房让自己的生活水准下降,故而一拖再拖。在大城市里生活,所有的梦想都被具象的数字所替代。有人能安之若素地享受这种“激励”方式,而另一部分人,像王雨一样,因梦想与现实落差陷入严重的都市焦虑症。
“我不想被钱打败,但是,我已经输了。钱好像永远都不够用的感觉让我很崩溃。”最终王雨选择离开上海,回到家乡兰州市。
回去后,王雨很快在市中心买了一套房子,24层的高度,让她能够俯瞰整个城市的繁华,最重要的是,她终于有时间和心境来感受兰州的温度,这曾经是她多么希望逃离的城市。“最大的幸福是,我不再自责。我无须给父母提供上海的好生活,而他们也不必晚年背井离乡。”
金钱成为很多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年轻人心中无法言说的痛。近来媒体一直在关注“蚁族”现象,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留在首都谋求发展,只能聚集租住低廉的房子。他们和蚂蚁有着很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在这背后,与大城市资源密集发展,社会价值标准向钱看齐等等方面都有着诸多联系。
32岁的吕世锋在北京工作10年后,于2007年底回到石家庄。他用卖掉北京四环外那套房子的钱,在石家庄市中心买了三套房子。这样的选择,是他历经两年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个理性的年轻人分析自己之所以走这步棋,出于几点考虑:
1、距离父母近,兼顾了孝道和生活的便利;
2、自己在老家石家庄人脉关系更多,虽然在北京发展得不错,但还是想自己做点事情;
3、以自己在北京积累的个人经验,放在三线城市,个人发挥余地更大,更有竞争力;
4、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在小地方生活收入支出比更大,除了买房,手头还能留下不少活钱;
5、最重要的是,老婆在石家庄相对稳定。
吕世锋的这些考虑因素,囊括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空间转换未必完美
没有共同长大的朋友、没有世交亲人,也没有老街坊邻居……关系链条的断裂让在大城市的每个外来移民都无所适从。就像盆栽一样,扭曲着枝干迎合花盆,最多也是自顾自美丽罢了。
但要在而立之际换个城市重新生活,又意味着要将自己前10年的经历重新洗牌,重新排列,未知的前途,让每个面临改变的人都曾经历了不安、反复,甚至恐惧。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最清楚。
作为国家公务员,35岁的王瑛选择从上海调到南昌,让所有同事大跌眼镜。从高处往低处走,收入至少损失一半。还有,曾经是物质女、月光族的王瑛,下班就会去淮海路逛大商场,而南昌远没有那么繁华,她变成了宅女。爱情使然,让她克服了这一切。先生是南昌人,不喜欢大城市的拥挤生活,王瑛为爱做出了让步。“人生总要有取舍,看你想要什么。我现在没有上下班挤车的问题,单位与家的距离只有一座桥,中午都来得及回去补个觉。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安稳。我觉得生活在哪个城市并不重要,关键是和谁在一起。”
当然任何选择的背后,都犹如藏了一把双刃剑。回到故乡,重新融入的困难远比想象来得真切和深入。习惯了的节奏突然改变,就像是血压出了问题,头晕倒还罢了,还会有其他未知的危险。工作未必顺心、薪水未必如意、朋友也未必个个贴心……秀怡的回归就没有那么顺利。乡音未改,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却让她觉得别扭。“老家人说话的语气很硬,一开口就像是在找茬一样。”
而回到石家庄的吕世锋,也无法再像以往那样周末去北京工体一带娱乐消费或者去看演唱会,回归到传统生活,父母的唠叨不免多起来,不像以前一个人那么自由。“虽然二线城市有不少人脉可以利用,但同样,人脉产生的价值利润并不是特别高,做的活儿总体质和量都无法和北京相比。”因为石家庄地区现在有不少业务都包给北京公司做了,这对吕世锋来说必然是一份挑战。
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有的人思前想后,有的人原地踏步,有的人勇敢改变,有的人走了又回来,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不断地掂量。而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获得幸福与安宁。
(以上文字摘编自《心理月刊》)
心理点评: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王晓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副教授)
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个体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主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色:成年期会经受事业成败、家庭婚姻的经营、养育孩子的考验;中年期往往要面临这样一些挑战:确认自己的身份、人生信念、人际关系及未来人生路向。
故事中的几位人物,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他们面临着人生最关键的两大抉择:事业与婚姻家庭生活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充满困扰的时代,社会的快速变迁,文化交融的多元现实,致使他们在人生这一关键阶段面临更多的困惑和挣扎:大城市生活的去留问题,事业再开创的艰辛与不易,为了婚姻家庭而做出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
以上几位人物的重新抉择都是在慎重考虑之后做出的,但理性的思考不仅要权衡现实的利弊,更重要的是,要澄清自己生命的价值观。
美国心理学泰斗卡尔·罗杰斯说:“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是迈向一个更丰富、充实、有生产力的首要条件。”
首先,你得问一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究竟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其实,无论在哪里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都各有所求,也各有所得,无优劣好坏的区别。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很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一直以来,有太多的人,因为没能认清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结果,屡遭挫折,倍感失意。
澄清了自己的价值观后,你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根据现实及所拥有的优势、资源,以及目前的劣势,努力掌握现有机会,并懂得寻求更多机会。无论是留在北上广,还是回到家乡小城,都是一种选择。你要根据自己确定要走的那一条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去发展自己。而这一阶段的发展会为下一阶段,即中年期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之更加顺利。
(编辑洪素珍 hongsuzhen2007@163.com)
从北上广回归小城市,到底是无奈的逃离,还是理性的回归?
金钱是无法言说的痛
“从大学毕业进入外企,奋斗到年薪30万,我却觉得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没有指望了。”35岁的王雨一直没有在上海买房子,每次想要买的时候,算下来都要花光手头的积蓄并背负沉重的还贷压力,这让她很没有安全感。同时她又不希望因为买房让自己的生活水准下降,故而一拖再拖。在大城市里生活,所有的梦想都被具象的数字所替代。有人能安之若素地享受这种“激励”方式,而另一部分人,像王雨一样,因梦想与现实落差陷入严重的都市焦虑症。
“我不想被钱打败,但是,我已经输了。钱好像永远都不够用的感觉让我很崩溃。”最终王雨选择离开上海,回到家乡兰州市。
回去后,王雨很快在市中心买了一套房子,24层的高度,让她能够俯瞰整个城市的繁华,最重要的是,她终于有时间和心境来感受兰州的温度,这曾经是她多么希望逃离的城市。“最大的幸福是,我不再自责。我无须给父母提供上海的好生活,而他们也不必晚年背井离乡。”
金钱成为很多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年轻人心中无法言说的痛。近来媒体一直在关注“蚁族”现象,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留在首都谋求发展,只能聚集租住低廉的房子。他们和蚂蚁有着很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在这背后,与大城市资源密集发展,社会价值标准向钱看齐等等方面都有着诸多联系。
32岁的吕世锋在北京工作10年后,于2007年底回到石家庄。他用卖掉北京四环外那套房子的钱,在石家庄市中心买了三套房子。这样的选择,是他历经两年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个理性的年轻人分析自己之所以走这步棋,出于几点考虑:
1、距离父母近,兼顾了孝道和生活的便利;
2、自己在老家石家庄人脉关系更多,虽然在北京发展得不错,但还是想自己做点事情;
3、以自己在北京积累的个人经验,放在三线城市,个人发挥余地更大,更有竞争力;
4、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在小地方生活收入支出比更大,除了买房,手头还能留下不少活钱;
5、最重要的是,老婆在石家庄相对稳定。
吕世锋的这些考虑因素,囊括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空间转换未必完美
没有共同长大的朋友、没有世交亲人,也没有老街坊邻居……关系链条的断裂让在大城市的每个外来移民都无所适从。就像盆栽一样,扭曲着枝干迎合花盆,最多也是自顾自美丽罢了。
但要在而立之际换个城市重新生活,又意味着要将自己前10年的经历重新洗牌,重新排列,未知的前途,让每个面临改变的人都曾经历了不安、反复,甚至恐惧。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最清楚。
作为国家公务员,35岁的王瑛选择从上海调到南昌,让所有同事大跌眼镜。从高处往低处走,收入至少损失一半。还有,曾经是物质女、月光族的王瑛,下班就会去淮海路逛大商场,而南昌远没有那么繁华,她变成了宅女。爱情使然,让她克服了这一切。先生是南昌人,不喜欢大城市的拥挤生活,王瑛为爱做出了让步。“人生总要有取舍,看你想要什么。我现在没有上下班挤车的问题,单位与家的距离只有一座桥,中午都来得及回去补个觉。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安稳。我觉得生活在哪个城市并不重要,关键是和谁在一起。”
当然任何选择的背后,都犹如藏了一把双刃剑。回到故乡,重新融入的困难远比想象来得真切和深入。习惯了的节奏突然改变,就像是血压出了问题,头晕倒还罢了,还会有其他未知的危险。工作未必顺心、薪水未必如意、朋友也未必个个贴心……秀怡的回归就没有那么顺利。乡音未改,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却让她觉得别扭。“老家人说话的语气很硬,一开口就像是在找茬一样。”
而回到石家庄的吕世锋,也无法再像以往那样周末去北京工体一带娱乐消费或者去看演唱会,回归到传统生活,父母的唠叨不免多起来,不像以前一个人那么自由。“虽然二线城市有不少人脉可以利用,但同样,人脉产生的价值利润并不是特别高,做的活儿总体质和量都无法和北京相比。”因为石家庄地区现在有不少业务都包给北京公司做了,这对吕世锋来说必然是一份挑战。
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有的人思前想后,有的人原地踏步,有的人勇敢改变,有的人走了又回来,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不断地掂量。而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获得幸福与安宁。
(以上文字摘编自《心理月刊》)
心理点评: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王晓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副教授)
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个体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主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色:成年期会经受事业成败、家庭婚姻的经营、养育孩子的考验;中年期往往要面临这样一些挑战:确认自己的身份、人生信念、人际关系及未来人生路向。
故事中的几位人物,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他们面临着人生最关键的两大抉择:事业与婚姻家庭生活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充满困扰的时代,社会的快速变迁,文化交融的多元现实,致使他们在人生这一关键阶段面临更多的困惑和挣扎:大城市生活的去留问题,事业再开创的艰辛与不易,为了婚姻家庭而做出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
以上几位人物的重新抉择都是在慎重考虑之后做出的,但理性的思考不仅要权衡现实的利弊,更重要的是,要澄清自己生命的价值观。
美国心理学泰斗卡尔·罗杰斯说:“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是迈向一个更丰富、充实、有生产力的首要条件。”
首先,你得问一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究竟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其实,无论在哪里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都各有所求,也各有所得,无优劣好坏的区别。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很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一直以来,有太多的人,因为没能认清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结果,屡遭挫折,倍感失意。
澄清了自己的价值观后,你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根据现实及所拥有的优势、资源,以及目前的劣势,努力掌握现有机会,并懂得寻求更多机会。无论是留在北上广,还是回到家乡小城,都是一种选择。你要根据自己确定要走的那一条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去发展自己。而这一阶段的发展会为下一阶段,即中年期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之更加顺利。
(编辑洪素珍 hongsuzhen2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