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著名导演宫崎骏执导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荣获2003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长篇动画,第52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等等国内外大奖,收获了很大的国际声誉,也成为日本最卖座的电影之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动画片中充满隐喻的角色造型和这个动画故事背后的深刻哲理,这两者引发了我关于在动画艺术中的“审丑”思考。
《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大大的脑袋和鼻子,五短的身材,虽然并不是唯美的造型,但是却“丑”得可爱,却富有个性,生动活泼。汤婆婆是汤屋的独裁者,拥有金钱和权力,掌管汤屋所有人的命运,她似乎拥有了贪婪、冷酷、势利、邪恶、自私的“丑陋”气质,但是这样一个丑恶的人却在儿子面前,俨然一个宠爱儿子的善良母亲,呈现了汤婆婆“美”的一面,所以“美”“丑”是相对的,可
以相互转化的。而很多影视中的人物脸谱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角色形象总是“丑”与“恶”同一,总是用“美”的形态去表达“善”的内在。唯美风格的主角形象充斥荧幕,观众并不能从千篇一律的唯美角色造型提炼出角色性格,丑的形象一般都是反面的角色,形成了丑的形象就一定是消极、不善的、反面的角色的审美习惯。但是,在《丑的历史》一书中提到:谈艺术上的丑,我们要记住,至少从古希腊到近代,几乎所有美学理论都说,任何一种丑都能经由艺术上的忠实、效果充分的呈现而化为神奇。
动画寓教于乐,“乐”要求在角色造型设计上,不只是刻意地追求“美”,除了要考虑“美”,还要考虑是否是一个合适整个动画作品的造型,这个角色造型设计,是否能够体现出角色的性格、身份、遭遇等等其他元素,造型风格是否体现出创作者对角色性格和主题内涵的理解。所以,有时候造型上的审丑,其实并不会影响观众对角色性格的把握,甚至会认为丑得可爱,丑得呆萌,丑得令人喜爱,宫崎骏的动画片《红猪》的红猪,《千与千寻》的汤婆婆有时甚至丑的造型和角色性格、角色行为一结合,主人公因其“丑”的造型而更加丰满、生动、真实,更加深入人心。
《千与千寻》的审丑性并非仅仅体现在角色表象的滑稽丑性,或者是角色内在的具有人类情感的酸、甜、苦、辣的人性,审丑性还旨在对丑陋现实和人性的批判,《千与千寻》在唯美的作品风格之下,批判了人类的贪婪和丑陋,批判战争和暴力的涂炭生灵,丑的现实因其美的表现形式而更加丑陋,创作者表现的珍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更加直入人心。中国很多的动画,比如《三个和尚》《骄傲的将军》《九色鹿》等等,在塑造丑形象批判丑现象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了滑稽和生活的真理。
丑,在任何时代的任何艺术流派和任何艺术门类,丑都是不可或缺的。古代的空间艺术不会仅仅表现美,不但近代绘画中的一些主体,就连古希腊的关于林神、牧羊神、蛇神之类的丑怪形象的描绘,以及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里关于妖怪的描写,也都证明造型艺术并不排斥丑的材料。观众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和心灵的解放,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并深刻记住令自己愉悦的角色。丑的千变万化,使创作者在角色造型设计上创作空间就因丑而大大拓宽了,无论是符号性物体,还是有生命体,都可以拿来深入刻画,使角色突破一般造型唯美风格的想象力限制,充满个性化和艺术感染力。一部动画作品,角色造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诸多的动画作品中,我们也许会轻易忘记千篇一律的唯美角色造型,但我们肯定会记住哆啦A梦、葫芦娃、米老鼠、蓝精灵等等富有个性魅力和生命力的角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动画艺术短片作品千变万化的形态“丑”,也可以说也是环肥燕瘦的个性“美”,可以看出创作者不断突破创新以求得多元化发展的用心,以追求动画艺术的更高境界。创作者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他们的艺术倾向不是一元的,单向维度的,唯美的,而是美丑并举,善恶相对,哀乐共生的。
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说:“你问蛤蟆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他一定会说,他的雌蛤蟆就是美……问几内亚的黑人,他认为美是黑黝黝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所以美的主观品味并没有定则,没有具体的客观的审美标准,认为什么东西是美还是丑的,根据的是社会或政治标准。
比如动画片《怪物史莱克》的主角史莱克,是一个全身都是绿色,脑袋巨大,四肢短粗,一个大大的啤酒肚的丑陋怪物,不仅外表真真切切地丑陋,就连普通人不讲卫生,有点自私,性格孤僻等等负面的东西,他也一并具有,他不是童话里的白马王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外表丑陋的普通人,却获得了公主的青睐。就像马克思所讲的金钱如何弥补丑陋一样,史莱克的勇敢的、善良的、美丽的内在,超越了他“丑”的形态,弥补了史莱克的外表上的丑陋,让他成功地从“丑”向“美”转化。
《千与千寻》中的邪恶、暴躁、贪婪的汤婆婆,也有回归“人”性本真、可爱、温柔的一面。刘熙载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清晰明了地说明了丑与美相互转化的关系。就像中世纪经院哲学有这样一个观点:丑放在一个整体的脉络里就不再丑,会对宇宙的和谐有贡献。以及波纳文图(bonaventure of bagnoregio)所说:魔鬼之丑如果获得很好的刻画,魔鬼的形象会变美丽。使“丑”角完成向“美”的转化,这种“美”并不是客观物质上的美,而是蕴藏在个性之中的特别的美。
反之,“美”也会向“丑”转化,比如国产动画《骄傲的将军》,动画讲述了一个将军由于骄傲而失败收场的故事,这部动画美术形式美,表现的是内在丑的人物,凸显出人物的性格缺失。还有很多外表美,但更难掩盖内心丑陋的作品,《天书奇谭》里的狐狸精妇女、《白雪公主》的皇后,有很高的审丑价值,所以“美不但来自适当的比例、亮度或明度,也来自品德正直”(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综上所述,不是只有美才具有审美价值,在整体美的架构中,丑有它存在的根据,在这架构中,畸形和罪恶具有一种价值,类似自然界里明与暗相辅相成,或者绘画上的光影比例。通过对丑的刻画,完成对美的赞扬,就像斯多噶学派的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的:丑与不完美就像面包上的裂痕,对整条面包的赏心悦目也有贡献。动画中,其实无论审丑或是审美,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的探索中,传达艺术表达的情感诉求。人们不可以断寻求人类文明的愿望和真滴,让创意的烙印深深的刻在人们的心中。
《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大大的脑袋和鼻子,五短的身材,虽然并不是唯美的造型,但是却“丑”得可爱,却富有个性,生动活泼。汤婆婆是汤屋的独裁者,拥有金钱和权力,掌管汤屋所有人的命运,她似乎拥有了贪婪、冷酷、势利、邪恶、自私的“丑陋”气质,但是这样一个丑恶的人却在儿子面前,俨然一个宠爱儿子的善良母亲,呈现了汤婆婆“美”的一面,所以“美”“丑”是相对的,可
以相互转化的。而很多影视中的人物脸谱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角色形象总是“丑”与“恶”同一,总是用“美”的形态去表达“善”的内在。唯美风格的主角形象充斥荧幕,观众并不能从千篇一律的唯美角色造型提炼出角色性格,丑的形象一般都是反面的角色,形成了丑的形象就一定是消极、不善的、反面的角色的审美习惯。但是,在《丑的历史》一书中提到:谈艺术上的丑,我们要记住,至少从古希腊到近代,几乎所有美学理论都说,任何一种丑都能经由艺术上的忠实、效果充分的呈现而化为神奇。
动画寓教于乐,“乐”要求在角色造型设计上,不只是刻意地追求“美”,除了要考虑“美”,还要考虑是否是一个合适整个动画作品的造型,这个角色造型设计,是否能够体现出角色的性格、身份、遭遇等等其他元素,造型风格是否体现出创作者对角色性格和主题内涵的理解。所以,有时候造型上的审丑,其实并不会影响观众对角色性格的把握,甚至会认为丑得可爱,丑得呆萌,丑得令人喜爱,宫崎骏的动画片《红猪》的红猪,《千与千寻》的汤婆婆有时甚至丑的造型和角色性格、角色行为一结合,主人公因其“丑”的造型而更加丰满、生动、真实,更加深入人心。
《千与千寻》的审丑性并非仅仅体现在角色表象的滑稽丑性,或者是角色内在的具有人类情感的酸、甜、苦、辣的人性,审丑性还旨在对丑陋现实和人性的批判,《千与千寻》在唯美的作品风格之下,批判了人类的贪婪和丑陋,批判战争和暴力的涂炭生灵,丑的现实因其美的表现形式而更加丑陋,创作者表现的珍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更加直入人心。中国很多的动画,比如《三个和尚》《骄傲的将军》《九色鹿》等等,在塑造丑形象批判丑现象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了滑稽和生活的真理。
丑,在任何时代的任何艺术流派和任何艺术门类,丑都是不可或缺的。古代的空间艺术不会仅仅表现美,不但近代绘画中的一些主体,就连古希腊的关于林神、牧羊神、蛇神之类的丑怪形象的描绘,以及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里关于妖怪的描写,也都证明造型艺术并不排斥丑的材料。观众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和心灵的解放,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并深刻记住令自己愉悦的角色。丑的千变万化,使创作者在角色造型设计上创作空间就因丑而大大拓宽了,无论是符号性物体,还是有生命体,都可以拿来深入刻画,使角色突破一般造型唯美风格的想象力限制,充满个性化和艺术感染力。一部动画作品,角色造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诸多的动画作品中,我们也许会轻易忘记千篇一律的唯美角色造型,但我们肯定会记住哆啦A梦、葫芦娃、米老鼠、蓝精灵等等富有个性魅力和生命力的角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动画艺术短片作品千变万化的形态“丑”,也可以说也是环肥燕瘦的个性“美”,可以看出创作者不断突破创新以求得多元化发展的用心,以追求动画艺术的更高境界。创作者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他们的艺术倾向不是一元的,单向维度的,唯美的,而是美丑并举,善恶相对,哀乐共生的。
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说:“你问蛤蟆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他一定会说,他的雌蛤蟆就是美……问几内亚的黑人,他认为美是黑黝黝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所以美的主观品味并没有定则,没有具体的客观的审美标准,认为什么东西是美还是丑的,根据的是社会或政治标准。
比如动画片《怪物史莱克》的主角史莱克,是一个全身都是绿色,脑袋巨大,四肢短粗,一个大大的啤酒肚的丑陋怪物,不仅外表真真切切地丑陋,就连普通人不讲卫生,有点自私,性格孤僻等等负面的东西,他也一并具有,他不是童话里的白马王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外表丑陋的普通人,却获得了公主的青睐。就像马克思所讲的金钱如何弥补丑陋一样,史莱克的勇敢的、善良的、美丽的内在,超越了他“丑”的形态,弥补了史莱克的外表上的丑陋,让他成功地从“丑”向“美”转化。
《千与千寻》中的邪恶、暴躁、贪婪的汤婆婆,也有回归“人”性本真、可爱、温柔的一面。刘熙载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清晰明了地说明了丑与美相互转化的关系。就像中世纪经院哲学有这样一个观点:丑放在一个整体的脉络里就不再丑,会对宇宙的和谐有贡献。以及波纳文图(bonaventure of bagnoregio)所说:魔鬼之丑如果获得很好的刻画,魔鬼的形象会变美丽。使“丑”角完成向“美”的转化,这种“美”并不是客观物质上的美,而是蕴藏在个性之中的特别的美。
反之,“美”也会向“丑”转化,比如国产动画《骄傲的将军》,动画讲述了一个将军由于骄傲而失败收场的故事,这部动画美术形式美,表现的是内在丑的人物,凸显出人物的性格缺失。还有很多外表美,但更难掩盖内心丑陋的作品,《天书奇谭》里的狐狸精妇女、《白雪公主》的皇后,有很高的审丑价值,所以“美不但来自适当的比例、亮度或明度,也来自品德正直”(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综上所述,不是只有美才具有审美价值,在整体美的架构中,丑有它存在的根据,在这架构中,畸形和罪恶具有一种价值,类似自然界里明与暗相辅相成,或者绘画上的光影比例。通过对丑的刻画,完成对美的赞扬,就像斯多噶学派的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的:丑与不完美就像面包上的裂痕,对整条面包的赏心悦目也有贡献。动画中,其实无论审丑或是审美,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的探索中,传达艺术表达的情感诉求。人们不可以断寻求人类文明的愿望和真滴,让创意的烙印深深的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