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背景介绍
东华大学地处上海,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院,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从1999年开始,东华大学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科生的招生数量不断扩大,目前每年达到3700名左右,其中管理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就达到每年600名,差不多占了全校的六分之一。如此多的学生在入学后给学校的培养任务带来了许多挑战,在全校各级领导的妥善指导下,培养过程一直平稳有序,培养质量方面始终常抓不懈。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就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可控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因此全校各级部门审时度势,不断寻找应对之策。
2006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上海要大力推进“四个中心”的建设。“四个中心”分别是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2006年3月31日《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公布,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亚太研发中心之一。
根据这样的形势,对照东华大学目前拥有的十一个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我们发现这些专业都是不可或缺的热门专业。东华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科生从2004年开始实行大类培养,入学后的第二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实行了这一制度后,有些专业的学生人数起伏不定,就业情况也千差万别。
如何应对这些情况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东华大学没有简单实行关停专业或者视而不见,而是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一方面高举内涵建设大旗,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软环境建设上多下功夫,同时在办学过程中采取了动态调整的方法,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东华大学于2009年4月出台了“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设置的意见”的“东华教〔2009〕8号”文件,对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态调整措施,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这些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调整办学资格
东华大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管理科学类、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在实行了大类培养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决定权,无形中对各个专业的教师带来了压力,也促使教师更多地关心自己专业的生存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约60%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选择专业时一般依据专业实力和就业前景来作出判断,另外大约40%的学生并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根据关系密切的同学或同寝室同学的选择来做决定。对于专业实力情况和就业前景,大多数同学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一般不全面,因此教师宣传也非常重要,如果宣传比较精彩和到位,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会计学专业,由于教师在历年的宣传中做了很好的准备,尽管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并不是所有专业中最好的,但总是能在工商大类中吸引最多的学生。
从2009年起,管理学院做出了所选人数少于20人的专业将暂停并进行整改的决定。在同年2008级学生的专业分流中,由于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的人数少于20人,管理学院组织教师和辅导员对有关学生做好思想工作,把选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妥善地安排到其他专业。与此同时,有少数学生对这种做法也表示不理解,学院有关领导也多次进行思想沟通,并承诺如果确实对暂停专业的某些课程感兴趣,学院也可以在其选择其他专业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和强化学习,逐步化解了该项工作中各种大小矛盾。
调整专业办学资格是一项容易引发学生和教师抵触情绪的事情,必须事先进行详细介绍、事后进行耐心安抚。同时,作为领导也必须站稳自己的立场,不能在遇到阻力时就退缩不前,否则改革就容易搁浅。
在随后的2009级分流中,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数回升到20人以上,工商管理的人数仍然低于20人,我们就激活了电子商务专业,而工商管理专业继续处于暂停状态。
在单个年级暂停后,与该专业有关的教师并没有完全一放了之,而是全面考查不足之处,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例如从课堂教学、实习安排、实验建设等方面认真整改。
3 调整大类归属
个别专业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定位模糊,在原属大类中难以为继,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第一届招生,文理兼收,将其划归工商管理大类,与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四个专业一起进行大类培养。
第一届分流时,学生多达78人,但随后的三届学生分流时,学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是39人、27人、21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2006年时物流管理在社会上属于热门的新名词,但对于具体要学习哪些课程,许多学生并不了解。物流管理是实务操作较强的专业,许多在高中阶段选读文科的学生在学习物流管理的课程时遇到很大的学习障碍,这一信息立即传染到低年级的学生,导致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不断下降,也极大地影响了该专业的教师们的积极性。
面对这样的情况,管理学院果断地从2008级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调整到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只招收理科生,将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调整,与电子商务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起进行大类培养。动员教师深入企业和行业组织进行调研,建设了一批以物流实务为主的课程。情况立即得到扭转,2008级分流时物流管理的学生人数回升到78人,2009级分流时达到84人。
实践证明,将个别原先大类划分有偏差的专业调整到其他大类,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不失为明智之举。
4 调整课程设置
2008级学生分流时,选择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数少于20人,我们决定暂停该专业的办学,将选择了该专业的学生引导到其他专业上去。
事后该专业的教师进行了反思,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清晰,是重 “电子” 还是重 “商务” 争论之声始终未停,这样的争论导致后续培养过程中许多关键性的重要措施无法落实。二是课程设置广而不精,电子商务所包含的知识面如此之广, 课程大纲在设置的时候变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在学习重点的把握上无所适从。三是课程设置受制于教材,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更新非常之快,要选择高质量的教材非常困难。例如网络营销课程,教材内容偏旧,而且理论也偏重于传统的营销。
经过反思,采取了一些举措。一是抛开电子与商务之争, 把着眼点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把这个目标与全国及上海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充分结合,凸现了地区性就业的特色。二是课程设置上突出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广泛开设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在学习了这些课程以后能够在电子商务大行业、 大环境下找到不同的岗位。三是组织资源结合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进行了教材开发,凸现出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四是充分利用与课程结合的竞赛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竞赛可以成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近三年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及全国性“三创杯”电子商务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竞赛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看到优秀的作品,可以带来积极的鼓励作用,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推动了后一个阶段的学习。
5 调整实验内容
相对于理、工、农、医等专业,经管类实验教学一般比较滞后,普遍存在过于依附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单一、运行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不断调整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套成功经验。
从2005年开始中心加快步伐进行建设。以专业流程实验室的模式进行运行。让学生在熟悉自己专业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实验教学过程学习,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各种实验内容和验证实验结果。截止2007年,建成了专业实验模拟仿真流程实验区,其中包含十个专业实验流程实验室。因建设成绩显著,获得了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称号。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强调,应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要求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及时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融合。在现有实验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元素,将创业知识嵌入到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提高综合性、设计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在《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模拟》、《人力资源模拟》、《证券模拟投资》等实验课程中,更多地介绍如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投资理财等相关知识,强化了学生创业的基本技能。广泛采用角色模拟、案例分析、问题决策、研讨式教学、博弈对抗、项目驱动、游戏竞赛等多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调整实验考核方式,改变那种“按部就班”撰写实验报告的方法,采用撰写分析报告、PPT汇报、小组答辩、按团队计分等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建设和调整,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不再是人才培养的辅助平台,而是和院系一样发挥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
6 调整基层组织
随着高等学校的使命大大扩展,学校的职能从教学发展到科研,从科研发展到服务,这一切需要教学基层组织既能处理好教学、科研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又能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随着东华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基层教学组织松散、教学资源分散、教学科研不协调等现象,原先以专业为中心、单纯从事课程教学的教研室组织越来越不适应改革的要求。东华大学及时察觉到了对教学基础组织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积极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科教学与其他层次教学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寻求基层教学组织体制上的突破。
为了实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加强了以系为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从2008年起对原有划分过细的9个专业系合并调整为6个系,扩大系的功能和权限,将教学、科研、学位点建设等功能下放给系,由系领导班子全面负责专业、学科的发展。这一调整措施立即取得明显效果,系主任统一规划并领导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工作,有权配置人财物等资源,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组织工作踏上新的台阶。原来常见的课程建设停滞、学科建设步伐缓慢、工作扯皮拖拉的现象得到明显改观。
坚持高举内涵式发展的大旗,在办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动态性调整,使东华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跃上新的台阶。近3年来,管理学院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屡创新高,从每年不足10项上升到40项以上,发表的三大检索论文达到每年百篇以上;同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项、上海市教学名师1名,获得上海市全英文课程2门,重点建设课程5门。学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高水平状态,每年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种奖项达到20项以上。
东华大学地处上海,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院,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从1999年开始,东华大学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科生的招生数量不断扩大,目前每年达到3700名左右,其中管理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就达到每年600名,差不多占了全校的六分之一。如此多的学生在入学后给学校的培养任务带来了许多挑战,在全校各级领导的妥善指导下,培养过程一直平稳有序,培养质量方面始终常抓不懈。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就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可控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因此全校各级部门审时度势,不断寻找应对之策。
2006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上海要大力推进“四个中心”的建设。“四个中心”分别是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2006年3月31日《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公布,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亚太研发中心之一。
根据这样的形势,对照东华大学目前拥有的十一个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我们发现这些专业都是不可或缺的热门专业。东华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科生从2004年开始实行大类培养,入学后的第二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实行了这一制度后,有些专业的学生人数起伏不定,就业情况也千差万别。
如何应对这些情况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东华大学没有简单实行关停专业或者视而不见,而是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一方面高举内涵建设大旗,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软环境建设上多下功夫,同时在办学过程中采取了动态调整的方法,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东华大学于2009年4月出台了“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设置的意见”的“东华教〔2009〕8号”文件,对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态调整措施,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这些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调整办学资格
东华大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管理科学类、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在实行了大类培养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决定权,无形中对各个专业的教师带来了压力,也促使教师更多地关心自己专业的生存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约60%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选择专业时一般依据专业实力和就业前景来作出判断,另外大约40%的学生并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根据关系密切的同学或同寝室同学的选择来做决定。对于专业实力情况和就业前景,大多数同学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一般不全面,因此教师宣传也非常重要,如果宣传比较精彩和到位,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会计学专业,由于教师在历年的宣传中做了很好的准备,尽管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并不是所有专业中最好的,但总是能在工商大类中吸引最多的学生。
从2009年起,管理学院做出了所选人数少于20人的专业将暂停并进行整改的决定。在同年2008级学生的专业分流中,由于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的人数少于20人,管理学院组织教师和辅导员对有关学生做好思想工作,把选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妥善地安排到其他专业。与此同时,有少数学生对这种做法也表示不理解,学院有关领导也多次进行思想沟通,并承诺如果确实对暂停专业的某些课程感兴趣,学院也可以在其选择其他专业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和强化学习,逐步化解了该项工作中各种大小矛盾。
调整专业办学资格是一项容易引发学生和教师抵触情绪的事情,必须事先进行详细介绍、事后进行耐心安抚。同时,作为领导也必须站稳自己的立场,不能在遇到阻力时就退缩不前,否则改革就容易搁浅。
在随后的2009级分流中,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数回升到20人以上,工商管理的人数仍然低于20人,我们就激活了电子商务专业,而工商管理专业继续处于暂停状态。
在单个年级暂停后,与该专业有关的教师并没有完全一放了之,而是全面考查不足之处,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例如从课堂教学、实习安排、实验建设等方面认真整改。
3 调整大类归属
个别专业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定位模糊,在原属大类中难以为继,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第一届招生,文理兼收,将其划归工商管理大类,与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四个专业一起进行大类培养。
第一届分流时,学生多达78人,但随后的三届学生分流时,学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是39人、27人、21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2006年时物流管理在社会上属于热门的新名词,但对于具体要学习哪些课程,许多学生并不了解。物流管理是实务操作较强的专业,许多在高中阶段选读文科的学生在学习物流管理的课程时遇到很大的学习障碍,这一信息立即传染到低年级的学生,导致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不断下降,也极大地影响了该专业的教师们的积极性。
面对这样的情况,管理学院果断地从2008级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调整到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只招收理科生,将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调整,与电子商务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起进行大类培养。动员教师深入企业和行业组织进行调研,建设了一批以物流实务为主的课程。情况立即得到扭转,2008级分流时物流管理的学生人数回升到78人,2009级分流时达到84人。
实践证明,将个别原先大类划分有偏差的专业调整到其他大类,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不失为明智之举。
4 调整课程设置
2008级学生分流时,选择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数少于20人,我们决定暂停该专业的办学,将选择了该专业的学生引导到其他专业上去。
事后该专业的教师进行了反思,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清晰,是重 “电子” 还是重 “商务” 争论之声始终未停,这样的争论导致后续培养过程中许多关键性的重要措施无法落实。二是课程设置广而不精,电子商务所包含的知识面如此之广, 课程大纲在设置的时候变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在学习重点的把握上无所适从。三是课程设置受制于教材,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更新非常之快,要选择高质量的教材非常困难。例如网络营销课程,教材内容偏旧,而且理论也偏重于传统的营销。
经过反思,采取了一些举措。一是抛开电子与商务之争, 把着眼点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把这个目标与全国及上海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充分结合,凸现了地区性就业的特色。二是课程设置上突出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广泛开设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在学习了这些课程以后能够在电子商务大行业、 大环境下找到不同的岗位。三是组织资源结合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进行了教材开发,凸现出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四是充分利用与课程结合的竞赛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竞赛可以成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近三年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及全国性“三创杯”电子商务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竞赛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看到优秀的作品,可以带来积极的鼓励作用,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推动了后一个阶段的学习。
5 调整实验内容
相对于理、工、农、医等专业,经管类实验教学一般比较滞后,普遍存在过于依附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单一、运行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不断调整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套成功经验。
从2005年开始中心加快步伐进行建设。以专业流程实验室的模式进行运行。让学生在熟悉自己专业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实验教学过程学习,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各种实验内容和验证实验结果。截止2007年,建成了专业实验模拟仿真流程实验区,其中包含十个专业实验流程实验室。因建设成绩显著,获得了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称号。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强调,应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要求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及时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融合。在现有实验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元素,将创业知识嵌入到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提高综合性、设计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在《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模拟》、《人力资源模拟》、《证券模拟投资》等实验课程中,更多地介绍如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投资理财等相关知识,强化了学生创业的基本技能。广泛采用角色模拟、案例分析、问题决策、研讨式教学、博弈对抗、项目驱动、游戏竞赛等多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调整实验考核方式,改变那种“按部就班”撰写实验报告的方法,采用撰写分析报告、PPT汇报、小组答辩、按团队计分等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建设和调整,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不再是人才培养的辅助平台,而是和院系一样发挥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
6 调整基层组织
随着高等学校的使命大大扩展,学校的职能从教学发展到科研,从科研发展到服务,这一切需要教学基层组织既能处理好教学、科研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又能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随着东华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基层教学组织松散、教学资源分散、教学科研不协调等现象,原先以专业为中心、单纯从事课程教学的教研室组织越来越不适应改革的要求。东华大学及时察觉到了对教学基础组织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积极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科教学与其他层次教学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寻求基层教学组织体制上的突破。
为了实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加强了以系为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从2008年起对原有划分过细的9个专业系合并调整为6个系,扩大系的功能和权限,将教学、科研、学位点建设等功能下放给系,由系领导班子全面负责专业、学科的发展。这一调整措施立即取得明显效果,系主任统一规划并领导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工作,有权配置人财物等资源,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组织工作踏上新的台阶。原来常见的课程建设停滞、学科建设步伐缓慢、工作扯皮拖拉的现象得到明显改观。
坚持高举内涵式发展的大旗,在办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动态性调整,使东华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跃上新的台阶。近3年来,管理学院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屡创新高,从每年不足10项上升到40项以上,发表的三大检索论文达到每年百篇以上;同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项、上海市教学名师1名,获得上海市全英文课程2门,重点建设课程5门。学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高水平状态,每年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种奖项达到20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