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壶集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jz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烟壶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鼻烟是在研磨得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并在密封蜡丸中陈化数年以至数十年而成。吸闻鼻烟,对解除疲劳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鼻烟起源于美洲的印第安,后被欧洲到美洲探险的旅行家发现,带回欧洲,很快流行一时。据说,当时法国宫廷里上至国王、王子、公主,下至仆从,都竞相吸闻鼻烟,此举因此成为一种时髦。拿破仑一世据说也是一个鼻烟爱好者,每月耗费鼻烟达7磅多。16世纪以后,鼻烟通过欧洲、菲律宾、日本、朝鲜传入中国东北地区。
  那时的中国游牧民族在马背上无法用烟筒吸烟,鼻烟的传入正好适合他们在野外吸闻的需要。为了让鼻烟壶具备坚固、不怕摔和碰撞等特点,游牧民族采用各种玉器、金属、骨角等材料制作。据史籍记载,鼻烟在当时的蒙古人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每有客人来访,主人必鞠躬,且用双手捧着鼻烟壶给客人,客人也须用双手接过鼻烟壶,倒出少许鼻烟,吸闻一会,然后再用双手将鼻烟壶送还主人。
  虽然鼻烟和鼻烟壶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但传入中国后很快盛行。我国的能工巧匠,用各式各样的材料制作精巧的鼻烟壶。18世纪初,中国制作的鼻烟壶成为一种流行的手工艺品,并通过欧洲商人、罗马教皇及各国的使节、传教士和官员逐渐流传国外。
  清康熙初期,官方正式生产鼻烟壶,中国工匠的聪明才智在鼻烟壶制作上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我国鼻烟壶制作之精美、品种之繁多、造型之丰富,均超过了欧洲和美洲,成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康熙、雍正之后,鼻烟壶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人们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互敬鼻烟,然后再互相鉴赏鼻烟壶。康熙时,传御旨清宫造办处生产鼻烟壶、典章用品、室内陈设品等,用以赏赐皇戚贵族、王公大臣及馈赠外国帝王和使臣。随着鼻烟壶生产进一步扩大,广东生产的广式玻璃鼻烟壶,在雍正六年(1728年)进入宫中。
  至乾隆盛世,鼻烟壶的制作在形式、工艺和质地等方面都较前期有了更大飞跃。制作鼻烟壶的材料有金、银、铜、瓷、玻璃、玉石、珊瑚、玛瑙、水晶、兽角、牙、竹根、木变石、漆器、葫芦、果核等。人们可以根据各自所好,广泛选择。至于鼻烟壶的造型,更是繁多,除了基本的扁瓶式外,还有知了、象、狮、荷花、钟、人物、鱼、鸡、灵芝、茄子、蜡烛等形状,惟妙惟肖,不胜枚举。而鼻烟壶的纹饰则更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有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瑞禽珍兽、亭台楼榭;也有表示祥瑞的喜鹊报春、凤穿牡丹、马上平安、榴开百子、鲤鱼龙门、猫蝶连年等题材;有的还饰以文宇,如“福禄寿”、“事无不可向人言”、“风云在掌中”等;还有以人物的容貌绘于鼻烟壶的。到了道光年间,又出现了内画鼻烟壶这一为人们喜爱的新工艺品种。
  一件神奇而美妙的内画鼻烟壶的产生,首先从选料开始。最早是透明玻璃,后来透明度较好的水晶、茶晶也被用于制作内画鼻烟壶。在选好材料并进行掏膛处理后,用金刚砂、小铁球和水在壶内来回摆动,进行磨砂处理,直至内壁细而不滑,使颜料能够附着其上。然后利用弯曲成钩状的竹笔蘸上颜料在壶的内壁反向作画或写字。身怀绝技的内画大师们凭借其精湛的书法绘画技艺和敏锐的感觉,在方寸之间随心所欲,妙笔生花,使小巧玲珑的内画鼻烟壶成为精美的艺术品。从保存至今的大量内画鼻烟壶作品中可以看出,内画鼻烟壶在清代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名家辈出,有名姓的内画大师就有30多位,如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毕荣九、丁二仲、孟子受、陈仲三、张葆田等,他们分别是内画鼻烟壶的京派、冀派、鲁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水平最高、对以后内画艺术影响最大的有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毕荣九、丁二仲等人。
  从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就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中国工匠的奇构妙想,使鼻烟壶不仅成为盛装鼻烟的容器,更是成了供人玩赏和显示身份地位的艺术佳品。它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造型、种类繁多的选材用料、精美细致的制作工艺,受到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尽管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的艺术品流传下来,并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中国鼻烟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刻、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实为中外文化结晶的奇葩。它向人们提供了繁复的工艺欣赏角度,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品位。数百年来,鼻烟壶的艺术价值已名闻遐迩,成为全球收藏爱好者珍爱的对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