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国家都期望将硅谷的成功复制到本国,迄今为止,德国将柏林打造成为硅谷的努力还算有些成效,而俄罗斯的尝试不幸地失败了,法国也一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收效甚微,马来西亚就是一个例证,但作为小国的新加坡做的还不错。
中国也在进行此类尝试,尤其是北京,海淀区的管理者们正在清华大学周边建设一个类似硅谷的地区,他们试图将“斯坦福大学催生出众多高新科技公司”这个模式复制过来,在此过程中,清华大学被视为海淀的斯坦福。这种尝试是否行得通呢?或者说,这种尝试是否会和其他大多数国家经历的一样,结果会以失败告终?
中国有很多聪明的头脑,有一些了不起的企业家,有一些生产出伟大产品的伟大公司,同时,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和产品也在不断涌现。那么,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否能达到硅谷的高度呢?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涉及到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要全面分析的话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在此,本文仅以北京为例,来谈谈复制硅谷的成功应当具备的几个要素。
让“快闪公司”大行其道
如今美国有一种被称为“快闪店”(Pop-up Store)的营销新业态。这种商店不追求永续经营,但它也不是那种马路边的货摊。它是真正的商店,但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半载就关门大吉了。正是由于出现得快,消失得也快,这种店才得到“快闪店”这么个雅号。
快闪店有很多经营优势,比如你可以用它来检验产品的市场,而不必为此一次缴纳10年的店租,也不需要长期雇佣店员。如果店内商品只是在一年中的某一段时间内特别有市场的话,你的快闪店就可以选择只在那段时间营业,其他时间你可以把钱存起来。如果这种店铺的经营业绩不佳,随即就可以选择歇业,由此也不至于赔太多钱。
在美国开公司非常容易,实际上你在一天之内就能办妥开一家公司所需的全部手续,包括各种许可证、纳税识别号码等。这意味着在美国很容易开办一家“快闪公司”,在硅谷这类关注科技创新的地方尤其如此。
如果你有一个新创意或是新产品,可以开一家快闪公司来验证其市场前景。如果不可行,可以很快地关掉公司以保本。如果创意本身可行,但需要和新的合伙人一道开办新的公司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它的话,那再开一家新的快闪公司就是了。
在有些国家,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办齐开一家新公司的手续,政策法规也不允许开办快闪公司,这导致其创新水平相当低下。法国、德国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都存在这个问题。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如果想拥有一个翻版的硅谷,就必须在法律层面为快闪公司提供生存的土壤。
照此推想,下面这个想法就顺利成章了:北京何不制定允许快闪公司存在的法规呢,哪怕仅仅在海淀区试点也好。一旦如此,就会有大批企业家涌入北京创办高科技公司。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失败,但有一些会成功。还有很多人拥有振奋人心的创意,它们也将吸引其他企业家和发明者齐聚北京。这些都将使北京变得更像硅谷!
为国外创业者移民提供便利
在新创公司这件事上,有一个美国人不愿提及的小秘密,那就是很多极富创新力的美国公司的CEO都是外国人。这个公司名单很长,其中包括eBay、谷歌、雅虎和特斯拉等著名企业。实际上,40%的美国公司CEO的出生地不是美国,大部分成功的硅谷企业也都是外国人创办的,令人浮想联翩的是,这些外国人中有很多来自中国。
移民通常具备高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否则他们也不会选择移民。要知道,移居到其它国家并非易事,除了人生地不熟之外,你还不了解当地的文化,甚至不懂当地人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只有足够自信和强大的人才能成功移民。美国对移民有很高的容纳度,这意味着它能吸引到很多精神强大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外国人,而这些人很可能成为成功公司的创始人。
像很多亚欧国家一样,中国不是移民国家。我知道有很多有天赋的外国人想到中国开办公司并长期居留,但这实在是太难了,这些可能成为成功创业者的人都被中国严苛的移民法律挡在了门外。如果北京或任何其他的中国城市想成为下一个硅谷,就必须让相关的移民需求能更容易地实现,而且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大幅降低移民门槛。
进一步说,为什么北京不能给那些想在中国开办公司的外国人(哪怕他们只有很少的资本甚至根本没有)临时的移民身份呢,这个身份的有效期跟他们运营公司的时间长度一样就可以。这将吸引到很多想在北京开公司的外国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中会有很棒的新创意。在美国就是这样,通常最佳创意的拥有者都是外国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算是一个老生常谈了,但仍有必要重申。一个有着非常棒的创意的人,如果他不能确定自己的专利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能得到法律保护,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创意被某家大公司抄袭了,想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时候却得不到公正对待,又怎么可能放心地开公司呢?
在硅谷,很多新创公司都来源于新的创意,这些创意通常都有专利权。这些新创公司知道,即便某家大公司甚至是权有势的集团企业偷了它们的创意,它们也能通过法律程序保护自己的权益。其结果就是,在美国,几乎没有公司会去偷盗他人的创意。当然,灰色地带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毕竟不是主流。
从美国的经验出发,北京何不设立一个专门保护创业公司知识产权的政府部门呢?北京可以告诉所有的创业者,如果他们在北京开办公司,北京市的政府部门将全力保护其知识产权。
当然,众多创业公司起初会对政府的这种表态采取观望态度。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这个创业公司知识产权的保护机构在成立伊始就先抓个典型,惩处一家在北京注册的偷窃创业者创意的公司。想找这样的典型肯定不难,一旦政府做出这样的姿态,其它创业公司就会相信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诚意,其它的新创公司也会选择搬到北京来开展业务。
打造一个专门服务于高科技的股市
人们本来对深交所的创业板给予了厚望,但如今看来这个期望显然有些不现实。总地来看,深交所和上交所差不多,都是那种专门为成熟而刻板的大企业提供股票交易服务的老旧场所。如果我是一个早期阶段的创业者,是不会让自己的公司去那儿上市的,我会优先考虑香港的GEM市场,而更好的选择当然是纳斯达克或者伦敦股票交易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要指望年轻的高科技企业创业者会让自己的企业留在国内股市,他们要么去了国外(大多数法国企业家也是这么做的,他们选择去伦敦上市),要么干脆就不开公司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何不设立一个自己的高科技类股票交易市场呢?这个市场可以考虑建在北大、清华附近,也可以以纳斯达克或香港GEM分市场的形式存在。这个市场不接纳已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的企业,因为它们那种刻板的企业文化会扼杀这个新市场的活力。
一旦北京建立这样的股票市场,立刻会有成千上万家新创企业到北京来注册,因为它们将有机会在这个高科技类股市上市。如果同时还允许外国的企业创始人移民北京的话,北京还会享受到叠加效应带来的好处。
理性看待创业失败和初创企业破产
在美国,很多企业家的第一次,甚至是第二次、第三次创业经历都是以失败告终的,他们通常还会不止一次遭遇破产。但在美国,这些人往往会赢得人们的钦佩和尊敬,因为这种失败恰恰表明他们有勇气和决心去改变现状。这种失败不会让创业者受到非议,它反而会在事实上成为一种荣誉。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会乐于尝试那些通常人们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自己失败了,也还有继续尝试的机会,而不至于就此声名狼藉。实际上,这样的失败往往会提升他们的声望。
这种对创业失败者的支持态度也体现在美国的破产法里。美国的相关法律允许公司在破产后继续保持运转,创业者知道,即便自己和股东们的权益随着公司破产付诸东流,但大家的工作和公司的产品都能保住,这就意味着创业者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而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人们对创业失败者的态度可没有这么宽容。在这些国家,一旦经营公司失败或者破产,相关法律通常不会允许你再开办新的公司,甚至不允许你成为其它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创业者显然不想在这样的国家创办公司,因为你将面对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你很有因为一次失败就被彻底毁掉。这也是欧洲非常缺乏新生的高科技公司的原因。
中国对待风险和破产的态度与欧洲国家很相像。由此,大多数中国的年轻创业者也不想开办公司,因为失败的风险太大了,一旦失败就会毁掉他们的一生。因此,如果你想让那些在硅谷获得成功的创意同样在中国生根发芽的话,就必须改变对待风险的态度并奖励那些承受着巨大风险的人。也就是说,必须修改那些涉及企业破产的相关法律,只有这样,创业者才会有迎难而上的动力。
那么,北京市政府何不出台一部只针对初创期企业的破产法呢?这样一来,来自中国各地的创业者都将涌入北京开办公司,世界各地的创业者也会因此将各种新创意引入北京。这些行为还将带动中国其他的年轻创业者尝试创业。这将催生出一个强大而年轻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司群体,这些公司会做出许多令人振奋的尝试,并不断吸引来自中国各地的新鲜血液加入其中。
不断创新融资渠道
中国当然有创业投资家,而我说的融资创新与此无关。至于股票市场,尤其是高科技类初创企业股票市场,算是融资创新的一种,但与我想说的意思也还是有些距离。
我想说的是,创业者很需要天使投资人的支持。天使投资人是那种甘冒风险投资于初创企业的私人投资者。这个群体诞生的基础,同样有赖于全社会对风险和失败的高宽容度,否则就不会有人愿意这样冒险,创业者也就找不到任何天使投资人。
我想举的一个例子是Kickstarter,这个众筹平台允许初创企业公开募集小额资金。这是替代专业投资者(例如创业投资家和正规股票市场)的有益方式。
像SecondMarket和SharesPost这类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也是很好的融资渠道。这些平台让私营企业(通常是新兴高科技企业)无需公开上市即可买卖自己的股份。这将激发创业者创办公司的意愿,即便他们从未考虑过公开上市也同样如此。
换句话说,需要营造一个容许创新的足够开放的环境,以便能找到创新的融资渠道,而不是一味依赖股票市场、职业投资者、创投机构等传统的专业渠道。硅谷已经在这样做,但其它国家少有这样做的。在这个领域,欧洲国家已被美国落下很远,中国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北京市政府何不在北京地区促成一个专门服务于创业者的私募股权交易新市场呢?我敢肯定这将吸引成千上万的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创业者。
当北京做到以上这些之后,打造出一个新的硅谷就完全不成问题了。
(作者系佩斯领导力研究院创始人兼CEO)
中国也在进行此类尝试,尤其是北京,海淀区的管理者们正在清华大学周边建设一个类似硅谷的地区,他们试图将“斯坦福大学催生出众多高新科技公司”这个模式复制过来,在此过程中,清华大学被视为海淀的斯坦福。这种尝试是否行得通呢?或者说,这种尝试是否会和其他大多数国家经历的一样,结果会以失败告终?
中国有很多聪明的头脑,有一些了不起的企业家,有一些生产出伟大产品的伟大公司,同时,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和产品也在不断涌现。那么,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否能达到硅谷的高度呢?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涉及到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要全面分析的话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在此,本文仅以北京为例,来谈谈复制硅谷的成功应当具备的几个要素。
让“快闪公司”大行其道
如今美国有一种被称为“快闪店”(Pop-up Store)的营销新业态。这种商店不追求永续经营,但它也不是那种马路边的货摊。它是真正的商店,但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半载就关门大吉了。正是由于出现得快,消失得也快,这种店才得到“快闪店”这么个雅号。
快闪店有很多经营优势,比如你可以用它来检验产品的市场,而不必为此一次缴纳10年的店租,也不需要长期雇佣店员。如果店内商品只是在一年中的某一段时间内特别有市场的话,你的快闪店就可以选择只在那段时间营业,其他时间你可以把钱存起来。如果这种店铺的经营业绩不佳,随即就可以选择歇业,由此也不至于赔太多钱。
在美国开公司非常容易,实际上你在一天之内就能办妥开一家公司所需的全部手续,包括各种许可证、纳税识别号码等。这意味着在美国很容易开办一家“快闪公司”,在硅谷这类关注科技创新的地方尤其如此。
如果你有一个新创意或是新产品,可以开一家快闪公司来验证其市场前景。如果不可行,可以很快地关掉公司以保本。如果创意本身可行,但需要和新的合伙人一道开办新的公司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它的话,那再开一家新的快闪公司就是了。
在有些国家,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办齐开一家新公司的手续,政策法规也不允许开办快闪公司,这导致其创新水平相当低下。法国、德国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都存在这个问题。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如果想拥有一个翻版的硅谷,就必须在法律层面为快闪公司提供生存的土壤。
照此推想,下面这个想法就顺利成章了:北京何不制定允许快闪公司存在的法规呢,哪怕仅仅在海淀区试点也好。一旦如此,就会有大批企业家涌入北京创办高科技公司。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失败,但有一些会成功。还有很多人拥有振奋人心的创意,它们也将吸引其他企业家和发明者齐聚北京。这些都将使北京变得更像硅谷!
为国外创业者移民提供便利
在新创公司这件事上,有一个美国人不愿提及的小秘密,那就是很多极富创新力的美国公司的CEO都是外国人。这个公司名单很长,其中包括eBay、谷歌、雅虎和特斯拉等著名企业。实际上,40%的美国公司CEO的出生地不是美国,大部分成功的硅谷企业也都是外国人创办的,令人浮想联翩的是,这些外国人中有很多来自中国。
移民通常具备高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否则他们也不会选择移民。要知道,移居到其它国家并非易事,除了人生地不熟之外,你还不了解当地的文化,甚至不懂当地人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只有足够自信和强大的人才能成功移民。美国对移民有很高的容纳度,这意味着它能吸引到很多精神强大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外国人,而这些人很可能成为成功公司的创始人。
像很多亚欧国家一样,中国不是移民国家。我知道有很多有天赋的外国人想到中国开办公司并长期居留,但这实在是太难了,这些可能成为成功创业者的人都被中国严苛的移民法律挡在了门外。如果北京或任何其他的中国城市想成为下一个硅谷,就必须让相关的移民需求能更容易地实现,而且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大幅降低移民门槛。
进一步说,为什么北京不能给那些想在中国开办公司的外国人(哪怕他们只有很少的资本甚至根本没有)临时的移民身份呢,这个身份的有效期跟他们运营公司的时间长度一样就可以。这将吸引到很多想在北京开公司的外国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中会有很棒的新创意。在美国就是这样,通常最佳创意的拥有者都是外国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算是一个老生常谈了,但仍有必要重申。一个有着非常棒的创意的人,如果他不能确定自己的专利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能得到法律保护,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创意被某家大公司抄袭了,想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时候却得不到公正对待,又怎么可能放心地开公司呢?
在硅谷,很多新创公司都来源于新的创意,这些创意通常都有专利权。这些新创公司知道,即便某家大公司甚至是权有势的集团企业偷了它们的创意,它们也能通过法律程序保护自己的权益。其结果就是,在美国,几乎没有公司会去偷盗他人的创意。当然,灰色地带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毕竟不是主流。
从美国的经验出发,北京何不设立一个专门保护创业公司知识产权的政府部门呢?北京可以告诉所有的创业者,如果他们在北京开办公司,北京市的政府部门将全力保护其知识产权。
当然,众多创业公司起初会对政府的这种表态采取观望态度。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这个创业公司知识产权的保护机构在成立伊始就先抓个典型,惩处一家在北京注册的偷窃创业者创意的公司。想找这样的典型肯定不难,一旦政府做出这样的姿态,其它创业公司就会相信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诚意,其它的新创公司也会选择搬到北京来开展业务。
打造一个专门服务于高科技的股市
人们本来对深交所的创业板给予了厚望,但如今看来这个期望显然有些不现实。总地来看,深交所和上交所差不多,都是那种专门为成熟而刻板的大企业提供股票交易服务的老旧场所。如果我是一个早期阶段的创业者,是不会让自己的公司去那儿上市的,我会优先考虑香港的GEM市场,而更好的选择当然是纳斯达克或者伦敦股票交易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要指望年轻的高科技企业创业者会让自己的企业留在国内股市,他们要么去了国外(大多数法国企业家也是这么做的,他们选择去伦敦上市),要么干脆就不开公司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何不设立一个自己的高科技类股票交易市场呢?这个市场可以考虑建在北大、清华附近,也可以以纳斯达克或香港GEM分市场的形式存在。这个市场不接纳已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的企业,因为它们那种刻板的企业文化会扼杀这个新市场的活力。
一旦北京建立这样的股票市场,立刻会有成千上万家新创企业到北京来注册,因为它们将有机会在这个高科技类股市上市。如果同时还允许外国的企业创始人移民北京的话,北京还会享受到叠加效应带来的好处。
理性看待创业失败和初创企业破产
在美国,很多企业家的第一次,甚至是第二次、第三次创业经历都是以失败告终的,他们通常还会不止一次遭遇破产。但在美国,这些人往往会赢得人们的钦佩和尊敬,因为这种失败恰恰表明他们有勇气和决心去改变现状。这种失败不会让创业者受到非议,它反而会在事实上成为一种荣誉。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会乐于尝试那些通常人们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自己失败了,也还有继续尝试的机会,而不至于就此声名狼藉。实际上,这样的失败往往会提升他们的声望。
这种对创业失败者的支持态度也体现在美国的破产法里。美国的相关法律允许公司在破产后继续保持运转,创业者知道,即便自己和股东们的权益随着公司破产付诸东流,但大家的工作和公司的产品都能保住,这就意味着创业者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而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人们对创业失败者的态度可没有这么宽容。在这些国家,一旦经营公司失败或者破产,相关法律通常不会允许你再开办新的公司,甚至不允许你成为其它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创业者显然不想在这样的国家创办公司,因为你将面对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你很有因为一次失败就被彻底毁掉。这也是欧洲非常缺乏新生的高科技公司的原因。
中国对待风险和破产的态度与欧洲国家很相像。由此,大多数中国的年轻创业者也不想开办公司,因为失败的风险太大了,一旦失败就会毁掉他们的一生。因此,如果你想让那些在硅谷获得成功的创意同样在中国生根发芽的话,就必须改变对待风险的态度并奖励那些承受着巨大风险的人。也就是说,必须修改那些涉及企业破产的相关法律,只有这样,创业者才会有迎难而上的动力。
那么,北京市政府何不出台一部只针对初创期企业的破产法呢?这样一来,来自中国各地的创业者都将涌入北京开办公司,世界各地的创业者也会因此将各种新创意引入北京。这些行为还将带动中国其他的年轻创业者尝试创业。这将催生出一个强大而年轻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司群体,这些公司会做出许多令人振奋的尝试,并不断吸引来自中国各地的新鲜血液加入其中。
不断创新融资渠道
中国当然有创业投资家,而我说的融资创新与此无关。至于股票市场,尤其是高科技类初创企业股票市场,算是融资创新的一种,但与我想说的意思也还是有些距离。
我想说的是,创业者很需要天使投资人的支持。天使投资人是那种甘冒风险投资于初创企业的私人投资者。这个群体诞生的基础,同样有赖于全社会对风险和失败的高宽容度,否则就不会有人愿意这样冒险,创业者也就找不到任何天使投资人。
我想举的一个例子是Kickstarter,这个众筹平台允许初创企业公开募集小额资金。这是替代专业投资者(例如创业投资家和正规股票市场)的有益方式。
像SecondMarket和SharesPost这类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也是很好的融资渠道。这些平台让私营企业(通常是新兴高科技企业)无需公开上市即可买卖自己的股份。这将激发创业者创办公司的意愿,即便他们从未考虑过公开上市也同样如此。
换句话说,需要营造一个容许创新的足够开放的环境,以便能找到创新的融资渠道,而不是一味依赖股票市场、职业投资者、创投机构等传统的专业渠道。硅谷已经在这样做,但其它国家少有这样做的。在这个领域,欧洲国家已被美国落下很远,中国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北京市政府何不在北京地区促成一个专门服务于创业者的私募股权交易新市场呢?我敢肯定这将吸引成千上万的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创业者。
当北京做到以上这些之后,打造出一个新的硅谷就完全不成问题了。
(作者系佩斯领导力研究院创始人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