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发展也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之中,互联网传播速度快,更具有即时性传播的特点,对我国传统媒体更是带来新的挑战,对于我国目前的体育方面的网络化传播更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信息传播的速度与体育信息的速度更是有明显的差距,这也需要我们根据相关的问题积极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体育信息;互联网;网络传播
一、引言
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特征及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运用现代传媒理论,对体育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了针对体育信息传播的相关对策,希望可以为网络体育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传播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新的启示,为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环境的文明化提供有益参考。
二、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概念
网络体育信息资源是指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下,对各种体育信息资源收集总结,它包括新闻报道、体育赛事等相关资料。网络信息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人类传播活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信息,以各种形式通过信息科技的高速化、即时性进行传播。网络信息传播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与沟通。它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设备,对数据库信息资源进行传递交流。
三、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也有着其相关的发展模式,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等形态进行发展,其发展模式呈网状分布。网络体育网站中包括电子邮件、QQ等通讯工具,对传播者等以网状的形式进行传播。在网络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者,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群体又受到社会环境、自身性格特點等因素的影响,这对于体育信息的整合方面也是有着一定影响的。
四、我国体育信息网络传播的现状
(一)我国信息化基础薄弱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在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更是明显,我国的信息网络化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尽管我国网络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但骨干网的利用率不足30%;政府平台的数量很多,但是资源仍旧落后并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二)大众对信息网络的相关知识的应用缺乏了解
当今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中,大众对信息网络相关知识的把握不平衡,对相关的网络应用技能的把握水平不一,信息化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例如据调查显示,北上广三个地方的网页总量占全国的总量的一半之多,农村对于因特网的概念还是很模糊,这些都说明在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着省市之间、城镇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解决和改善。
(三)体育部门在网络信息化实现程度上较低
我国体育部门目前在网络信息化实现程度上还相对较低,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开通政务网站的省市还相对较少,体育行业相对于娱乐文化等行业在信息网络上的应用所占比例更是居于倒数。
五、完善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措施
(一)加强网络体育信息传播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网络体育信息的传播从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上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熟悉和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体育信息的传播中积极的落实,要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新闻信息从业人员还要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水平以及科学文化素养。
(二)政府加强引导,提升网民参与度
政府要积极加强引导,提升网民参与度,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加强推出网络政务平台的建设实施工程,满足公众参与建设网络传播环境需求。政府积极建立网络疏通反馈信息平台,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为公众提供一个和谐网络传播环境。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网民的综合素质,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建立合理机制,维护网络传播的健康。
(三)网络群体充分发挥自主性,实现信息畅通无阻
网络群体要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去建设并拓宽体育信息关系网,拓展体育信息的发展渠道,对于群体成员要及时地传递相关体育信息,实现成员间体育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实现信息畅通无阻。建立网络体育信息虚拟关系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体育信息的发展与交流,实现成员间的无阻碍的信息沟通,让网络体育信息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六、结语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我们更是要进一步加强其在我国体育行业中的应用,虽然在我国的体育网络传播方面仍旧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包括地区间信息发展不平衡,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这都影响着我国体育网络传播的发展水平,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出现的问题能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使其进一步得到改善,那么相信我国的体育网络传播事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也能够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韩小田,张玉超,王艳.徐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05):399-403.
[2]丁青,王家宏,陆柳,韦伟.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2):64-69.
[3]卢石,杨海燕,杨红英,余文雯.我国体育信息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8):7-10+16.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体育信息;互联网;网络传播
一、引言
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特征及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运用现代传媒理论,对体育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了针对体育信息传播的相关对策,希望可以为网络体育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传播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新的启示,为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环境的文明化提供有益参考。
二、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概念
网络体育信息资源是指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下,对各种体育信息资源收集总结,它包括新闻报道、体育赛事等相关资料。网络信息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人类传播活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信息,以各种形式通过信息科技的高速化、即时性进行传播。网络信息传播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与沟通。它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设备,对数据库信息资源进行传递交流。
三、网络体育信息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也有着其相关的发展模式,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等形态进行发展,其发展模式呈网状分布。网络体育网站中包括电子邮件、QQ等通讯工具,对传播者等以网状的形式进行传播。在网络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者,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群体又受到社会环境、自身性格特點等因素的影响,这对于体育信息的整合方面也是有着一定影响的。
四、我国体育信息网络传播的现状
(一)我国信息化基础薄弱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在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更是明显,我国的信息网络化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尽管我国网络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但骨干网的利用率不足30%;政府平台的数量很多,但是资源仍旧落后并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二)大众对信息网络的相关知识的应用缺乏了解
当今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中,大众对信息网络相关知识的把握不平衡,对相关的网络应用技能的把握水平不一,信息化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例如据调查显示,北上广三个地方的网页总量占全国的总量的一半之多,农村对于因特网的概念还是很模糊,这些都说明在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着省市之间、城镇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解决和改善。
(三)体育部门在网络信息化实现程度上较低
我国体育部门目前在网络信息化实现程度上还相对较低,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开通政务网站的省市还相对较少,体育行业相对于娱乐文化等行业在信息网络上的应用所占比例更是居于倒数。
五、完善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措施
(一)加强网络体育信息传播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网络体育信息的传播从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上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熟悉和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体育信息的传播中积极的落实,要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新闻信息从业人员还要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水平以及科学文化素养。
(二)政府加强引导,提升网民参与度
政府要积极加强引导,提升网民参与度,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加强推出网络政务平台的建设实施工程,满足公众参与建设网络传播环境需求。政府积极建立网络疏通反馈信息平台,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为公众提供一个和谐网络传播环境。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网民的综合素质,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建立合理机制,维护网络传播的健康。
(三)网络群体充分发挥自主性,实现信息畅通无阻
网络群体要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去建设并拓宽体育信息关系网,拓展体育信息的发展渠道,对于群体成员要及时地传递相关体育信息,实现成员间体育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实现信息畅通无阻。建立网络体育信息虚拟关系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体育信息的发展与交流,实现成员间的无阻碍的信息沟通,让网络体育信息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六、结语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我们更是要进一步加强其在我国体育行业中的应用,虽然在我国的体育网络传播方面仍旧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包括地区间信息发展不平衡,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这都影响着我国体育网络传播的发展水平,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出现的问题能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使其进一步得到改善,那么相信我国的体育网络传播事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也能够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韩小田,张玉超,王艳.徐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05):399-403.
[2]丁青,王家宏,陆柳,韦伟.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2):64-69.
[3]卢石,杨海燕,杨红英,余文雯.我国体育信息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8):7-10+16.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