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极大的情趣,并以从事这一工作为充实人生的积极表现。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厨房”,“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
吃是人类在“烹”与“饮”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烹调技术、烹调生产活动、烹调生产出的各类食品、饮食消费活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众多精神产品。
情趣可理解为感情与志趣两方面。感情中有亲情、友情,亲情是亲人间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血浓于水的深情,它会自然地流露于言谈举止和饮食冷暖之中。友情包括的内容很多,有乡里情、同学情、战友情、师生情、病友情、酒友情、文友情等等;建立友情往往以共同志趣为基础。在饮食文化中最讲究感情氛围的是少数民族,他们在节日里或婚丧大事及新房落成时,几乎都要举村寨歌舞宴饮。仅以饮酒来说,就有同心酒、连心酒、团圆酒,还有丰富多彩的酒歌和宴席曲等,真是:“酒不醉人情醉人,如此陶醉暖人心”。不论什么事情,都得讲真诚,讲体谅和理解,在小事上要谦让宽容,在大事中要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在这样的感情氛围中“吃”才淋漓痛快,尽情尽兴,终生难忘,回味无穷。这种美的感受,借句时尚的话来说,来源于人际关系之和谐,又增进了社会之和谐。
中国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推崇“以乐愉食”,以后形成传统。悦耳的乐曲,能造就一种愉悦轻快的气氛,对心灵产生良性刺激,进食时优美的乐曲缭绕于耳际,更有助于消化吸收。许多饭馆都在餐厅里播放悠扬的轻音乐,或兼设音乐茶座,备受顾客欢迎。饮食之中的园林美学,也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清新的空气和舒畅幽美的环境,使人食欲顿开,有助于消化吸收。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种文化。有少数人由于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便把中国文化概括为饮食文化,甚至武断地说,中国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吃”。这实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见解。鉴于此,有必要透过吃喝的外在形式,来透视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品位。
所以说,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透视分析中国“吃”的深层品位,可见中国人的饮食审美情趣,主要表现在食物的香、味、音、质、节、情和“吃”的过程中的环境等方面。
闻香美
这里的“香”,是闻香,指肴馔散发出来的刺激食欲的气味。所谓不见其形,先闻其香,“闻其臭(香)者,十步以外,无不不颐逐逐然”。很早以来,“闻”就成了中国古代肴馔美的一个重要的审鉴标准了。闻香同时也是古代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重要审美环节和判断烹调技艺的感观检测手段。袁枚的一首《品味》诗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平生品味似评诗,别有酸咸世不知。第一要看香色好,明珠仙露上盘时。”
味觉美
欣爱和追求美味是人之共性,但真正能达到“知味”的人是不多见的。中国人很早就对肴馔味美有了很高的审鉴和独到的领悟。2 000多年前的著名政治家晏婴就曾讲过:“和如羹焉。水火酶酿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烹饪艺术首先是一种味觉艺术。味,是烹饪艺术的核心。菜肴是供人食用的,是通过舌的味觉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味不美,即使形态、色调再美也算不得是佳肴,算不得精妙的艺术品。
音响美
中国古代所说的王公贵族之“钟鸣鼎食”,“钟鸣”指的是编钟演奏的音乐。宴饮中的歌舞亦可归入此项。另外还包括菜肴茶酒在宴席上发出的声音。如白族的“三道茶”,先把茶叶放在小砂罐中焙炒,当茶微黄时注人少量开水,便可听到嚓嚓的响声。中国南方有道菜叫“天下第一响”或叫“浇汁锅巴”,当把调料汤汁浇到盘中的米饭锅巴上时,便可听到劈劈啪啪的响声。铁板牛肉也能发出吱吱丝丝的声音。酒席上猜拳碰杯的声音让人感到热烈融洽的气氛,但是最好不要太嘈杂。凡事不能极端而论。若餐桌上鸦雀无声,只有咀嚼和吮吸的声音,给人尤其是给客人的感觉肯定是沉闷而压抑的。古人说的“食不语”,应该主要指的是不要在口中有食时说话。
质地美
原料和成品的质地精粹、营养丰富,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凡物各有先天……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原料的质美是其他诸美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是这个道理。
节奏美
节奏美指的是顺序和起伏。体现在台席面或整个筵宴肴馔在原料、温度、色泽、味型、适口性、浓淡的合理组合,肴馔进行的科学顺序,宴饮设计和进食过程的和谐与节奏化程序等。序的注重,是在饮食过程中寻求美的享受的必然结果。它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人类劳动丰收的欢娱活动和原始崇拜的祭祀典礼中。袁枚认为“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此外,在吃的过程中还要讲究进餐环境美。讲究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宴饮环境,是中国人的饮食审美的重要指标。饮食环境包括三种: 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造环境,三是二者的结合。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是诗中有酒、酒中有诗的名家,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盟灌息檐下,斗酒散襟颜”。他在《饮酒二十首》之中写道:“故人赏我趣,挚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筋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唐代诗人多,诗人中饮酒者亦多。其中名气最大的当数李白,他的《月下独酌》和《九日龙山饮》都写的是在野外饮酒。后一首中写道:“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荆楚岁时记》中云:“九月九日,士人并藉草宴饮。”可见许多文人都有此举,并非李白一人之爱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也是位名气很大的醉翁,他的名篇《醉翁亭记》句句有酒气,满篇溢醇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没有对青山秀水的深爱,若没有酒酣神驰的体会,是无法写出这样精妙的文章的。
供食用的艺术品,在中国,连普通百姓都知道要讲究色、香、味俱佳皆美。动口吃之前,一般人的习惯总是先观色,再闻香,继而品味问名,眼睛、鼻子、嘴巴都得到了美的享受之后,心理精神上还要鉴赏菜名。耳朵也不能闲着,还得听菜的声音和丝竹管弦之妙音。五官都得到了享受,才有全都美的愉悦和舒服,那才叫十全十美,千万不要认为中国的美食家只是靠舌头来览赏美食的。中国的美食家讲究全方位的综合分析,中国的老百姓也把全面享受美食情趣作为一种追求的境界。(连载完)
吃是人类在“烹”与“饮”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烹调技术、烹调生产活动、烹调生产出的各类食品、饮食消费活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众多精神产品。
情趣可理解为感情与志趣两方面。感情中有亲情、友情,亲情是亲人间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血浓于水的深情,它会自然地流露于言谈举止和饮食冷暖之中。友情包括的内容很多,有乡里情、同学情、战友情、师生情、病友情、酒友情、文友情等等;建立友情往往以共同志趣为基础。在饮食文化中最讲究感情氛围的是少数民族,他们在节日里或婚丧大事及新房落成时,几乎都要举村寨歌舞宴饮。仅以饮酒来说,就有同心酒、连心酒、团圆酒,还有丰富多彩的酒歌和宴席曲等,真是:“酒不醉人情醉人,如此陶醉暖人心”。不论什么事情,都得讲真诚,讲体谅和理解,在小事上要谦让宽容,在大事中要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在这样的感情氛围中“吃”才淋漓痛快,尽情尽兴,终生难忘,回味无穷。这种美的感受,借句时尚的话来说,来源于人际关系之和谐,又增进了社会之和谐。
中国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推崇“以乐愉食”,以后形成传统。悦耳的乐曲,能造就一种愉悦轻快的气氛,对心灵产生良性刺激,进食时优美的乐曲缭绕于耳际,更有助于消化吸收。许多饭馆都在餐厅里播放悠扬的轻音乐,或兼设音乐茶座,备受顾客欢迎。饮食之中的园林美学,也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清新的空气和舒畅幽美的环境,使人食欲顿开,有助于消化吸收。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种文化。有少数人由于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便把中国文化概括为饮食文化,甚至武断地说,中国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吃”。这实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见解。鉴于此,有必要透过吃喝的外在形式,来透视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品位。
所以说,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透视分析中国“吃”的深层品位,可见中国人的饮食审美情趣,主要表现在食物的香、味、音、质、节、情和“吃”的过程中的环境等方面。
闻香美
这里的“香”,是闻香,指肴馔散发出来的刺激食欲的气味。所谓不见其形,先闻其香,“闻其臭(香)者,十步以外,无不不颐逐逐然”。很早以来,“闻”就成了中国古代肴馔美的一个重要的审鉴标准了。闻香同时也是古代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重要审美环节和判断烹调技艺的感观检测手段。袁枚的一首《品味》诗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平生品味似评诗,别有酸咸世不知。第一要看香色好,明珠仙露上盘时。”
味觉美
欣爱和追求美味是人之共性,但真正能达到“知味”的人是不多见的。中国人很早就对肴馔味美有了很高的审鉴和独到的领悟。2 000多年前的著名政治家晏婴就曾讲过:“和如羹焉。水火酶酿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烹饪艺术首先是一种味觉艺术。味,是烹饪艺术的核心。菜肴是供人食用的,是通过舌的味觉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味不美,即使形态、色调再美也算不得是佳肴,算不得精妙的艺术品。
音响美
中国古代所说的王公贵族之“钟鸣鼎食”,“钟鸣”指的是编钟演奏的音乐。宴饮中的歌舞亦可归入此项。另外还包括菜肴茶酒在宴席上发出的声音。如白族的“三道茶”,先把茶叶放在小砂罐中焙炒,当茶微黄时注人少量开水,便可听到嚓嚓的响声。中国南方有道菜叫“天下第一响”或叫“浇汁锅巴”,当把调料汤汁浇到盘中的米饭锅巴上时,便可听到劈劈啪啪的响声。铁板牛肉也能发出吱吱丝丝的声音。酒席上猜拳碰杯的声音让人感到热烈融洽的气氛,但是最好不要太嘈杂。凡事不能极端而论。若餐桌上鸦雀无声,只有咀嚼和吮吸的声音,给人尤其是给客人的感觉肯定是沉闷而压抑的。古人说的“食不语”,应该主要指的是不要在口中有食时说话。
质地美
原料和成品的质地精粹、营养丰富,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凡物各有先天……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原料的质美是其他诸美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是这个道理。
节奏美
节奏美指的是顺序和起伏。体现在台席面或整个筵宴肴馔在原料、温度、色泽、味型、适口性、浓淡的合理组合,肴馔进行的科学顺序,宴饮设计和进食过程的和谐与节奏化程序等。序的注重,是在饮食过程中寻求美的享受的必然结果。它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人类劳动丰收的欢娱活动和原始崇拜的祭祀典礼中。袁枚认为“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此外,在吃的过程中还要讲究进餐环境美。讲究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宴饮环境,是中国人的饮食审美的重要指标。饮食环境包括三种: 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造环境,三是二者的结合。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是诗中有酒、酒中有诗的名家,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盟灌息檐下,斗酒散襟颜”。他在《饮酒二十首》之中写道:“故人赏我趣,挚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筋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唐代诗人多,诗人中饮酒者亦多。其中名气最大的当数李白,他的《月下独酌》和《九日龙山饮》都写的是在野外饮酒。后一首中写道:“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荆楚岁时记》中云:“九月九日,士人并藉草宴饮。”可见许多文人都有此举,并非李白一人之爱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也是位名气很大的醉翁,他的名篇《醉翁亭记》句句有酒气,满篇溢醇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没有对青山秀水的深爱,若没有酒酣神驰的体会,是无法写出这样精妙的文章的。
供食用的艺术品,在中国,连普通百姓都知道要讲究色、香、味俱佳皆美。动口吃之前,一般人的习惯总是先观色,再闻香,继而品味问名,眼睛、鼻子、嘴巴都得到了美的享受之后,心理精神上还要鉴赏菜名。耳朵也不能闲着,还得听菜的声音和丝竹管弦之妙音。五官都得到了享受,才有全都美的愉悦和舒服,那才叫十全十美,千万不要认为中国的美食家只是靠舌头来览赏美食的。中国的美食家讲究全方位的综合分析,中国的老百姓也把全面享受美食情趣作为一种追求的境界。(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