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要营造阅读气氛,加强阅读指导,展示阅读成果。
关键词:新课标;课外阅读;兴趣;激发
一、营造阅读气氛——激发兴趣
(一)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开始,我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人少年时代(如毛泽东、周恩来、匡衡等)热爱读书的故事,介绍他们的杰出成就。同时,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课外阅读的收获,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于是我积极倡导家长每天尽量抽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有文化的家长可与孩子进行读书比赛;不识字的家长,可让孩子读书给家长听。读完之后,再交流各自的收获和体会。由于家长的支持,据反映,有一部分学生在家里还当上了小老师呢。如,一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在家里教爸爸学字母。费了好大的劲儿,爸爸才学会了两个。我感到非常高兴。
(三)课内引读。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言尽而意未尽。教学后,学生往往感到不满足。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鼓励学生深读相关文章,使课内外知识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借助听故事促读。
对于不愿读书的学生,如果教师给他们指令性地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他们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倘若教师借助听故事的这种课外阅读的启蒙手段,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因为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辨别善恶,对听过的故事印象较深,对未听过的故事产生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渴望。比如,对于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有意让讲者讲至情节紧张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嘎然而止,欲知结果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下回分解”,不是讲者继续讲下去,而是让学生自己借阅此书。学生被兴趣驱动,争相借书,从而达到了激励学生自觉读书的目的。
二、加强阅读指导——保持兴趣
(一)精心筛选,推荐阅读材料。
目前,课外读物内容驳杂、良莠不齐,最好不要存在局限性,中小学读物混合最佳。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书籍。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课本上的字词,促进理解,而且可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产生成功感。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推荐合适的读物。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特别强,而且知识贫乏,因此,可推荐多读内容浅显的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365夜》、《脑筋急转弯》等。
(二)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为了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期开始,就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把好词语、好句子、认识的生字以及读后的感受一一写下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在读中学会迁移,在读中提高审美能力。如,有一位学生读了《儿童开设的餐厅》后,就摘抄出“信心十足、满脸笑容、天真可爱、令人佩服、毫不逊色、异口同声、辛劳”等好词语“①他们一律穿着漂亮合身的工作服,戴着特制的卫生帽;②他们个个信心十足,满脸笑容,天真可爱。”等句子;记下“姆、斯、烹”等认识的生字;尔后写下“荷兰开设的儿童餐厅真好,它让小朋友们亲身体验到自己的母亲操持家务的辛劳。我也要向荷兰的小朋友学习。”的读后感。不仅为今后更高层次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如,在学习某语文园地“读读背背”中“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句谚语时,我班机灵鬼杨帮国马上提出疑义:“老师,那可不一定。故事《农夫和蛇》中,那蛇都快冻死了,是农夫好心把它救起来,放在怀里暖和,让它活过来。可后来那条蛇却恩将仇报,反而把农夫咬死了。”我首先充分肯定了他的观点,随后进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育:“对,帮助一定要看对象,如果是坏人绝对不能帮!谚语中的别人是指好人、善良的人。”这一案例是学生敢于挑战文本的表现,有利于培养求真、求实和创新精神。
可见,只要方法得当,开展课外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得到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十多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尽早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三、搭建舞台,展示阅读成果——巩固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把自己的成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这是人类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基于这一心理,教师必须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阅读才能的舞台,满足其内心的成就感。为此,我班开展了下列活动:
(一)课前三分钟阅读。
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轮流或自愿登台朗读课外读物的部分章节,或介绍读物的梗概,或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动听的小故事,或提几个饶有兴趣的小问题(如“脑筋急转弯”、“十万个为什么”等),或猜一个小谜语。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及阅读欲望,为其创造阅读成功的展台。
(二)展评激励。
每周评选出若干优秀读书笔记,并定期展览,让学生在相互评议、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学习正确的读书方法。组织各种各样的读书竞赛活动(如猜谜语、讲故事、背古诗),评选出读书大王、故事大王、百事通,并奖励一个作业本,或一颗糖,或一张小奖状,学生已高兴得不亦乐乎了:“老师,您买的糖真甜!”、“老师,请给我写一个奖字吧!”……
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展示,极大地引发了自动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阅读兴趣的培养只是实验的第一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课外阅读;兴趣;激发
一、营造阅读气氛——激发兴趣
(一)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开始,我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人少年时代(如毛泽东、周恩来、匡衡等)热爱读书的故事,介绍他们的杰出成就。同时,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课外阅读的收获,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于是我积极倡导家长每天尽量抽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有文化的家长可与孩子进行读书比赛;不识字的家长,可让孩子读书给家长听。读完之后,再交流各自的收获和体会。由于家长的支持,据反映,有一部分学生在家里还当上了小老师呢。如,一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在家里教爸爸学字母。费了好大的劲儿,爸爸才学会了两个。我感到非常高兴。
(三)课内引读。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言尽而意未尽。教学后,学生往往感到不满足。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鼓励学生深读相关文章,使课内外知识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借助听故事促读。
对于不愿读书的学生,如果教师给他们指令性地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他们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倘若教师借助听故事的这种课外阅读的启蒙手段,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因为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辨别善恶,对听过的故事印象较深,对未听过的故事产生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渴望。比如,对于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有意让讲者讲至情节紧张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嘎然而止,欲知结果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下回分解”,不是讲者继续讲下去,而是让学生自己借阅此书。学生被兴趣驱动,争相借书,从而达到了激励学生自觉读书的目的。
二、加强阅读指导——保持兴趣
(一)精心筛选,推荐阅读材料。
目前,课外读物内容驳杂、良莠不齐,最好不要存在局限性,中小学读物混合最佳。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书籍。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课本上的字词,促进理解,而且可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产生成功感。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推荐合适的读物。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特别强,而且知识贫乏,因此,可推荐多读内容浅显的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365夜》、《脑筋急转弯》等。
(二)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为了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期开始,就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把好词语、好句子、认识的生字以及读后的感受一一写下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在读中学会迁移,在读中提高审美能力。如,有一位学生读了《儿童开设的餐厅》后,就摘抄出“信心十足、满脸笑容、天真可爱、令人佩服、毫不逊色、异口同声、辛劳”等好词语“①他们一律穿着漂亮合身的工作服,戴着特制的卫生帽;②他们个个信心十足,满脸笑容,天真可爱。”等句子;记下“姆、斯、烹”等认识的生字;尔后写下“荷兰开设的儿童餐厅真好,它让小朋友们亲身体验到自己的母亲操持家务的辛劳。我也要向荷兰的小朋友学习。”的读后感。不仅为今后更高层次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如,在学习某语文园地“读读背背”中“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句谚语时,我班机灵鬼杨帮国马上提出疑义:“老师,那可不一定。故事《农夫和蛇》中,那蛇都快冻死了,是农夫好心把它救起来,放在怀里暖和,让它活过来。可后来那条蛇却恩将仇报,反而把农夫咬死了。”我首先充分肯定了他的观点,随后进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育:“对,帮助一定要看对象,如果是坏人绝对不能帮!谚语中的别人是指好人、善良的人。”这一案例是学生敢于挑战文本的表现,有利于培养求真、求实和创新精神。
可见,只要方法得当,开展课外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得到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十多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尽早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三、搭建舞台,展示阅读成果——巩固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把自己的成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这是人类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基于这一心理,教师必须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阅读才能的舞台,满足其内心的成就感。为此,我班开展了下列活动:
(一)课前三分钟阅读。
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轮流或自愿登台朗读课外读物的部分章节,或介绍读物的梗概,或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动听的小故事,或提几个饶有兴趣的小问题(如“脑筋急转弯”、“十万个为什么”等),或猜一个小谜语。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及阅读欲望,为其创造阅读成功的展台。
(二)展评激励。
每周评选出若干优秀读书笔记,并定期展览,让学生在相互评议、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学习正确的读书方法。组织各种各样的读书竞赛活动(如猜谜语、讲故事、背古诗),评选出读书大王、故事大王、百事通,并奖励一个作业本,或一颗糖,或一张小奖状,学生已高兴得不亦乐乎了:“老师,您买的糖真甜!”、“老师,请给我写一个奖字吧!”……
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展示,极大地引发了自动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阅读兴趣的培养只是实验的第一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作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