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剖析节水型社会建设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影响及作用,提出北京市中长期节水型社会总体建设思路;在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制度创新、水资源配置、行业高效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等重要节水战略。
一、北京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水资源短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水资源既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拥有安全可用的水资源是一个城市或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市因其人口高度聚集、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时刻受到水危机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先后出现过几次大的水危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连续5年枯水和1999年至今的连续枯水年带来的水资源危机,对北京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响应水危机的行为调整,既需要工程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北京市过去几十年中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目前也正在抓紧实施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但是开源的水利工程投入巨大,新增资源供给能力有限,只能治标,节水型社会建设才是响应水危机的治本之策。北京的治水模式需要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为主,从单一的硬件建设(如水务设施、基础设施)转向软件建设(如制度、法制、民主、R&D、能力建设)和硬件协调发展,政府水务主管部门主要职能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以制度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本。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非常重视,2010年1月25日,市长郭金龙在《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资源能源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战略高度研究建设节水型城市。认真落实各项节水措施,开展阶梯式水价试点⋯⋯”。
(二)经济社会发展给节水型社会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自1981年北京市正式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以来,北京市的节水工作已经开展了近三十年,期间以《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和《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为核心,制定和修改了几十项节水法规,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水价体系。2002年,北京市通过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于2003年被正式授予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的称号。三十年来,北京市的节水工作紧密结合北京水情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坚持统筹城乡,构建循环水务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连续多年实现年节水1亿m3以上,2009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30.2m3。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下降20%的预定目标。
曾经的节水管理对过去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如果还照抄照搬原来的思路和办法,已不可能适应新形势下北京发展的需要。现在北京迫切需要寻找到既继承传统,又更具活力、更加有效的节水管理新模式。
(三)世界城市建设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2009年底召开的北京市委十届七次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北京的发展做了新定位,确立了新目标。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以世界城市这一高端形态谋划北京未来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战略。同伦敦、纽约、东京这些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在产业结构、用水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调整空间。以节水为标准推进北京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符合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也是适应北京缺水实际的要求。
因此,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建设世界城市的水安全,是一项创新工程,在进行管理、技术、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同时,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协调好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各项节水工作,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这是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保证。进而言之,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水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必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人文、民生等不同侧面,从世界、国家、区域的不同层面,从农业、工业、环境、生态等各种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中长期战略,以确保实现世界城市建设水安全的目标。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水平推进新时期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思路
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将紧紧围绕着城市国际高端化、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契机,努力完善节水“四大体系”。结合北京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和水资源形势,以“强化节水、高效用水、优化配水、精细管水”的节水战略,推进北京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支撑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节水“四大体系”为:
(一)完善以节水高效为导向的产业体系
北京市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产业投资项目指导目录和限制发展项目名录,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耗水量高、用水效率低下的产业项目。建立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促使水资源向节水高效的领域流动,逐步培育起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发展循环型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把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作为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战略措施,促进优水优用、分质供水,提高北京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北京市正在通过建设工程设施、采取管理措施,促进污水资源化。随着污水资源化进程的加快,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再生水的生产和利用。
(三)建立创新型的政策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应当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组织开展节水型单位、社区、村镇的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建立节约用水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节约用水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四)开创互动型的社会参与体系
社会单位和公众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主体。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每个单位和个人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单位和公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市情水情的了解,深刻认识到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增强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培育同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节水文化。要形成适应北京水情特点的节水生产和生活方式,依靠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促进节水型社会的深入发展。媒体也要创新形式,通过营造节水舆论氛围和加大社会监督等方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重点节水领域
(一)制度创新战略
1.完善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出台《北京市节水奖励办法》、《北京市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北京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用水单位水量平衡测试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或部门规章,完善节水制度体系建设,形成节水奖惩有法可依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建设项目节水评估制度、水功能区划等节水型社会基本制度,大力开展相关制度的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等配套制度建设,明确制度实施的主体和具体的奖惩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2.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水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水价机制。水价应当能够全面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成本,补偿供水及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建设成本,并使企业合理盈利。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及水资源补偿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污水处理费标准要逐步提高到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的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二是实施节水型产品认证和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制度,建立节水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水型产品。三是加大财政对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节水项目的资金补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是建立节水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节水信息,引进先进的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管理经验,引导用水户挖潜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3.建立互动型的群众参与机制。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政府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的方法,建立公众参与的节水制度和公众监督机制,形成良好的节水机制和氛围。扩大群众参与范围,群众作为节水的主要力量和监督对象,对提高社会节水意识有重要作用。组织开展节水型单位、社区、村镇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
(二)水资源配置战略
1.宏观调控战略。节水应该包含在整个生产、生活等各社会层面中,目前北京市的节水工作比较注重微观节水效果,忽视宏观节水的重要性。未来中长期战略中,要重视宏观节水的重要性,从规划和计划开始进行节水。要重视初始水量分配的重要性,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公平合理的协调行业、供水企业、用水户之间的初始水量,从源头上遏制用水浪费的现象。
2.工程配置战略。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在现有的经济规模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发挥地区优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革新工艺、提高观念,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水资源配置战略作为基础。首先要建立地表水利工程联调系统,增加地表水供水量;其次,开发建设新的地下应急水源;第三,完善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第四,建设再生水利用配套工程;第五,建立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雨水利用等联合调蓄工程,充分发挥供水效益。
3.虚拟水战略。加大虚拟水的输入,减少以水为原料产品的输出,是解决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逐步应用虚拟水战略解决北京市粮食和农产品供应问题,平衡区域水资源利用赤字,促进北京市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将节约下来的有限实体水转向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以及低耗水高效益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经济能力,通过贸易向市场要效益的方式间接养水,使水资源管理事业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行业节水战略
1.节水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取消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减少小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雨养旱作玉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果树种植,加强农业节水管理。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节水型农村标准,使新农村建设成为节水减排的典范。
2.节水型现代化工业。严格按照《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要求,配合市经济与信息化部门加快“三高”企业的退出步伐,同时进一步发展节水型的高端优势产业,继续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制度,逐步使小水泥、小造纸等27种传统工业退出北京。同时,对饮料等以水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实施降低用水量和压缩生产量的措施,以降低其水耗。在北京各工业园区推广清洁生产,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
3.节水型公共服务业。第三产业强化执行节水新技术,尤其对特殊的高耗水行业,如洗车业,推广洗车用水循环利用、高压喷枪冲车、电脑控制洗车和微水洗车、环保型无水洗车等技术;推广游泳池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宾馆、洗浴业推广中水利用技术。
4.节水宜居型城市。生活节水水平与人的观念和意识关系密切,在中长期建设过程中,从供水环节和用水环节进行生活节水的推进。生活节水要与城市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以不降低居民生活水平为基础,合理制定用水计划,大力推广节水器具,普及节水观念。同时考虑北京市人口和资源条件,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加以适当限制。
(四)非常规水源利用战略
1.再生水。再生水利用是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从2004年起北京就把再生水纳入全市年度水资源配置计划中,确定了再生水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河湖和市政杂用的利用方向,利用量逐年加大,利用范围不断拓展。2009年北京利用再生水6.5亿m3,占到全市总用水量的18%,超过了地表水用量,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水源。再生水是新兴的供水产业,除了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外,必须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加以保障和监管。
2.雨水。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雨水利用是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保证水安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基础上,抓住汛期降雨集中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地收集、滞蓄、利用雨洪水资源。市区开展透水铺装、绿地蓄渗、建蓄水池等工程措施的建设,将雨水用于绿化、洗车和环境用水。城市下游建成雨洪滞蓄区,郊区利用坑塘、沟渠、洼地拦蓄雨水,改善环境,回补地下水。
3.海水。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海水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海水淡化可以作为首都水资源的重要战略储备,加快前期研究,做好技术储备,把海水利用作为北京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措施。
(责任编辑:文雪峰)
一、北京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水资源短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水资源既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拥有安全可用的水资源是一个城市或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市因其人口高度聚集、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时刻受到水危机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先后出现过几次大的水危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连续5年枯水和1999年至今的连续枯水年带来的水资源危机,对北京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响应水危机的行为调整,既需要工程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北京市过去几十年中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目前也正在抓紧实施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但是开源的水利工程投入巨大,新增资源供给能力有限,只能治标,节水型社会建设才是响应水危机的治本之策。北京的治水模式需要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为主,从单一的硬件建设(如水务设施、基础设施)转向软件建设(如制度、法制、民主、R&D、能力建设)和硬件协调发展,政府水务主管部门主要职能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以制度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本。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非常重视,2010年1月25日,市长郭金龙在《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资源能源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战略高度研究建设节水型城市。认真落实各项节水措施,开展阶梯式水价试点⋯⋯”。
(二)经济社会发展给节水型社会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自1981年北京市正式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以来,北京市的节水工作已经开展了近三十年,期间以《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和《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为核心,制定和修改了几十项节水法规,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水价体系。2002年,北京市通过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于2003年被正式授予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的称号。三十年来,北京市的节水工作紧密结合北京水情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坚持统筹城乡,构建循环水务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连续多年实现年节水1亿m3以上,2009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30.2m3。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下降20%的预定目标。
曾经的节水管理对过去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如果还照抄照搬原来的思路和办法,已不可能适应新形势下北京发展的需要。现在北京迫切需要寻找到既继承传统,又更具活力、更加有效的节水管理新模式。
(三)世界城市建设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2009年底召开的北京市委十届七次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北京的发展做了新定位,确立了新目标。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以世界城市这一高端形态谋划北京未来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战略。同伦敦、纽约、东京这些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在产业结构、用水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调整空间。以节水为标准推进北京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符合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也是适应北京缺水实际的要求。
因此,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建设世界城市的水安全,是一项创新工程,在进行管理、技术、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同时,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协调好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各项节水工作,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这是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保证。进而言之,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水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必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人文、民生等不同侧面,从世界、国家、区域的不同层面,从农业、工业、环境、生态等各种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中长期战略,以确保实现世界城市建设水安全的目标。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水平推进新时期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思路
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将紧紧围绕着城市国际高端化、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契机,努力完善节水“四大体系”。结合北京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和水资源形势,以“强化节水、高效用水、优化配水、精细管水”的节水战略,推进北京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支撑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节水“四大体系”为:
(一)完善以节水高效为导向的产业体系
北京市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产业投资项目指导目录和限制发展项目名录,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耗水量高、用水效率低下的产业项目。建立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促使水资源向节水高效的领域流动,逐步培育起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发展循环型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把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作为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战略措施,促进优水优用、分质供水,提高北京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北京市正在通过建设工程设施、采取管理措施,促进污水资源化。随着污水资源化进程的加快,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再生水的生产和利用。
(三)建立创新型的政策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应当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组织开展节水型单位、社区、村镇的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建立节约用水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节约用水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四)开创互动型的社会参与体系
社会单位和公众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主体。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每个单位和个人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单位和公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市情水情的了解,深刻认识到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增强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培育同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节水文化。要形成适应北京水情特点的节水生产和生活方式,依靠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促进节水型社会的深入发展。媒体也要创新形式,通过营造节水舆论氛围和加大社会监督等方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重点节水领域
(一)制度创新战略
1.完善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出台《北京市节水奖励办法》、《北京市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北京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用水单位水量平衡测试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或部门规章,完善节水制度体系建设,形成节水奖惩有法可依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建设项目节水评估制度、水功能区划等节水型社会基本制度,大力开展相关制度的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等配套制度建设,明确制度实施的主体和具体的奖惩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2.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水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水价机制。水价应当能够全面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成本,补偿供水及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建设成本,并使企业合理盈利。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及水资源补偿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污水处理费标准要逐步提高到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的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二是实施节水型产品认证和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制度,建立节水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水型产品。三是加大财政对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节水项目的资金补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是建立节水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节水信息,引进先进的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管理经验,引导用水户挖潜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3.建立互动型的群众参与机制。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政府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的方法,建立公众参与的节水制度和公众监督机制,形成良好的节水机制和氛围。扩大群众参与范围,群众作为节水的主要力量和监督对象,对提高社会节水意识有重要作用。组织开展节水型单位、社区、村镇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
(二)水资源配置战略
1.宏观调控战略。节水应该包含在整个生产、生活等各社会层面中,目前北京市的节水工作比较注重微观节水效果,忽视宏观节水的重要性。未来中长期战略中,要重视宏观节水的重要性,从规划和计划开始进行节水。要重视初始水量分配的重要性,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公平合理的协调行业、供水企业、用水户之间的初始水量,从源头上遏制用水浪费的现象。
2.工程配置战略。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在现有的经济规模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发挥地区优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革新工艺、提高观念,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水资源配置战略作为基础。首先要建立地表水利工程联调系统,增加地表水供水量;其次,开发建设新的地下应急水源;第三,完善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第四,建设再生水利用配套工程;第五,建立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雨水利用等联合调蓄工程,充分发挥供水效益。
3.虚拟水战略。加大虚拟水的输入,减少以水为原料产品的输出,是解决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逐步应用虚拟水战略解决北京市粮食和农产品供应问题,平衡区域水资源利用赤字,促进北京市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将节约下来的有限实体水转向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以及低耗水高效益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经济能力,通过贸易向市场要效益的方式间接养水,使水资源管理事业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行业节水战略
1.节水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取消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减少小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雨养旱作玉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果树种植,加强农业节水管理。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节水型农村标准,使新农村建设成为节水减排的典范。
2.节水型现代化工业。严格按照《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要求,配合市经济与信息化部门加快“三高”企业的退出步伐,同时进一步发展节水型的高端优势产业,继续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制度,逐步使小水泥、小造纸等27种传统工业退出北京。同时,对饮料等以水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实施降低用水量和压缩生产量的措施,以降低其水耗。在北京各工业园区推广清洁生产,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
3.节水型公共服务业。第三产业强化执行节水新技术,尤其对特殊的高耗水行业,如洗车业,推广洗车用水循环利用、高压喷枪冲车、电脑控制洗车和微水洗车、环保型无水洗车等技术;推广游泳池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宾馆、洗浴业推广中水利用技术。
4.节水宜居型城市。生活节水水平与人的观念和意识关系密切,在中长期建设过程中,从供水环节和用水环节进行生活节水的推进。生活节水要与城市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以不降低居民生活水平为基础,合理制定用水计划,大力推广节水器具,普及节水观念。同时考虑北京市人口和资源条件,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加以适当限制。
(四)非常规水源利用战略
1.再生水。再生水利用是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从2004年起北京就把再生水纳入全市年度水资源配置计划中,确定了再生水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河湖和市政杂用的利用方向,利用量逐年加大,利用范围不断拓展。2009年北京利用再生水6.5亿m3,占到全市总用水量的18%,超过了地表水用量,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水源。再生水是新兴的供水产业,除了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外,必须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加以保障和监管。
2.雨水。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雨水利用是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保证水安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基础上,抓住汛期降雨集中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地收集、滞蓄、利用雨洪水资源。市区开展透水铺装、绿地蓄渗、建蓄水池等工程措施的建设,将雨水用于绿化、洗车和环境用水。城市下游建成雨洪滞蓄区,郊区利用坑塘、沟渠、洼地拦蓄雨水,改善环境,回补地下水。
3.海水。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海水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海水淡化可以作为首都水资源的重要战略储备,加快前期研究,做好技术储备,把海水利用作为北京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措施。
(责任编辑:文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