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商、角、徵、羽
“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但这“宫商角徵羽”的名称是何时形成的呢?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那么,“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名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有多种说法了:一说,它来自古代的天文学,即是从二十八个星宿的名称而来的,如“宫”来自二十八星宿环绕的中心——中宫,其他四音来自不同的星宿名称,这是“天文说”;一说,它来自古人驯养的畜禽,说“牛、马、雉、猪、羊”五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和“宫、商、角、徵、羽”近似,这是“畜禽说”;一说,它们来源于古代氏族的图腾,这是“图腾说”;而在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中的说法则为: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这是“君臣说”。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给音乐涂上了一层或神秘、或朴素、或带有封建主义伦理观念的色彩,表达了中国先民的不同音乐观念。
椅子
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椅”,也作“倚”。起源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为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家具。
唐代以前的“椅”字还有一种解释,作“车旁”讲,即车的围栏。其作用是人乘车时有所依靠。后来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其制当是受车旁围栏的启发,并沿用其名而称这种坐具为“椅子”了。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已有相当讲究的椅子了。如郎余令《历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为四直腿,束腰,上侧安托角牙,棱角处起线,这种装饰在明清时期称为“混面双边线”。坐面上在后部立四柱,中间两柱稍高,上装弧形横梁,两端长出部分雕成龙头,扶手由后中柱通过边柱向前兜转搭在前立柱上。扶手与坐面中间空当嵌圈口花牙。扶手尽端亦雕成龙头,与后背搭脑融为一体。坐面附软垫、衬背。这在当时应是十分精致的椅子了。
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是在百刻制使用期间制订出来的。如果把一个时辰相等于八刻的话,这一天就多出四刻。为此,有人提出在十二时辰中,子、卯、午、酉各九刻,其余的则为八刻;还有另一种提法则是,子、午各十刻,其余则八刻等。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分析的话,都是中午以前和中午以后的半天将各分到二刻。这样一来,午时三刻加上前半天分到的二刻,就相当于午时五刻,也就是相当于全部午时(11时~13时)的一半,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午十二点。
击鼓鸣冤
相传,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登上皇位不久,他的一个侄子倚仗皇势在街上欺负民女苏小娥。有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见到一群人欺负一个弱女子,看不过去,路见不平,把皇侄的木棍打落在地。皇侄大发雷霆,遂令随从们动武。在打斗的过程中,一随从持剑本想刺杀大汉的,由于大汉机敏避开,却刺到皇侄身上,皇侄当场毙命。皇侄的家人知道后便把大汉告到官府,大汉被定处死刑。脱险的苏小娥得知后,决定到衙门申冤昭雪。但衙门戒备森严,怎么办呢?于是她想了个办法。小娥和妹妹持一小鼓、一小锣到衙门门前猛击,并连声高喊“冤枉”。后来这件事情满京城的人都知道了,也就传到了刘邦耳里,于是他下令亲自审理案件,弄清事情的真相后,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大汉终于洗刷了冤屈,无罪释放。
苏小娥击鼓鸣冤这一举动给了刘邦一个启示,为方便百姓告状,他特下圣旨,命各级官署大门必须各置一鼓一钟,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上堂,借以显示便民、德政。就这样,击鼓鸣冤之制,一直流传了两千余年,直至清末。
(摘自《文苑·经典选读》)
“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但这“宫商角徵羽”的名称是何时形成的呢?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那么,“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名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有多种说法了:一说,它来自古代的天文学,即是从二十八个星宿的名称而来的,如“宫”来自二十八星宿环绕的中心——中宫,其他四音来自不同的星宿名称,这是“天文说”;一说,它来自古人驯养的畜禽,说“牛、马、雉、猪、羊”五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和“宫、商、角、徵、羽”近似,这是“畜禽说”;一说,它们来源于古代氏族的图腾,这是“图腾说”;而在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中的说法则为: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这是“君臣说”。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给音乐涂上了一层或神秘、或朴素、或带有封建主义伦理观念的色彩,表达了中国先民的不同音乐观念。
椅子
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椅”,也作“倚”。起源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为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家具。
唐代以前的“椅”字还有一种解释,作“车旁”讲,即车的围栏。其作用是人乘车时有所依靠。后来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其制当是受车旁围栏的启发,并沿用其名而称这种坐具为“椅子”了。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已有相当讲究的椅子了。如郎余令《历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为四直腿,束腰,上侧安托角牙,棱角处起线,这种装饰在明清时期称为“混面双边线”。坐面上在后部立四柱,中间两柱稍高,上装弧形横梁,两端长出部分雕成龙头,扶手由后中柱通过边柱向前兜转搭在前立柱上。扶手与坐面中间空当嵌圈口花牙。扶手尽端亦雕成龙头,与后背搭脑融为一体。坐面附软垫、衬背。这在当时应是十分精致的椅子了。
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是在百刻制使用期间制订出来的。如果把一个时辰相等于八刻的话,这一天就多出四刻。为此,有人提出在十二时辰中,子、卯、午、酉各九刻,其余的则为八刻;还有另一种提法则是,子、午各十刻,其余则八刻等。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分析的话,都是中午以前和中午以后的半天将各分到二刻。这样一来,午时三刻加上前半天分到的二刻,就相当于午时五刻,也就是相当于全部午时(11时~13时)的一半,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午十二点。
击鼓鸣冤
相传,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登上皇位不久,他的一个侄子倚仗皇势在街上欺负民女苏小娥。有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见到一群人欺负一个弱女子,看不过去,路见不平,把皇侄的木棍打落在地。皇侄大发雷霆,遂令随从们动武。在打斗的过程中,一随从持剑本想刺杀大汉的,由于大汉机敏避开,却刺到皇侄身上,皇侄当场毙命。皇侄的家人知道后便把大汉告到官府,大汉被定处死刑。脱险的苏小娥得知后,决定到衙门申冤昭雪。但衙门戒备森严,怎么办呢?于是她想了个办法。小娥和妹妹持一小鼓、一小锣到衙门门前猛击,并连声高喊“冤枉”。后来这件事情满京城的人都知道了,也就传到了刘邦耳里,于是他下令亲自审理案件,弄清事情的真相后,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大汉终于洗刷了冤屈,无罪释放。
苏小娥击鼓鸣冤这一举动给了刘邦一个启示,为方便百姓告状,他特下圣旨,命各级官署大门必须各置一鼓一钟,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上堂,借以显示便民、德政。就这样,击鼓鸣冤之制,一直流传了两千余年,直至清末。
(摘自《文苑·经典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