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项随机对照研究(RCT)和4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获得的有限证据显示,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质量等指标用于评估两项技术的结果并不一致.虽然有研究发现接受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其翻修率、假体周围骨折率、死亡率更低,但是这些结论仍存争议且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了假体周围骨折率外,两种治疗方法在非致命性并发症的
【机 构】
:
AOPublishing,SwitzerlandClavadelerstrasse,CH-7270DavosPlatz,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随机对照研究(RCT)和4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获得的有限证据显示,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质量等指标用于评估两项技术的结果并不一致.虽然有研究发现接受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其翻修率、假体周围骨折率、死亡率更低,但是这些结论仍存争议且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了假体周围骨折率外,两种治疗方法在非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上相似.但一些队列研究由于样本量较少或随访时间不足导致结论的可信度不高.因此,有必要开展大样本的、结合意向治疗分析、采用标准评价指标的随机研究对这些结论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胫骨上段开放性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是小腿的严重损伤,属Gustilo ⅢC型骨折,常合并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损伤及小腿肌肉的严重损伤。
根据最近两项随机对照研究的结论显示,在肌力、平衡、步态,运动功能等指标检测方面,负重锻炼与非负重锻炼对促进功能的恢复几乎无显著差异.虽然一项研究发现,术后4个月随访时,在平衡和运动功能评价等方面负重锻炼有优势,但是另一项研究则发现,术后随访2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在锻炼时间的选择上两组间有偏差,这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一项研究是在术后平均约156 d开始锻炼,另一项研究则是在术后平均约1
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1].保守治疗不仪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且易于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早期手术被认为是减少患者卧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方法.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07年6月采用瑞士AO/ASIF设计的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和美国Stryker公司设计的第二代Gamma钉共治疗1
腰椎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50%~70%,其中爆裂型骨折占脊柱外伤的10%~20%[1].由于经后路伤椎上、下相邻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有创伤小、操作较简单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常用的手术方式,但该方法存在内置物疲劳易折断、椎体高度复位不佳、后凸畸形矫正不满意等缺点.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伤椎椎弓根钉(3椎体5枚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术治疗36例胸腰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球囊扩张术在严重开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对26例(28椎)严重胸腰椎骨折先行脊柱内固定器系统固定,后经椎弓根气管插管球囊扩张、椎体内植入自体骨泥及颗粒骨.21例为新鲜骨折,5例为陈旧性骨折.损伤节段:T10 1例,T11 2例,T12 6例,L1 10例,L2例,L4 5例,L5 2例.24例为单椎损伤,2例为双椎损伤(T12、L1及L1
目的 探讨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导管的可行性,检测神经生长因子的活性及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以可降解生物材料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LA-CL)]为壳层材料、神经牛长冈子(NGF)和牛血清蛋白(BSA)为芯层材料的纳米纤维,纺织成神经导管复合体.模拟体内环境进行体外降解缓释8周,在不同时间点,应用PCI2细胞培养法检测缓释液中NGF的生物活性.构建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31岁,因交通伤致左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3d,诊断为左侧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脱位,于2007年1月31日由当地医院转入我院.该患者于3 d前(2007年1月28日)因骑摩托车不慎与汽车相撞,致左髋疼痛、活动受限,不能行走,伴头面部肿痛,但无昏迷、呕吐.被急送当地医院就诊,经体检、X线摄片和CT等检查,排除了颅脑和内脏器官损伤以及创伤性休克,初步诊断为左侧髋臼合并同
目的 系统评价桥式外固定和非桥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创伤数据库(2009年)、MED-LINE(1966年至2009年12月)、Embase(1966年至2009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09年12月)、PubMed、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的相关文献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治疗急、慢性创伤创面和(或)创腔的新技术,于1992年由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schmann博士首创,最初用于治疗躯干、四肢的软组织感染创面,应用效果很快得到肯定,并逐渐被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各种问题创面(problem wounds)[1],经过近10年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VSD已成为处理这些创伤创而的标准治疗模式[
4项队列研究关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时不治疗尺骨茎突骨折对疗效的影响.这4项研究的结论均认为:与不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相比,不治疗尺骨茎突骨折并不会对最终疗效产生影响.通过1~2年的随访发现,不论患者是否存在尺骨茎突骨折,疗效均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