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宝马在中国汽车市场本土化营销的一步步深入,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近期表示,践行社会责任是BMW在中国深入本土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事实上,作为一种深入市场的手段,宝马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着自己全方位的规划。
近日,关于宝马的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关于宝马的爱心基金,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副总裁孙玮为《汽车纵横》记者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汽车纵横》:您是如何理解“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的?
孙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汽车企业,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高安全性的产品,更要致力于推动自身所处产业链上下游,以及投资所在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长期致力于降低排放、促进资源效率,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性生产领域取得的成果,来带动各方力量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各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汽车纵横》:BMW在中国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侧重点是什么?
孙玮: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我们一直在脚踏实地地持续推进本地化。作为最早系统性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汽车厂商之一,我们在中国持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主要集中在资源创新、文化交流与社会融合、教育三个核心领域。这也是我们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选择开展的活动。
《汽车纵横》:有什么样的特点?
孙玮:我认为一个好的项目需要同时具备三个特征:长期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从已连续举办九年的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到持续七年探访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的BMW中国文化之旅,从为无数孩子带去欢笑与关爱的“BMW童悦之家”儿童关爱计划,再到关注玉树地区生态保护的自然家园守护行动……BMW在中国开展的每一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均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征。
另外,更与众不同也最令我们自豪的是,我们在践行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的同时,还通过“宝马爱心基金”这个全方位的企业公民平台,带动了包括经销商、员工与车主等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其中,通过持续开展社会贡献活动,深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汽车纵横》: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宝马爱心基金”?
孙玮:“宝马爱心基金”是我们在2008年建立的一个在中国实践社会责任的平台。
截至目前,这个平台在全国建立了52个“BMW童悦之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儿童提供了成长中必要的学习用品与持续的精神关爱;“BMW悦助未来”助学计划为13个省的5400余名贫困学生提供了近1200万元的学费资助,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及培训;“BMW中国文化之旅”先后探访了中国六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17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69项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和研究课题进行了总计700万元的捐助,积极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已走过中国63个城市,受益儿童数量突破了36万人,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玉树关爱行动”三年间连续六次带领车主、经销商等志愿者前往玉树,为灾区师生发放过冬物资和学习用品,并从最初的物质援助延伸到对三江源玉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等等。
而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个平台五年来有效地凝聚和带动了整个BMW爱心大家庭的力量。
《汽车纵横》:像您刚才说的,这个平台真的带动了包括经销商、员工和车主等各方人士的参与?
孙玮:是的。我们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截至目前,BMW及BMW爱心大家庭累计爱心捐款达9500余万元;超过5万名的BMW员工和爱心车主以及250余家经销商参与到BMW社会贡献项目中。已带动5万多名车主、员工和数百家BMW经销商投身于公益项目,受益群体超7万人次。
《汽车纵横》:作为外资企业,BMW在本土所进行的CSR项目活动与中国有什么区别吗?
孙玮:BMW在全球的战略方向是统一的,而且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CSR经验。在中国,我们在遵循相同的战略方向的同时,也会结合中国实际,履行与自身的行业领先地位相符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例如,去年我们在全球提出了企业公民战略。我们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资源创新、文化交流与社会融合、教育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行业领先性的社会贡献项目。
《汽车纵横》:有人说,提高产品质量是汽车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对此您怎么理解?
孙玮:我们比较信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BMW也是全球最先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到整个价值链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我认为这是比产品质量更高的要求。
幸运的是目前为止我们做的还不错。宝马集团已经连续八年被道琼斯可持续性发展指数(DJSI)评为全球最具可持续性的汽车生产商,也是唯一一家连续14年保持每年上榜的汽车企业。
《汽车纵横》: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哪些方面?
孙玮: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引领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并密切关注所在社区的长期利益,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这既包括了产品方面,也包含了企业长期的利益考虑,以及社会责任方面。
2011年初,BMW将可持续发展策略扩展至销售领域,在业内率先推出5S理念。多出来的那个“S”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意思。因为我们希望鼓励全国BMW授权经销商切实履行对于本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责任,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28家全新及升级的5S经销商,为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汽车纵横》:但是有时候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您怎么看? 孙玮: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不仅要保持良好的盈利水平,更应当在业务运营中融入对社会、环境问题的综合考量,切实承担起与自身行业地位相符的的企业社会责任。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在卓越的产品性能和产业环境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
就宝马来说,我们会用更多的精力致力于降低排放、促进资源效率,并带动各方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在资源创新方面,值得我们骄傲的是“BMW高效动力策略”,可以说这是宝马集团科技产品发展的重要基石。这是我们早在2002年就推出的一项策略,目的是通过高端技术实现“更少尾气排放,更多驾驶乐趣”的双重愉悦体验。在可持续性生产方面,我们在2012年5月投产的华晨宝马铁西工厂采用超过60种环保节能措施,我们还计划在2015年投产华晨宝马新发动机工厂,届时工厂在水资源消耗、能耗以及颗粒物排放等方面都能够达到BMW集团内的领先水平。
[后记]
在这次访谈之后,记者受邀参加了“宝马爱心基金5周年”的记者活动日。受邀的记者并不多,即便如此,当天活动现场的座位依旧空了许多。
在活动开始之前,负责宣讲的宝马爱心基金传播经理张婧问在座的记者们,“请问有多少人听说过‘宝马爱心基金’?”在场的十几个记者全部满脸茫然。“那有人知道宝马开展过的其它公益活动吗?”短暂的沉默之后,只有一个记者提到了宝马的儿童交通安全项目。张婧又问:在座的记者有哪些是因为真正关心公益坐到这里的,有多少是因为CSR这个主题才来的?多半记者表示是后者。
活动就在这样尴尬的氛围中开始。张婧首先对项目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接下来是简单的PPT播放,而70%的时间张婧只是在请大家观看有关“宝马爱心基金”的视频。这些视频就像一个个的微电影,使观看者们走入那些真实的故事。
一位在玉树地震中失去家园和上学机会的少女,在爱心基金的资助下,不仅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而且多年后成为了爱心基金组织中的一员。在这个组织中,从“受助者”变成“授助者”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个贫穷的藏区家庭中,四个少不更事的孩子由祖母一人照料,家庭的生产力几乎为零,经济状况也可想而知。宝马爱心基金最终选择的扶贫方式是送一头牦牛。这个在藏区人眼中相当“昂贵”的物品,得以使那个家庭维持下去。最高级的慈善不是物质的给予,而是帮助受助者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
除了受助者的故事,还有宝马经销商和志愿车主等授助者的故事。整个过程没有口号式的自我褒奖,也没有好听的项目名称和捐款数字的一味罗列,感觉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单纯而真诚的爱心的传递。最后,张婧表达了希望更多人加入到爱心基金组织之中的愿望,对于宝马宏观的项目规划和未来展望并没有更多提及。
毋庸置疑,宝马爱心基金这个项目的纵向深入已经完全超越了树立企业形象的公益层面,而是竖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标杆。对于如大海退潮被搁浅在沙滩上的落难小鱼一样的受助者来说,宝马爱心基金是危难之中的救星。而对只关心社会热点而频繁的奔走于各种宣讲活动之间的记者们来说,又怎么有机会了解并深入这些项目呢?
近日,关于宝马的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关于宝马的爱心基金,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副总裁孙玮为《汽车纵横》记者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汽车纵横》:您是如何理解“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的?
孙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汽车企业,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高安全性的产品,更要致力于推动自身所处产业链上下游,以及投资所在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长期致力于降低排放、促进资源效率,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性生产领域取得的成果,来带动各方力量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各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汽车纵横》:BMW在中国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侧重点是什么?
孙玮: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我们一直在脚踏实地地持续推进本地化。作为最早系统性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汽车厂商之一,我们在中国持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主要集中在资源创新、文化交流与社会融合、教育三个核心领域。这也是我们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选择开展的活动。
《汽车纵横》:有什么样的特点?
孙玮:我认为一个好的项目需要同时具备三个特征:长期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从已连续举办九年的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到持续七年探访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的BMW中国文化之旅,从为无数孩子带去欢笑与关爱的“BMW童悦之家”儿童关爱计划,再到关注玉树地区生态保护的自然家园守护行动……BMW在中国开展的每一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均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征。
另外,更与众不同也最令我们自豪的是,我们在践行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的同时,还通过“宝马爱心基金”这个全方位的企业公民平台,带动了包括经销商、员工与车主等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其中,通过持续开展社会贡献活动,深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汽车纵横》: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宝马爱心基金”?
孙玮:“宝马爱心基金”是我们在2008年建立的一个在中国实践社会责任的平台。
截至目前,这个平台在全国建立了52个“BMW童悦之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儿童提供了成长中必要的学习用品与持续的精神关爱;“BMW悦助未来”助学计划为13个省的5400余名贫困学生提供了近1200万元的学费资助,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及培训;“BMW中国文化之旅”先后探访了中国六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17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69项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和研究课题进行了总计700万元的捐助,积极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已走过中国63个城市,受益儿童数量突破了36万人,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玉树关爱行动”三年间连续六次带领车主、经销商等志愿者前往玉树,为灾区师生发放过冬物资和学习用品,并从最初的物质援助延伸到对三江源玉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等等。
而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个平台五年来有效地凝聚和带动了整个BMW爱心大家庭的力量。
《汽车纵横》:像您刚才说的,这个平台真的带动了包括经销商、员工和车主等各方人士的参与?
孙玮:是的。我们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截至目前,BMW及BMW爱心大家庭累计爱心捐款达9500余万元;超过5万名的BMW员工和爱心车主以及250余家经销商参与到BMW社会贡献项目中。已带动5万多名车主、员工和数百家BMW经销商投身于公益项目,受益群体超7万人次。
《汽车纵横》:作为外资企业,BMW在本土所进行的CSR项目活动与中国有什么区别吗?
孙玮:BMW在全球的战略方向是统一的,而且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CSR经验。在中国,我们在遵循相同的战略方向的同时,也会结合中国实际,履行与自身的行业领先地位相符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例如,去年我们在全球提出了企业公民战略。我们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资源创新、文化交流与社会融合、教育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行业领先性的社会贡献项目。
《汽车纵横》:有人说,提高产品质量是汽车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对此您怎么理解?
孙玮:我们比较信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BMW也是全球最先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到整个价值链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我认为这是比产品质量更高的要求。
幸运的是目前为止我们做的还不错。宝马集团已经连续八年被道琼斯可持续性发展指数(DJSI)评为全球最具可持续性的汽车生产商,也是唯一一家连续14年保持每年上榜的汽车企业。
《汽车纵横》: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哪些方面?
孙玮: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引领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并密切关注所在社区的长期利益,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这既包括了产品方面,也包含了企业长期的利益考虑,以及社会责任方面。
2011年初,BMW将可持续发展策略扩展至销售领域,在业内率先推出5S理念。多出来的那个“S”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意思。因为我们希望鼓励全国BMW授权经销商切实履行对于本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责任,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28家全新及升级的5S经销商,为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汽车纵横》:但是有时候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您怎么看? 孙玮: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不仅要保持良好的盈利水平,更应当在业务运营中融入对社会、环境问题的综合考量,切实承担起与自身行业地位相符的的企业社会责任。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在卓越的产品性能和产业环境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
就宝马来说,我们会用更多的精力致力于降低排放、促进资源效率,并带动各方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在资源创新方面,值得我们骄傲的是“BMW高效动力策略”,可以说这是宝马集团科技产品发展的重要基石。这是我们早在2002年就推出的一项策略,目的是通过高端技术实现“更少尾气排放,更多驾驶乐趣”的双重愉悦体验。在可持续性生产方面,我们在2012年5月投产的华晨宝马铁西工厂采用超过60种环保节能措施,我们还计划在2015年投产华晨宝马新发动机工厂,届时工厂在水资源消耗、能耗以及颗粒物排放等方面都能够达到BMW集团内的领先水平。
[后记]
在这次访谈之后,记者受邀参加了“宝马爱心基金5周年”的记者活动日。受邀的记者并不多,即便如此,当天活动现场的座位依旧空了许多。
在活动开始之前,负责宣讲的宝马爱心基金传播经理张婧问在座的记者们,“请问有多少人听说过‘宝马爱心基金’?”在场的十几个记者全部满脸茫然。“那有人知道宝马开展过的其它公益活动吗?”短暂的沉默之后,只有一个记者提到了宝马的儿童交通安全项目。张婧又问:在座的记者有哪些是因为真正关心公益坐到这里的,有多少是因为CSR这个主题才来的?多半记者表示是后者。
活动就在这样尴尬的氛围中开始。张婧首先对项目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接下来是简单的PPT播放,而70%的时间张婧只是在请大家观看有关“宝马爱心基金”的视频。这些视频就像一个个的微电影,使观看者们走入那些真实的故事。
一位在玉树地震中失去家园和上学机会的少女,在爱心基金的资助下,不仅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而且多年后成为了爱心基金组织中的一员。在这个组织中,从“受助者”变成“授助者”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个贫穷的藏区家庭中,四个少不更事的孩子由祖母一人照料,家庭的生产力几乎为零,经济状况也可想而知。宝马爱心基金最终选择的扶贫方式是送一头牦牛。这个在藏区人眼中相当“昂贵”的物品,得以使那个家庭维持下去。最高级的慈善不是物质的给予,而是帮助受助者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
除了受助者的故事,还有宝马经销商和志愿车主等授助者的故事。整个过程没有口号式的自我褒奖,也没有好听的项目名称和捐款数字的一味罗列,感觉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单纯而真诚的爱心的传递。最后,张婧表达了希望更多人加入到爱心基金组织之中的愿望,对于宝马宏观的项目规划和未来展望并没有更多提及。
毋庸置疑,宝马爱心基金这个项目的纵向深入已经完全超越了树立企业形象的公益层面,而是竖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标杆。对于如大海退潮被搁浅在沙滩上的落难小鱼一样的受助者来说,宝马爱心基金是危难之中的救星。而对只关心社会热点而频繁的奔走于各种宣讲活动之间的记者们来说,又怎么有机会了解并深入这些项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