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承前启后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272787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紫砂发展历史,有两条主线:一、紫砂艺人在紫砂造型、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工艺技法等方面,不断发展创新,日臻完善;二、文人、士大夫参与合作紫砂的造型设计、装饰陶刻、工艺改良等方面,使紫砂有了更新、更快、更合理的发展。可以说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动力;两者互为补充,互为启发,才能达到现代盛世紫砂的局面。
  清代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为溧阳县县宰时,他从溧阳出发,经二百里水路来宜兴与紫砂艺人合作,创新了紫砂壶陶刻装饰,同时在壶款的设计上开创了许多新款壶样,其中最为经典的紫砂壶被后人总结为“曼生十八式”。当代李铁映先生,不远千里,不辞辛劳由京华来宜兴与紫砂艺人探讨、研究,创新壶款,他从近几年设计的百余种新款壶样中,筛选出最为经典的18种壶款,定名为“铁映十八式紫砂”。
  “铁映十八式紫砂”参照古代经典壶款作为造型创意基础,以冲茶品茗的实用器具为紫砂功能,这些紫砂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与情趣,融艺术创意于生活之中,且方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18种造型各异的壶款中,有改变传统方器的,如乌龙壶和普洱壶,此二款壶形方中寓圆,其壶盖皆以圆盖造型处理,以小圆合于大方之中;有竹段壶创意系列,如力践壶、紫竹壶,此二款壶形以竹段为壶体造型,壶嘴、壶把以竹节装饰,壶盖上贴以竹叶,灵动自然;有加入现代设计理念的异形壶,如玄石壶、天籁壶,此两款壶形、壶体取自于一高一矮光滑圆润的鹅卵石造型,壶盖上壶纽以小石块状绞泥装饰点缀而成,大石之中立着小石头,又以紫砂做成,别具特色;有吸收传统造型改良的提梁壶款,如金钟壶、晚晴壶,此两款壶形以传统光素器制成壶体,金钟壶为提带式造型,晚晴壶以圆环状造型处理,各具独特风韵;有以绞泥手法制作而成的归真壶,此壶在壶体下端绞出一圈蓝、黄相间的绞泥纹样,好似一条小河蜿蜒流淌于壶体,生动自然;有造型创意几何壶款,如三元壶、明鉴壶,此两款壶形由壶底、壶体、壶盖3圆体组合而成,3圆体相连,浑然天成;有吸收民间工艺造型又抽象变化的龙人壶、游心壶,龙人壶壶身如传统放大的玉环,壶纽以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图腾为造型设计,而游心壶外形以民间葫芦状造型处理,别致而富于生活气息,此两款壶的造型汲取了民间工艺品的精华,又增添许多新颖生机;又有传统壶款改良后的造型,形成独立创意设计的壶款,如善善壶、博仙壶、世极壶、龙井壶,其中善善壶以如意桥纽装饰壶盖,博仙壶则用母、子壶同在一壶之中,壶纽以小壶造型装饰处理,世极壶以壶盖打开是一小茶杯的功能取胜,龙井壶配以灵活、变化的壶嘴、壶把,一动一静,别开生面。
  除壶的造型设计创意之外,“铁映十八式紫砂”还精选上等紫砂泥原矿料,其中有紫泥、底槽青、红皮龙、段泥、老段泥、青灰泥、墨绿泥等等,泥色多样又融于壶款设计之中,丰富了此系列组壶。该系列组壶,整体造型独特,创意新颖,用泥讲究,矿料多样,制作精良,从而使“铁映十八式紫砂”表现出古朴大气、厚重典雅的艺术特色。此系列组壶在整体取名上,也与以往壶名有所不同,并都由我刻成印款印在壶底部,同时又给每款壶名配上相同名称的文化茶。一壶、一印、一茶,三者结合,既增加了文化含量,又使壶用以喝茶的实用功能更为增强,巧妙地把壶与茶搭配在一起。可以说“铁映十八式紫砂”是紫砂历史上的又一次创新,是继“曼生十八式紫砂”后名士、文人参与紫砂合作、创新的又一丰碑。
其他文献
“美术(绘画)史”一向被视为历史的一个分支,尤其是文化史的一支,而美术(绘画)作品就如历史的“文献”或证据的被引用。“美术(绘画)史”与一般“历史”一样有“史”字,当然被限定了活动的性质:必须以当下“回顾”的姿态,面对过去的时空。美國历史学家班纳特(William J.Bennett)曾说“历史”就是“组织起来的回忆”。陈國球曾利用现代理论将“历史书写”归纳为:“以书写行动将所能掌握的‘过去’按照
期刊
予长于瓮牖之家,所庆者惟绝少膏梁之气。  先大人以才名于里邑,廉而能书,惜困踬于身心,扼囿于时代,不及远奉,常怀殃殃。及老,寄托于小子,俟续厥志。  闽地乃父祖之乡,岂敢弗爱,然风月虽佳,亦未敢久恋。未及弱冠,予负囊笈及大人之志,涉泛学海江湖,不虞竟数十年耳。  初,行事之余,无时日敢废翰墨,拳拳握心,念兹在兹。行游坐卧,帖笺与俱。因唐欧、褚、颜、柳为基,上溯汉魏,下涉宋明,无不心慕手追,积有微力
期刊
阅读陈羲明的书法使我产生了少有的感动。因为他很古典,同时又很现代。既古又新是当代书法创作的核心目标,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境界,而陈羲明正接近这个目标前行着。  当代书法艺术,由于电脑的普及而实用功能越来越被弱化,越来越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审美的殿堂,这也正符合中华民族解决了温饱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客观需求。陈羲明的书法创作道路恰恰顺应了这一客观要求,因而前景十分广阔。  陈羲明其人,里里外外都散发出一种时代气
期刊
“求道与放歌”——吴国平、谢少承、柳江南书法作品展,于2011年5月15日至17日在南京博物院展出。这是一个规模不大,也没有很大排场和宣传的三位军旅书家的书法作品展。然而,当我们走进这个展览,推究三位书家的艺术审美风格、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其文化背景后,就不难看出,这个展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品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对当下书坛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期刊
编者按 2014年3月19日,“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继2013年10月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基础上,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第二个大型展览。开幕式结束后,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地缘文化与中国现当代美术——汉风墨韵晋京展美术研讨会”就徐州与二十世纪美术及“彭城画派”展开了研讨这是第一次聚集了徐州籍艺术
期刊
在当今中国画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辈是中流砥柱,尹石正是其中一员。尹石幼时受江南洪泽湖万顷碧波滋养,萌发了对书画篆刻及古典文学的兴趣。后虽从军、学医,但始终不辍艺术之理想,终于卸甲寄情书画。上世纪60年代末,尹石的绘画直接师承画家王板哉,王板哉又早年于北平国立艺专师从齐白石、黄宾虹诸先生,长于写意,尤擅花鸟草虫,其作品简约大气、水墨淋漓。尹石也从老师处受益匪浅,学习继承了其绘画主旨,又兼习扬
期刊
近日又看到了喜猷新近创作的一些书法作品,四体兼具,总的感觉是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追求至善尽美也。喜猷书法,其惟恒思新貌,日复一日浸淫点线,不能至如此富有之境。  喜猷的书法艺术行径,始终走端严堂正之路。其根植在晋人潇散儒雅之地。晋人书法,以羲献父子领军,屹立于汹涌澎湃的书法艺术长河中,激荡无匹。时至今日,冷静地徘徊回顾,其主流
期刊
编者按2013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书法进校园,书法进课堂,把书法教育正式纳入到了国家的教育系统中。2014年7月16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实施了“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师资首批培训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开学。由此,中国书法教育的大幕被掀开。中国书法包含了历史、哲学、美学、道德、技艺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书法有法,如何在书法学习中有效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菁华,是每一个书
期刊
杨守敬(1839年—1915年),湖北宜都市陆城镇人,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晚清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书学理论和书法艺术家、近代大藏书家。他是公认的“开舆地学之新纪元”的泰斗,与清朝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被誉为清代三绝学。杨守敬篆、隶、真、行、草诸体俱善,有《评碑记》《评帖记》《楷法溯源》《学书迩言》等书论传世,至今仍为学书指南。  杨守敬
期刊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用刀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殷虚文字” 等。是殷商王朝占卜吉凶的内容的古汉字。最早研究和发现是清末王懿荣,而最早的以甲骨文入印的是简经纶。“简氏以甲骨文入古玺,以章草治侧款,实是民国印坛开先河 ……”(孙洵《民国篆刻史》)。后有王雪民、易大厂。杨仲子等人。甲骨文可认识的字很少,姚孝遂等编制的《甲骨文字形总表》,收入的总字数只有3691字(包括部分合文),其中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