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闭气不是胎息
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将胎息分为两类,一类以《抱朴子》的胎息术为代表,其核心部分是闭气;另一类以《胎息经》、《胎息精微论》为代表,其核心部分是神气合一、丹田呼吸。实际上《抱朴子》胎息术应属于独立的闭气法,同《胎息经》为代表的胎息法,存在重大区别,二者缺乏最基本的共同点。将《抱朴子》胎息术列为胎息法一类,是很大的误会。
《抱朴子》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之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显然,《抱朴子》是将停息闭气和婴儿在母胎中未行鼻口呼吸相类比,因之称为胎息。但胎儿依靠脐动脉和脐静脉同母体进行气体交换,依然不断进行吸气和吐气,所以将闭气称为胎息十分勉强。汉晋时代,已经出现行气、闭气修炼法,葛洪跟从祖葛玄学的,显然就是当时流行的行气、闭气法。因为葛洪将自己修炼的闭气法称之为胎息,所以后人便不断仿效,创编出许许多多以闭气为核心兼及意念存想活动的方法,并都称之为胎息法。如《胎息真仙章》(《太清中黄真经》)所授功法,便是以闭气为大要,并结合存想活动的;《云笈七签》收录的《胎息口诀》,则是一种闭气的结合导引、存想、内视的综合功法。
相传为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著的《胎息精微论》,曾对胎息时行闭气提出严厉批评。文中说:“今之学者或传古方,或受非道,皆闭口缩鼻,贵其气长,而不知五脏雍闭,畜损正气,殊非自然之息。此繁劳形神,无所益也。”又说:“若抑塞鼻口,拟习胎息,殊无此理。”这是因为闭气法同胎息法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修持方式,它们各自通过独特的手段来激发体内气机,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功效。如果想通过神气合一、丹田呼吸来实现伏气结丹的胎息状态,那就不适宜强行闭气。司马承祯从这一角度提出劝戒,是有道理的。苏轼谈炼胎息的体会,也很能说明问题。他在写给其弟苏辙的信中,曾指出:“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但他觉得炼胎息时,“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眇绵洸漭,无卓然近效”;“若闭而留之,不过三五十息,奔突而出,虽有微暖养下丹田,益不偿于损,决非度世之术。”他想在以《胎息经》为代表的柔缓细长呼吸法,和以《抱朴子》为代表的“胎息术”实为闭气法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他说:“云闭气于胸膈中令鼻端鸿毛不动,则初机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恐原不闭鼻中气,只以意坚守于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动不动,氤氲缥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嘴上气,自然出入。”又说:“遇欲吸时不免微吸,及其呼时……微微自出尽,气平则又微吸。如此,出入原不断。”苏轼的这种变通之法,实际上已经不是《抱朴子》的“胎息术”(即闭气法),而是接近于《胎息经》一类的呼吸法了。这是因为上述两种方法之间,根本无法找到契合点。他后来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中,便不再提上述这种变通了的“胎息法”,而是竭力推荐闭息,说自己:“近来闭得渐久,每闭百二十至而开,盖已闭得二十余息也。”
总之,闭气和胎息存在着许多重大的区别,二者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共同点:
1.闭气无息,胎息有息(微息)。闭气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非自然态的停止呼吸,它在一定时限内阻断气息进出;而胎息则是深度松静下的自然态呼吸,它持续进行柔长细缓的气息交流。闭气时一方面保持了深吸气时的态势,另方面又进行了忍气,不使气流进出,这样既维持了肋间肌和膈气较强的张力,又增加了内压力,闭气正是通过这种较强的张力和内压力,影响全身的血脉和内脏器官,从而催逼内气萌发和运行的。胎息则是通过神息相依、神息相抱的丹田呼吸,来实现伏气育丹。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
2.闭气时的注意点在胸膈,胎息时的注意点则在丹田。闭气是在深吸气后进行,深吸气时,除膈肌、肋间外肌收缩外,辅助呼吸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肌等)、甚至咽喉肌、鼻翼肌也参加活动,而闭气时,则要在一定时限内维持这种吸气时的态势,故作功注意点自然会落在胸膈部位。胎息则不同。胎息是一种微细柔缓的丹田呼吸,它要求纳气和吐气都在丹田进行,故其注意点便落在丹田。
3.闭气有念,胎息无念。 闭气是人为的阻断气流进出,虽然此时已停止吸气,但吸气肌仍保持原来的态势,仍有较大的张力,所以心理上有相对的紧张度,并出现控制吸气时态势的意念活动;加之有些功法还结合存想,更使意念活动增强。这样,入静度相对说就要浅一些。而胎息则是深度寂静,完全没有意念活动,表现了气息绵绵、神气合一、高度宽松的态势。因此,入静度就深得多。
4.闭气是依靠相对延长停止呼吸的时间,逐渐找到闭气和放松肌体的平衡点,来实现功境的优质化,来提高作功的效率。也就是说,闭气时一方面要保持吸气时的态势,相对延长停止呼吸的时间,另方面又要始终保持松静的心态,两者如能保持平衡,则不但可提高功效,还能避免出现不良反应。胎息则是依靠不断弱化气息和元神的活动,逐渐找到神、息、气(内气)的结合点,来实现功境的优质化,来提高作功的效率。胎息时要让丹田呼吸、凝神气穴和伏气结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出现元神恍恍惚惚,气息细细绵绵,内气氤氤氲氲这样一种优质的功态。实现这样的功态,将会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
综上所述,闭气和胎息是两种存在重大区别的修炼方法。《抱朴子》胎息术,显然应归于闭气法一类。
(完)
〖编辑:迟昊〗
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将胎息分为两类,一类以《抱朴子》的胎息术为代表,其核心部分是闭气;另一类以《胎息经》、《胎息精微论》为代表,其核心部分是神气合一、丹田呼吸。实际上《抱朴子》胎息术应属于独立的闭气法,同《胎息经》为代表的胎息法,存在重大区别,二者缺乏最基本的共同点。将《抱朴子》胎息术列为胎息法一类,是很大的误会。
《抱朴子》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之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显然,《抱朴子》是将停息闭气和婴儿在母胎中未行鼻口呼吸相类比,因之称为胎息。但胎儿依靠脐动脉和脐静脉同母体进行气体交换,依然不断进行吸气和吐气,所以将闭气称为胎息十分勉强。汉晋时代,已经出现行气、闭气修炼法,葛洪跟从祖葛玄学的,显然就是当时流行的行气、闭气法。因为葛洪将自己修炼的闭气法称之为胎息,所以后人便不断仿效,创编出许许多多以闭气为核心兼及意念存想活动的方法,并都称之为胎息法。如《胎息真仙章》(《太清中黄真经》)所授功法,便是以闭气为大要,并结合存想活动的;《云笈七签》收录的《胎息口诀》,则是一种闭气的结合导引、存想、内视的综合功法。
相传为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著的《胎息精微论》,曾对胎息时行闭气提出严厉批评。文中说:“今之学者或传古方,或受非道,皆闭口缩鼻,贵其气长,而不知五脏雍闭,畜损正气,殊非自然之息。此繁劳形神,无所益也。”又说:“若抑塞鼻口,拟习胎息,殊无此理。”这是因为闭气法同胎息法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修持方式,它们各自通过独特的手段来激发体内气机,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功效。如果想通过神气合一、丹田呼吸来实现伏气结丹的胎息状态,那就不适宜强行闭气。司马承祯从这一角度提出劝戒,是有道理的。苏轼谈炼胎息的体会,也很能说明问题。他在写给其弟苏辙的信中,曾指出:“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但他觉得炼胎息时,“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眇绵洸漭,无卓然近效”;“若闭而留之,不过三五十息,奔突而出,虽有微暖养下丹田,益不偿于损,决非度世之术。”他想在以《胎息经》为代表的柔缓细长呼吸法,和以《抱朴子》为代表的“胎息术”实为闭气法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他说:“云闭气于胸膈中令鼻端鸿毛不动,则初机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恐原不闭鼻中气,只以意坚守于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动不动,氤氲缥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嘴上气,自然出入。”又说:“遇欲吸时不免微吸,及其呼时……微微自出尽,气平则又微吸。如此,出入原不断。”苏轼的这种变通之法,实际上已经不是《抱朴子》的“胎息术”(即闭气法),而是接近于《胎息经》一类的呼吸法了。这是因为上述两种方法之间,根本无法找到契合点。他后来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中,便不再提上述这种变通了的“胎息法”,而是竭力推荐闭息,说自己:“近来闭得渐久,每闭百二十至而开,盖已闭得二十余息也。”
总之,闭气和胎息存在着许多重大的区别,二者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共同点:
1.闭气无息,胎息有息(微息)。闭气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非自然态的停止呼吸,它在一定时限内阻断气息进出;而胎息则是深度松静下的自然态呼吸,它持续进行柔长细缓的气息交流。闭气时一方面保持了深吸气时的态势,另方面又进行了忍气,不使气流进出,这样既维持了肋间肌和膈气较强的张力,又增加了内压力,闭气正是通过这种较强的张力和内压力,影响全身的血脉和内脏器官,从而催逼内气萌发和运行的。胎息则是通过神息相依、神息相抱的丹田呼吸,来实现伏气育丹。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
2.闭气时的注意点在胸膈,胎息时的注意点则在丹田。闭气是在深吸气后进行,深吸气时,除膈肌、肋间外肌收缩外,辅助呼吸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肌等)、甚至咽喉肌、鼻翼肌也参加活动,而闭气时,则要在一定时限内维持这种吸气时的态势,故作功注意点自然会落在胸膈部位。胎息则不同。胎息是一种微细柔缓的丹田呼吸,它要求纳气和吐气都在丹田进行,故其注意点便落在丹田。
3.闭气有念,胎息无念。 闭气是人为的阻断气流进出,虽然此时已停止吸气,但吸气肌仍保持原来的态势,仍有较大的张力,所以心理上有相对的紧张度,并出现控制吸气时态势的意念活动;加之有些功法还结合存想,更使意念活动增强。这样,入静度相对说就要浅一些。而胎息则是深度寂静,完全没有意念活动,表现了气息绵绵、神气合一、高度宽松的态势。因此,入静度就深得多。
4.闭气是依靠相对延长停止呼吸的时间,逐渐找到闭气和放松肌体的平衡点,来实现功境的优质化,来提高作功的效率。也就是说,闭气时一方面要保持吸气时的态势,相对延长停止呼吸的时间,另方面又要始终保持松静的心态,两者如能保持平衡,则不但可提高功效,还能避免出现不良反应。胎息则是依靠不断弱化气息和元神的活动,逐渐找到神、息、气(内气)的结合点,来实现功境的优质化,来提高作功的效率。胎息时要让丹田呼吸、凝神气穴和伏气结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出现元神恍恍惚惚,气息细细绵绵,内气氤氤氲氲这样一种优质的功态。实现这样的功态,将会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
综上所述,闭气和胎息是两种存在重大区别的修炼方法。《抱朴子》胎息术,显然应归于闭气法一类。
(完)
〖编辑: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