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管理》杂志已然走过了20个年头。对于月复一月埋头出刊的媒体人,这猛一抬头回身,还真是唏嘘感慨。
对于中国的市场化媒体来说,20年,确实是不短的年头。就看我们身边,有多少新锐媒体创办不久就一闪即逝,而其风格还没确定甚至名字还没记清。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下,市场化媒体和我们所报道的企业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回顾20年:感谢市场历练
事实上,如今能算长寿的中国媒体,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是市场化运营的;而市场化运营的媒体,虽有不少一出生就信誓旦旦风华正茂,但面对风浪和竞争,或者很快烧钱燃尽即各自散伙,或者多次改弦更张甚至面目全非。
而《中外管理》,却从出生就自负盈亏,并始终市场化生存,且持续成长地走过了20年!作为《中外管理》杂志的新一代,我由衷地敬佩以杨沛霆教授为代表的《中外管理》创业一代!
要知道,他们创业,大都是在今天看似不可能的花甲之年!要知道,他们选择市场化生存,更是在中央确立走市场经济路线之前!那时,在情报学、科技史、领导学领域都蜚声国内外的杨沛霆教授已然光荣退休,但他总想在后半生为我们的企业做些事。而这与我们国家的“两弹元勋”钱三强先生正好不谋而合!钱老还敏锐且极为前瞻地提出了《中外管理》的运营思路:“你们要学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不要向国家要一分钱经费,不要向国家要一个编制!”
在1990年,这是何等大胆的想法!而《中外管理》的创业者又不折不扣地实现了这一想法,这又是何等的魄力,在1990年!——也许我们在市场中运营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然而近年参加新闻出版总署办的各种培训活动时,我才惊讶地发现我们几乎是外星人!芸芸媒体首脑们,至今交头接耳甚至为此或窃喜或顿足的,依然是上面的经费和政策的优惠,而靠版面费存活的更非个别。到今天,中国期刊实现全面市场化运营仍还有很长的路,然而本刊的创业者们,却在20年前就做到了!
创刊就勇敢地走市场化,并在20年中不断深化市场化,也为杂志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令不少同行艳羡的“自主”优势——这也是广大中国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孜孜追求的。而自主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拥有稳定的团队,进而形成稳定的战略、坚实的文化和广泛的资源。
展望20年:坚守品质,服务为本
20年前,杨总就明确提出:我们只为企业的管理提升服务。为此,我们对品质负责——绝不收取版面费;我们对实践负责——绝不登纯学术文章;我们对企业负责——绝不做有偿采访;我们对未来负责——绝不哗众取宠而伤害企业。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我们的学习标杆,即“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学习他一生围绕企业实践的自我定位,学习他综合各行而自成一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坚持讲故事、说哲理的写作风格。
20年来,《中外管理》在杨总带领下,心无旁骛,始终扎扎实实地为企业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从而在媒体圈和广大企业界树立了独特而坚实的品牌,形成了独特而持久的竞争力。
同时,我们在以服务为本的使命下,也在不断开拓创新着我们的服务内容,并引领着行业。从创刊起就举办的中国第一个企业论坛“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到15年每月不辍的企业管理培训,再到率先带领中国企业家走出国门看世界一流管理现场……回过头来,我们最深切的感慨是:在市场化环境中,办一家媒体,和办一家企业,其甘苦、其起伏、其规律,是完全一样的!
也基于此,我们在拥有了骄傲的20年市场洗礼之后,更加明确了向市场化企业谦卑学习、竭诚服务的心态与宗旨,从而为《中外管理》和广大企业的未来20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我谨代表我们的创业者,向广大关注与支持《中外管理》的朋友们鞠躬致谢!谨代表我们的接班人,向杨总和《中外管理》的创业者们鞠躬致敬!
对于中国的市场化媒体来说,20年,确实是不短的年头。就看我们身边,有多少新锐媒体创办不久就一闪即逝,而其风格还没确定甚至名字还没记清。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下,市场化媒体和我们所报道的企业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回顾20年:感谢市场历练
事实上,如今能算长寿的中国媒体,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是市场化运营的;而市场化运营的媒体,虽有不少一出生就信誓旦旦风华正茂,但面对风浪和竞争,或者很快烧钱燃尽即各自散伙,或者多次改弦更张甚至面目全非。
而《中外管理》,却从出生就自负盈亏,并始终市场化生存,且持续成长地走过了20年!作为《中外管理》杂志的新一代,我由衷地敬佩以杨沛霆教授为代表的《中外管理》创业一代!
要知道,他们创业,大都是在今天看似不可能的花甲之年!要知道,他们选择市场化生存,更是在中央确立走市场经济路线之前!那时,在情报学、科技史、领导学领域都蜚声国内外的杨沛霆教授已然光荣退休,但他总想在后半生为我们的企业做些事。而这与我们国家的“两弹元勋”钱三强先生正好不谋而合!钱老还敏锐且极为前瞻地提出了《中外管理》的运营思路:“你们要学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不要向国家要一分钱经费,不要向国家要一个编制!”
在1990年,这是何等大胆的想法!而《中外管理》的创业者又不折不扣地实现了这一想法,这又是何等的魄力,在1990年!——也许我们在市场中运营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然而近年参加新闻出版总署办的各种培训活动时,我才惊讶地发现我们几乎是外星人!芸芸媒体首脑们,至今交头接耳甚至为此或窃喜或顿足的,依然是上面的经费和政策的优惠,而靠版面费存活的更非个别。到今天,中国期刊实现全面市场化运营仍还有很长的路,然而本刊的创业者们,却在20年前就做到了!
创刊就勇敢地走市场化,并在20年中不断深化市场化,也为杂志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令不少同行艳羡的“自主”优势——这也是广大中国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孜孜追求的。而自主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拥有稳定的团队,进而形成稳定的战略、坚实的文化和广泛的资源。
展望20年:坚守品质,服务为本
20年前,杨总就明确提出:我们只为企业的管理提升服务。为此,我们对品质负责——绝不收取版面费;我们对实践负责——绝不登纯学术文章;我们对企业负责——绝不做有偿采访;我们对未来负责——绝不哗众取宠而伤害企业。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我们的学习标杆,即“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学习他一生围绕企业实践的自我定位,学习他综合各行而自成一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坚持讲故事、说哲理的写作风格。
20年来,《中外管理》在杨总带领下,心无旁骛,始终扎扎实实地为企业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从而在媒体圈和广大企业界树立了独特而坚实的品牌,形成了独特而持久的竞争力。
同时,我们在以服务为本的使命下,也在不断开拓创新着我们的服务内容,并引领着行业。从创刊起就举办的中国第一个企业论坛“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到15年每月不辍的企业管理培训,再到率先带领中国企业家走出国门看世界一流管理现场……回过头来,我们最深切的感慨是:在市场化环境中,办一家媒体,和办一家企业,其甘苦、其起伏、其规律,是完全一样的!
也基于此,我们在拥有了骄傲的20年市场洗礼之后,更加明确了向市场化企业谦卑学习、竭诚服务的心态与宗旨,从而为《中外管理》和广大企业的未来20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我谨代表我们的创业者,向广大关注与支持《中外管理》的朋友们鞠躬致谢!谨代表我们的接班人,向杨总和《中外管理》的创业者们鞠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