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形成这样的共识:游戏具有教育的价值。在幼儿园众多的活动中,很多游戏都贯穿于语言、音乐、计算、美术、体育和日常活动之中。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游戏的这种特征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以凸现。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本身,很富有弹性,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性灌输,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例如,在我现在所教的大班,每天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我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发现区的沉浮活动,他们经常自由进入固定在后阳台的发现区,在长时间反复操作、相互交流中,他们不仅发现哪些物体沉在水底,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物体沉浮与自身重量有关,还通过牙膏皮团起来一下就沉到底,展开折叠成小盒状就能浮在水面上的实验,发现物体沉浮与受力面有关。对于大班孩子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大班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幼儿游戏千变万化,种类丰富多彩,花样百出。它可以满足任何季节,任何场地,任何天气,任何性别的需求,孩子们只要玩起游戏来,就会兴致盎然。
游戏是童年幸福的象征,其重要性仅次于母乳喂养和母爱。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受教育者地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为宗旨的社会活动。《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教育离开了游戏就如同躯体没有了灵魂,游戏与幼儿教育的这种特殊关系,是幼儿教育区别于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
那么怎样处理好幼儿游戏与学习,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呢?如何将幼儿游戏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游戏是孩子的权力,应该让孩子们游戏,但不能仅只是让他们游戏。虽然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但教学也不能削弱。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表明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但是,游戏和教学又是各有本质的,两者虽然不可相互替代,但是却具有互联系。
一、“学习”在幼儿园应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就是传授系统知识,在正规学堂上,以课本教材为主的传授式的指导学习。这种学校式的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着幼儿园教育,影响着幼儿学习的方式,使得幼儿园的教育就像“小学化”、“军营化”,评价儿童的标准也是划一的。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缺乏个性特点,缺乏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望,缺乏敢于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这样的培养孩子方式,已不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教育者的角度看,也没有根据“个体差异”的眼光来对待不同孩子的发展,没有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导致失去幼儿期有利的发展时期而贻误孩子的发展。二期课改的观念也要求教师在各项的活动中,善于观察,提炼经验,引领孩子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决定其相应的教育带有启蒙性的特点,因而在环境的创设,教育的方案的设计,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都与学校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集中体现为学前教育不是学校化的教育,而是为学前儿童提供早期的生活经验,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他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积累感性的知识经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这是一种人之初的教育,是在生活中,游戏中,交往中,采用正规与非正规形式进行的早期教育。又由于学前儿童发展的独特特点,他们的发展完全不是按照学科分类的,而是以“自身大纲”进行的,这个“大纲”既受自身特点的制约,又受各种环境影响的制约,他们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他们的成长取决于广泛的环境影响与环境的适应,因此,运用多种环境因素,形成相应的教育体系,进行综合性的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游戏化的学习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方式
幼儿园的教育是针对2-6岁的幼儿,不同年龄段对“学习”的方式需求不一,中、大班的幼儿随着眼界的开阔,经验的结累,已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兴趣,并能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表达表现,通过各种游戏化的学习,主要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对事物的关注和求知欲望等。小小班或幼小班的孩子,因经验水平、身心理发展特点,“学习”变为一种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及掌握初浅的生活自我服务的能务,从幼儿园教育的主体看:游戏与学习的目标导向是一致的:都是发展儿童,应采用相互渗透的方法,“寓教于乐”。如2岁的幼儿学会正确洗手,可在洗手间,贴上如何正确洗手的图片步骤,洗手过程中辅以儿歌:“小小手,搓肥皂,手背擦好手心搓,搓好小手冲一冲,甩甩干净擦手巾。”教师边做动作,幼儿自然跟做,耳濡目染,朗朗上口的儿歌,亲切、自然、悦耳、易记、易于孩子接受,洗手变为有趣的动作,象“玩”(游戏),渐渐地,掌握了正确洗手的要令,也培养了洗手的习惯。
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鉴此,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本应是无可非议的事实。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当游戏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时,当教师认真地把游戏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上的疑问和困惑便接踵而来。
在游戏化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教师教学的任务也不再是生硬灌输,而是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索、发现、分享和理解;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者、支持者,体现出师生间的和谐平等对话。幼儿也由此拥有了更多的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并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内化教育影响。在这种环境中幼儿如鱼得水,沉浸在自己的自由自主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利用幼儿自主活动的欲望来实现教育使命。但游戏观念的贯穿始终,对教师的机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能起促进作用,游戏是促进孩子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而游戏的发展是与孩子心理发展相一致的,促进孩子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其心理的发展。但是,游戏在孩子心理发展上的良好作用绝不是自然而然的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说,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础活动”。
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游戏与孩子成長的关系。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成长,这是我对游戏有几点初浅认识,关于游戏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尝试、不断积累。在“玩中做、做中思、思中学、学中创”。具体的说,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去玩,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玩的游戏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去操作,在感知操作中开发思维去想、去思考,在自身体验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在运用新的知识求创新、求进步。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本身,很富有弹性,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性灌输,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例如,在我现在所教的大班,每天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我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发现区的沉浮活动,他们经常自由进入固定在后阳台的发现区,在长时间反复操作、相互交流中,他们不仅发现哪些物体沉在水底,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物体沉浮与自身重量有关,还通过牙膏皮团起来一下就沉到底,展开折叠成小盒状就能浮在水面上的实验,发现物体沉浮与受力面有关。对于大班孩子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大班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幼儿游戏千变万化,种类丰富多彩,花样百出。它可以满足任何季节,任何场地,任何天气,任何性别的需求,孩子们只要玩起游戏来,就会兴致盎然。
游戏是童年幸福的象征,其重要性仅次于母乳喂养和母爱。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受教育者地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为宗旨的社会活动。《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教育离开了游戏就如同躯体没有了灵魂,游戏与幼儿教育的这种特殊关系,是幼儿教育区别于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
那么怎样处理好幼儿游戏与学习,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呢?如何将幼儿游戏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游戏是孩子的权力,应该让孩子们游戏,但不能仅只是让他们游戏。虽然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但教学也不能削弱。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表明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但是,游戏和教学又是各有本质的,两者虽然不可相互替代,但是却具有互联系。
一、“学习”在幼儿园应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就是传授系统知识,在正规学堂上,以课本教材为主的传授式的指导学习。这种学校式的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着幼儿园教育,影响着幼儿学习的方式,使得幼儿园的教育就像“小学化”、“军营化”,评价儿童的标准也是划一的。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缺乏个性特点,缺乏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望,缺乏敢于大胆表达表现的能力,这样的培养孩子方式,已不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教育者的角度看,也没有根据“个体差异”的眼光来对待不同孩子的发展,没有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导致失去幼儿期有利的发展时期而贻误孩子的发展。二期课改的观念也要求教师在各项的活动中,善于观察,提炼经验,引领孩子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决定其相应的教育带有启蒙性的特点,因而在环境的创设,教育的方案的设计,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都与学校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集中体现为学前教育不是学校化的教育,而是为学前儿童提供早期的生活经验,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他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积累感性的知识经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这是一种人之初的教育,是在生活中,游戏中,交往中,采用正规与非正规形式进行的早期教育。又由于学前儿童发展的独特特点,他们的发展完全不是按照学科分类的,而是以“自身大纲”进行的,这个“大纲”既受自身特点的制约,又受各种环境影响的制约,他们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他们的成长取决于广泛的环境影响与环境的适应,因此,运用多种环境因素,形成相应的教育体系,进行综合性的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游戏化的学习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方式
幼儿园的教育是针对2-6岁的幼儿,不同年龄段对“学习”的方式需求不一,中、大班的幼儿随着眼界的开阔,经验的结累,已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兴趣,并能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表达表现,通过各种游戏化的学习,主要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对事物的关注和求知欲望等。小小班或幼小班的孩子,因经验水平、身心理发展特点,“学习”变为一种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及掌握初浅的生活自我服务的能务,从幼儿园教育的主体看:游戏与学习的目标导向是一致的:都是发展儿童,应采用相互渗透的方法,“寓教于乐”。如2岁的幼儿学会正确洗手,可在洗手间,贴上如何正确洗手的图片步骤,洗手过程中辅以儿歌:“小小手,搓肥皂,手背擦好手心搓,搓好小手冲一冲,甩甩干净擦手巾。”教师边做动作,幼儿自然跟做,耳濡目染,朗朗上口的儿歌,亲切、自然、悦耳、易记、易于孩子接受,洗手变为有趣的动作,象“玩”(游戏),渐渐地,掌握了正确洗手的要令,也培养了洗手的习惯。
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鉴此,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本应是无可非议的事实。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当游戏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时,当教师认真地把游戏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上的疑问和困惑便接踵而来。
在游戏化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教师教学的任务也不再是生硬灌输,而是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索、发现、分享和理解;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者、支持者,体现出师生间的和谐平等对话。幼儿也由此拥有了更多的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并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内化教育影响。在这种环境中幼儿如鱼得水,沉浸在自己的自由自主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利用幼儿自主活动的欲望来实现教育使命。但游戏观念的贯穿始终,对教师的机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能起促进作用,游戏是促进孩子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而游戏的发展是与孩子心理发展相一致的,促进孩子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其心理的发展。但是,游戏在孩子心理发展上的良好作用绝不是自然而然的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说,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础活动”。
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游戏与孩子成長的关系。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成长,这是我对游戏有几点初浅认识,关于游戏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尝试、不断积累。在“玩中做、做中思、思中学、学中创”。具体的说,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去玩,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玩的游戏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去操作,在感知操作中开发思维去想、去思考,在自身体验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在运用新的知识求创新、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