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使之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无论何时都是学校德育的重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方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传统道德要素在任何时期都应受到重视。在当代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行之有效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光山县所在的大别山区作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95%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留下了数量可观的留守学生群体。留守学生由于监管的缺失,有的早恋、吸烟、沉迷网络;有的打架斗殴、以强欺弱,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如缺乏安全感、少言寡语、性格孤僻、情绪偏激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中小学生心智不成熟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的原因。如何针对留守学生的生存状况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显得十分迫切。
要解决学生家庭教育缺失这一问题,学校就要担当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重任。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学校教育放在首位,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基础,秉承“一个也不放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富有特色的学校社团为依托,潜移默化,引领学生感悟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做到道有所载,德有所育。
打造书香校园,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涵养道德之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中学生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思想,既是文化场所又是教育场所的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打造书香校园”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华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不失为一条途径。打造书香校园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点亮人生的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读书明志,它既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又能改变人生的厚度。“阅读经典,打造书香校园”活动,已在不少学校得到了深入开展。一些学校成立校报编辑部,倡导全体师生“走进五千年文明、品读祖国经典美文”;创建书法协会,吸纳书法爱好者,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开播校园之声,开设《文学鉴赏》《青涩记忆》《名人逸事》《诗韵人生》《德育天地》等栏目,利用课余时间让广大学生徜徉在书海之中,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美好、人文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举办经典诵读会,选择《诗经》《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的精华部分,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迪,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可谓“书香处处,悦读人生”。
明确德育主题,从生活中获取社会价值取向。将德育寓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只有明确了德育的主题,各类活动才能依序进行。学校德育的主题,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在操作层面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尊道贵德,律己修身”,“德行”居于首位,“吾日三省吾身”,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自省自律、外化于行,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其次,培育学生“诚实守信,以义为上”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诚信无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强调人们应该效法天道真实不欺的品德。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轻利重义、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这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诚信和义利的关系。再次,把“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伦理规范贯穿整个德育实践之中,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学生行为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把“礼让”作为个人立身处世的必备素养。最后,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教育学生正视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依靠自我智慧、自我能力、自我毅力不断超越自我,从而获得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以古人道德事迹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崇志愿服务,在奉献中培育爱心善行。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历来都是被推崇的传统美德,特别是青年学生,如何在为他人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育爱心善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德育应以此为切入点,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绽放光彩。目前不少学校成立了志愿者协会,承担起学校乃至社会的不少服务职能。志愿者协会一方面立足校园内部,服务学校,让学生在各种互帮互助活动中感受校园的温暖,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走出校园,情系社会,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志愿者协会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灿烂的笑容、贴心的服务、温暖的祝福、无私的奉献,既诠释了志愿精神,展示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了德育品位,又在奉献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善行。可以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与活动的积极开展,是社会、学校之间建立起来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延续和深化,也是时代对当代青年提出的希望和要求。
目前,大别山区个性化德育活动,为留守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而且弥补了留守学生因亲情缺失而形成的心理空白,培养了学生爱国爱校、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依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个体教育行为中,都要正视德育困境,尽己所能把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科学化、持久化,让学生受益终身。
(责 编 再 澜)
光山县所在的大别山区作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95%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留下了数量可观的留守学生群体。留守学生由于监管的缺失,有的早恋、吸烟、沉迷网络;有的打架斗殴、以强欺弱,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如缺乏安全感、少言寡语、性格孤僻、情绪偏激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中小学生心智不成熟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的原因。如何针对留守学生的生存状况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显得十分迫切。
要解决学生家庭教育缺失这一问题,学校就要担当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重任。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学校教育放在首位,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基础,秉承“一个也不放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富有特色的学校社团为依托,潜移默化,引领学生感悟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做到道有所载,德有所育。
打造书香校园,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涵养道德之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中学生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思想,既是文化场所又是教育场所的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打造书香校园”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华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不失为一条途径。打造书香校园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点亮人生的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读书明志,它既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又能改变人生的厚度。“阅读经典,打造书香校园”活动,已在不少学校得到了深入开展。一些学校成立校报编辑部,倡导全体师生“走进五千年文明、品读祖国经典美文”;创建书法协会,吸纳书法爱好者,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开播校园之声,开设《文学鉴赏》《青涩记忆》《名人逸事》《诗韵人生》《德育天地》等栏目,利用课余时间让广大学生徜徉在书海之中,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美好、人文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举办经典诵读会,选择《诗经》《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的精华部分,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迪,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可谓“书香处处,悦读人生”。
明确德育主题,从生活中获取社会价值取向。将德育寓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只有明确了德育的主题,各类活动才能依序进行。学校德育的主题,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在操作层面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尊道贵德,律己修身”,“德行”居于首位,“吾日三省吾身”,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自省自律、外化于行,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其次,培育学生“诚实守信,以义为上”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诚信无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强调人们应该效法天道真实不欺的品德。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轻利重义、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这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诚信和义利的关系。再次,把“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伦理规范贯穿整个德育实践之中,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学生行为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把“礼让”作为个人立身处世的必备素养。最后,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教育学生正视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依靠自我智慧、自我能力、自我毅力不断超越自我,从而获得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以古人道德事迹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崇志愿服务,在奉献中培育爱心善行。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历来都是被推崇的传统美德,特别是青年学生,如何在为他人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育爱心善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德育应以此为切入点,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绽放光彩。目前不少学校成立了志愿者协会,承担起学校乃至社会的不少服务职能。志愿者协会一方面立足校园内部,服务学校,让学生在各种互帮互助活动中感受校园的温暖,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走出校园,情系社会,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志愿者协会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灿烂的笑容、贴心的服务、温暖的祝福、无私的奉献,既诠释了志愿精神,展示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了德育品位,又在奉献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善行。可以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与活动的积极开展,是社会、学校之间建立起来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延续和深化,也是时代对当代青年提出的希望和要求。
目前,大别山区个性化德育活动,为留守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而且弥补了留守学生因亲情缺失而形成的心理空白,培养了学生爱国爱校、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依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个体教育行为中,都要正视德育困境,尽己所能把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科学化、持久化,让学生受益终身。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