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拔根儿
杨树在通往学校的路上。杨树列队傲然挺立,“需仰视才见”。
除了嬉闹时偶尔借用一下它那灰色的树干做掩体,用以隐身,一年的多数季节里,那些过于高大的杨树就像神色庄严的大人,高高在上,施以荫蔽。却不予言笑,远离孩童的世界——直至秋高风起,黄叶委地。
深秋的某个早晨,一地灿黄的叶子悄然铺满上学的路,三两叠压在一起,踩上去哧溜打滑。抬眼一望,秋空澄澈,白杨树一夜间摇身抖散了遮天巨盖,灿烂晨光中,突然感到一种放了假似的自由欢快。随风翻舞的叶片,像一只只小手掌,凌风拍在头上,抚在肩上;更有那地上的小手掌,友好地招摇着,拦住了上学的脚步。
“嗅——,拔根儿喽——!”
随着几声欢叫,男孩女孩围着树干忙起来。对着无数的落叶,仍是你争我抢:挑那最大的叶。最粗的柄,夹在手指间,塞进书包里。
“我这根是百里挑一,不服的先来!”最先叫板的举起一技大叶,撕掉叶片,双手抻住叶根,立刻遭到包围。 “就你这还敢拔份儿,瞧我的!”两条叶根拦腰绊住,四只小手较力在一起。“绷”的一声,其中一条断了。
“狂啊,瞧这根儿!”马上又有人接擂。
转眼功夫,地上已扔满了断成两截的“残兵败将”,偶有连下十几擂未折一将者,提“刀”四顾,高举炫耀:“看,这才叫老根儿,还有不服的吗?”再看那老根儿,八成已是战伤累累,黑乎乎皮开肉绽,只靠几根老筋绷着了。
拔老根儿上瘾,不分上学下学课间休息。课间休息的短短10分钟,一群孩子轮番上擂,但坐稳播主,却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手里的老根儿,每次参战即使赢了,也难免挂彩,几次冲出重围死里逃生,总会落得伤痕累累。而新的对手层出不穷,每当你的老根儿带伤守擂,一息尚存气息奄奄,就会有更狠的角色乘机跳出,对着那伤重处下手,令你的老根儿功败垂成,遗恨疆场。拔老根儿的上瘾。也许就在于这种不断接近成功,又不断失败归零的游戏本色,把人带人一种鏖战的酣畅之中。
上课铃响了,老师进入教室,同学起立坐下,课已开讲,从后排望去,你会看到几个刚摘下帽子的小平头,还在冒着微微蒸腾的汗汽。这些课间拔老根儿战得最勇者,一旦遭遇老师点名提问,常常因答非所问而引来轰笑,他们发热的小脑袋还沉浸在课间的激战里。
每年,白杨树落叶的那些日子,你不难发现这些老根儿迷——他们都有一双永远洗不干净的手,手指间和指缝里沽着又黑又绿的浓浓什液,散发着一股白杨树特有的又腥又辣的气味。
拔根儿的技巧,首先是从挑选开始。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不一般齐,同一棵树落下来的叶子细看也是有大有小,形态各异。叶子大的并不一定根儿壮。叶根又短又粗的,往往在格斗中“武运长久”。还有,刚落下来的叶子颜色青绿,太嫩,皮肉质脆,一拔就断;在阳光下晒久了,又会变得又黑又干,缺少韧劲,易折。所以挑老根儿要揭开落在最表面的那层。从已被遮盖数日之久的叶子里人手选起。有时适逢一场秋雨过后,最下面的叶子被沤在泥水里。变得筋骨强健,这种老根儿算是得天独厚的。
天然生成的老根儿要靠天时地利,老根儿迷们可不会单单“靠天吃饭”——他们得到的启发是仿效同样的条件炮制。那方法就多了;有的把不够成熟的叶根埋藏在土里。做个记号,过一段时间取出来用{有的性急,就把青嫩的叶根在泥里小心搓揉,去掉皮内,只留那一缕千练的老筋。最不雅但却最实惠的做法是干脆放进鞋里去沤,最好是胶鞋汗脚,三五天后,连踩带沤,鞋坑儿里的老板儿能赶上茅坑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常令对阵者掩鼻而逃。
拔根儿斗智,更要斗勇,两手握根儿要尽量靠近、捏紧,两根儿较住劲时咬紧牙关,稳稳啮合中暗暗绷紧老根儿,再突然发力。使出制胜杀招。
拔根儿的技巧远不止这些,而且到现在仍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看报纸得知,就在前不久。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还有32名中老年的老根儿迷,在当地居委会举行了一场“拔老根儿”比赛。最终,45岁的陶俊祥靠一根“老根儿”连续战胜22名对手夺冠,获得“大老根儿”称号。赛后,这位老根儿王被记者探营,露了一二老底:他那条老根儿是用盐水煮过的,但煮了多长时间,没说。估计时间火候肯定有秘诀,煮烂了八成不行。他还说,拔的时候两手用劲得匀,到底怎么匀?想知道,您找个好天儿,拎俩点心匣子登门求教吧。
那会儿,拔根儿比赛也有作弊的,有人在双手握根儿时距离故意靠得很近。拔的时候乘人不备用指甲击切断对方的老根儿,也有的在老根儿里加钢丝,靠“暗器”取胜。最常见的是从自行车闸线里抽出单根细钢丝,沿老根儿根把插入。这种招数非常阴损,一旦露馅会引来殴伤之祸。还有比较可笑的,揪个黑乎乎的梨把儿捏在手里冒充老根,连敌众擂被发现后身败名裂,被禁赛数日,遭集体封杀。为严肃赛场纪律,公平竞争,正式的拔根儿都要“亮根儿”:拔之前先要全须全尾儿地把自己手里的老根儿向对方展示,就像古代阵前的“来将通名”一般,顺带来一番示威和炫耀。拔的时候两手拇指要留有一定间隙。以防指甲作弊。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根极品的老根儿身价不菲,那代表着荣誉,代表着“份儿”——拔老根儿拔的就是这“份儿”。老根儿里的常胜将军,是从千挑万选、百战不败中优胜劣汰出来的。战功赫赫的老根儿一般被安排永不再战,有资格陈列在铅笔盒里,享受离体生活并接受人们的崇敬。正所谓一将难得,为得到它。就得不断扩大遴选范围。所以老根儿迷的衣袋里,书包里总是塞满了那些沿路捡来的去掉叶子的老根儿。而一将功成万骨枯,有白杨树的地方。你就会看到遍地弃置的那些断成两截的叶根。这是秋天的一景,是拔根儿的孩子们用他们童稚的战斗激情,在萧萧秋风中,为遍地归根落叶布置的一场壮烈的告别演出。
撞拐
树叶总有落尽的时候,可激情的游戏还得继续。有一种玩法可以什么都不用,赤手空拳也能叫阵——严格说来用手用拳都算犯规,这游戏就是撞拐。
撞拐没有器械,但有规则: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一个小场子,人站在场内,两手抱住一只脚,别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以上,然后金鸡独立,单脚跳着行走,伺机冲撞对方。攻击主要靠盘起的膝盖,也可以借用肩,臀之力撞击,直至对方难以招架,双脚沾地,倒地或被撞出场外。
撞拐是一种角斗,但不伤人。因为要用双手抱脚,单腿跳跃,所以拳脚都不参与搏斗。正因如此,要想取胜,对体能和技艺要求都很高;有时双方连斗多个回合不相上下,这时考验的,还有毅力。
撞拐的另一特点是不分“重量级”,无论高矮胖瘦,身体条件 不那么重要,所以谁不服,都可以试试。那些人高马大的同学平时看似勇猛,但斗起拐来因为“底盘”高,重心不稳,有时也会败给小个子。又胖又壮的主儿也未必就沾光,因为身体未必灵活,你铆足了劲跳向对方,对方轻巧一闪,没准自己收不住惯性,先跌一跤。
撞拐可以单打独斗,也可以分拨儿比赛。分拨儿比一对一更精彩。每到课间,教室前的空地就展开两个班集体的对抗赛。由于规则规定凡被攻出场外的就不能再回来,场内总是越战人越少,越战越激烈,由一开始的“人民战争”,演变为两班精英之间的对全。很快,那些落败者都成了拉拉队,场外喊声震天,场内剩下的则肩负了集体的荣誉,战得更勇。有时连老师都被吸引过来,为自己的同学呐喊助阵。除了锻炼身体,撞拐在那“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季节里还有热身的功能。
撞拐本是一群孩子不论条件场合随时随地即兴玩起来的游戏,但可能就因为它缠斗激烈却不伤大雅,如今竟然被国家体育局给“招安”了,而且还起了个不土不洋的名儿——“脚斗士”。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了首届全国脚斗士大赛,还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脚斗士大赛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赛事,还在海外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泰国、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等对脚斗士进行了商标注册与知识产权保护,以使脚斗士成为一个源于中国本土能在全球推广的国际赛事。”这些话看了让人挺心热,看了两场比赛,也觉得还行,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可就是名字有点别扭。
“脚斗士”这名字别扭在哪儿呢?想来想去别扭在这“脚”字上了。本来,咱自己关起门来玩玩得了,有心非要到国外忽悠忽悠老外,也不拦着。只是:当着那么多足球强国,咱能不能先别提“脚”的事?何况,这撞拐本来也用不上脚。
照手影
当所有的叶子落光后,大地进入了人们印象的冬季。寒冷的北风中,那些大树卸去了身上的负担,向天空快活地伸展着手臂,仿佛在大喊:“解放了,自由了——我们的寒假到来了!”
树下走过的那些上学的孩子可有些郁闷:身上的棉衣越来越笨重,屋外的景色越来单调,寒假和过年还很遥远,上学的日子还很漫长。天越来越短,放了学没多会儿就黑下来,呆在家里的时光也很寂寞。做完作业吃完饭,没有电视也没有游戏机,大多数住在低矮狭窄平房里的孩子,守着昏暗的灯光发呆。
灯光暗是因为节约用电。一间十几乎米的平房里,一般只点一个25瓦甚至15瓦的白炽灯泡,用那种石棉编织皮的电线从屋顶上高高垂下,发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拢在光下,大大小小的身影在窄窄的四壁上晃动。那时节约的口号,不是“节能减排”,而是“节约闹革命”。口号嘁得很高。不节约,也就成了破坏革命。收音机里。还经常播诵一段名叫《节约一度电》的快板书:“一度屯可以炼出三十多斤钢,一度电织出三丈三尺好衣料;一度电生产香烟一万支,一度电生产六百块香肥皂,一度电能造煤球四担多,一度电可点两天两夜二十五瓦电灯泡……”
为了让这25瓦的灯泡发出的光更显亮,灯泡常常吊得很低,以便有效照到桌面,擦桌子时也好就着手里的抹布够着擦一擦灯泡。为这,不少人有被电一下的记忆。还有的干脆把灯泡上那个锅盖似的搪瓷灯罩去掉,灯光一直照到顶棚,才显得亮堂。可就是这样的昏暗灯光,却能让后面的影像异常浓重,照出手影儿来,更是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灯光亮度不高,因而不太容易受散射光的影响。暖暖的灯光角度专一地射过来,一两米外的白墙成了一面银幕。几个孩子跪在靠墙的小床上,一场手影比赛就开始了。
最先登场的总是小兔子一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对拢,形成兔子圆圆的头,食指和小指向上翘起,就成了兔子的长耳朵。拇指扣一扣:小兔子在吃草。食指伸一伸:小兔子支起耳朵,在听风吹草动……
一声长啸,令人不寒而栗——大灰狼出场了!太灰狼的手法与小兔子差不多,只不过拇指与中指无名指不是指尖相对,而是平捏着挤在一起,墙上的影子立刻就变成了一只长吻突出的恶狼。指间留出的三角孔是它锐利的眼睛,食指小指向前探,是它粗硬的耳朵。不等墙上的小白兔转身,大灰狼迎面扑来。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就把小兔子吞了下去。
这时,传来几声愤怒的狂吠——猎人家的狗出现了。扮演小白兔的那只手被“吞掉”后,回过身来变成一只与恶狼形状相仿的看家猎犬,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气概直冲而来,与恶狼反复撕咬……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大同小异的手法。还可以扮出马和长颈鹿等动物。用一只手的是简易手法,两只手配合,经过一番琢磨,能使这些动物影像更立体丰满。比如用两只手配合变出的老鹰,两掌交叉作翅膀扇动,两手拇指并作鹰头,样子凶猛,角度变一下,也可以变成和平鸽。
拳头靠指节的错位,可以变成下巴很硬的倔老头。
手掌向下,四个手指作“介”字形,像个站立的小人。手腕拱起,上面蘸唾沫粘张撕成三角形的纸。就成了个戴草帽的老农民。老农民的双手握柄锄头一拇指小指间别住根铅笔,一幕农业学大寨的好戏就上演了。后来戏曲片《朝阳沟》上演,里面贫下中农教知识青年锄地的豫剧唱腔俏皮有趣,大家都爱模仿,也就成了这幕手影的配乐:
中指弯弯,唱:“恁的前腿蹬!”
无名指撇撇,唱:“恁的后腿绷!”
拇指小指夹紧“锄头”,摇晃手腕做几个锄地动作,唱:“心不要慌来恁手不要猛!。
孩子们嘎嘎笑起来,有的弯腰,有的跺脚。
里面房间的大人被惊动了,走到外屋,假装咳嗽两声,看看墙上的表,板起脸说不早了,别太兴奋了,准备洗脚睡觉,明天还得上学!
还不到10点!有孩子嘟嚷道。
小孩子懂什么?早睡早起身体好!听话。
记得每次玩得兴起时,最烦的就是大人们这句常挂嘴边的口头禅。及至后来听说这是那位身体看上去永远不太健康的大人物的名言时,就烦得更有由头了。
杨树在通往学校的路上。杨树列队傲然挺立,“需仰视才见”。
除了嬉闹时偶尔借用一下它那灰色的树干做掩体,用以隐身,一年的多数季节里,那些过于高大的杨树就像神色庄严的大人,高高在上,施以荫蔽。却不予言笑,远离孩童的世界——直至秋高风起,黄叶委地。
深秋的某个早晨,一地灿黄的叶子悄然铺满上学的路,三两叠压在一起,踩上去哧溜打滑。抬眼一望,秋空澄澈,白杨树一夜间摇身抖散了遮天巨盖,灿烂晨光中,突然感到一种放了假似的自由欢快。随风翻舞的叶片,像一只只小手掌,凌风拍在头上,抚在肩上;更有那地上的小手掌,友好地招摇着,拦住了上学的脚步。
“嗅——,拔根儿喽——!”
随着几声欢叫,男孩女孩围着树干忙起来。对着无数的落叶,仍是你争我抢:挑那最大的叶。最粗的柄,夹在手指间,塞进书包里。
“我这根是百里挑一,不服的先来!”最先叫板的举起一技大叶,撕掉叶片,双手抻住叶根,立刻遭到包围。 “就你这还敢拔份儿,瞧我的!”两条叶根拦腰绊住,四只小手较力在一起。“绷”的一声,其中一条断了。
“狂啊,瞧这根儿!”马上又有人接擂。
转眼功夫,地上已扔满了断成两截的“残兵败将”,偶有连下十几擂未折一将者,提“刀”四顾,高举炫耀:“看,这才叫老根儿,还有不服的吗?”再看那老根儿,八成已是战伤累累,黑乎乎皮开肉绽,只靠几根老筋绷着了。
拔老根儿上瘾,不分上学下学课间休息。课间休息的短短10分钟,一群孩子轮番上擂,但坐稳播主,却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手里的老根儿,每次参战即使赢了,也难免挂彩,几次冲出重围死里逃生,总会落得伤痕累累。而新的对手层出不穷,每当你的老根儿带伤守擂,一息尚存气息奄奄,就会有更狠的角色乘机跳出,对着那伤重处下手,令你的老根儿功败垂成,遗恨疆场。拔老根儿的上瘾。也许就在于这种不断接近成功,又不断失败归零的游戏本色,把人带人一种鏖战的酣畅之中。
上课铃响了,老师进入教室,同学起立坐下,课已开讲,从后排望去,你会看到几个刚摘下帽子的小平头,还在冒着微微蒸腾的汗汽。这些课间拔老根儿战得最勇者,一旦遭遇老师点名提问,常常因答非所问而引来轰笑,他们发热的小脑袋还沉浸在课间的激战里。
每年,白杨树落叶的那些日子,你不难发现这些老根儿迷——他们都有一双永远洗不干净的手,手指间和指缝里沽着又黑又绿的浓浓什液,散发着一股白杨树特有的又腥又辣的气味。
拔根儿的技巧,首先是从挑选开始。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不一般齐,同一棵树落下来的叶子细看也是有大有小,形态各异。叶子大的并不一定根儿壮。叶根又短又粗的,往往在格斗中“武运长久”。还有,刚落下来的叶子颜色青绿,太嫩,皮肉质脆,一拔就断;在阳光下晒久了,又会变得又黑又干,缺少韧劲,易折。所以挑老根儿要揭开落在最表面的那层。从已被遮盖数日之久的叶子里人手选起。有时适逢一场秋雨过后,最下面的叶子被沤在泥水里。变得筋骨强健,这种老根儿算是得天独厚的。
天然生成的老根儿要靠天时地利,老根儿迷们可不会单单“靠天吃饭”——他们得到的启发是仿效同样的条件炮制。那方法就多了;有的把不够成熟的叶根埋藏在土里。做个记号,过一段时间取出来用{有的性急,就把青嫩的叶根在泥里小心搓揉,去掉皮内,只留那一缕千练的老筋。最不雅但却最实惠的做法是干脆放进鞋里去沤,最好是胶鞋汗脚,三五天后,连踩带沤,鞋坑儿里的老板儿能赶上茅坑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常令对阵者掩鼻而逃。
拔根儿斗智,更要斗勇,两手握根儿要尽量靠近、捏紧,两根儿较住劲时咬紧牙关,稳稳啮合中暗暗绷紧老根儿,再突然发力。使出制胜杀招。
拔根儿的技巧远不止这些,而且到现在仍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看报纸得知,就在前不久。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还有32名中老年的老根儿迷,在当地居委会举行了一场“拔老根儿”比赛。最终,45岁的陶俊祥靠一根“老根儿”连续战胜22名对手夺冠,获得“大老根儿”称号。赛后,这位老根儿王被记者探营,露了一二老底:他那条老根儿是用盐水煮过的,但煮了多长时间,没说。估计时间火候肯定有秘诀,煮烂了八成不行。他还说,拔的时候两手用劲得匀,到底怎么匀?想知道,您找个好天儿,拎俩点心匣子登门求教吧。
那会儿,拔根儿比赛也有作弊的,有人在双手握根儿时距离故意靠得很近。拔的时候乘人不备用指甲击切断对方的老根儿,也有的在老根儿里加钢丝,靠“暗器”取胜。最常见的是从自行车闸线里抽出单根细钢丝,沿老根儿根把插入。这种招数非常阴损,一旦露馅会引来殴伤之祸。还有比较可笑的,揪个黑乎乎的梨把儿捏在手里冒充老根,连敌众擂被发现后身败名裂,被禁赛数日,遭集体封杀。为严肃赛场纪律,公平竞争,正式的拔根儿都要“亮根儿”:拔之前先要全须全尾儿地把自己手里的老根儿向对方展示,就像古代阵前的“来将通名”一般,顺带来一番示威和炫耀。拔的时候两手拇指要留有一定间隙。以防指甲作弊。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根极品的老根儿身价不菲,那代表着荣誉,代表着“份儿”——拔老根儿拔的就是这“份儿”。老根儿里的常胜将军,是从千挑万选、百战不败中优胜劣汰出来的。战功赫赫的老根儿一般被安排永不再战,有资格陈列在铅笔盒里,享受离体生活并接受人们的崇敬。正所谓一将难得,为得到它。就得不断扩大遴选范围。所以老根儿迷的衣袋里,书包里总是塞满了那些沿路捡来的去掉叶子的老根儿。而一将功成万骨枯,有白杨树的地方。你就会看到遍地弃置的那些断成两截的叶根。这是秋天的一景,是拔根儿的孩子们用他们童稚的战斗激情,在萧萧秋风中,为遍地归根落叶布置的一场壮烈的告别演出。
撞拐
树叶总有落尽的时候,可激情的游戏还得继续。有一种玩法可以什么都不用,赤手空拳也能叫阵——严格说来用手用拳都算犯规,这游戏就是撞拐。
撞拐没有器械,但有规则: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一个小场子,人站在场内,两手抱住一只脚,别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以上,然后金鸡独立,单脚跳着行走,伺机冲撞对方。攻击主要靠盘起的膝盖,也可以借用肩,臀之力撞击,直至对方难以招架,双脚沾地,倒地或被撞出场外。
撞拐是一种角斗,但不伤人。因为要用双手抱脚,单腿跳跃,所以拳脚都不参与搏斗。正因如此,要想取胜,对体能和技艺要求都很高;有时双方连斗多个回合不相上下,这时考验的,还有毅力。
撞拐的另一特点是不分“重量级”,无论高矮胖瘦,身体条件 不那么重要,所以谁不服,都可以试试。那些人高马大的同学平时看似勇猛,但斗起拐来因为“底盘”高,重心不稳,有时也会败给小个子。又胖又壮的主儿也未必就沾光,因为身体未必灵活,你铆足了劲跳向对方,对方轻巧一闪,没准自己收不住惯性,先跌一跤。
撞拐可以单打独斗,也可以分拨儿比赛。分拨儿比一对一更精彩。每到课间,教室前的空地就展开两个班集体的对抗赛。由于规则规定凡被攻出场外的就不能再回来,场内总是越战人越少,越战越激烈,由一开始的“人民战争”,演变为两班精英之间的对全。很快,那些落败者都成了拉拉队,场外喊声震天,场内剩下的则肩负了集体的荣誉,战得更勇。有时连老师都被吸引过来,为自己的同学呐喊助阵。除了锻炼身体,撞拐在那“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季节里还有热身的功能。
撞拐本是一群孩子不论条件场合随时随地即兴玩起来的游戏,但可能就因为它缠斗激烈却不伤大雅,如今竟然被国家体育局给“招安”了,而且还起了个不土不洋的名儿——“脚斗士”。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了首届全国脚斗士大赛,还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脚斗士大赛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赛事,还在海外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泰国、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等对脚斗士进行了商标注册与知识产权保护,以使脚斗士成为一个源于中国本土能在全球推广的国际赛事。”这些话看了让人挺心热,看了两场比赛,也觉得还行,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可就是名字有点别扭。
“脚斗士”这名字别扭在哪儿呢?想来想去别扭在这“脚”字上了。本来,咱自己关起门来玩玩得了,有心非要到国外忽悠忽悠老外,也不拦着。只是:当着那么多足球强国,咱能不能先别提“脚”的事?何况,这撞拐本来也用不上脚。
照手影
当所有的叶子落光后,大地进入了人们印象的冬季。寒冷的北风中,那些大树卸去了身上的负担,向天空快活地伸展着手臂,仿佛在大喊:“解放了,自由了——我们的寒假到来了!”
树下走过的那些上学的孩子可有些郁闷:身上的棉衣越来越笨重,屋外的景色越来单调,寒假和过年还很遥远,上学的日子还很漫长。天越来越短,放了学没多会儿就黑下来,呆在家里的时光也很寂寞。做完作业吃完饭,没有电视也没有游戏机,大多数住在低矮狭窄平房里的孩子,守着昏暗的灯光发呆。
灯光暗是因为节约用电。一间十几乎米的平房里,一般只点一个25瓦甚至15瓦的白炽灯泡,用那种石棉编织皮的电线从屋顶上高高垂下,发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拢在光下,大大小小的身影在窄窄的四壁上晃动。那时节约的口号,不是“节能减排”,而是“节约闹革命”。口号嘁得很高。不节约,也就成了破坏革命。收音机里。还经常播诵一段名叫《节约一度电》的快板书:“一度屯可以炼出三十多斤钢,一度电织出三丈三尺好衣料;一度电生产香烟一万支,一度电生产六百块香肥皂,一度电能造煤球四担多,一度电可点两天两夜二十五瓦电灯泡……”
为了让这25瓦的灯泡发出的光更显亮,灯泡常常吊得很低,以便有效照到桌面,擦桌子时也好就着手里的抹布够着擦一擦灯泡。为这,不少人有被电一下的记忆。还有的干脆把灯泡上那个锅盖似的搪瓷灯罩去掉,灯光一直照到顶棚,才显得亮堂。可就是这样的昏暗灯光,却能让后面的影像异常浓重,照出手影儿来,更是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灯光亮度不高,因而不太容易受散射光的影响。暖暖的灯光角度专一地射过来,一两米外的白墙成了一面银幕。几个孩子跪在靠墙的小床上,一场手影比赛就开始了。
最先登场的总是小兔子一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对拢,形成兔子圆圆的头,食指和小指向上翘起,就成了兔子的长耳朵。拇指扣一扣:小兔子在吃草。食指伸一伸:小兔子支起耳朵,在听风吹草动……
一声长啸,令人不寒而栗——大灰狼出场了!太灰狼的手法与小兔子差不多,只不过拇指与中指无名指不是指尖相对,而是平捏着挤在一起,墙上的影子立刻就变成了一只长吻突出的恶狼。指间留出的三角孔是它锐利的眼睛,食指小指向前探,是它粗硬的耳朵。不等墙上的小白兔转身,大灰狼迎面扑来。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就把小兔子吞了下去。
这时,传来几声愤怒的狂吠——猎人家的狗出现了。扮演小白兔的那只手被“吞掉”后,回过身来变成一只与恶狼形状相仿的看家猎犬,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气概直冲而来,与恶狼反复撕咬……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大同小异的手法。还可以扮出马和长颈鹿等动物。用一只手的是简易手法,两只手配合,经过一番琢磨,能使这些动物影像更立体丰满。比如用两只手配合变出的老鹰,两掌交叉作翅膀扇动,两手拇指并作鹰头,样子凶猛,角度变一下,也可以变成和平鸽。
拳头靠指节的错位,可以变成下巴很硬的倔老头。
手掌向下,四个手指作“介”字形,像个站立的小人。手腕拱起,上面蘸唾沫粘张撕成三角形的纸。就成了个戴草帽的老农民。老农民的双手握柄锄头一拇指小指间别住根铅笔,一幕农业学大寨的好戏就上演了。后来戏曲片《朝阳沟》上演,里面贫下中农教知识青年锄地的豫剧唱腔俏皮有趣,大家都爱模仿,也就成了这幕手影的配乐:
中指弯弯,唱:“恁的前腿蹬!”
无名指撇撇,唱:“恁的后腿绷!”
拇指小指夹紧“锄头”,摇晃手腕做几个锄地动作,唱:“心不要慌来恁手不要猛!。
孩子们嘎嘎笑起来,有的弯腰,有的跺脚。
里面房间的大人被惊动了,走到外屋,假装咳嗽两声,看看墙上的表,板起脸说不早了,别太兴奋了,准备洗脚睡觉,明天还得上学!
还不到10点!有孩子嘟嚷道。
小孩子懂什么?早睡早起身体好!听话。
记得每次玩得兴起时,最烦的就是大人们这句常挂嘴边的口头禅。及至后来听说这是那位身体看上去永远不太健康的大人物的名言时,就烦得更有由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