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对63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3例患者中显效39例、有效23例、1例无效。结论: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及时地进行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度哮喘的救治率,降低其并发症。
【关键词】 重度支气管哮喘;治疗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逆行气道阻塞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由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性炎症[1]。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2]。重度哮喘是指吸入糖皮质激素和应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或茶碱类药物治疗后,哮喘症状仍持续存在或继续恶化或哮喘呈爆发性发作,从哮喘发作后短时间内即进入危重状态,其病情较重,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恰当有效地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我科于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63例重度哮喘发作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3例患者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 18~78岁,平均58.5岁;63例患者诊断及分级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制定的诊断标准[3]。病情严重度分级为重度;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54例,气候变化4例,食物或药物2例,无明显诱因3例。
1.2 临床表现:患者均有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及三凹征气短、胸闷、喘息、讲话不清、烦躁、多汗,呼吸>30 次/min ,双肺有大量哮鸣音,心率增快。
1.3 实验室检查:动脉氧分压(PaO2)≤60 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9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5 mm Hg,pH 值<7.35。所有患者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0.50。
1.4 治疗:⑴及时、迅速吸入较高的浓度氧。⑵解痉治疗:氨茶碱首剂5mg/kg,静滴,然后以每小时0.2mg/kg的速度静滴维持2-3天,用药前必须了解患者氨茶碱使用情况,并酌情减量。⑶并可合用普米克等吸入。⑷必要时应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⑸足量补液,应积极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⑸甲基强的松龙:12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天。⑹若经充分积极的抢救后,气道的严重痉挛仍不能缓解,并且伴有小气道的粘液痰栓堵塞,以致不能维持有效通风,应及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1~8 h症状明显改善,呼吸困难、气短、喘息、胸闷减轻,PaO2≥60 mm Hg,FEV1%改善大于0.15。有效:治疗8~24 h症状改善。无效:治疗24 h各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63例患者中显效39例、有效23例, 1例无效,最有效率为98.41%。
3 讨论
重度哮喘是呼吸内科常见危急症,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短时间内就可进入危重状态并发呼吸衰竭,常有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提高危重哮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是降低其病死率的主要环节。 急性重度哮喘一经确诊,必须高度重视,早期吸氧,早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剂、补液和纠正酸中毒等综合治疗,以便尽快纠正低氧血症。积极寻找和处理可能存在的诱因,包括祛除变应原和控制呼吸道感染等。目前公认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其作用机制:(1) 促进气管平滑肌β2受体功能,使β2受体激动剂发挥更强作用;(2) 保护细胞生物膜,稳定溶酶体,减轻细胞损伤;(3)降低微血管通透性从而减轻黏膜水肿;(4) 通过影响炎性细胞的代谢转录而抑制炎性介质、血小板活化因素、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的合成与释放;(5) 抑制炎症细胞向肺内趋化聚集和活化。对于重症患者早用甲基强的松龙并且要足量。甲基强的松龙是一种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起效快,1 h即可发挥疗效,消除迅速,体内不蓄积,能够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提高通气能力,可显著减少哮喘的复发率,毒副作用小,短期使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无显著影响。β受体激动剂是最有效的支气管扩张药物,茶碱是一种非特异性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可用作支气管扩张剂,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释放毒性蛋白、减弱外周血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对气道上皮的毒性和杀伤作用,茶碱能抑制Th2细胞mRNA表达使支气管黏膜中白细胞介素(IL)4、IL5、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减少,从而抑制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茶碱在哮喘治疗中的抗炎作用机制与激素不同,但两者有协同作用。
通过本组患者治疗得出,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采取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并联合β受体激动剂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控制哮喘病情,提高度哮喘的救治率,降低其并发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孙继红,呼吸物理学疗法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58.
[2]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32~138.
【关键词】 重度支气管哮喘;治疗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逆行气道阻塞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由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性炎症[1]。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2]。重度哮喘是指吸入糖皮质激素和应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或茶碱类药物治疗后,哮喘症状仍持续存在或继续恶化或哮喘呈爆发性发作,从哮喘发作后短时间内即进入危重状态,其病情较重,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恰当有效地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我科于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63例重度哮喘发作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3例患者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 18~78岁,平均58.5岁;63例患者诊断及分级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制定的诊断标准[3]。病情严重度分级为重度;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54例,气候变化4例,食物或药物2例,无明显诱因3例。
1.2 临床表现:患者均有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及三凹征气短、胸闷、喘息、讲话不清、烦躁、多汗,呼吸>30 次/min ,双肺有大量哮鸣音,心率增快。
1.3 实验室检查:动脉氧分压(PaO2)≤60 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9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5 mm Hg,pH 值<7.35。所有患者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0.50。
1.4 治疗:⑴及时、迅速吸入较高的浓度氧。⑵解痉治疗:氨茶碱首剂5mg/kg,静滴,然后以每小时0.2mg/kg的速度静滴维持2-3天,用药前必须了解患者氨茶碱使用情况,并酌情减量。⑶并可合用普米克等吸入。⑷必要时应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⑸足量补液,应积极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⑸甲基强的松龙:12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天。⑹若经充分积极的抢救后,气道的严重痉挛仍不能缓解,并且伴有小气道的粘液痰栓堵塞,以致不能维持有效通风,应及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1~8 h症状明显改善,呼吸困难、气短、喘息、胸闷减轻,PaO2≥60 mm Hg,FEV1%改善大于0.15。有效:治疗8~24 h症状改善。无效:治疗24 h各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63例患者中显效39例、有效23例, 1例无效,最有效率为98.41%。
3 讨论
重度哮喘是呼吸内科常见危急症,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短时间内就可进入危重状态并发呼吸衰竭,常有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提高危重哮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是降低其病死率的主要环节。 急性重度哮喘一经确诊,必须高度重视,早期吸氧,早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剂、补液和纠正酸中毒等综合治疗,以便尽快纠正低氧血症。积极寻找和处理可能存在的诱因,包括祛除变应原和控制呼吸道感染等。目前公认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其作用机制:(1) 促进气管平滑肌β2受体功能,使β2受体激动剂发挥更强作用;(2) 保护细胞生物膜,稳定溶酶体,减轻细胞损伤;(3)降低微血管通透性从而减轻黏膜水肿;(4) 通过影响炎性细胞的代谢转录而抑制炎性介质、血小板活化因素、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的合成与释放;(5) 抑制炎症细胞向肺内趋化聚集和活化。对于重症患者早用甲基强的松龙并且要足量。甲基强的松龙是一种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起效快,1 h即可发挥疗效,消除迅速,体内不蓄积,能够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提高通气能力,可显著减少哮喘的复发率,毒副作用小,短期使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无显著影响。β受体激动剂是最有效的支气管扩张药物,茶碱是一种非特异性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可用作支气管扩张剂,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释放毒性蛋白、减弱外周血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对气道上皮的毒性和杀伤作用,茶碱能抑制Th2细胞mRNA表达使支气管黏膜中白细胞介素(IL)4、IL5、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减少,从而抑制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茶碱在哮喘治疗中的抗炎作用机制与激素不同,但两者有协同作用。
通过本组患者治疗得出,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采取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并联合β受体激动剂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控制哮喘病情,提高度哮喘的救治率,降低其并发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孙继红,呼吸物理学疗法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58.
[2]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