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漏斗”销售让订单从大开口流出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销售漏斗是:砸钱打知名度、接触有兴趣的人、激起渴望,再开出优惠条件,吸引购买。从漏斗的大开口倒入金钱,希望能有满意顾客从小开口流出。何不把漏斗倒过来,透过维系顾客、带动对话、营造口碑、促使推荐,从漏斗的小开口投入满意顾客,让业绩从漏斗的大开口源源不绝流出。
  颠覆销售漏斗,顾客帮你销售
  传统的广告营销观念是,必须砸下银子才能争取到新顾客。有鉴于此,全世界的企业投入数十亿美元经费争取新的顾客,而所采用的手法都是传统的销售漏斗——大幅度打广告创造“知名度”,接着去接触有“兴趣”的人,希望可以激起他们对商品的“渴望”。等时机成熟,就开出令人难以抗拒的优惠条件,吸引对方采取“行动”去购买。金钱从漏斗的一端流入,希望能有“满意”的顾客从另一端流出。如果你把漏斗倒过来,情况会是如何?如果不是把所有钱都用来争取新顾客,而是把同样这笔钱用来提供优异的顾客体验,让现有顾客更加满意,会有什么结果?你是否可以全心全意专注在维系顾客上,扩大维系顾客的效果,使其还能成为你获得新顾客的主要方式?
  倒漏斗销售是指舍弃过去“知名度、兴趣、渴望、行动”的方向,转而把注意力转到以下事项上:1、用有意义的方式肯定你的顾客;2、与顾客建立持续而活跃的对话;3、诱导现有顾客向朋友介绍;4、激发那些注意到满意顾客的潜在顾客群;5、让整个过程反覆循环,使其得以自主运作。
  倒漏斗是“由内而外”的销售手法
  根本的差异在于,倒漏斗是以“由内而外”的手法让事业成长,你把资金用在让现有顾客感到高度满意,使他们向别人推荐你。一般“由外而内”的做法是,集中力量不断为你的事业争取愈来愈多新顾客,相较之下,倒漏斗可说是180度的转变。
  传统的销售漏斗现在已经失灵,效果不佳。为什么?消费者不再如大多数营销人员所说的,那么容易掌握。耗费大笔资金创造知名度,却用相对少很多的经费,去把值得锁定的潜在顾客变成真正的顾客,这样的做法根本说不通,可是这样的做法随处可见。正漏斗模式过于简化,根本已经不合时宜了。现在应该回归根本、从头来过,用最有效的方式来争取和维系新顾客。
  销售流程在过去有4到5个步骤,包括:
  知名度——广为宣传,让潜在顾客注意到市场上有你这种产品。这样做所费不赀,但你希望这笔投资,可以在日后带来大量的营收。
  兴趣——你承诺要为顾客在生活或事业上创造价值。你提出价值主张,详细说明顾客要付出多少,以及他们可以获得多少,而条件完全有利于你。
  渴望——你提出诱因,用来回答顾客没有明说的疑问:“如果我买了,对我有什么好处?”当消费者接受这个诱因,就表示他们准备要付出必要的金钱。
  行动——你提出希望能让人难以抗拒的促销方案,鼓励潜在顾客立即购买,而不是等到未来某个时间再买。
  另外还有一个没有人说出来的第5步骤,一直在背后造成影响:
  满意——你希望并且认定顾客很满意他们购买的商品,也很肯定商品所创造的价值。
  唯一的问题是,这种传统的营销手法已经过时了,或者可以说根本行不通了。这样的结论,是根据以下几项事实:
  传统的模式假设,消费者的行为是有逻辑性,而且可以掌握的。这在理论上好像没问题,实际上却是大错特错。
  花费在漏斗顶端(创造知名度和兴趣)的金额,几乎都远远超过用在漏斗底端的金额。可是用更多资金,去和已经表现出购买欲望、值得锁定的潜在顾客互动,不是更好吗?
  销售漏斗的概念过于简化,没有考量到许多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会先做研究,也没有考量到提供免费试用品或其他样品,会左右消费者的采购决定。
  销售漏斗的概念太过理所当然。消费者想怎么做就会怎么做,不会完全符合我们单方面为他们设计的步骤。销售漏斗的概念没有探讨如何维系顾客和吸引顾客再次惠顾,完全着重在一次性的初次交易,以及如何做到第一笔交易。
  销售漏斗能吸引到顾客,之后却没有进一步经营顾客,那是不完整的。这种方式认为,你应该用所有的时间与资源去吸引陌生人购买,而不是鼓励现有顾客购买更多商品。
  如果最近的不景气有教会大家什么事情,那就是:一个事业可以继续经营或是每况愈下,只有4项简单的指标: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吸引现有顾客常购买;吸引现有顾客花更多钱购买你的产品;吸引现有顾客把你推荐给朋友。
  大部分的广告与营销支出,都把极高的比例放在第一点上。
  很多企业发现,它们把绝大部分的营销经费,全都用来寻找新顾客,然而其他类别还是带来了大量的营收。这激起了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你的营销经费,可以反映你的业绩来源的话,也就是说如果你花较多经费在有效的类别上,而花较少经费在无效的类别上,结果会如何?这是不是很值得去努力达成的目标?如果你挪出一部分现在用来吸引新顾客的经费,转而用来做一些事让现有顾客感到惊喜,会有什么结果?这样会不会让他们再次惠顾?
  如果你提供价格上的诱因,也就是顾客买愈多,你给的价格就愈低,结果会如何?这样会不会让顾客更想要再次惠顾?
  “倒漏斗”销售减少顾客流失
  上述这些问题,都着重于同一个商业概念:顾客流失。许多企业都会找来新顾客以弥补流失的顾客,借此设法维持账面平衡。这样会制造假象,以为一切都没问题。某种程度之内的顾客流失,会被视为是可以接受的,超过了就不行。或许是该重新思考这个商业观念的时候了。
  那么,为什么顾客会从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转而采用竞争对手的商品?可惜,很多企业都会因为以下5个理由,让顾客流失很容易发生:
  不够关心顾客或是忽视顾客——你可能会让顾客觉得,你好像不在乎他们要不要跟你往来。当他们找不到你、无法取得资讯,或者他们的要求得不到回应时,就会做出这样的结论。
  客服不佳——你可能对顾客承诺某件事,不过顾客得到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当他们想要找个人谈谈这个落差,他们的问题可能不被当一回事地搪塞过去。你公司没有人努力去维系顾客的忠诚度。   无法跟上顾客脉动——你可能不再研究顾客的状况,以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因此,你开始提供一些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但与此同时,比你更灵活的对手却趁机而入,提供更切合需求的商品。
  为德不卒——可能是没有持续经营或跟进。顾客可能会认为,一旦你赚到他们的钱,你未来就不会再有兴趣改变和改善。你可能从未花时间去询问或评估,顾客跟你的组织往来时最重视的是什么?
  缺乏创新——持续落在竞争对手的后面,对手不断推出新的花样来增加商品的价值。如果你以为对手会坐着等你把握住业界的先行者优势,那你就太天真了。他们会在背后拼命想办法让你的商品变得乏味、了无新意,最终被淘汰。
  “这整个管理顾客流失的过程,说好听一点是有瑕疵的,说难听点就是自取灭亡。它根据的是一个简单的公式:新进顾客,要能弥补流失的顾客。只要前者多过后者,账面资料会让人以为公司营运一切平安。为了让这个疯狂的念头更具科学根据,甚至会认定有几种程度的顾客流失是可以接受的。任何程度的顾客流失都是不可以接受的。企业必须想尽办法将顾客流失减少到零。”
  商场上真正的挑战是,一方面要维系、培养和强化你现有的顾客关系,同时还要跟新顾客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科技是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要素。可是企业往往只把新科技视为降低成本的方法,而明智的企业却会把新科技的问世,当作是加强顾客关系最重要的方法。
  以下几个例子,可以说明企业利用科技降低成本,而没有用来加强顾客关系:
  有些企业的网站,根本无法让顾客获得客服。每个顾客的提问,都是以千篇一律的“常见问答集”来答复,而且几乎不可能转接给真正的客服人员。
  有些企业会设免费客服电话,来电者要先按一连串按键,才能转接到真正的客服人员。然后在电话另一头的客服人员,往往会开始询问你的资料(譬如你的电话号码和客户编号),而这些资料,你早在之前费力回答语音系统的各个选项时,就已经输入过了。然后雪上加霜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协助你,即使你费尽千辛万苦才跟他们讲到话。
  也有一些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因为你很容易就能联络到真正在那边工作的客服人员,例如:
  戴尔电脑现在就在电脑里安装了软体,让顾客可以轻而易举联络到他们的人员。不仅如此,当你在电话上时,技术人员就能从远端进入你的个人电脑,在你盯着荧幕的同时帮你解决问题。
  苹果公司在店面设置“天才吧台”,有真人在为顾客服务。IBM让顾客非常轻易就能联络他们。他们提供电子邮件、免付费电话、网络布告栏、即时通讯、VoIP网络电话,还有虚拟全球会议等联系方式,让顾客可以和IBM面对面互动。
  那么,新科技可以发挥什么作用?要明智运用新科技,用来建立顾客关系而不是减损关系,不妨试试以下的做法:
  利用新科技让顾客更容易联络你公司的员工。简单来说,如果顾客愈容易联络到你,他们就愈可能跟你有所互动,而你就愈有机会建立关系。
  要在科技与人力解决方案之间取得平衡,不要以为每件事情都必须自动化才有效率。在人际互动方面,要设法在成本与利益间找到最理想的组合。
  设法为不同区隔的顾客群,建立不同层次的系统。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来奖励你最好的顾客。你可以利用科技来让商品客制化,但唯有真人才能做到一对一的互动。
  要让客服系统精巧而容易管理。规模大通常会使你难以提供优质的客服,要跟顾客建立个别的往来关系。
  安排专人答复问题、解决问题和消除疑虑。让你的顾客能透过非常简单、容易操作的动作,和这些人员联络。努力展开对话。
  “倒漏斗”让顾客关系促进业绩增长
  与其投注大量资源去争取新顾客,不如大力投资于扩大维系顾客的工作。尽你所能加强以往吸引顾客购买的魅力之处,提供惊人而非凡的顾客体验。不仅要做到你给顾客的承诺,最好还能超越承诺,让顾客清楚明确地感受到,你希望能永远跟他们往来。当顾客了解到自己握有主导权时,他们不仅会更为忠诚,还会更热切想要再次惠顾,同时把他们享受到的美好体验广为宣传,这不只是加强版的“口碑营销”。倒漏斗销售的重点就在于,要运用顾客关系来促进事业成长。
  以“顾客体验”为基础
  要注意的是,倒漏斗跟传统做法比起来,是180度的改变。发展的过程不是由上而下,而是由下而上或者说是由内而外的。一切都是以“顾客体验”为基础——我们可以说,顾客在一段特定时间之内,和公司以及商品的所有接触点、所有的互动还有接触,就是顾客体验。
  顾客体验讲求的就是要让顾客:感觉受到肯定与感谢;加入持续的对话(如果他们想要的话);因为转介或推荐而获得奖励;培养对于更广大社群的归属感。
  有太多组织将“顾客体验”和“客服”混为一谈,这是过于简化的看法。客服当然是整体顾客体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是事实上,每个细节都很重要。顾客体验包含了所有顾客跟你公司往来的过程,即使是与你的外部使用者社群往来,也包含在内。你必须持续改善和更新顾客体验。顾客体验很重要,因为它能建立忠诚度,而忠诚度又会为3种让事业成长的方式奠下良好基础:
  愿意再次惠顾——忠诚的顾客会购买更多你的商品。倘若你能超越顾客期待,提供顾客极佳的体验,他们就会持续回来惠顾。
  不愿意换品牌——忠诚的顾客不会投入对手的怀抱。他们会“死忠”跟着你,因为他们相信,你会在未来持续带给他们绝佳的体验。他们不会觉得你不重视他们。
  推荐的可能性——忠诚的顾客会热心向朋友提到你。他们会很乐于给予口碑推荐或是背书。
  “我们对待顾客的方式,以及我们为顾客做的一切,都会对顾客体验造成影响,而顾客也会将那样的体验带到他们的人际和社交网络之中。这会让更多人接触到相关的讯息,有时甚至会让体验增色不少。”诚然,客服只是整体顾客体验中的一部分,却也会是决定顾客体验认知品质高低的关键因素。客服会影响和形塑顾客体验的各个面向。客服和策略规划、营销传播、品牌经营还有广告,都是同样重要的业务驱动力。你提供的客服,也是让你公司与众不同的关键要素。   基于上述各项重点,你应该将客服视为你公司未来的重大投资。与其将客服外包到海外去,不如把这项业务,放在每个重要的人都能接触得到的地方。毕竟,客服部门跟你的顾客有直接的关联。你应该运用客服帮你找出,顾客未来可能想要什么。
  以下提出几项建议,使你可以将客服变为优先要务:
  提醒大家,客服不会在周五下午5点后就停止——必须全年无休。你会发现,大多数顾客的问题都发生在夜间或者周末,因此这些时间必须要有人可以服务顾客。切记客服的吊诡——提供服务的人员层级愈低,绝佳的客服就愈令人印象深刻。就客服来说,每个人随时都是在做沟通。
  虽说所有顾客一概平等,但有些就是比其他人重要——也就是说,一定要找出是哪些人在抱怨,并且尽快解决你的影响者所面临的问题。问顾客有没有博客,然后去研究他们发表的意见。
  要抱持正确的心态,客服不只是在补救问题——也是在研究新兴的顾客需求,所以要特别留意。这也是个可以帮顾客获得更好条件的机会,所以,在帮他们解决手边问题的同时,也要帮他们取得好条件。能够这么做,顾客会向朋友大力称赞你的表现。
  顾客都希望能马上解决问题——所以现在都必须即时回应。如果你无法立刻解决问题,就会严重落后给竞争对手。
  设法利用客服创造营收——别人可以做到,你又怎么会做不到?或许可以提供客制化的特定服务,收费高额的服务费用。如果认知价值够高,也够吸引人的话,顾客会愿意付费。
  要将客服视为持续的投入——而不是偶一为之的单次交易。要投入全心提供优异的客服。要抱持正确的心态,满意的顾客会告诉3个朋友,可是愤怒的顾客却会上博客,让3000个读者知道。设法让顾客满意,并开诚布公地表明你为什么要为他们做这些事。他们会尊重这一点。
  利用客服让你的事业随时间不断演进——也就是说,要让你的客服积极且直接地参与推动事业向前迈进,一起创造未来。如果你希望提供绝佳的顾客体验,就必须让顾客能够透过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新兴通讯管道,取得你的客服。你必须要能透过以下管道来提供客服:
  博客——除了要找人开设博客,还要密切关注消费者的博客中有关你和你公司的讨论。
  社群媒体工具——包括即时通讯的微博服务,如Twitter、微信等。
  品牌大使——由真人在网络讨论区等地方代表你的公司发言。品牌大使要主动去接触顾客,协助顾客解决问题,并达成他们的目标。品牌大使要横跨网络、实体和虚拟世界,积极和顾客互动。
  搜寻引擎——从Google(高度组织化的)到Twitter(相当随机的)都要包括在内。你必须让顾客在想要找人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很容易找到你。
  即时通讯——由服务人员透过你的网站和顾客互动,为顾客解决问题。让顾客可以透过即时通讯沟通,可以给人和真人互动的安心感,这是静态的网络界面所不能做到的。顾客都很喜欢即时通讯,因为这会马上给顾客满意的答案。
  把解决方案众包出去——让顾客帮彼此想办法。这一方面是集体智慧,一方面也是加强版的使用者社群。让顾客能够协同合作,会产生一些独特而出乎预料的解决方案。这是终极的社群自助。
  “客服的本质彻底转变了,现今客户服务的核心在于科技。如果企业能够将客服视为绝佳机会,能够和其命脉深入互动并随之同步演进,客服就会变成一种组织文化的执著,而不只是一个部门。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差异,能够激发创意,并创造新的营收来源、产品和进入门槛。”
  “人都希望和其他人交谈。他们不想和一罐汽水、平面电视或酥脆炸鸡激烈争辩,或者谈情说爱。他们要的是有人能解决问题、解释问题,以及帮助他们做出明智决定。”
其他文献
“城市未来的消费主体在发展变化,消费关系和消费手段也在发生变化,主力军应该是85后和90后这批年轻人,他们对于分享、共享、互联网以及社群经济的认知远远超过了前面工业化时代的人。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个体经济、小微企业以及自由职业者慢慢会多起来,以适应他们的空间再造,这种趋势既是互联网时代对于空间运营的新思路,同时也是房地产或者不动产经营过程中值得去发现的新方向。”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  
期刊
谷歌机器人阿尔法围棋(AlphaGo)对战世界围棋顶尖高手李世石九段的比赛,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已进行的四场比赛中,AlphaGo三比一领先。不少媒体认为,这是人工智能历史上又一重要事件。英国《金融时报》引用一项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半数人工智能专家相信,人类水平的机器智能到2040年就可成为现实。这引起了人们的焦虑,机器人是否会像科幻电影那样最后会毁灭人类?这样哲学层面的思考可能有点远,很多人
期刊
“对于一个公司最致命的问题,可能就是公司的CEO选错了人,无论你想做什么,比如说培训或者教练式辅导,一旦你在CEO岗位上选错了人的话,其实做其他的意义都不是特别大。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一个人不可能在一个岗位上永远做得好,永远正确,或者说CEO就要是无所不能的伟人。”  ——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  “由于媒介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了。看电视、
期刊
智能设备、大数据和先进的分析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我们称之为“行为技术”(Behavioral Technology)的平台。这些平台能让我们从行为学角度更好地了解客户所进行的活动和他们的偏好,为公司创造出提供私人定制产品的可能性。  任何一位客户都与3种数据有关  想要360度全方位了解客户,我们需要全面了解客户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使用行为技术来定义、收集和整理针对个人的所有数据。从最大的程度
期刊
乐视终于承认,2014年运营超级电视的子公司乐视致新亏损了5.03亿元,并直接造成乐视网营业利润下降。  乐视把其创造的盈利模式称为“硬件+软件”的模式,具体讲就是“硬件+内容+应用+服务+广告”。乐视的逻辑征服了不少人,尤其那些对互联网思维心向往之的年轻一代;即使对于已经习惯传统盈利模式的彩电企业,也具有相当大诱惑力。比如TCL,就明确表示将彻底摒弃传统盈利模式,未来五年要实现“产品与服务的收入
期刊
一次正确的跨界胜过十年营销。跨界营销重在创新,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通过相互渗透和融合之后,就具有了新意,虚实结合,强强互补。企业的“蓝海互换”能达到“1+1=2”的作用,而且实际成效一定是大于2的。所以,对于很多还在殚精竭虑地用常规手法经营企业的老板来说,与其单纯依靠传统的营销模式艰难打拼,倒不如适度地跨界一下,更换参照系,或许就可以发挥异类品牌或文化的协同效应。  跨界营销,就是聚合合作各方的优势
期刊
相比新车销售市场的放缓增长。二手车市场则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小露锋芒。购买二手车,往往出于几重考量:首先二手车的入手让经济不宽裕的消费者实现以车(自行车)易车(汽车)的梦想,满足他们的社会/情感诉求,使其拥有相同的情感释放与生活方式的权利与能力,在有限的预算内确保出行自由;其次对那些想要升级现有汽车的消费者来说,能够以主流车的亲民价享受到高端车,又何乐而不为?  当然,二手车市场展露头角的前提是前几
期刊
越来越多的跨界营销,让品牌俨然越来越不务正业,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已积累相当丰厚资产的品牌。而这些品牌则坚信,跨界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更新成熟但趋于审美疲劳的品牌形象,充分连接有更高价值预期的年轻消费者,甚至可能以此找到品牌创新的捷径。这就像一场双方获益的政治联姻,从中交换到各自需要的利益,反倒可能比一见钟情的“投缘”走得更为稳固长远。  于是,设计师合作限量款、品牌联名产品、邀请明星成为产品经理、
期刊
如果你开了一家餐厅,你愿意请附近居民吃顿免费晚餐吗?如果我告诉你,我有一屋子的潜在客户,他们一直讨论你的产品和你的竞争对手,你会不出现吗?如何找到客户,变推送式营销为拉动式!  “推”的战略主要是借助于强有力的销售队伍,在各种促销措施的支持下,将产品推向各种销售渠道,推上经销商的货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指产品销售网络的渗透。“拉”的战略主要是围绕如何将顾客“拉”进销售点,并鼓励消费者从货架上将商
期刊
把企业说成是“盈利组织”,并没有涉及企业的实质。企业的目的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目的存在“自身之外”,存在于“社会之中”,这就是创造顾客。  企业是“盈利组织”——这个错误观念必须纠正  资本,本身并不具有经济力量  经济学对“企业”的理解是肤浅的,以为企业财富的源泉是由资本所有者带来的;以为企业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资本只是一项资源要素,资本本身并不创造财富,资本的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