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影视后期处理中的键控技术,从理论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简单分析,将键控应用的主要技术点及常见的错误做适当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合成 Keylight 背景
在数字特效技术被广泛应用前,大部分影片的特效部分都是使用实景拍摄或者微缩拍摄的处理模式。这两种方式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现在利用CG技术实现恢弘场面,投资却可以低很多。然而,不论是旧的微缩拍摄技术还是新的CG,都存在如何将演员与背景的场景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在一些经典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合成技术,导演先将景物拍摄一遍,然后投射在幕布上播放,再让演员在幕布前演出来整合最终的影片。这种古老的合成技术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进步极为成熟的数字电影技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键控技术。
一、键控合成技术的现状
键控技术也可以称之为抠像技术,就是制作出一些符合我们需求的保留Alpha通道的层,然后合成操作。目前的键控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对的成熟,除去一些专门的键控软件外,还有很多的键控插件,而大部分的后期处理软件也都有专门的键控工具,例如Adobe公司开发的After Effects软件中就有键控工具组,可以轻易的选取影片中的背景,对于阴影或者半透明等等的效果也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各软件间虽然略有偏差,但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通过键控工具对Alpha通道的提取,然后调整Alpha通道,做适当的色彩校正得到尽可能真实的视频效果。
二、简述After Effect中的键控工具
在After Effects中,有Color Difference Key、Color Range、Difference Matte、Extract、Inner/Outer Key、Keylight、Linear Color Key、Luma Key等多种键控工具,都收录在Key特效组中。在这些键控工具中,主要以颜色键控或者亮度键控为主要键控技巧。
在上述的主要键控技巧中,大部分的操作是一致的,首先都是将图层转化为高精度模式,然后从图层中选择背景颜色,将其设定为抠像底色,再调整抠像边缘的羽化、色容差等其他参数,在预览键控效果后在对抠像的边缘和溢出的颜色做细节调整。
三、键控合成技术的关键技术点
(一)抠像素材的前期注意问题和预处理
1.光线
源素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最后的键控效果,所以光线对于源素材对象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在前期拍摄时就非常重视布光问题。面光源和侧边光源要给好,不要在画面中出现特别暗的区域。因为前景的内容必须从原背景中完全分离出来,所以前景的主体在拍摄过程中不要穿着与背景布相同或者相近的色彩,也不要佩戴有反光效果的首饰。在拍摄前景人物时要特别注意光线的角度。背景方面应注意均匀布光,尽量减少反射,另外,在使用有色背景时,为确保拍摄素材能达到最好的色彩还原度,最好使用标准的纯蓝色(PANTONE2635)或者纯绿色(PANTON354)。当然,有很多专业生产抠像设备的厂商都有专门的抠像色漆。
2.对进行键控的视频进行预处理——噪点
在摄像机的拍摄成像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点,也就是所谓的颗粒。清除噪波是抠像前期必须要完成的工作,降噪并不仅仅是为了让画面的细节更加协调,更重要的是降噪能够改善素材中背景色度或者亮度不均的问题。
3.对进行键控的视频进行预处理——场
摄像机设备进行拍摄和采集到电脑中的视频素材都是带有“场”的,在进入后期处理和特效制作的时候必须先去除“场”,尤其是在键控过程中,如果没有去除“场”,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抠像的质量,做出来的画面就会出现大量的锯齿和抖动。
(二)键控完成的前景目标对象包含原背景信息
由于实际光照以及幕布本身色彩纯度不均匀,导致抠像出的前景对象可能涵盖了原背景的内容信息。这就说明并没有得到最好的抠像效果。在抠像过程中,不能只以键控工具最终渲染的模式查看抠像效果,需要进入Matte观察模式下进行检验。检验是否有需要抠出的区域被保留,或者需要被保留的区域反而被误抠像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理解一下这个问题,如图组1所示,在Screen Colour中点击吸取了背景布的颜色后,显然很直观的得到了一个透明状态的前景人物(图3)。在这种预览模式下,我们容易错误的认为视频的抠像已经完成,但实际上远不是这样。
我们把视频的预览方式改成Matte的屏幕观察方式后(图4),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灰色的区域,这些区域,有可能是因为拍摄原因被留下来的边缘色差,也有可能是一些噪点未被抠除。这种状态下,就需要进行进一步地调整。在Keylight的蒙版调整中,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图像透明和不透明区域的Clip Black OR Clip White(图5).数值为0时完全透明,也就是完全抠除,数值为100就是完全不透明,也就是完全保留。.调整这两个参数,就可以对蒙版进行调节,得到更为真实的效果。
(三)景深
视频在真实拍摄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景深的问题,而合成的视频对象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却经常被忽略这个问题。前景主体对象和背景直接的距离以及所需要强调的状态的不同,景深效果也不尽相同。合成中的背景对象可以通过模糊工具来模拟景深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强调某个主体时的情况是最为常见的,这时候可能不能直接简单使用模糊工具,还要在适当的位置添加必要的关键帧来得到强调的效果。
(四)人物阴影的添加和方向
前期拍摄的光线如果没有设置合适,在后期合成中就要多做很多的工作,比如阴影。阴影的添加并不太复杂,主要需要考虑合理的光线来源,和折射的问题。在AE软件中,我们可以通过复制图层修改色相饱和度来得到阴影对象,而角度就需要考虑合成背景的内容
(五)环境光对前景人物的影响
1.抠像前背景光线的影响:在拍摄过程中,原背景的场景光线(场景中的灯光或者背景的反光光线)就会残留在前景人物的身上,产生偏色的现象。大部分的键控工具都可以通过整体的偏色和溢出控制来调整前景人物的偏色现象。
2.合成后的环境光的影响:抠像完成后,在与新场景合成时,必须考虑新场景的环境光线。如果这时候的环境光线是稳定的,那么只需要通过键控工具的整体偏色和溢出控制来做单一的调整。如果光线是变化的,那么就需要通过关键帧来控制色彩的变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环境光的影响是轻微的,调整时要注意尺度。
(六)如果在抠像中使用关键帧,为了避免需要逐帧检验键控效果,加大工作量,应尽量不要After Effects让进行自动插补。在设置关键帧时要特别注意必须是对相同的光效下使用相同的键控接受。也就是在同一个光效的开始和结束的位置都设置关键帧。
三、小结
目前,后期特效合成技术已是影视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创作方式,而键控技术作为后期合成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创作中,抠像是个技巧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积累。抠像最重要的不是工具也不是抠像技巧,而是素材,所以合成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拍摄的结果,所以团队协作是作为一个影视后期人员最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涛.Adobe After Effects CS4.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逯明宇.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中基于PC平台后期合成软件的比较研究 .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3] 房晓溪 纪赫男《数字影视后期编辑与合成》[J],2009年1月第1版
[4] ACAA专家委员会、DDC传媒, Adobe After Effects CS4标准培训教材.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关键词】合成 Keylight 背景
在数字特效技术被广泛应用前,大部分影片的特效部分都是使用实景拍摄或者微缩拍摄的处理模式。这两种方式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现在利用CG技术实现恢弘场面,投资却可以低很多。然而,不论是旧的微缩拍摄技术还是新的CG,都存在如何将演员与背景的场景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在一些经典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合成技术,导演先将景物拍摄一遍,然后投射在幕布上播放,再让演员在幕布前演出来整合最终的影片。这种古老的合成技术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进步极为成熟的数字电影技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键控技术。
一、键控合成技术的现状
键控技术也可以称之为抠像技术,就是制作出一些符合我们需求的保留Alpha通道的层,然后合成操作。目前的键控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对的成熟,除去一些专门的键控软件外,还有很多的键控插件,而大部分的后期处理软件也都有专门的键控工具,例如Adobe公司开发的After Effects软件中就有键控工具组,可以轻易的选取影片中的背景,对于阴影或者半透明等等的效果也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各软件间虽然略有偏差,但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通过键控工具对Alpha通道的提取,然后调整Alpha通道,做适当的色彩校正得到尽可能真实的视频效果。
二、简述After Effect中的键控工具
在After Effects中,有Color Difference Key、Color Range、Difference Matte、Extract、Inner/Outer Key、Keylight、Linear Color Key、Luma Key等多种键控工具,都收录在Key特效组中。在这些键控工具中,主要以颜色键控或者亮度键控为主要键控技巧。
在上述的主要键控技巧中,大部分的操作是一致的,首先都是将图层转化为高精度模式,然后从图层中选择背景颜色,将其设定为抠像底色,再调整抠像边缘的羽化、色容差等其他参数,在预览键控效果后在对抠像的边缘和溢出的颜色做细节调整。
三、键控合成技术的关键技术点
(一)抠像素材的前期注意问题和预处理
1.光线
源素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最后的键控效果,所以光线对于源素材对象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在前期拍摄时就非常重视布光问题。面光源和侧边光源要给好,不要在画面中出现特别暗的区域。因为前景的内容必须从原背景中完全分离出来,所以前景的主体在拍摄过程中不要穿着与背景布相同或者相近的色彩,也不要佩戴有反光效果的首饰。在拍摄前景人物时要特别注意光线的角度。背景方面应注意均匀布光,尽量减少反射,另外,在使用有色背景时,为确保拍摄素材能达到最好的色彩还原度,最好使用标准的纯蓝色(PANTONE2635)或者纯绿色(PANTON354)。当然,有很多专业生产抠像设备的厂商都有专门的抠像色漆。
2.对进行键控的视频进行预处理——噪点
在摄像机的拍摄成像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点,也就是所谓的颗粒。清除噪波是抠像前期必须要完成的工作,降噪并不仅仅是为了让画面的细节更加协调,更重要的是降噪能够改善素材中背景色度或者亮度不均的问题。
3.对进行键控的视频进行预处理——场
摄像机设备进行拍摄和采集到电脑中的视频素材都是带有“场”的,在进入后期处理和特效制作的时候必须先去除“场”,尤其是在键控过程中,如果没有去除“场”,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抠像的质量,做出来的画面就会出现大量的锯齿和抖动。
(二)键控完成的前景目标对象包含原背景信息
由于实际光照以及幕布本身色彩纯度不均匀,导致抠像出的前景对象可能涵盖了原背景的内容信息。这就说明并没有得到最好的抠像效果。在抠像过程中,不能只以键控工具最终渲染的模式查看抠像效果,需要进入Matte观察模式下进行检验。检验是否有需要抠出的区域被保留,或者需要被保留的区域反而被误抠像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理解一下这个问题,如图组1所示,在Screen Colour中点击吸取了背景布的颜色后,显然很直观的得到了一个透明状态的前景人物(图3)。在这种预览模式下,我们容易错误的认为视频的抠像已经完成,但实际上远不是这样。
我们把视频的预览方式改成Matte的屏幕观察方式后(图4),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灰色的区域,这些区域,有可能是因为拍摄原因被留下来的边缘色差,也有可能是一些噪点未被抠除。这种状态下,就需要进行进一步地调整。在Keylight的蒙版调整中,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图像透明和不透明区域的Clip Black OR Clip White(图5).数值为0时完全透明,也就是完全抠除,数值为100就是完全不透明,也就是完全保留。.调整这两个参数,就可以对蒙版进行调节,得到更为真实的效果。
(三)景深
视频在真实拍摄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景深的问题,而合成的视频对象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却经常被忽略这个问题。前景主体对象和背景直接的距离以及所需要强调的状态的不同,景深效果也不尽相同。合成中的背景对象可以通过模糊工具来模拟景深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强调某个主体时的情况是最为常见的,这时候可能不能直接简单使用模糊工具,还要在适当的位置添加必要的关键帧来得到强调的效果。
(四)人物阴影的添加和方向
前期拍摄的光线如果没有设置合适,在后期合成中就要多做很多的工作,比如阴影。阴影的添加并不太复杂,主要需要考虑合理的光线来源,和折射的问题。在AE软件中,我们可以通过复制图层修改色相饱和度来得到阴影对象,而角度就需要考虑合成背景的内容
(五)环境光对前景人物的影响
1.抠像前背景光线的影响:在拍摄过程中,原背景的场景光线(场景中的灯光或者背景的反光光线)就会残留在前景人物的身上,产生偏色的现象。大部分的键控工具都可以通过整体的偏色和溢出控制来调整前景人物的偏色现象。
2.合成后的环境光的影响:抠像完成后,在与新场景合成时,必须考虑新场景的环境光线。如果这时候的环境光线是稳定的,那么只需要通过键控工具的整体偏色和溢出控制来做单一的调整。如果光线是变化的,那么就需要通过关键帧来控制色彩的变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环境光的影响是轻微的,调整时要注意尺度。
(六)如果在抠像中使用关键帧,为了避免需要逐帧检验键控效果,加大工作量,应尽量不要After Effects让进行自动插补。在设置关键帧时要特别注意必须是对相同的光效下使用相同的键控接受。也就是在同一个光效的开始和结束的位置都设置关键帧。
三、小结
目前,后期特效合成技术已是影视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创作方式,而键控技术作为后期合成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创作中,抠像是个技巧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和积累。抠像最重要的不是工具也不是抠像技巧,而是素材,所以合成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拍摄的结果,所以团队协作是作为一个影视后期人员最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涛.Adobe After Effects CS4.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逯明宇.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中基于PC平台后期合成软件的比较研究 .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3] 房晓溪 纪赫男《数字影视后期编辑与合成》[J],2009年1月第1版
[4] ACAA专家委员会、DDC传媒, Adobe After Effects CS4标准培训教材.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