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模式。“中国创造”之路的发展需要大批创造型企业的成长;大批创造型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以技术的自主创新为依托;而所有这一切的实施,需要完善的投融资体系的支撑。
一、“中国创造”投融资体系的理论分析
在现代经济领域内,投融资体系是任何一个地区、企业、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投融资体系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地区、企业、产业的发展潜力的大小和发展速度的快慢。完善的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意味着一个系统、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各种相关因素相互嵌套的结果。
第一,从不同的投融资主体来看,贯穿自主创新的全过程,投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政府财政、企业自身、风险资本、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外来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等。
第二,从不同的投融资方式看,最基本的投融资方式主要是两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科研创新的前期,由企业、科研机构、院所、国家甚至个人展开的投资都属于直接投资的范畴。再发展到一定阶段,风险资本以及其他基金的进入,仍然属于直接投资。当创新表现出较大价值,被市场认可时,就可以通过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进行间接融资。在创新的后期,整个项目能够进入证券市场、债券市场融资,则又跨入直接融资的范畴。各种不同的投融资者和多种投融资方式相互交错、相互衔接构成科技创新赖以发展的资金链条,形成一个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第三,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技术本身的风险、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有效的投融资机制能够极大地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营造出一种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激励、引导和支持社会中各种投融资主体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来,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科学发明创造、产品试验和积极的市场商业行为,从而达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中国创造”投融资体系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融资改革与发展已取得较大成效,但是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融资体系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
(一)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长与不足
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全社会R&D投入达3003.1亿元,比上年增加553.1亿元,增长22.6%。占GDP的1.42%,R&D投入强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产业部门看,7大行业的R&D投入强度超过1%。医药制造业最高,达到1.76%。其次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为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1.48%,通用设备制造业为1.4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1.3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橡胶制造业均为1.19%。
中国的R&D经费虽逐年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1.从R&D经费活动类型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研发投入更多地集中在试验发展领域。而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实力的原创核心技术,主要依靠基础研究活动。基础研究实力的不足决定了我国很难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原创技术的研发方面有所作为,也决定了我国研发的总体水平。
2.从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考察,中国与当今世界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相比,尽管增速较快,但科技投入依然较低。而且与R&D经费的增长速度相比,R&D经费占GDP比重的增长则比较缓慢,多年徘徊在较低水平。
(二)企业投融资主体地位的提高与中小企业的动力不足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在技术创新投融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06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2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企业、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1.1%、18.9%和9.2%。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投融资过程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不断趋于强化。国内大中企业有研发机构的占到32%左右。
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实践表明,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在美国,大约50%以上的科技发明是小企业完成的。根据教育部科技司对全国173家大中型企业和58家小企业的调查,在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展技术创新的问题上,大中型企业的动力远不及小企业强。而我国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仍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
(三)资本市场支持力度的加大与企业融资渠道的狭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截至2007年9月,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23.55万亿元。按照2006年我国的GDP总额21.087万亿元来测算,目前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已经超过GDP总额,中国的证券化率超过了100%。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在上市公司总数量中占有半壁江山。
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只设主板市场而没有二板市场以及区域性、地方性的资本市场。同时,主板市场的服务主旨是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相比之下,新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受资产规模、盈利水平等条件限制,极难获准进行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还不是资本市场重点扶持的对象。
近两年来,中国的风险投资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实际投资规模及其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中所占比例都还比较低。2006年度中国风险投资总额达到143.64亿元,而同期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2134.5亿元,风险投资在其中仅占到6.73%。因此,对各类工业企业来说,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不得不依赖自我积累和各种不规范的民间融资行为。特别是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积累能力差,对民间融资的依赖性则更为明显。
三、建立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促进“中国创造”的实现
资金是技术创新的血液,是制约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建立、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的重要保证。
(一)强化企业的投融资主体地位
创新是一种将新技术引入市场并创造利润的活动,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应成为投融资的主体。
1.对大中型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转让股权、产权等多种途径来筹集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改变企业只靠财政、银行的拨款来搞技术创新的状况。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利用贴息、信用担保和风险投资等经济杠杆,进一步扩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
2.对中小型企业,建立支持中小型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墓金,发展保险业以分担技术创新的投入风险,建立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技术咨询与人员培训的社会机构,以减少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的费用负担。
(二)发展多层次现代金融体系
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1.打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高度垄断银行市场的局面,规范地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在合理布局和适度竞争原则下,有步骤地开放社会资本参与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改造,发展中小银行和中小非金融机构。
2.进一步改革股票债券发行方式,实现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支持具备条件的技术创新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在继续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的基础上,分步推进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区域性小型资本市场的建设,切实解决技术创新企业直接融资难的问题。
3.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和再循环机制。虽然影响风险投资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有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没有投资的出口就无法获得高增长阶段的高利润,从而也无法补偿许多失败项目的损失,风险投资就无法快速发展。要解决退出渠道不畅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加强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同时要大力完善产权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构建比较畅通的渠道,促进资本的流通和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虽然不是最具活力的主体,但从政策角度出发,它却是一个最能代表政府意图并最具有可调控性的主体,而且它能弥补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所不愿从事的具有较大外部性的公共福利型技术,基础科学知识和产业共性技术即属此类。
1.加大政府对企业科技活动的R&D支持力度。尤其要增加对参与基础研究的企业的资金支持。政府对种子期企业的支持也尤其重要。政府应坚定不移地继续支持种子期企业,承担政府资金应当承担的责任。要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催生创业企业,提高科技型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对能够面向市场和创造新市场的技术创新的支持,增强企业财富创造能力;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支持,形成区域创新能力。
2.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税收优惠要以税基式减免为主,事后优惠的税负式减免为辅。可考虑适当调整现行增值税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新设备可部分在增值税中抵扣;建立技术创新加速折旧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加速折旧,减轻所得税税负,增加内源融资供给。
3.从制度安排角度,应尽量消除投融资活动中参与各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努力减少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通过产权制度的安排、企业治理结构和法律的完善,增加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实现参与各方利益的相容或一致。
(四)构建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
建立为企业提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的投融资平台,及时发布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信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金融信贷政策、高新技术创业投资信息及企业信用信息等;开展创业培训,对企业进行海内外上市辅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一些中小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后海内外上市,募集转化资金;公布企业信用情况,将信用评价、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采取政府支持、民间加盟方式、构建高效率、低成本、可信赖的担保通道,吸引银行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及时发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政策和重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金融投资政策及金融投资重点,沟通研究开发机构、企业、银行、投资机构的信息交流,大力推动技术资本与金融、投资资本的对接,拓宽企业、研发机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渠道。
四、总 结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和投融资体系的高效运转。在此运转中,商业银行要为技术创新提供流动资金贷款;风险投资扶持技术创新实现高速增长;投资银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走向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要活跃投融资行为。总之,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对于技术创新的综合协调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中国创造”投融资体系的理论分析
在现代经济领域内,投融资体系是任何一个地区、企业、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投融资体系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地区、企业、产业的发展潜力的大小和发展速度的快慢。完善的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意味着一个系统、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各种相关因素相互嵌套的结果。
第一,从不同的投融资主体来看,贯穿自主创新的全过程,投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政府财政、企业自身、风险资本、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外来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等。
第二,从不同的投融资方式看,最基本的投融资方式主要是两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科研创新的前期,由企业、科研机构、院所、国家甚至个人展开的投资都属于直接投资的范畴。再发展到一定阶段,风险资本以及其他基金的进入,仍然属于直接投资。当创新表现出较大价值,被市场认可时,就可以通过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进行间接融资。在创新的后期,整个项目能够进入证券市场、债券市场融资,则又跨入直接融资的范畴。各种不同的投融资者和多种投融资方式相互交错、相互衔接构成科技创新赖以发展的资金链条,形成一个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第三,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技术本身的风险、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有效的投融资机制能够极大地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营造出一种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激励、引导和支持社会中各种投融资主体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来,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科学发明创造、产品试验和积极的市场商业行为,从而达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中国创造”投融资体系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融资改革与发展已取得较大成效,但是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融资体系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
(一)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长与不足
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全社会R&D投入达3003.1亿元,比上年增加553.1亿元,增长22.6%。占GDP的1.42%,R&D投入强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产业部门看,7大行业的R&D投入强度超过1%。医药制造业最高,达到1.76%。其次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为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1.48%,通用设备制造业为1.4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1.3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橡胶制造业均为1.19%。
中国的R&D经费虽逐年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1.从R&D经费活动类型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研发投入更多地集中在试验发展领域。而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实力的原创核心技术,主要依靠基础研究活动。基础研究实力的不足决定了我国很难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原创技术的研发方面有所作为,也决定了我国研发的总体水平。
2.从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考察,中国与当今世界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相比,尽管增速较快,但科技投入依然较低。而且与R&D经费的增长速度相比,R&D经费占GDP比重的增长则比较缓慢,多年徘徊在较低水平。
(二)企业投融资主体地位的提高与中小企业的动力不足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在技术创新投融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06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2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企业、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1.1%、18.9%和9.2%。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投融资过程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不断趋于强化。国内大中企业有研发机构的占到32%左右。
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实践表明,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在美国,大约50%以上的科技发明是小企业完成的。根据教育部科技司对全国173家大中型企业和58家小企业的调查,在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展技术创新的问题上,大中型企业的动力远不及小企业强。而我国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仍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
(三)资本市场支持力度的加大与企业融资渠道的狭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截至2007年9月,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23.55万亿元。按照2006年我国的GDP总额21.087万亿元来测算,目前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已经超过GDP总额,中国的证券化率超过了100%。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在上市公司总数量中占有半壁江山。
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只设主板市场而没有二板市场以及区域性、地方性的资本市场。同时,主板市场的服务主旨是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相比之下,新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受资产规模、盈利水平等条件限制,极难获准进行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还不是资本市场重点扶持的对象。
近两年来,中国的风险投资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实际投资规模及其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中所占比例都还比较低。2006年度中国风险投资总额达到143.64亿元,而同期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2134.5亿元,风险投资在其中仅占到6.73%。因此,对各类工业企业来说,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不得不依赖自我积累和各种不规范的民间融资行为。特别是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积累能力差,对民间融资的依赖性则更为明显。
三、建立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促进“中国创造”的实现
资金是技术创新的血液,是制约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建立、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的重要保证。
(一)强化企业的投融资主体地位
创新是一种将新技术引入市场并创造利润的活动,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应成为投融资的主体。
1.对大中型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转让股权、产权等多种途径来筹集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改变企业只靠财政、银行的拨款来搞技术创新的状况。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利用贴息、信用担保和风险投资等经济杠杆,进一步扩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
2.对中小型企业,建立支持中小型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墓金,发展保险业以分担技术创新的投入风险,建立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技术咨询与人员培训的社会机构,以减少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的费用负担。
(二)发展多层次现代金融体系
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1.打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高度垄断银行市场的局面,规范地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在合理布局和适度竞争原则下,有步骤地开放社会资本参与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改造,发展中小银行和中小非金融机构。
2.进一步改革股票债券发行方式,实现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支持具备条件的技术创新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在继续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的基础上,分步推进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区域性小型资本市场的建设,切实解决技术创新企业直接融资难的问题。
3.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和再循环机制。虽然影响风险投资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有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没有投资的出口就无法获得高增长阶段的高利润,从而也无法补偿许多失败项目的损失,风险投资就无法快速发展。要解决退出渠道不畅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加强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同时要大力完善产权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构建比较畅通的渠道,促进资本的流通和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虽然不是最具活力的主体,但从政策角度出发,它却是一个最能代表政府意图并最具有可调控性的主体,而且它能弥补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所不愿从事的具有较大外部性的公共福利型技术,基础科学知识和产业共性技术即属此类。
1.加大政府对企业科技活动的R&D支持力度。尤其要增加对参与基础研究的企业的资金支持。政府对种子期企业的支持也尤其重要。政府应坚定不移地继续支持种子期企业,承担政府资金应当承担的责任。要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催生创业企业,提高科技型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对能够面向市场和创造新市场的技术创新的支持,增强企业财富创造能力;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支持,形成区域创新能力。
2.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税收优惠要以税基式减免为主,事后优惠的税负式减免为辅。可考虑适当调整现行增值税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新设备可部分在增值税中抵扣;建立技术创新加速折旧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加速折旧,减轻所得税税负,增加内源融资供给。
3.从制度安排角度,应尽量消除投融资活动中参与各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努力减少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通过产权制度的安排、企业治理结构和法律的完善,增加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实现参与各方利益的相容或一致。
(四)构建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
建立为企业提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的投融资平台,及时发布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信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金融信贷政策、高新技术创业投资信息及企业信用信息等;开展创业培训,对企业进行海内外上市辅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一些中小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后海内外上市,募集转化资金;公布企业信用情况,将信用评价、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采取政府支持、民间加盟方式、构建高效率、低成本、可信赖的担保通道,吸引银行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及时发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政策和重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金融投资政策及金融投资重点,沟通研究开发机构、企业、银行、投资机构的信息交流,大力推动技术资本与金融、投资资本的对接,拓宽企业、研发机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渠道。
四、总 结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和投融资体系的高效运转。在此运转中,商业银行要为技术创新提供流动资金贷款;风险投资扶持技术创新实现高速增长;投资银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走向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要活跃投融资行为。总之,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对于技术创新的综合协调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