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将来运用于实际会计工作中去,但是很多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上岗后却不能顶岗。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师资设备,课程考核四个方面谈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
现在,由于普高热等诸多原因,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生存发展,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吸引生源,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管什么专业都与现在热门的计算机挂钩,什么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与计算机(电子商务),美术装潢与计算机等,真是不胜枚举。实际上很多专业只不过是比传统专业课程的设置多一两门课程,最多也只是增加一两门计算机课程和一门边缘课程。之所以会这样做,实际上是没有明确相关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教学目的。
具体到会计电算化专业,目前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将所学的会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将来运用于实际会计工作中去。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却并非如此,不少学校平时只是在开设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两门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其他专业也开,属于公共课),最后毕业之前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就算会计电算化,并美其名曰:会计电算化专业,到头来,学生根本掌握不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要求掌握的技能,不能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进行记账、算账、报账,最多也只能用计算机打打字,知道会计电算化的一些相关名词。因而会计电算化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突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的瓶颈,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那么,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存在的瓶颈在哪里,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师资设备,课程考核四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教材种类很多却难选择一本适用的
当前职业学校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教材种类很多却难选择一本适用的。有部委组织编写的教材,有行业组织编写的教材,有相关学校联合组织编写的教材,也有书商组织拼凑的教材。相当多的教材存在两类通病,一类是理论型,只讲述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缺乏与应用软件的配套操作内容,言之无物;另一类是实务型,引用一种财务软件,仅讲述会计核算的操作过程,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而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看,纯理论的讲述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也有“照本宣科”之嫌,培养的学生不能“务实”;实务性的讲述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一定的启发,给人以“实用价值”的感觉,但是理论功底不扎实,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出现“教过的会,没教过的就不会”的现象,从长远来看,又阻碍学生在会计电算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长期以来,各学校在教材组织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中难以选择到一本比较适用的教材。有的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手册代替会计电算化教材,有的用地方财政部门编制的会计电算化岗前培训资料代替会计电算化教材,甚至还有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代替会计电算化教材,或以数据库管理系统教程代替会计电算化教材的现象,教学中完全没有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内容。“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的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丢开教材,欲求提高教学质量,不啻缘木而求鱼。”(上海财大会计系列教材卷首缀语)教材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差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的差异。因而开发出适合高职教学的会计电算化精品教材无疑是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实践型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严重缩水
会计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但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型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不到30%,不少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有的甚至没有上机实践,对教材的案例介绍也是空对空,而且实践的内容也有失偏颇,有的上机操作只使用一些会计软件的学习版,让学生只学如何使用会计软件,但对如何分析、设计、维护等都没有相应的实验,其结果虽然学生通过了专业课程学习甚至拿到了毕业证,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到工作单位后适应不了工作需求。一个用人单位招聘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大专生,这位学生拥有包括毕业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电算化初级证书等在内的五个证书,但工作半个月后,主管领导惊讶地说:“在电脑上连个下料单都作不出来。”可以说,类似这样的现象绝非个别和偶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学习和考核中,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教师素质不高和教学设备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绝大多数由计算机教师担任,而会计教师反而因惧怕计算机的“深奥”而“退避三舍”,使得一些根本不懂会计的计算机从业人员也自以为自己已经是一个会计电算化专家了。竟其原因,受会计传统教育影响,名为“会计”电算化,实为会计“电算化”,完全模仿手工会计作业,根本就没有从会计的角度考虑如何优化。这样的教学,难免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缺乏一批复合型专业教师也是当前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之瓶颈。从教师个人来讲,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较高的,但缺乏积极引导。学校应该加强在职培训,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锻炼或实现社会兼职,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设备不足和设备落后,也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障碍。虽然许多学校增加了对计算机的投入,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很难做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从教学设施上就无法保证实训需求。
四、现有的课程考核办法太过简单,不符合专业需求和社会需要
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和考试环节上均向等级考试靠拢,有的直接以通过等级考试为考核办法。会计电算化等级考试虽然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地承认,但这类考试均属于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和学校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考试内容狭窄,技术水平落后,其中的初级考试更属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最低要求,其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以此来衡量教学,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滑。比如我市的会计电算化的考核以上机考试为主,即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考试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软件操作考试,而在软件操作当中仅考查了系统初始化、凭证录入、记账、结账这些内容,尤其是凭证录入只是让学生“照猫画虎”般地将所给的资料录入进去即可完成。此种方式的考核没有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出来,而应就一套完整地案例包括从最初的初始化到凭证的录入(注意不要给学生现成的分录,而应给出经济业务让学生自己做分录,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将会计与电算化结合的能力)到报表的生成,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当然考试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会学通会计电算化,尤其是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发现工作单位的会计软件在界面上或者是功能结构与上学时的学习有所不同时,那时才是真正考验我们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能力的时候。因此应根据专业需求和社会需要来设置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 范洪波.新编会计电算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
现在,由于普高热等诸多原因,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生存发展,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吸引生源,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管什么专业都与现在热门的计算机挂钩,什么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与计算机(电子商务),美术装潢与计算机等,真是不胜枚举。实际上很多专业只不过是比传统专业课程的设置多一两门课程,最多也只是增加一两门计算机课程和一门边缘课程。之所以会这样做,实际上是没有明确相关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教学目的。
具体到会计电算化专业,目前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将所学的会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将来运用于实际会计工作中去。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却并非如此,不少学校平时只是在开设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两门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其他专业也开,属于公共课),最后毕业之前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就算会计电算化,并美其名曰:会计电算化专业,到头来,学生根本掌握不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要求掌握的技能,不能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进行记账、算账、报账,最多也只能用计算机打打字,知道会计电算化的一些相关名词。因而会计电算化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突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的瓶颈,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那么,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存在的瓶颈在哪里,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师资设备,课程考核四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教材种类很多却难选择一本适用的
当前职业学校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教材种类很多却难选择一本适用的。有部委组织编写的教材,有行业组织编写的教材,有相关学校联合组织编写的教材,也有书商组织拼凑的教材。相当多的教材存在两类通病,一类是理论型,只讲述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缺乏与应用软件的配套操作内容,言之无物;另一类是实务型,引用一种财务软件,仅讲述会计核算的操作过程,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而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看,纯理论的讲述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也有“照本宣科”之嫌,培养的学生不能“务实”;实务性的讲述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一定的启发,给人以“实用价值”的感觉,但是理论功底不扎实,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出现“教过的会,没教过的就不会”的现象,从长远来看,又阻碍学生在会计电算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长期以来,各学校在教材组织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中难以选择到一本比较适用的教材。有的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手册代替会计电算化教材,有的用地方财政部门编制的会计电算化岗前培训资料代替会计电算化教材,甚至还有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代替会计电算化教材,或以数据库管理系统教程代替会计电算化教材的现象,教学中完全没有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内容。“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的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丢开教材,欲求提高教学质量,不啻缘木而求鱼。”(上海财大会计系列教材卷首缀语)教材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差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的差异。因而开发出适合高职教学的会计电算化精品教材无疑是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实践型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严重缩水
会计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但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型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不到30%,不少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有的甚至没有上机实践,对教材的案例介绍也是空对空,而且实践的内容也有失偏颇,有的上机操作只使用一些会计软件的学习版,让学生只学如何使用会计软件,但对如何分析、设计、维护等都没有相应的实验,其结果虽然学生通过了专业课程学习甚至拿到了毕业证,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到工作单位后适应不了工作需求。一个用人单位招聘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大专生,这位学生拥有包括毕业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电算化初级证书等在内的五个证书,但工作半个月后,主管领导惊讶地说:“在电脑上连个下料单都作不出来。”可以说,类似这样的现象绝非个别和偶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学习和考核中,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教师素质不高和教学设备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绝大多数由计算机教师担任,而会计教师反而因惧怕计算机的“深奥”而“退避三舍”,使得一些根本不懂会计的计算机从业人员也自以为自己已经是一个会计电算化专家了。竟其原因,受会计传统教育影响,名为“会计”电算化,实为会计“电算化”,完全模仿手工会计作业,根本就没有从会计的角度考虑如何优化。这样的教学,难免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缺乏一批复合型专业教师也是当前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之瓶颈。从教师个人来讲,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较高的,但缺乏积极引导。学校应该加强在职培训,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锻炼或实现社会兼职,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设备不足和设备落后,也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障碍。虽然许多学校增加了对计算机的投入,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很难做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从教学设施上就无法保证实训需求。
四、现有的课程考核办法太过简单,不符合专业需求和社会需要
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和考试环节上均向等级考试靠拢,有的直接以通过等级考试为考核办法。会计电算化等级考试虽然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地承认,但这类考试均属于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和学校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考试内容狭窄,技术水平落后,其中的初级考试更属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最低要求,其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以此来衡量教学,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滑。比如我市的会计电算化的考核以上机考试为主,即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考试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软件操作考试,而在软件操作当中仅考查了系统初始化、凭证录入、记账、结账这些内容,尤其是凭证录入只是让学生“照猫画虎”般地将所给的资料录入进去即可完成。此种方式的考核没有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出来,而应就一套完整地案例包括从最初的初始化到凭证的录入(注意不要给学生现成的分录,而应给出经济业务让学生自己做分录,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将会计与电算化结合的能力)到报表的生成,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当然考试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会学通会计电算化,尤其是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发现工作单位的会计软件在界面上或者是功能结构与上学时的学习有所不同时,那时才是真正考验我们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能力的时候。因此应根据专业需求和社会需要来设置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 范洪波.新编会计电算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