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在四十年的默默无闻之后终于成了公认的巨星,他变得很富有,却仍然并打算一直住在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开始居住的房子里,他没有电脑和车,也不打算买,他的生活是斯巴达式的,把大部分钱都分给了朋友和家人
对于2013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寻找小糖人》,我们该谈论什么?我想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说出两个字:“传奇!”
影片开头即为这传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两个唱片制作人的口头指引下,我们穿越20世纪60年代末底特律的重重迷雾,进入一家烟雾缭绕的酒吧,首先听到吉他的扫弦声,接着是歌声,在一个角落里我们终于找到了歌手,却看不清他的脸,因为他正背对着观众唱歌。甚至在随后出现的旧照片中,他的脸也总是隐藏在墨镜和长发后面。与面目的模糊相对,此人的才华却得到受访者清晰一致的肯定,被誉为智者、诗人、先知。在那个时代的“作家”歌手中,唯有鲍勃?迪伦能与之媲美。
然而,这个名为罗德里格兹的墨西哥裔创作歌手却没有因此而著名起来。在美国,根本没人听说过他,两张唱片的销量屈指可数,其音乐道路也就此终结。这真是一个难解之谜,直到现在,他的制作人仍然困惑不已。
恐怕没人能够料到,罗德里格兹的音乐生命竟然在万里之外的南非奇迹般地绽放开来,而他本人对此却毫不知情。他不知道自己的唱片在南非卖了至少50万张,不知道他的音乐启蒙了南非白种年轻人,成为反种族隔离运动的“圣歌”,更无法想象自己影响了一代人,开启了一个时代。而南非人对自己的偶像同样一无所知,为了与其传奇性相匹配,他们甚至为他量身定做了两种死法:在舞台上,平静而温柔地唱完最后一首歌,然后掏出手枪,对着脑袋扣动扳机,或者用汽油点燃自己。
那么,罗德里格兹到底是谁?怀揣着被点燃的好奇心,终于有两个南非人踏上了寻找“小糖人”之路,而就寻找的过程和结果而言,其传奇性竟丝毫不减。他们先是追查唱片公司的现金去向,逐一排查出现在歌词中的所有地名,建立起“寻找小糖人”的网站,直到十年之后才柳暗花明,他们等到了罗德里格兹的女儿在网站上的留言:我爸爸还活着,在底特律。
罗德里格兹不但活着,而且只是一个建筑维修工。这消息震动了整个南非,他被邀请到南非开演唱会。演唱会十分成功,罗德里格兹受到前所未有的热情对待。而等这一切结束之后,他依然选择做回自己,回到底特律,回到从前的生活中去:住老旧的公寓,继续之前的工作。
在这部以访谈为主体的纪录片的前半部分,人们谈论的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而在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在突如其来的名利面前,宠辱不惊,保持本色。而这个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的妻子为何被忽略?他何以成为现在的他?这些疑问被导演轻易地放过了,使我们无法深入到主人公的生活和内心中去。很显然,这一缺憾与导演瑞典人马利克?本德杰鲁着力于渲染影片的传奇色彩和励志效应从而无暇他顾有关。而访谈的方式似乎也制约了影片的表现力,我们不妨通过《滚石》杂志上的一篇贴身报道更生动地进入罗德里格兹的生活。
因为本片获奥斯卡奖,他在四十年的默默无闻之后终于成了公认的巨星,走到哪里都有粉丝蜂拥而至,演唱事业也蓬勃发展,他将带着他的歌环游世界;他吸食大麻,为了放松,也为缓解青光眼带来的病痛,这病让他几乎瞎了;他有一个名叫邦妮的女友;他变得很富有,却仍然并打算一直住在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开始居住的房子里,他没有电脑和车,也不打算买,他的生活是斯巴达式的,把大部分钱都分给了朋友和家人。
让艺术家回归到人,让传奇回归到日常,怀抱着这样的念头,我总是被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底特律的街景所打动。伴随着罗德里格兹的音乐,这街道时而被雨淋湿,时而被闪电照亮,时而被暮色笼罩,时而被白雪覆盖,让我们凝视这街道,这街道上踽踽独行的人,这个人的生活,这一切散发出来的诗意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融化成水,在生命的长河中静静地流淌一阵子。
对于2013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寻找小糖人》,我们该谈论什么?我想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说出两个字:“传奇!”
影片开头即为这传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两个唱片制作人的口头指引下,我们穿越20世纪60年代末底特律的重重迷雾,进入一家烟雾缭绕的酒吧,首先听到吉他的扫弦声,接着是歌声,在一个角落里我们终于找到了歌手,却看不清他的脸,因为他正背对着观众唱歌。甚至在随后出现的旧照片中,他的脸也总是隐藏在墨镜和长发后面。与面目的模糊相对,此人的才华却得到受访者清晰一致的肯定,被誉为智者、诗人、先知。在那个时代的“作家”歌手中,唯有鲍勃?迪伦能与之媲美。
然而,这个名为罗德里格兹的墨西哥裔创作歌手却没有因此而著名起来。在美国,根本没人听说过他,两张唱片的销量屈指可数,其音乐道路也就此终结。这真是一个难解之谜,直到现在,他的制作人仍然困惑不已。
恐怕没人能够料到,罗德里格兹的音乐生命竟然在万里之外的南非奇迹般地绽放开来,而他本人对此却毫不知情。他不知道自己的唱片在南非卖了至少50万张,不知道他的音乐启蒙了南非白种年轻人,成为反种族隔离运动的“圣歌”,更无法想象自己影响了一代人,开启了一个时代。而南非人对自己的偶像同样一无所知,为了与其传奇性相匹配,他们甚至为他量身定做了两种死法:在舞台上,平静而温柔地唱完最后一首歌,然后掏出手枪,对着脑袋扣动扳机,或者用汽油点燃自己。
那么,罗德里格兹到底是谁?怀揣着被点燃的好奇心,终于有两个南非人踏上了寻找“小糖人”之路,而就寻找的过程和结果而言,其传奇性竟丝毫不减。他们先是追查唱片公司的现金去向,逐一排查出现在歌词中的所有地名,建立起“寻找小糖人”的网站,直到十年之后才柳暗花明,他们等到了罗德里格兹的女儿在网站上的留言:我爸爸还活着,在底特律。
罗德里格兹不但活着,而且只是一个建筑维修工。这消息震动了整个南非,他被邀请到南非开演唱会。演唱会十分成功,罗德里格兹受到前所未有的热情对待。而等这一切结束之后,他依然选择做回自己,回到底特律,回到从前的生活中去:住老旧的公寓,继续之前的工作。
在这部以访谈为主体的纪录片的前半部分,人们谈论的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而在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在突如其来的名利面前,宠辱不惊,保持本色。而这个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的妻子为何被忽略?他何以成为现在的他?这些疑问被导演轻易地放过了,使我们无法深入到主人公的生活和内心中去。很显然,这一缺憾与导演瑞典人马利克?本德杰鲁着力于渲染影片的传奇色彩和励志效应从而无暇他顾有关。而访谈的方式似乎也制约了影片的表现力,我们不妨通过《滚石》杂志上的一篇贴身报道更生动地进入罗德里格兹的生活。
因为本片获奥斯卡奖,他在四十年的默默无闻之后终于成了公认的巨星,走到哪里都有粉丝蜂拥而至,演唱事业也蓬勃发展,他将带着他的歌环游世界;他吸食大麻,为了放松,也为缓解青光眼带来的病痛,这病让他几乎瞎了;他有一个名叫邦妮的女友;他变得很富有,却仍然并打算一直住在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开始居住的房子里,他没有电脑和车,也不打算买,他的生活是斯巴达式的,把大部分钱都分给了朋友和家人。
让艺术家回归到人,让传奇回归到日常,怀抱着这样的念头,我总是被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底特律的街景所打动。伴随着罗德里格兹的音乐,这街道时而被雨淋湿,时而被闪电照亮,时而被暮色笼罩,时而被白雪覆盖,让我们凝视这街道,这街道上踽踽独行的人,这个人的生活,这一切散发出来的诗意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融化成水,在生命的长河中静静地流淌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