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90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327国道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90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327国道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