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要求现代化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全新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的体魄;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围绕这一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革新的亮点。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课外体育形同虚设,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短缺,体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所下降等等。这都表明建立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提出的。
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仍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特殊职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现状,提出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通过教学实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职业体育技术和职业体能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体育习惯、意识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建立和完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从社会性、抗挫折能力、特殊职业身体素质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身心素质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由于高职院校涉及的专业比较多,本文将以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为例,研究出适合我校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省农垦职业学院护理系2009级298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护理系10个班,其中5个班为实验班,共158人;另5个班为对照班,共14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有关网站(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法。采用分班集体课堂答卷的方式,答卷前由教师阅读指导语,让学生按照要求答卷,答卷完毕后即回收。发出问卷298份,回收问卷298份,有效问卷为29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为97.3%。同时,走访各大院校及本校的专家、学者,与他们共同探讨适合我校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发放问卷,随即回收。
(3)实验法。教学实验时间为一年。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及专业体育技能测试,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实验过程中,实验班采用“基础课+ 形体课+课外体育活动”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上课。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两次课外的自主锻炼,教师在课外自主锻炼中亲临现场指导,在体育成绩评定时课外锻炼课作为加分鼓励;课内部分则针对专业特点和对体能需要选用职业性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而对照班按正常的教学大纲教学,对课外体育锻炼没有硬性要求,体育成绩评定时也没有加分鼓励。学生在初始水平相当、教学时数和教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同一名教师任教。
(4)数理统计法。对实验和调查所得的数据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先天条件好者得高分,反之得低分的局面,使学校体育视点由少数“尖子”转向全体学生。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尝试。
其次,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课内外一体化的课外部分为满足学生的需要设立了不同的理论和技术技能辅导点,类似不同的临时俱乐部,学生可根据各自的爱好和需要,选择不同的体育内容,解决了传统学校体育因行政班级束缚导致的选择面窄、运动效果上不去的问题。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心情愉悦的接受技术技能的指导和理论的熏陶,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满足感,实现生理的锻炼和心理的完善,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另外,课外体育有利于同学相互间的沟通和交往,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再次,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辅导和参与是课外体育健康发展的保证,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不仅是全面的技术技能。还要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广博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先进的体育思想,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体育需要。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另外,由于课外体育开展的形式比较自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体育需要并满足需要。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研究,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上完课走人,自我封闭的现象。许多教师的思想在交流中更新,技术技能、组织教法在互相学习中提高。
最后,课内课外自成体系,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无论普通体育课,还是体育选项课,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如果没有足够的课后体育实践来巩固,要想让学生掌握,并内化为指导本身开展终身体育的技能,那是不可能的。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课外体育强调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这自然给学生创造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不仅如此,随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增加,学生的体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体质较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强,这为学生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身体保障。有些课堂上应教授的技术技能,学生在课后体育时已通过同学间的模仿和互学掌握了,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提高了体育课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体育课程中进行“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体育课程的发展,同时,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它更注重与学生的将来从事的职业相结合,所以有必要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增加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2.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课堂的教学结构与管理得不到有效改善,教学质量就得不到明显提高,体育课也是如此。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需调整教育教学的时空,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教学内容与社会社区健身体系内容相衔接,使高校的“教”和社会的“需”形成互动。采用体育课程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在高职院校中增加职业实用性课程,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整体协调的一体化模式板块教学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实质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本课题实验对象为护理系学生,他们毕业后从事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社区保健医院护理工作,要求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对不同的病人提供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能操作的能力;具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护士礼仪,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健康的体魄和稳定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细心、耐心。因此,针对学生的职业特点,本学期在实验班课堂教学中开设了以形体课学习为主,协调性、灵敏性练习为辅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课外体育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徒手广播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练习等。
(1)建立“基础课+形体课+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该课程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专科学生三年制,学业课程比较多,体育学时有限,在不增加总学时的前提下,既要保证课内教学,又要促进级学生课外经常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因此第一年开设必修基础体育课,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适应调整大学体育学习状态,尽快实现中学体育向大学体育教育的转变适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加强体能训练,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重点发展学生耐力素质,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第二年根据职业特点,开设形体课,又有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创编的护士形体操、妇女产后形体塑身操、修身养性的瑜伽练习等,动与静的结合,力与美的交融,彰显了乐观向上、竞争拼搏的体育人文精神。为学生进行护士礼仪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专业服务。课外,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形式,并由教师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及体育行为习惯,开阔了学生眼界,增长见识,陶冶生活情操,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2) 建立教学方法的新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内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练习为主与课外体育单项协会组织训练或比赛为辅相结合的方式,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改变过去单纯的传授式教学,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内为核心、课外为延伸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提倡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校际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学校与社区之间等多样化的体育竞赛交流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手段,拓展了体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3)建立体育教学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新的考核评价模式对传统的以技术技能考核评价为主的方法进行了改革,该模式注重质与量的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在考核内容及方法的设计上,注重体现评价的教育价值、健身价值、人文价值及社会价值,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及培养。在本研究中,实验班主要采用“平时成绩+素质评价+效果评价+阳光体育+体能测试”的多元素、多方位的考核方式(如表1),而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期中考核+期末考核方法。
由于实验班教学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特点,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大大激发了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结束后实验班学生在身体素质水平上明显高于对照班,两班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课内外一体化”与职业相联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久力等体质能力,为其今后适应现代职业劳动所需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高职院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适与职业相联系,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从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性和发展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高职院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体育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了高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时间明显提高。
第三,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各构成要素(指导思想、目标、内容、评价等)进行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综合的方法将各要素予以有机整合,使模式达到整体优化。
第四,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实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可行和有效的,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健身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但任何一种体育课程模式都不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仍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特殊职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现状,提出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通过教学实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职业体育技术和职业体能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体育习惯、意识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建立和完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从社会性、抗挫折能力、特殊职业身体素质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身心素质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由于高职院校涉及的专业比较多,本文将以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为例,研究出适合我校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省农垦职业学院护理系2009级298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护理系10个班,其中5个班为实验班,共158人;另5个班为对照班,共14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有关网站(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法。采用分班集体课堂答卷的方式,答卷前由教师阅读指导语,让学生按照要求答卷,答卷完毕后即回收。发出问卷298份,回收问卷298份,有效问卷为29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为97.3%。同时,走访各大院校及本校的专家、学者,与他们共同探讨适合我校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发放问卷,随即回收。
(3)实验法。教学实验时间为一年。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及专业体育技能测试,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实验过程中,实验班采用“基础课+ 形体课+课外体育活动”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上课。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两次课外的自主锻炼,教师在课外自主锻炼中亲临现场指导,在体育成绩评定时课外锻炼课作为加分鼓励;课内部分则针对专业特点和对体能需要选用职业性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而对照班按正常的教学大纲教学,对课外体育锻炼没有硬性要求,体育成绩评定时也没有加分鼓励。学生在初始水平相当、教学时数和教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同一名教师任教。
(4)数理统计法。对实验和调查所得的数据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先天条件好者得高分,反之得低分的局面,使学校体育视点由少数“尖子”转向全体学生。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尝试。
其次,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课内外一体化的课外部分为满足学生的需要设立了不同的理论和技术技能辅导点,类似不同的临时俱乐部,学生可根据各自的爱好和需要,选择不同的体育内容,解决了传统学校体育因行政班级束缚导致的选择面窄、运动效果上不去的问题。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心情愉悦的接受技术技能的指导和理论的熏陶,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满足感,实现生理的锻炼和心理的完善,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另外,课外体育有利于同学相互间的沟通和交往,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再次,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辅导和参与是课外体育健康发展的保证,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不仅是全面的技术技能。还要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广博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先进的体育思想,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体育需要。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另外,由于课外体育开展的形式比较自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体育需要并满足需要。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研究,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上完课走人,自我封闭的现象。许多教师的思想在交流中更新,技术技能、组织教法在互相学习中提高。
最后,课内课外自成体系,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无论普通体育课,还是体育选项课,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如果没有足够的课后体育实践来巩固,要想让学生掌握,并内化为指导本身开展终身体育的技能,那是不可能的。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课外体育强调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这自然给学生创造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不仅如此,随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增加,学生的体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体质较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强,这为学生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身体保障。有些课堂上应教授的技术技能,学生在课后体育时已通过同学间的模仿和互学掌握了,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提高了体育课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体育课程中进行“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体育课程的发展,同时,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它更注重与学生的将来从事的职业相结合,所以有必要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增加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2.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课堂的教学结构与管理得不到有效改善,教学质量就得不到明显提高,体育课也是如此。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需调整教育教学的时空,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教学内容与社会社区健身体系内容相衔接,使高校的“教”和社会的“需”形成互动。采用体育课程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在高职院校中增加职业实用性课程,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整体协调的一体化模式板块教学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实质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本课题实验对象为护理系学生,他们毕业后从事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社区保健医院护理工作,要求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对不同的病人提供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能操作的能力;具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护士礼仪,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健康的体魄和稳定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细心、耐心。因此,针对学生的职业特点,本学期在实验班课堂教学中开设了以形体课学习为主,协调性、灵敏性练习为辅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课外体育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徒手广播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练习等。
(1)建立“基础课+形体课+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该课程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专科学生三年制,学业课程比较多,体育学时有限,在不增加总学时的前提下,既要保证课内教学,又要促进级学生课外经常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因此第一年开设必修基础体育课,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适应调整大学体育学习状态,尽快实现中学体育向大学体育教育的转变适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加强体能训练,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重点发展学生耐力素质,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第二年根据职业特点,开设形体课,又有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创编的护士形体操、妇女产后形体塑身操、修身养性的瑜伽练习等,动与静的结合,力与美的交融,彰显了乐观向上、竞争拼搏的体育人文精神。为学生进行护士礼仪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专业服务。课外,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形式,并由教师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及体育行为习惯,开阔了学生眼界,增长见识,陶冶生活情操,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2) 建立教学方法的新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内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练习为主与课外体育单项协会组织训练或比赛为辅相结合的方式,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改变过去单纯的传授式教学,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内为核心、课外为延伸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提倡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校际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学校与社区之间等多样化的体育竞赛交流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手段,拓展了体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3)建立体育教学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新的考核评价模式对传统的以技术技能考核评价为主的方法进行了改革,该模式注重质与量的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在考核内容及方法的设计上,注重体现评价的教育价值、健身价值、人文价值及社会价值,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及培养。在本研究中,实验班主要采用“平时成绩+素质评价+效果评价+阳光体育+体能测试”的多元素、多方位的考核方式(如表1),而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期中考核+期末考核方法。
由于实验班教学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特点,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大大激发了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结束后实验班学生在身体素质水平上明显高于对照班,两班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课内外一体化”与职业相联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久力等体质能力,为其今后适应现代职业劳动所需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高职院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适与职业相联系,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从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性和发展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高职院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体育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了高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时间明显提高。
第三,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各构成要素(指导思想、目标、内容、评价等)进行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综合的方法将各要素予以有机整合,使模式达到整体优化。
第四,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实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可行和有效的,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健身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但任何一种体育课程模式都不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