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清收清欠工作的重要性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给施工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较之从前企业的营业额、资产增长率等都呈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当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发现,除去表面的繁荣,部分企业经营活动中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低位运行的情况较为普遍,清收清欠工作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企业不得不采取更多的手段应对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困境。文章针对该行业的特点,就清收清欠工作中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旨在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困难,提升实际经济运行质量。
  [关键词]施工企业;清收清欠;资产增长率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7.081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除了要在日常的运营、管理工作上下工夫之外,还需要重点关注企业内部的清收清欠工作,确保企业通过苦心经营获得的利润资金可以得到有效回收,尽可能地减少资金的占有程度。清收清欠工作作为施工企业管理工作中较难突破的问题,应引起管理人员的重点关注,一旦该项工作得到落实,企业内部的坏账成本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资金的流转效率也会逐步增强,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应当通过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处理好清收清欠工作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避免由于清收工作不到位而带来的生产运行不稳定、企业竞争能力弱等问题,助力企业实现更大的发展。
  1 清收清欠工作的重要意义
  清收与清欠两个要素是该项工作的两个主要部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的。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针对已经完工的项目或成本投入进行营收确认部分都可算做清收工作的内容,而清欠则是指企业当中相关债权折现工作。施工企业日常管理经营策略的全面开展以及预期收益的实现需要清收清欠工作的辅助支撑,需要管理人员将该项内容作为常态化工作加以执行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力。清收清欠工作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是显而易见的,清收清欠工作的实施效果关乎企业经济的全局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实际工作的运行质量。企业要经营要发展,就需要大量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而清收清欠工作在缓解资金压力、谋划企业发展、造福全体员工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管理人员正确认识清收清欠工作的价值,将这一工作提升到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运行,真正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统筹到位,确保清收清欠工作得到真正落实,避免流于表面。
  2 清收清欠工作难点
  2.1 人员认识不足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如何通过经营管理活动获得可观的收益是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现阶段,部分企业虽然一直在加大力度开展管理工作,企业也在长期的发展中呈现一种稳步上升、盈利的状态,然而其通过经营活动本身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出现了负值的现象,从这一情况也可以看到企业实际经营的支出与实际收益资金间比重的不均衡,导致内部资金缺口逐渐增大。企业本应获得的资金收益、利润收入只能通过巨额债权反映出来,企业自身的质量效益与长期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与部分企业管理工作规范程度差、清收清欠意识薄弱导致工作实施缓慢等因素有较大的关系,管理人员以及员工意识方面的不足容易造成管理工作的不得当,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2 工作推进缓慢
  就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施工企业清收清欠工作实施效果差是企业该项工作的普遍现状,虽然这一工作是每个企业都会采取行动并陆续实施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工作的最终效果却与预期相差甚远。施工企业在拓展壮大的过程中接触的项目也逐渐增多,与之相对应的应收账款的金额也逐渐加大。针对这些应收账款,企业工作人员在实际落实工作的过程中未能做到高效清收,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开展工作却屡清不降,清收工作的收获赶不上项目合同工程款的增长,清收清欠效率差。由于清收工作受到业主签订合同约定以及变更索赔审批权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计量工作难度较大。与此同时,一些清欠工作还受到项目合同内部一些条款的制约,导致该工作推进缓慢,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清收清欠管控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健全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清收清欠管控工作的规范性有所欠缺,双方数据不一致、款项回收缓慢、拖受现象严重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给企業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扰。一些业主由于自身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或是资金状况不佳等,往往对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变更部分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签认缓慢,一些延迟付款、计价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部分管理人员在开展该项工作,对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容易由于自身的消极懈怠而产生少轻算、少签的情况,无法实现增补平衡,一变一签,也在无形中加重了清收负担,致使清收困难。考核机制作为监督工作实施效果,实现清收目标的主要策略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考核机制与施工产值的关联性较高,施工产值高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绩效奖金,收益才更可观。在利益的驱动下,追求产值规模的情况过于严重,至于清收清欠工作的落实情况如何,回款是否及时无法受到重点关注,给清收清欠工作的全面开展带来了阻碍。
  3 施工企业做好清收清欠管控的具体策略
  3.1 构建全面的管理机制
  清收清欠工作的全面开展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的相互配合,管理人员在掌握了企业内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应通过构建全面的管理机制来确保该项工作的有效落地。科学的防范措施可以对合同评价体系的完整度、业主资质的各种情况、合同内容、支付条件等具体项目进行规范,使这些因素均可作为有价值的评判依据,使合同内容具备较高的安全系数,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因素的产生。施工企业还应针对不同工程项目的特点,在企业内部设定清收清欠项目工作小组,推进日常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了防止人员出现不重视、行动不积极等情况,可以委派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担任组长,在负责人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项目的管理工作,使小组内的每名工作人员都能明晰工作方向,了解自己需要负责的工作事宜,更好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之中。施工企业与清收清欠小组在开展该项工作的过程中各有所长,两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以确保清收清欠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管理机制的制定应在细节处加以体现,如工作涉及的范围、方案的整体情况、目标的制定等,都应包含在内,只有规划分解工作到位,真正将每个人的价值发挥出来,才能确保清收清欠工作的科学性,确保工作内容有章可循。工作人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也应进行及时调整,对于修改的内容要主动向企业相关人员反馈,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工作动向,真正提升清收清欠工作的质量。   3.2 真正落实清收清欠工作方案
  施工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复杂,不同部门肩负的职责、使命也各不相同,管理人员可以结合不同部门的工作特点,使企业内部员工主动参与并履行相应的责任。例如财务部门与账款管理工作接触得较为频繁,因此应对应收账款的各项工作以及催收工作等进行合理把控,并督促具体人员办理确认手续。成本管理人员应对客户的款项、数据信息等情况进行及时整理,确保款项清收工作的全面开展。清收清欠工作中是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是否进行科学的筹划,是否按照不同的阶段策略开展活动都至关重要。针对清欠工作内容,财务部门要进行具体核算,通过系统化的归纳债权金额、了解实际进展,尽可能地将资金回收风险降至最低。对于一些部门业主由于手头资金紧张、无力回款的情况,可对其现有资产进行调查,以便进行抵债,抵债的过程应体现公平性与民主性。对于一些有实力归还,却一味采取拖欠、欺瞒的业主,可通过法律手段推进该项工作的开展,确保自身的财产不受损失,尽可能地完成相应回款。
  3.3 强化管控效果
  施工企业内部涉及的清收清欠工作复杂多样,管理人员可结合金额、所占比重、重要性等要素,做好预警监控工作,对额度较大的重难点债权进行集中关注,做好清收清欠风险预警工作。与清收清欠工作联系紧密的经济风险事宜都应纳入预警范围,定期将规划分析好的数据传递到清欠小组以及相关部门,确保预警工作的全方位覆盖。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应将督导工作落实到位,通过推进各责任人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深入强化帮扶工作,确保清收清欠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监控工作应体现在工作的全过程之中,通过提升内控执行效力,真正发挥出督导工作的价值。对于企业内部需要处理的应收款项,工作人员可以分等级、分层次地进行处理,一些常见项目的工程款应做到定期督导,除了完成基本监督工作之外工作人员还应详细了解债权没能及时回收的原因,制定出下一步对策;对于一些较难解决、周期较长的重难点债权,可以向上级领导申请支援,通过调查原因、现场督导、协调处理等方面,推进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实施。
  3.4 多措并举,保证效果
  为了确保清收清欠工作可以按照既定的规划目标逐步加以推进,管理人员应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万无一失。首先,对于专项工作的职责任务应加以明确,具体项目的主管人员、经办人员以及具体事宜的负责人员都应在第一时间予以明确,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责任认定。项目经理掌握了本项目大量的數据信息与相关内容,对于工程项目有无竣工清算、完工并账情况是否落实到位都较为了解,因此项目经理应收账款第一责任人的身份是不可推卸的,应负责清收全部应收账款。一旦这一岗位人员不再负责此项目,也应做到准确递交相关信息,并取得业主确认的书面函证方可由继任者接任管理。其次,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主动开展应收账款业务确保资金实现回收。与此同时,应不断增强基础工作内容,及时收集各种有利证据,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清收清欠工作不仅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管理质量,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责任心。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该项工作的全面落地,确保企业实现稳步发展,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闫白鹤.加大“清收清欠”工作力度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财会学习,2020(29):135-136.
  [2]任建宁.浅谈建筑施工企业清收清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中外企业家,2020(7):107.
  [3]陈利平.论如何加强施工企业清收清欠管理工作[J].大众投资指南,2020(1):99,101.
其他文献
[摘 要]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离不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进行,不仅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并且还可以大大提高财政监管力度,使预算单位的支出更加透明、公开。在新常态下,提升财政支出管理的科学性不容忽视。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的改革效果有较大差异,并且在具体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国财政国库
[摘 要]疾控中心作为社会上隶属公益性的一个服务组织,公共卫生方面的服务职能为其主要职能,能够针对某种疾病利用社会专项资金进行疾病防控工作,实现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财政部门逐渐增加了在公共卫生方面资金的投入强度,促使疾控中心增强了对资金的管理水平,提升当下的资金利用率,保证在有限的资金成本内完成较多的医疗卫生项目,推进我国疾控事业良好向前。  [关键词]疾控中
[摘 要]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高端制造企业开始逐步探索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在企业管理、科研生产、产品质量等方面大量运用了信息化手段,综合梳理现有的业务数据,构建综合型的科研生产数字化系统实现降本增效。文章以某制造企业为例整合SAP ERP系统、TC PDM系统、MES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业务数据,通过数据驱动方式,整体提升企业的财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初步探讨和分析了在制造企业信
[摘 要]伴随着新时代的进一步到来,低碳经济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房地产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行业之一,现阶段,低碳经济的实行随之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房地产企业在今后发展中必须对低碳经济加以重视,为促进房地产经济效益提升与发展,还应做好对低碳经济的科学应用。文章通过对该内容的深入分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做好铺垫。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经济;节能减排  [DOI]10.13
[摘 要]“营改增”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税收制度,对于服务业的发展、各行业的融合以及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对于国家财政来说,乡镇财政无疑是基础般的存在,在区域的发展、三农政策的落实方面,足够的财力支持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全面推进“营改增”给乡镇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机遇,更是对乡镇财政的历史方位更加明确。乡镇政府要紧紧抓住“营改增”这次机会,合理利用资金、提升管理水平,
[摘 要]餐饮作为我国传统行业之一,与我国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天生具备较高的关注度,而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提高自身服务水平,餐饮行业对自身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将对互联网时代下餐饮行业的管理与改革进行探讨,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餐饮行业;餐饮点评软件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7.069  近
[摘 要]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背景下,不仅撼动了商业银行中介地位,同时为其传统经营发展方式构成了强烈冲击。商业银行在完成转型升级后通过有效融合科技创新,实现了金融风险的科学防范,且大力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最终取得了更为显著的经营效益。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将金融科技应用至创新与风险防控中依旧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基于此,文章从金融科技出发,分析处于该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指出了创新发展与
[摘 要]当前住房的投机性需求已经逐步挤出市场,而出现房价上涨,是由于城镇人口流动量增加,购买住房是刚性需求。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对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进行调控,并做到短期调控与长期调控相结合,使房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文章着重于研究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对房价的影响。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房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5.052   当前的中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制造类企业也获得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市场上的消费者创造出了更多的产品,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成本对其整个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最大的,成本的控制可以直接影響到企业的经营利润,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通过成本管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