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我们的生活受益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丰富的物质财富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美好。然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使得我们的环境日益恶化,触目惊人的环境问题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诚然,规划设计是对人们生活环境进行直接改造的一个领域,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每位规划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人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讨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性原则,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规划设计 生态性原则
我们周边的环境很大程度受到了规划设计的影响,环境改变的越大说明规划设计的规模和程度也越大。规划设计师在设计之时需要考虑形式视觉上的美感,但这不是唯一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到规划设计对环境对生态的破坏。我们会将是否对生态破坏作为衡量规划设计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一个规划设计给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生态影响,那么这个设计一定不是好设计,是极其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违背建立“绿色中国”与“魅力中国”的号召的,因此需要将生态性原则始终贯彻在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一、生态学与生态规划设计
(一)生态学的概述
“生态学”这一专业名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在1886年首次提出来的,以此为标志,生态学正式形成。随着时间的发展,坦斯利发展了恩斯特?海克尔的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学与生态学系统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生态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如今生态学已经拓展到我们研究与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物种灭绝,淡水资源减少,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出现均是由于我们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的。
(二)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是对景观规划设计科学化、知识化和生态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规划设计。它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寻求资源和空间利用的最适宜途径与方式,通过生态规划的把握与应用,降低对生态规律的干扰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相比较,生态规划设计有许多旗帜鲜明的特点,诸如强调人与环境和谐统一,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但是生态环境规划与传统规划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而是其进化和延续。生态规划设计将生态作为其内核,不仅在规划设计的理念上,而且在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中均贯彻生态型的诸多原则。
二、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性原则
(一)保护自然原则
根据历史以及国内外的经验积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系统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如城区或者城郊的河流的保护,绿色植被的保护,如果不注重这些生态环境,其一旦遭到破坏,将会产生异常严重的后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自然便对人类展开报复,席卷中国各地的雾霾天气便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保护自然。这便是规划设计的保护自然原则。
(二)充分发挥自然界能动作用原则
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利用得当,是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的。长江黄河决堤古来有之,一旦决定,便会给沿岸居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人类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为了治理好水患,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水库才是最佳决策,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便是人类在充分认识自然能动性基础之上,利用三峡的地势和钢筋混领土与自然为约,有力的保障了长江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有力的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用电紧张问题。自然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我们的设计师在设计之时,应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长处,充分发挥自然界的能用作用,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
(三)4R原则
Reduce(减量)、Reuse(复用)、Recycle(再生)以及后来增加的Recovery(能源回收利用)这四点成为了规划设计中不得不遵守的“4R原则“。具体而言,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减少使用能源、土地与水等宝贵资源,提高其利用率;要尽可能的利用废弃的土地与材料,包括砖瓦石块等等,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可能的将废物变成资源,取代对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尽可能的避免将废物转化为污染物。4R原则对于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很有意义和价值。
(四)尊重本土文化原则
俗语有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充分体现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是具有其含义的,都是具有其灵性的。因此我们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受限考虑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也就是设计必须入乡随俗。生态规划设计也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实现了生态与规划设计的和谐统一。
三、小结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中,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格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此大背景下,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生态环境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保护自然原则、充分发挥自然界能动作用原则、4R原则以及尊重本土文化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规划设计师需要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J].自然資源学报,1998(1).
[2]孙永斌.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透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34-89.
[3]孙根年,孙建平,吕艳,等.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游憩价值测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116-120.
[4] 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化[J].规划师,2000,16(3).
【作者简介】潘益春:1990年4月出生,男,籍贯: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艺术系2010级环境艺术设计四班。
【关键词】规划设计 生态性原则
我们周边的环境很大程度受到了规划设计的影响,环境改变的越大说明规划设计的规模和程度也越大。规划设计师在设计之时需要考虑形式视觉上的美感,但这不是唯一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到规划设计对环境对生态的破坏。我们会将是否对生态破坏作为衡量规划设计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一个规划设计给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生态影响,那么这个设计一定不是好设计,是极其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违背建立“绿色中国”与“魅力中国”的号召的,因此需要将生态性原则始终贯彻在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一、生态学与生态规划设计
(一)生态学的概述
“生态学”这一专业名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在1886年首次提出来的,以此为标志,生态学正式形成。随着时间的发展,坦斯利发展了恩斯特?海克尔的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学与生态学系统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生态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如今生态学已经拓展到我们研究与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物种灭绝,淡水资源减少,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出现均是由于我们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的。
(二)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是对景观规划设计科学化、知识化和生态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规划设计。它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寻求资源和空间利用的最适宜途径与方式,通过生态规划的把握与应用,降低对生态规律的干扰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相比较,生态规划设计有许多旗帜鲜明的特点,诸如强调人与环境和谐统一,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但是生态环境规划与传统规划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而是其进化和延续。生态规划设计将生态作为其内核,不仅在规划设计的理念上,而且在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中均贯彻生态型的诸多原则。
二、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性原则
(一)保护自然原则
根据历史以及国内外的经验积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系统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如城区或者城郊的河流的保护,绿色植被的保护,如果不注重这些生态环境,其一旦遭到破坏,将会产生异常严重的后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自然便对人类展开报复,席卷中国各地的雾霾天气便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保护自然。这便是规划设计的保护自然原则。
(二)充分发挥自然界能动作用原则
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利用得当,是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的。长江黄河决堤古来有之,一旦决定,便会给沿岸居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人类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为了治理好水患,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水库才是最佳决策,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便是人类在充分认识自然能动性基础之上,利用三峡的地势和钢筋混领土与自然为约,有力的保障了长江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有力的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用电紧张问题。自然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我们的设计师在设计之时,应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长处,充分发挥自然界的能用作用,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
(三)4R原则
Reduce(减量)、Reuse(复用)、Recycle(再生)以及后来增加的Recovery(能源回收利用)这四点成为了规划设计中不得不遵守的“4R原则“。具体而言,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减少使用能源、土地与水等宝贵资源,提高其利用率;要尽可能的利用废弃的土地与材料,包括砖瓦石块等等,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可能的将废物变成资源,取代对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尽可能的避免将废物转化为污染物。4R原则对于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很有意义和价值。
(四)尊重本土文化原则
俗语有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充分体现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是具有其含义的,都是具有其灵性的。因此我们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受限考虑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也就是设计必须入乡随俗。生态规划设计也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实现了生态与规划设计的和谐统一。
三、小结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中,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格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此大背景下,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生态环境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保护自然原则、充分发挥自然界能动作用原则、4R原则以及尊重本土文化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规划设计师需要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J].自然資源学报,1998(1).
[2]孙永斌.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透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34-89.
[3]孙根年,孙建平,吕艳,等.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游憩价值测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116-120.
[4] 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化[J].规划师,2000,16(3).
【作者简介】潘益春:1990年4月出生,男,籍贯: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艺术系2010级环境艺术设计四班。